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4035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离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设在壳体的出风口吹出含离子的空气的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地面的离子发生器已被开发。作为已公开落地式的离子发生器的文献,可例举,例如特开平11-1679 75号公报(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子发生器是利用收容在壳体内的水槽中储存的水生成负离子,把所述负离子赋予于自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被赋予负离子的空气从设在壳体上面的出风口向外部吹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67975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落地式的离子发生器中,由于需设置在室内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用,如使用者停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时,因离子发生器与使用者的位置关系,会发生离子发生器所吹出的风总是会吹到使用者的情况。因此,会有让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然而,仅仅通过改变风向不能把离子供应到室内,难以同时实现离子的供应和降低不舒服感。

此外,吸入口设置可防止使用者的手指等的进入,同时可吸入空气的吸入栅格。这种吸入栅格被形成为,例如,具有多个开口部的格子状,通过紧固部件等安装在吸入口。

因为空气中包括灰尘等污物,使用期间变长时,会发生吸入栅格的开口部被灰尘堵住,或者被污染的情况。此外,即使设置有防尘过滤器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不仅是吸入栅格,连壳体内部也被污染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需拆除吸入栅格后,清扫吸入栅格本身和壳体内部。

然而,使用者无法将手指深入所述吸入栅格的开口部中,吸入栅格的外框和吸入口的内周表面之间也未设置有足够的间隙。因此,如没有某些手段,拆除吸入栅格比较麻烦。

此外,也有把风送到更高的位置的需求,为了变更出风口的位置,希望可变化地调整壳体的高度。然而,壳体的尺寸变大时重量变重,难以作业。因此,为了升降沉重的壳体,会发生使用者用脚踩住支撑壳体的基座部用力支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没有某些手段,升降壳体时,存在使用者被壳体与基座部之间夹住脚的危险。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通过局部调整风向,减少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并能充分提供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确保安全性,并可简单的拆除设置在吸入口的吸入栅格,可提高清扫等的可操作性的离子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在升降壳体时,可确保安全性的离子发生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和吸入口;送风路径,所述送风路径设在壳体内,连接吸入口和出风口;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在送风路径内,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格子状的百叶窗,所述百叶窗设在出风口,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前面,送风路径包括在出风口和送风机之间随着下侧到上侧向前侧弯曲的弯曲部分,在百叶窗的送风下游侧设有风向调整部,风向调整部通过设在百叶窗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中,上下方向上的中途区域中,在中央区域出风口划分为上侧出风口和下侧出风口,离子发生装置设在弯曲部分的下侧,在弯曲部分中对应下侧出风口的空间没有被分割以构成为一体的空间,风向调整部将上侧出风口吹出的风导向上侧。

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离子发生器中,风向调整部被期望,可装卸地被连接到百叶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和吸入口;送风路径,所述送风路径设在壳体内,连接出风口和吸入口;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在送风路径内,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送风机罩,所述送风机罩设为面向出风口的一部分;吸入栅格,所述吸入栅格设置在吸入口,具有多个开口部,吸入栅格中没有面向送风机罩的部分,由被构成为防止手指进入的多个开口部构成,吸入栅格中面向送风机罩的部分构成为包含被形成为手指可进入的开口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和吸入口;送风路径,所述送风路径设置在壳体内,连接出风口和吸入口;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在送风路径内,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脚部,所述脚部在上下方向可移动地支撑壳体,脚部包括放置在地面的基座部,被构成为在用脚踩住基座部的状态下升降壳体时,壳体的底面部不会接触到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另一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和吸入口;送风路径,所述送风路径设置在壳体内,连接出风口和吸入口;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在送风路径内,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脚部,所述脚部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壳体,脚部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基座部,在基座部的上面侧上设置有包括突起状部分的防止踩入装置,在升降壳体时,可防止用脚踩住基座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可提供,通过调整局部风向,减少了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同时可充分提供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可提供,确保安全性,同时可简单装卸设置在吸入口的吸入栅格,提高了清扫等的可操作性的离子发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可提供,在升降作业时确保安全性的离子发生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立体图。

