杆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171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杆式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杆式连接器是具有保持端子配件的连接器壳体和组装到该连接器壳体上、具备凸轮板的杆的连接器。凸轮板具有与对方侧壳体的凸轮从动件卡合的凸轮槽。在使连接器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时,在使壳体彼此相对地初始嵌合后,通过伴随使杆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的凸轮槽与凸轮从动件间的凸轮作用,能以较小地力容易地进行双方连接器的嵌合。

作为如上述的连接器已知具备如下的连接器:可挠片,其用于检测杆没有达到嵌合位置且壳体相对于对方侧壳体没有达到正式嵌合状态的状态(半嵌合状态);以及突部,其用于使该可挠片挠曲(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伴随杆的转动,可挠片与突部抵接并挠曲。当尽管两连接器为半嵌合状态但是杆的转动操作停止时,通过可挠片的复原力将杆向返回初始位置的方向推回。由此,能检测出为半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12351号公报

然而,最近对连接器的小型化的要求提高。作为使连接器小型化的方法之一,想到使杆从连接器壳体中朝向对方侧壳体的面后退地配置。但是,当采用这样的构成时,可挠片缩短,有半嵌合检测能力下降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杆式连接器是与具有凸轮从动件的对方侧壳体嵌合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和杆,所述杆具备凸轮板部,所述凸轮板部具有接受所述凸轮从动件的凸轮槽,伴随使所述凸轮板部从允许所述凸轮从动件进入所述凸轮板部的初始位置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通过所述凸轮槽和所述凸轮从动件的凸轮作用使所述对方侧壳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相对地拉近,所述杆具备从所述凸轮板部伸出的推回部,并且比所述连接器壳体中与所述对方侧壳体相对的端缘退后地配置,所述连接器壳体具备推回片接受部,所述推回片接受部在所述杆位于所述正式嵌合位置时通过与所述推回部抵接从而从所述正式嵌合位置朝向初始位置对所述杆施力,由将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和所述推回部中与所述凸轮板部连接的一端部连接的线和所述推回部形成的角部的角度大于90°。

根据上述构成,以杆式连接器的小型化目的,凸轮板部比连接器壳体中与对方侧壳体相对的端缘退后地配置。即,凸轮板部与以往相比小型化退后配置的量。因此,推回部缩短凸轮板部小型化的量,弹性复原力变弱,从而有半嵌合检测能力下降的危险。

为了解决该问题,使由对杆的转动中心和推回部中与凸轮板部连接的一端部连接的线和推回部形成的角部的角度大于90°。这样,通过较大地选取由对杆的转动中心和推回部的上述一端部连接的线和推回部形成的角部的角度,从而推回部能相对于凸轮板部小型化的方向以较大的倾斜配置,即,能朝向存在更宽广的空间的方向配置,能取得推回部的长度及挠曲量。由此,能实现杆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能避免半嵌合检测能力的下降。

作为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方式,优选以下构成。

也可以为,所述推回部具备:主体部,其与所述凸轮板部相连;以及钩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伸出端相连,以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形成角度的方式延伸,所述主体部成为随着从所述一端部朝向所述伸出端变细的、朝末端变细形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增大靠近主体部的末端的部分的弯曲,能相对地减少与凸轮板部连接的一端部的变形,并能避免由于推回部的塑性变形导致的半嵌合检测能力的下降。

另外,所述钩部也可以在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粗度。根据这样的构成,能避免推回部的末端部分的弯曲过于变大,能抑制推回部从推回片接受部脱离。

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实现杆式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能避免半嵌合检测能力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初始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中途杆开始转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中途推回部与推回片接受部抵接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中途推回部由于推回片接受部而挠曲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杆式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图6一边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杆式连接器1具备与对方侧壳体30嵌合的连接器壳体10(以下略记为“壳体10”)、以及组装到该连接器壳体10上的杆20。

[对方侧壳体30的构成]

首先,对对方侧壳体3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对方侧壳体30具备筒状的小罩部31。在小罩部31的内部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是配置有阳端子配件。小罩部31具有相互相对地配置的一对相对壁部32,在一对相对壁部32各自上逐个地配置有底座部33和凸轮从动件34。此外,由于图纸的限制,在图1~图6中,仅图示一对相对壁部32中的一方。底座部33是从各相对壁部32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凸轮从动件34是从各底座部33朝向外侧突出的圆柱状的部分。

[杆式连接器1的构成]

接着,对杆式连接器1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杆式连接器1具备壳体10和杆20。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具备嵌合筒部11和端子收纳部17。

