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2061阅读:8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的电连接领域,尤其是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电弧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电流通过某些绝缘介质(例如空气)所产生的瞬间火花。触头金属表面因一次电子发射(热离子发射、场致发射或光电发射)导致电子逸出,间隙中气体原子或分子会因电离(碰撞电离、光电离和热电离)而产生电子和离子。另外,电子或离子轰击发射表面又会引起二次电子发射。当间隙中离子浓度足够大时,间隙被电击穿而就产生了电弧。它不仅对触头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使断开电路的时间延长。

在现实的电器连接的过程中,两电连接端在初次电连接之前,两电连接端相互靠近从而产生的电弧,被称为一次电弧;而两电连接端在初次电连接之后,由于电连接过程中电连接器带有动能,在此电接触面发生碰撞而分离,并产生的电弧,称为二次电弧。二次电弧由于往往产生在两电连接端的间隙之间,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二次电弧往往会造成电接触端的损坏,造成设备使用寿命更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方法, 本设计简单,推广性好,克服了流动性介质无法在电连接领域推广的偏见,能够保证两电连接器在第一次电连通后,不再发生推脱,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并防止二次电弧的产生。本设计的并不对导电介质的形状进行限制,能够保证设备的可用性和推广性,采用导电介质填充电连接面的方式,使电通电面积始终能够导电接触,实现解决电接触面分离或脱落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方法,在两电连接端连接时,将可流动的导电介质填充到两电连接端之间的间隙中。两电连接端在连接过程中,由于电连接端的电接触面往往凹凸不平,并形成许多的放电尖端,而且连接过程中,由于两电连接端之间具有动能差,使电接触面初次接触后,在冲量作用下,引起电接触面的分离,此时,将在分离产生的间隙产生二次电弧,而采用具有流动性的导电介质后,不仅能缓冲两电连接端接触使产生的冲量,而且能够保证电接触面的分离时,保证导电性,从而防止二次电弧。

进一步,所述导电介质包括膏状、胶状、液状、粉末状、或气体状,所述导电介质的电阻率符合电连接的需要。采用这些特性的导电介质,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不同的类型,从而提高可选范围。可以根据电连接环形选择导电介质的流动性强弱。

进一步,所述导电介质为膏状、胶状、液状、粉末状、或气体状的多个组合。采用多种类型的组合,同样能够提高导电介质的可选范围。

进一步,所述导电介质的厚度不小于D;D为在电连接机构的两电连接端第一次电连通后,两电连接端之间的最大间隙宽度。该厚度能够保证两电连接端初次接触,导电介质就填充到间隙中,保证初次电连接后,接触的面积越来越大,保证导电性和防二次电弧的特性。

进一步,两电连接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导电介质设置在第一连接端的电接触面上,当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在第一次电连通后,导电介质始终填充在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间隙中。

进一步,导电介质的形状随间隙的形状变化。由于导电介质具有流动性,因此,导电介质在连接件过程中逐渐被挤压到间隙中从而包含保证间隙处的导电性。

一种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面上设置可流动的导电介质层。导电介质层能够在压力性变形,从而填充到电连接器连接时之间的间隙处,从而保证始终电接触面的通电面积始终升高。

进一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导电介质层设置在第一连接端或/和第二连接端的电接触面上。可以在一个连接面或者两个连接面上同时设置导电介质层,从而提高导电性和防脱落性。

进一步,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连接方式为插接式、卡接式、面接触式或点接触式。

进一步,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绝缘层及第一导体,第一绝缘层包裹在第一导体外侧,第一导体的连接侧设置有连接槽,导电介质层设置连接槽的内表面;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二绝缘层及第二导体,第二绝缘层包裹在第二导体外侧,第二导体的连接侧设置有与连接槽配合的连接部。该插接式的结构能够保证连接过程中,电接触的稳定性,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同时也是常用的一种电连接方式。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设计简单,推广性好,克服了流动性介质无法在电连接领域推广的偏见,能够保证两电连接器在第一次电连通后,不再发生推脱,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并防止二次电弧的产生。

2.本设计的并不对导电介质的形状进行限制,能够保证设备的可用性和推广性,采用导电介质填充电连接面的方式,使电通电面积始终能够导电接触,实现解决电接触面分离或脱落问题。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插入式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结构图;

图2是接触式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结构图;

图3是电接触面的间隙状态图;

图4是插入式电连接器连接时通电面积的有无导电介质的对比增长图;

图5是接触式电连接器连接时通电面积的有无导电介质的对比增长图。

附图标记:1-第一连接端,11-第一绝缘层,12-第一导体,13-连接槽,14-导电介质层,2-第二连接端,21-第二绝缘层,22-第二导体,2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

第一连接端1包括第一绝缘层11及第一导体12,第一绝缘层11包裹在第一导体12外侧,第一导体12的连接侧设置有连接槽13,具有流动性的导电介质层14设置连接槽13的内表面。

第二连接端2包括第二绝缘层21及第二导体22,第二绝缘层21包裹在第二导体22外侧,第二导体22的连接侧设置有与连接槽13配合的连接部23。

如图3、4所示,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电连接过程中,连接部23先嵌入到连接部23中,由于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之间的动能差,使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相互碰撞,并使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之间分离产生间隙,导电介质层14在碰撞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并填充到间隙中,保证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之间具有足够的通电面积,使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之间始终导通,不产生能够形成电弧的电势差;随着连接部23继续插入连接槽13 ,当连接部23与连接槽13上凹凸不平或者局部不匹配并产生间隙时,具有流动性的导电介质能够填充到间隙中,能够防止连接部23与连接槽13的实际通电面积降低。当连接部23完全插入连接槽13中后,由于导电介质填充到连接槽13与连接部23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增大了连接部23与连接槽13的通电面积。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防二次电弧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

第一连接端1包括第一绝缘层11及第一导体12,第二连接端2包括第二绝缘层21及第二导体22;第一导体12前侧的电接触面上设置了导电介质层14。导电介质层14具有流动性。

如图3、5所示,当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电连接时,第一导体12及第二导体22以一定速度相互靠近,并由于第一导体12及第二导体22的动能差,在第一导体12与第二导体22撞击且第一次导电后,其撞击分离所产生的间隙由变形后的导电介质层14迅速填充,使第一导体12与第二导体22之间,从而不形成足以产生电弧的电势差;当第一导体12与第二导体22连接完成后,其第一导体12与第二导体22电接触面之间的间隙填充了导电介质,从而提高通电面积。

在导电介质的电阻率符合电连接的需要的前提下,导电介质可以膏状、胶状、液状、粉末状、或气体状, 或者其中两种以上的组合。导电介质层14的厚度一般不小于D;D为在电连接机构的两电连接端第一次电连通后,两电连接端之间的最大间隙宽度。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在第一次电连通后,导电介质始终填充在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之间的间隙中。导电介质的形状随间隙的形状变化。导电介质层14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端1或/和第二连接端2的电接触面上。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插接式、卡接式、面接触式或点接触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