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正视图。

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后视图。

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仰视图。

图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左侧视图。

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右侧视图。

图8表示沿图2中所示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立体图。

图10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正视图。

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后视图。

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俯视图。

图1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仰视图。

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左侧视图。

图1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右侧视图。

图16表示第一比较例中自离子发生器吹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17表示第一比较例中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中的风速分布的示意图。

图18表示第一比较例中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的浓度分布的示意图。

图19表示第二比较例中自离子发生器吹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20表示第二比较例中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中的风速分布的示意图。

图21表示第二比较例中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的浓度分布示意图。

图2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离子发生器吹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2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中的风速分布的示意图。

图2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离子发送器吹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的浓度分布示意图。

图2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在升降离子发生器的壳体时的壳体和脚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6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仰视图。

图27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右侧视图。

图28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立体图。

图29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前视图。

图30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后视图。

图31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俯视图。

图32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仰视图。

图33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左侧视图。

图34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关于相同或共同部分在图中以相同符号表示,不再重复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7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立体图、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侧视图以及右侧视图。图8表示沿图2中所示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安装在吸入栅格的空气过滤器的图。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包括壳体2、脚部3、送风路径40(参照图8)、送风机30(参照图8)、离子发生装置50以及百叶窗21。

壳体2包括左侧面部2a、右侧面部2b、底面部2c。左侧面部2a及右侧面部2b被设置为,在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具有宽度。左侧面部2a及右侧面部2b,在内部具有容纳脚部3的一部分(后述中的支柱部4)的收容空间。

脚部3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壳体2。脚部3分别设置在壳体2的左侧及右侧。脚部3包括支柱部4及基座部5。基座部5为被设置在地面的部分。基座部5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支柱部4具有板状形状,并被设为从基座部5的上面向上延伸。

支柱部4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上具有与左侧面部2a 的内表面及右侧面部2b的内表面相对的主表面。该主表面中,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沟槽部4a。沟槽部4a中,设有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的多个插入孔(未图示)。多个插入孔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设置。

螺丝等固定部件6通过被设置在壳体2的左侧面部2a及右侧面部2b的贯穿孔插入到该插入孔。调整壳体2的位置时,把该贯穿孔对准处于规定的高度位置的插入孔,将固定部件6插入到这些插入孔及贯穿孔。此后,通过拧紧该固定部件6,将壳体 2拧紧固定到规定的高度位置。

壳体2的底面部2c中,设有吸入口10。吸入口10中,安装有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吸入栅格11。这些多个开口部12被构成为可防止手指等异物进入的大小。吸入栅格11中装有后述的空气过滤器15(参照图8)。

壳体2的前面上部中,设有出风口20。出风口20中,设有格子状的百叶窗21。百叶窗21具有第一整流部22及第二整流部23。

第一整流部22由在左右方向将出风口20分割为8等分的纵整流板22a~22g构成。纵整流板22d在出风口20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设置。随着从后侧到前侧,纵整流板22a~22c及纵整流板22e~22g在左右方向上向远离纵整流板22d的方向弯曲。

具体为,纵整流板22a~22c随着从后侧到前侧向左侧弯曲。并且,纵整流板22a~22c被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随着自出风口 20的中央侧向外侧弯曲程度变大。纵整流板22a的弯曲程度比整流板22b、22c的弯曲程度大,纵整流板22b的弯曲程度比纵整流板22c的弯曲程度大。

纵整流板22e~22g随着从后侧到前侧向右侧弯曲。并且,纵整流板22e~22g被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随着自出风口20的中央侧向外侧而弯曲程度变大。纵整流板22g的弯曲程度比整流板22e、22f的弯曲程度大,纵整流板22f的弯曲程度比纵整流板 22e的弯曲程度大。