嵌合筒部11具备:板状的里壁部12;以及筒状的大罩部13,其从该里壁部12的周缘朝向与对方侧壳体30的嵌合方向前方延伸。大罩部13在与对方侧壳体30相对的一侧开口,且大罩部13与对方侧壳体30相对的端缘成为开口边缘13e。端子收纳部17形成为块状,在厚度方向上贯通里壁部12地配置。在端子收纳部17的内部配置有多个能收纳阴端子配件的端子收纳室(未图示)。大罩部13与端子收纳部17之间的空间成为在与对方侧壳体30嵌合时可收纳小罩部31的空间。

大罩部13具有一对支撑壁部14。一对支撑壁部14相互平行地配置,各支撑壁部14在与对方侧壳体30嵌合的状态下分别沿着一对相对壁部32配置。此外,由于图纸的限制,在图1~图6中,仅图示一对支撑壁部14中的一方。在一对支撑壁部14各自上一个一个地配置有:支撑轴15,其用于能转动地轴支承杆20;以及接受槽16,其接受底座部33。支撑轴15是大致圆柱形的轴部,从各支撑壁部14朝向外侧突出。接受槽16是以大罩部13的开口边缘13e为基准朝向里壁部12凹陷的槽。接受槽16的开口边缘被倒角,成为用于引入底座部33的引入部16t。

杆20为合成树脂制,是大致u字形的构件,具备:一对凸轮板部21,其隔着壳体10相互平行地配置;以及连结部26,其将这一对凸轮板部21彼此连结。此外,由于图纸的限制,在图1~图6中,仅图示一对凸轮板部21中的一方。

一对凸轮板部21各自是与2个支撑壁部14各自相对地配置的板状的部分。各凸轮板部21具有接受支撑轴15的轴承孔部22和接受凸轮从动件34的凸轮槽23。

轴承孔部22是以凸轮板部21中与支撑壁部14相对的面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圆形的孔部。杆20通过支撑轴15分别与轴承孔部22嵌合,从而以横跨壳体10的方式安装,能转动地轴支承在初始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正式嵌合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之间。

各凸轮板部21具有:第1边s1(图1的左侧的边),其在杆20配置于初始位置时靠近壳体10的开口边缘13e地配置;以及第2边21s2(图1的右侧的边),其位于与该第1边21s1相反的一侧。第1边21s1在杆2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比壳体10的开口边缘13e退后地(与里壁部12靠近地)配置。

凸轮槽23是以凸轮板部21中与支撑壁部14相对的面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槽,第1边21s1具有允许凸轮从动件34进入的开口(入口部23e),从该入口部23e朝向第2边21s2延伸。凸轮槽23形成随着从入口部23e朝向内方而逐渐靠近作为凸轮板部21的转动中心的轴承孔部22的大致弧状。

连结部26是将一对凸轮板部21彼此连结的部分。各凸轮板部21具有相对于第1边21s1及第2边21s2垂直延伸且配置于隔着轴承孔部22与凸轮槽23相反的一侧的边(图1的上侧的边;第3边21s3),连结部26的两端部分别与各凸轮板部21的第3边21s3连接。连结部26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是具有锁定部,另外,壳体10具有在杆20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时与该锁定部卡合的锁定接受部19。

杆20具有推回片27(相当于推回部),推回片27与凸轮板部21相连,为了检测杆20是否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而执行功能。为了配置推回片27,凸轮板部21具有以凸轮板部21中与支撑壁部14相对的面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4。凹部24配置于隔着轴承孔部22与凸轮槽23相反的一侧。在凹部24的周缘中与第1边21s1靠近的部分(图1的左侧的部分)、以及与凸轮槽23轴承孔部22靠近的部分(图1的下侧的部分)配置有周壁25,周壁25在与凸轮板部2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立起。

推回片27配置于凹部24的内部(即隔着轴承孔部22与凸轮槽23相反的一侧),具有主体部27a和钩部27b。主体部27a是从周壁25延伸的棒状的部分。钩部27b是与主体部27a的伸出端相连且以相对于主体部27a形成角度的方式延伸的、比主体部27a短的棒状的部分。主体部27a成为随着从与周壁25连接的一端部(基部27r)朝向伸出端变细的朝末端变细形状。另一方面,钩部27b在从与主体部27a连接的一端部到伸出端的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粗度。

推回片27的基部27r和轴承孔部22在与第1边21s1大致平行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并且,主体部27a朝向第1边21s1延伸,并且越接近伸出端越向外侧倾斜(即靠近第3边21s3)。并且,由对作为凸轮板部21的转动中心的轴承孔部22的中心和基部27r连接的线与主体部27a形成的角部c的角度α大于90°。更详细地,主体部27a具有沿着该主体部27a的延伸方向配置的2个侧缘27c、27d。在将2个侧缘27c、27d中靠近轴承孔部22配置的侧缘27c与凹部24的周壁25连接的部分作为基端27s,将连接轴承孔部22的中心22r和基端27s的线作为线l(图1中用单点划线表示)时,则角部c是由线l和侧缘27c形成的角部。