第二整流部23由在上下方向将出风口20分割为4等分的横整流板23a~23c构成。横整流板23b设在出风口20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横整流板23a~23c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使横整流板23a~23c之间的间隔随着从后侧到前侧而变大(参照图8)。

此外,百叶窗21的前侧(送风下游侧)设有作为风向调整部的外挂百叶窗60。外挂百叶窗60可装卸地设在百叶窗21。

并且,外挂百叶窗60不限于可装卸地安装在百叶窗的构成,百叶窗21和作为风向调整部的外挂百叶窗60也可通过注射成型等一体构成。

外挂百叶窗60设在百叶窗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区域R2 中。中央区域R2为以百叶窗21的左右方向的全部区域R1的中心线C1为中心,在左右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中央区域R 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优选为,例如,全部区域R1的2/3以下,1 /5以上。

此外,外挂百叶窗60被设置在该中央区域R2中,上下方向的中途区域R4上。中途区域R4是指,中央区域R2中,除中央区域R2的上下方向的端部部分,即,除出风口20的上端及下端以外的部分。并且,中途区域R4优选为,中央区域R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C2以上的高度位置上。此处,外挂百叶窗60 设在中途区域R4上,意味着后述的外挂百叶窗60的风向调整板部61a,61b(参照图9)的后端位于中途区域R4内。

通过将外挂百叶窗60设置在中央区域R2,上下方向的中途区域R4上,使出风口20分割为上侧出风口28(参照图8)和下侧出风口29(参照图8)。外挂百叶窗60将上侧出风口28吹出的风导向上侧。参照图9~图15,后述关于外挂百叶窗60的详细构造。

接着,参照图8,将说明关于离子发生器1的内部构造。送风路径40设在壳体2内,连接吸入口10和出风口20。送风路径40内被配置有送风机30。

送风路径40包括从吸入口10到送风机30的第一部分41 和,从送风机30到出风口20的第二部分42。第二部分42被置为,随着从下侧到上侧向前弯曲。第二部分42相当于包含在送风路径40的弯曲部分。

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2被构成为,沿送风方向随着向前在上下方向上扩张。随着此构成,限定出风口20的上下方向的端部的壳体2的内壁也被设为,沿着送风方向随着向前在上下方向上扩张。此外,限定出风口2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壳体2 的内壁被构成为,沿着送风方向随着向前在左右方向上扩张。根据此构成,从出风口20可送出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张的空气流。

送风路径40的一部分由送风机30的壳体(送风机罩)31 构成。送风机罩31包括面向吸入口10的后侧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第一部分41的一部分的部分31a和,构成第二部分42的送风下游侧的一部分的部分31b。

送风机30为,例如,具有呈圆筒状的多翼片叶轮的横流风扇,而呈圆筒状的多翼片叶轮具有外侧边缘相对旋转中心在旋转方向位移的多个翼片。送风机30使旋转轴被布置在离子发生器 1的左右方向。送风机30被固定在发动机等驱动源(未图示) 的输出轴,根据驱动源的驱动旋转。

通过送风机30的旋转,室内的空气由吸入口10被吸入到送风路径40内。被吸入的空气,从送风路径40的第一部分41 流入到第二部分42,通过出风口20送到室内。

送风路径40内设有导风板45。导风板45沿着送风方向设置,对应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2,随着从下侧到上侧向前弯曲。导风板45将送风路径40分割为位于上侧的第一路径46和位于下侧的第二路径47二者。

第一路径46与位于上侧的第一出风口26连通。第二路径 47与位于下侧的第二出风口27连通。第二路径47内形成,对应第二部分42中第二出风口27的空间S。第二路径47没有被分割以使该空间S构成一体的空间。

壳体2内设置有收容离子发生装置50的收容室9。收容室 9的前侧被盖部8覆盖。盖部8被设置为可开合。通过开放盖部 8装入离子发生装置50,离子发生装置50被设置在收容室9的规定位置。

收容室9在壳体2中,被设置在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 2的下侧。根据此设置,离子发生装置50也被布置在第二部分4 2的下侧。离子发生装置作为匣式,可装卸地被收容在收容室9,从而构成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2的一部分。

离子发生装置50包括两个离子发生元件部51,52。离子发生元件部51,52具备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通过在他们之间生成大的电位差可生成离子。

离子发生元件部51,52分别具有生成正离子的正离子发生部51a及生成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部51b。离子发生元件部52 设置在,对应离子发生元件部51的送风下游侧的位置。

离子发生装置50的上面的一部分优选为与送风路径40的送风面相匹配的形状。这样,通过在离子发生装置50的上面的一部分限定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2,不干扰正离子及负离子的行径,可沿着送风方向送出正离子及负离子。

离子发生装置50,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布置多个。正离子发生部51a及负离子发生部51b,与送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具有距离被布置。

多个离子发生装置50被布置为,正离子发生部51a及负离子发生部51b相互交替面向与由纵整流板22a~22g分割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列为单位的出风口对应的空间。

此外,离子发生元件部51的正离子发生部51a的送风下游侧中,布置有离子发生元件部52的负离子发生部51b,离子发生元件部51的负离子发生部51b的送风下游侧中,布置有离子发生元件部52的正离子发生部51a。

这样,根据对应列单位的出风口的每个空间,在送风方向布置相互具有距离的正离子发生部及负离子发生部,可控制正离子及负离子生成后的碰撞,并将这些混合后送出机外。

进一步,纵整流板22a~22g,相对如上述的位于中央的纵整流板22d的正面的角度为0,因为随着向外侧渐渐增大角度弯曲,可将包括正离子及负离子的空气,以大角度送出。因此,可将正离子及负离子送到室内的远方。

图9~图15表示外挂百叶窗60的立体图、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参照图9~图15,对外挂百叶窗60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9~图15所示,外挂百叶窗60包括第一风向调整部6 0a、第二风向调整部60b以及连结部67。第一风向调整部60a 为,被安装在由纵整流板22c、22d以及横整流板23a、23b包围的部分的出风口的部位,第二风向调整部60b为,安装在由纵整流板22d、22e以及横整流板23a、23b包围的部分的出风口的部位。

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包括风向调整板部61a、安装部62a 以及开口部63a。风向调整板部61a设在,被纵整流板22c、22d 以及横整流板23a、23b包围的部分的出风口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风向调整板部61a被设为,从该出风口的出口侧向前突出。风向调整板部61a被构成为,在安装时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从纵整流板22c到纵整流板22d的距离。

风向调整板部61a被设置为,随着从后侧到前侧向上弯曲。风向调整板部61a弯曲成下面侧凸,上面侧凹。通过具有这样的形状,可将该出风口吹出的空气中,位于比风向调整板部61a上侧的空气向上送出。并,风向调整板部61a的形状不限于如上述的弯曲形状,也可以是随着从后侧到前侧向上倾斜的倾斜形状。

安装部62a被设置为大致框状。安装部62a包括左侧侧壁部64a、右侧侧壁部65a、以及底面部66a。左侧侧壁部64a沿着纵整流板22c设置。左侧侧壁部64a的前端向后折回。这样,在左侧侧壁部64a的前端侧设有,卡住纵整流板22c的前端的卡止部64a1。

右侧侧壁部65a沿着纵整流板22d的前侧的一部分设置。右侧侧壁部65a的前侧到后侧的深度,比左侧侧壁部64a的前侧到后侧的深度短。此外,左侧侧壁部65b的前端向后折回。这样,在右侧侧壁部64b的前端侧设有,卡住纵整流板22d的前端的卡止部65a1。