另外,钩部27b相对于主体部27a以随着从与主体部27a的连接端朝向末端而靠近第2边21s2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壳体10上配置有推回片27抵接的推回片接受部18。推回片接受部18是从壳体10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部,配置于杆20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时的推回片27的移动路径上。

[壳体10与对方侧壳体30的嵌合]

接着,对使杆20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使壳体10与对方侧壳体30嵌合的操作进行说明。

当杆20配置于初始位置时,如图1所示,凸轮槽23的入口部23e配置于接受槽16的内侧并且朝向对方侧壳体30开口,凸轮槽23成为允许凸轮从动件34进入内部的状态。

从该状态开始,在杆式连接器1的大罩部13内嵌入对方侧壳体30的小罩部31。此时,如图2所示,底座部33一边被引入部16t引导一边进入接受槽16内。由此,实现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30的定位。当对方侧壳体30较浅地嵌入到壳体10时,凸轮从动件34进入凸轮槽的入口部23e内。

当从该状态开始使杆20从初始位置朝向正式嵌合位置转动时,如图3所示,凸轮从动件34沿着凸轮槽23的周缘从入口部23e朝向里端移动,由此对方侧壳体30相对地被拉进到壳体10内进行嵌合。

当杆20转动到正式嵌合位置的附近时,如图4所示,推回片27的侧缘27d与推回片接受部18抵接。此时,推回片接受部18与主体部27a中靠近基部27r的位置抵接。当从此处进一步使杆20朝向正式嵌合位置转动时,如图5所示,在与推回片接受部18抵接的原样状态下推回片27弹性变形。此时,推回片接受部18一边与侧缘27d滑动接触一边向靠近钩部27b的方向移动。

当杆20达到正式嵌合位置时,如图6所示,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30达到正式嵌合状态。在正式嵌合状态下,通过推回片27的弹性复原力,杆20成为朝向初始位置偏置的状态,但是通过锁定部和锁定接受部19的卡合,杆20向初始位置的转动被限制。此时,推回片接受部18卡挂到钩部27b上,主体部27a与钩部27b之间的弯曲部分伸展,成为推回片27从基部27r到钩部27b的伸出端遍及全长都大致笔直地伸展的姿势。

在此,在杆20即将达到正式嵌合位置前结束杆20的转动操作等,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30成为半嵌合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杆20被推回片27的弹性复原力朝向初始位置推回。由此,检测出杆20没有达到正式嵌合位置。换言之,能检测出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30的半嵌合状态。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以杆式连接器1的小型化为目的,凸轮板部21在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比壳体10的开口边缘13e退后地(靠近里壁部12地)配置。换言之,凸轮板部21的第1边21s1和第2边21s2的距离比以往更短,从而凸轮板部21在与第1边21s1及第2边21s2垂直的方向上小型化。因此,推回片27缩短凸轮板部21小型化的量,弹性复原力变弱,从而有半嵌合检测能力下降的危险。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由对轴承孔部22的中心和推回片27的基部27r连接的线和推回片27形成的角部c的角度α大于90°。通过这样较大地选取角部c的角度α,从而能使推回片27相对于凸轮板部21小型化的方向以较大的倾斜配置,即朝向存在更宽广的空间的方向配置,能取得推回片27的长度及挠曲量。由此,能实现杆式连接器1的小型化,并且能避免半嵌合检测能力的下降。

另外,在杆20位于正式嵌合位置时,推回片27在弹性变形的原样状态下被推回片接受部18扣留。因此,担心如下情况:当以原样的状态经过长期间时,推回片27引起塑性变形,弹性复原力下降,从而半嵌合检测能力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推回片27的主体部27a形成为朝末端变细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增大主体部27a的靠近伸出端的部分的弯曲,从而能相对地减少容易产生塑性变形的基部27r的周边区域的变形,能避免由于推回片27的塑性变形导致的半嵌合检测能力的下降。

另一方面,钩部27b在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粗度。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推回片27的末端部分、即杆20位于正式嵌合位置时,能避免与推回片接受部18钩挂的部分的弯曲过于变大,并能抑制、推回片27从推回片接受部18脱离。

<其它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含如下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20是具备一对凸轮板部21和连结这一对凸轮板部21的连结部26的构件,但是杆也可以是仅具备1个凸轮板部的构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式连接器1是具备阴端子配件的阴型的连接器,但是也可以为,杆式连接器是具备阳端子配件的阳型的连接器,且对方侧壳体具备阴端子配件。

附图标记说明

1:杆式连接器

10:连接器壳体

18:推回片接受部

20:杆

21:凸轮板部

23:凸轮槽

27:推回片(推回部)

27a:主体部

27b:钩部

27r:基部(一端部)

30:对方侧壳体

34:凸轮从动件

c:角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