底面部66a沿着横整流板23b设置。底面部66a的后侧设有切口部66a1。安装时,切口部66a1中嵌入设在横整流板23b 的突起部(未图示)。由此,可容易定位。

开口部63a为根据框状的安装部62a的内周限定的部分。开口部63a被设为连通到由纵整流板22c、22d以及横整流板23 a,23b包围的部分的出风口。

第二风向调整部60b包括风向调整板部61b、安装部62b 及开口部63b。风向调整板部61b被构成为,安装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从纵整流板22e到纵整流板22d的距离。安装部62b 包括右侧侧壁部64b、左侧侧壁部65b、底面部66b。第二风向调整部60b为基本镜像对称的构成。第二风向调整部60b的各构成部分,具有与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基本相同的功能。

连结部67连结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和第二风向调整部60 b。通过设置连结部67,可将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和第二风向调整部60b同时安装在百叶窗21上。因此,相比在百叶窗21上分别安装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和第二风向调整部60b,省了麻烦的安装。此外,也可省略连结部67。

上述构成的离子发生器1中,驱动离子发生装置50及送风机30时,室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10被吸入到壳体2内。被吸入壳体2内的空气,由空气过滤器15捕获灰尘,通过送风路径40 的第一部分41导向送风机30。

送风机30将空气(气流)送向送风路径40的第二部分42。从送风机30吹出的气流,通过导风板45被分割为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通过在导风板45上侧的第一路径46,从第一出风口26吹出。第二空气流通过在导风板45下侧的第二路径47,从第二出风口27吹出。

这期间,从离子发生装置50的负离子发送部及正离子发送部分别生成负离子及正离子。离子发生装置50远离第一路径46,位于第二路径47侧。因此,相比通过第一路径46的第一空气流,通过第二路径47的空气流包含的离子更多。

此外,由于第一路径46相比第二路径47位于外周测,位于外周测的第一空气流的风速,比位于内周侧的第二空气流的风速快。因此,第一出风口26吹出的第一空气流,起到气帘功能,抑制离子向上扩散。

此处,中央区域R2(参照图2)中,设置有外挂百叶窗6 0。外挂百叶窗60将上侧出风口28吹出的空气流,即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中通过外挂百叶窗60的上侧的空气流导向上方。由于快风速空气流导向上方,使用者在中央区域R2的正面坐一定时间时,可防止快风速的空气流吹到使用者。

并,根据具有规定倾斜情况或弯曲情况的外挂百叶窗60 导向上方的快风速的空气流也起到气帘的功能。因此,可适度地抑制中央区域R2的下侧出风口29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的离子的扩散。这样,可防止快风速的空气流吹到使用者,并将具有除菌效果的离子送到使用者的周围。

接着,相比较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吹出的空气流及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吹出的空气流的同时,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的效果。

图16表示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图17表示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上的风速分布示意图。图18表示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浓度分布示意图。参照图16~图18,说明关于第一比较例中的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

应指出,图16~图18的空气流是离子发生器的壳体位于最下位位置的状态吹出的空气流。此外,图16及图18表示,平行于离子发生器的中心线C1(参照图2)和前后方向(Y轴方向) 的平面内的空气流及被其所包含的离子浓度。

此外,使用者就座的位置为从离子发生器1的中央区域向前侧移开1.0m,使用者就座时头部的位置为离地面1.2m。该头部的位置规定为位置P1。

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时,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外挂百叶窗60。关于其他构成基本相同。

如图16所示,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没有设置外挂百叶窗60,无法将快风速的空气流导向上方。这种情况下的空气流的中心线L1的仰角θ1为大致变为29度。此处,空气流的中心线是指,往正面方向将空气流分割成多个时连接最快风速部分的线。

此时,从离子发生器的中央区域R2(参照图2)的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上侧通过位置P1被吹出。因此,该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会直接吹到使用者的头部附近。

图17表示,在离子发生器的中央到向前方1.0m的位置中,垂直于前方方向,平行于左右方向的平面内的规定领域中的风速分布图。该规定位置是指,例如,对应所述平面内的离子发生器的中心线的部分作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具有80cm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具有140cm的高度的矩形形状的区域。该区域的上端位于离地面140cm的位置。

如图17所示,风速在大于1.0m/s且1.5m/s以下的范围,最快的空气流F1位于从地面70cm以上115cm以下的范围内。风速大于0.5m/s且1.0m/s以下的范围,下一个快的空气流F2,在离地面60cm以上到115cm以下的范围内以包围最快空气流F 1的方式存在。风速在0.5m/s以下,慢风速的空气流F3包围以空气流F2的方式存在。

如上述的第一比较例中,由于最快风速的空气流吹到使用者头部附近,会有导致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一方面,如图18所示,第一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向室内上方送含有相当程度的离子的空气。送到室内上方的离子,随时间向地面下降。因此,可向室内充分提供离子。

应指出,离子的浓度为,沿吹出方向随着远离出风口(随着从区域A1向区域A5)依次减少。离子浓度最高的区域A1,位于位置P1的略下方,为充分发挥除菌等效果可向使用者送出充分的离子量。

图19表示,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图20表示,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中的风速分布图。图21表示,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浓度分布图。参照图19~图21,说明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

应指出,图19为对应图16的图,图20为对应图17的图,图21为对应图18的图。图19~图21所示的空气流为,把第一比较例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壳体移动到从最下位位置向上30cm 的状态时吹出的空气流。

如图19所示,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吹出的空气流的中心线L2的仰角θ2为大致27度,与第一比较例的仰角θ1基本相同。因此,如图19~图21所示,第二比较例中空气流的状态与把第一比较例中空气流向上移动30cm的状态基本相同。

具体为,如图19所示,中心线L2通过位置P1的略上方,如图20所示,最快风速的空气流F1的中心位于位置P1的略上方。因此,最快风速的空气流F1直接吹到使用者的头部,导致使用者感到不舒服。

一方面,如图21所示,第二比较例中离子发生器也可将含有相当程度离子的空气向室内上方送出。在从离子发生器的前方的规定距离上,将和该离子发生器的中心线在左右方向上平行的平面分割为格子状时所形成的多个格子点每一个测定离子浓度时的离子浓度平均值为,相较于第一比较例,正离子的浓度及负离子的浓度都停留在减少13%左右。

因此,即使在第二比较例中,也可以与第一比较例同样地向室内提供充分的离子。此外,离子浓度最高的区域A1在吹出方向扩散从而包括位置P1。因此,为发挥除菌等效果,也可以向使用者提供充分的离子量。

图22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的示意图。图23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在规定位置中的风速分布图。图24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送出的空气流中包含的离子浓度分布图。参照图22~图2 4,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吹出的空气流。

应指出,图22为对应图16的图,图23为对应图17的图,图24为对应图18的图。图22~图24中表示的空气流为,离子发生器1的壳体2从位于最下位位置状态向上移动30cm时吹出的空气流。

如图22所示,通过设置外挂百叶窗60,在中央区域R2 中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可向上吹出。此时,空气流的中心线L3 的仰角θ3比第一,第二比较例的仰角大,大致为38度。

位于离子发生器1的中央区域R2的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整个通过位置P1的上方。因此,从位于中央区域R2的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流几乎不会吹到使用者。

如图23所示,下一个快的空气流F2位于比离地面120cm 的位置上方,以包围最快空气流F1的方式存在。此外,慢风速的空气流F3以包围空气流F2的方式存在。虽然图23中未图示,但对应最快风速空气流F1中的中心线C1位置的下端,横坐标值为0的部分中的空气流F1的下端,位于略高于150cm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最快风速空气流F1不会吹到使用者,慢风速空气流F3吹到使用者。空气流F3为不会让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风。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可大大减少使用者的不舒服感。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装置也可把含有相当程度的离子的空气送到室内上方。送到室内上方的离子,随时间向地面下降。

通过设置外挂百叶窗60,离子的扩散程度相比第一比较例会略有不同。位于从离子发生器到规定的距离前方,将和该离子发生器的中心线左右方向上平行的平面内分割为格子状时所形成的多个格子点每一个测定离子浓度时的离子浓度平均值为,相较于第一比较例,正离子的浓度及负离子的浓度都停留在减少1 0%左右。因此,可以说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也可以向室内充分提供离子。

此外,离子浓度最高的区域A1,在吹出方向扩散以包括位置P1。因此,为充分发挥除菌等效果,可向使用者提供充分的离子量。

应指出,壳体2的位置位于最下位位置时,从图23的状态上空气流F1、空气流F2、空气流F3的位置分别变成位于下降大致30cm的位置。此时,横坐标的值为0的部分的空气流F1的下端,位于比120cm略高的位置。空气流F1的下端部从横坐标的值为0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扩散,并向下倾斜。因此,最快风速的空气流F1不会吹到使用者的头部。

此时,空气流F2会吹到使用者的头部,但是由于空气流F 2比空气流F1的风速低,可减轻带给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并,此时也可以向室内上方送出含有相当程度离子的空气流,所以能够给室内提供充分的离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相较于第一,第二比较例,给使用者提供充分的可除菌等的离子,并可减轻带给使用者的不适感和不舒服感。

图25表示升降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壳体时的壳体和脚的关系的示意图。参照图25,示出升降离子发生器1 的壳体2时的脚和壳体之间的关系。

如图25所示,由于离子发生器1具有相当程度的重量,一个人升降离子发生器1的壳体2时,为了有效地出力,会有用脚踩到基座部5的情况。

在上下方向上想要移动壳体2时,首先,松开被拧紧的上述的固定部件6,从支柱部4的插入孔拔出固定部件6。接着,沿着支柱部4的沟槽部4a滑动设置在左侧面部2a及右侧面部2 b内的引导突起部(未图示)。

然后,把设置在左侧面部2a及右侧面部2b的贯穿孔7,对准设置在规定位置的沟槽部4a的插入孔。接着,把固定部件6插入于插入孔并将其拧紧,将壳体2固定到规定的高度位置。

应指出,上述的引导突起部设置在贯穿孔7的下方。因此,引导突起部到达沟槽部4a的下端时壳体2就会位于最下位位置。这样,通过限制壳体2的移动范围,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被构成为,即使壳体2位于最下位位置,壳体2的底面部2 c不会接触到脚。

因此,可防止脚被壳体2的底面部2c和基座部5的上面夹住,可确保升降操作的安全性。

应指出,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壳体2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限制装置由引导突起部和沟槽部构成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构成为通过塞子等部件的限制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26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仰视图。参照图26,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A。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A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吸入栅格11A的构成不同。关于其他构成,基本相同。

吸入栅格11A设置在吸入口10上,具有多个开口部12,13。在壳体2内,送风机罩31的一部分被设置为横跨左右方向面对吸入口10的后侧。

吸入栅格11A中不面向送风机罩31的部分,由被形成为防止手指进入的多个开口部12构成。即,开口部12的大小比手指尖小。

一方面,吸入栅格11A中面向送风机罩31的部分,被构成为包括被形成为手指可进入的开口部13。开口部13优选为,例如,设于左右方向两端侧的每一个上。应指出,吸入栅格11 A中面向送风机罩31的部分中,除开口部13外的部分,由被形成为防止手指进入的开口部12构成。

拆除吸入栅格11A时,首先,除去将吸入栅格11A紧固到壳体2的紧固部件。然后,手指插入开口部13,手指勾住吸入栅格11A的一部分。接着,通过手指勾住吸入栅格11A拉出吸入栅格11A,可简单地从吸入口10取下吸入栅格11A。由于这样取下吸入栅格11A不会费工夫,可简单地替换,或清扫壳体2 内的部件。其结果,可大幅度提高部件交换、清扫等的可操作性。

此外,由于壳体2内面向开口部13的部分被设置有送风机罩31,可防止手指卷入送风机30的叶片。这样可确保安全性。

这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A,得到几乎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相同的效果,还确保安全性,并可简单地取下设置在吸入口的吸入栅格,提供可提高清扫等的可操作性的离子发生器。

应指出,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1A的构成中除吸入栅格11A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基本相同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如果离子发生器具备设置有出风口及吸入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且连接出风口和吸入口的送风路径、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被布置在送风路径内,且把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的送风机、设置为面向于吸入口的一部分的送风机罩、设置于吸入口,且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吸入栅格,可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吸入栅格11 A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27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的右侧面图。参照图27,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B。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B,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不同之处在于基座部5的上面设有防止踩入装置90。其他构成,基本相同。

防止踩入装置90优选为,例如,设置有踩入时会有不适或不舒服的突起部91。应指出,防止踩入装置90本身也可以是突起状。防止踩入装置90,可以通过注射成型等与基座部5一体成型,也可以个别构成。

此时,使用者一个人升降离子发生器1B的壳体2时,当踩入基座部5,脚底接触突起部91(突起状的部分)。因此,使用者的脚底会感到不适,回避踩入基座部5,脚从基座部5侧移动到地面。由此,即使下降壳体2到最下位位置的情况,可防止脚被壳体2和基座部5夹到。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B可确保升降操作时的安全性。

应指出,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1B的构成中除防止踩入装置90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基本相同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如果离子发生器为包括设置有出风口及吸入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且连接出风口和吸入口的送风路径、在送风路径内生成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被布置在送风路径内,且把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到出风口的送风机、将壳体支撑成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脚部,脚部为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基座部的构成,可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防止踩入装置的构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B,可得到几乎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相同的效果,并且可确保升降操作时的安全性。

(第四实施方式)

图28~图34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的立体图、正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参照图2 8~图34,对外挂百叶窗60A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28~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60A 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60,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连结部67,以及第一风向调整部60a和第二风向调整部60b 所包含的风向调整板部61c及61d的形状不同。

风向调整板部61c被构成为,在安装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从纵整流板22b到纵整流板22d。同样的,风向调整板部6 1d被构成为,在安装时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从纵整流板22f 到纵整流板22d。

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使中央区域R2在左右方向上扩张。因此,具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外挂百叶窗60A的离子发生器,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发生器1,可扩大不让使用者感到不适或不舒服的范围。

以上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举例进行说明,但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其包括与请求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标号说明

1,1A,1B 离子发生器

2 壳体

2a 左侧面部

2b 右侧面部

2c 底面部

3 脚部

4 支柱部

4a 沟槽部

5 基座部

6 固定部件

7 贯穿孔

8 盖部

9 收容室

10 吸入口

11,11A 吸入栅格

12,13 开口部

15 空气过滤器

20 出风口

21 百叶窗

22 第一整流部

22a、22b、22c、22d、22e、22f、22g 整流板

23 第二整流部

23a、23b、23c 整流板

26 第一出风口

27 第二出风口

28 上侧出风口

29 下侧出风口

30 送风机

31 送风机罩

40 送风路径

41 第一部分

42 第二部分

45 导风板

46 第一路径

47 第二路径

50 离子发生装置

51、52 离子发生元件部

51a 正离子发生部

51b 负离子发生部

60,60A 外挂百叶窗

60a 第一风向调整部

60b 第二风向调整部

61a、61b、61c、61d 风向调整板部

62a、62b 安装部

63a、63b 开口部

64a1、65a1 卡止部

64a 左侧侧壁部

64b 右侧侧壁部

65a 右侧侧壁部

65b 左侧侧壁部

66a,66b 底面部

66a1 切口部

67 连结部

90 防止踩入手段

91 突起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