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准化变压器,属于电器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磁芯)。
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
在一些测试环境中,经常要使用不同规格的变压器以测试不同电路在不同电路参数下的稳定性,所以就会需要采购许多不同规格的工标或者非标变压器进行测试,这样会给实验过程带来较大的一比额外开销;而自己绕制变压器的话,其参数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实验需要购入各种规格变压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标准化变压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标准化变压器,包括支撑铁芯以组件以若干绕组组件,所述支撑铁芯组件包括两个支撑铁芯,在所述支撑铁芯的轴向两端各套接有一个导电滑套,所述两个支撑铁芯之间通过连接在对应导电滑套之间的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绕组组件阵列套接在支撑铁芯上,所述绕组组件包括一个用于套接到支撑铁芯上的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两端各同轴固定有一个环形的限位板,在所述支撑套的外壁对应两个环形限位板之间的位置绕接有线圈,其中在支撑套的其中一个限位板上设置有一个插块,在支撑套的另一个限位板上设置有一个插套,其中插块与线圈的其中一端连通,插套与线圈的另一端连通,相邻绕组组件之间通过插块与插套的插接实现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在所述导电滑套上设置有一个螺钉孔,在所述螺钉孔内设置有一个压紧螺钉,所述螺钉孔一端在导电滑套的外壁开口,另一端在导电滑套的内壁开口,压紧螺钉压紧在支撑铁芯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连接杆的横向两端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杆与导电滑套之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插块嵌入到支撑套中,在所述插块上设置有一个镶嵌环,在所述插套内设置有一个镶嵌槽,镶嵌环与镶嵌槽互相配合实现插块和插套的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插块、插套在支撑套的固定位置相对支撑套的轴线中部呈中心对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支撑套采用尼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一个可以更换横向宽度和纵向长度的两组铁芯实现了对铁芯尺寸的精确调整,此外也可以更换内部空心的支撑铁芯以及连接杆以改变相关铁芯的参数。
2、本发明通过若干直线阵列布置的支撑套,实现了对线圈匝数的精确设置,通过标准化的线圈之间的组合,使得线圈匝数可以标准量化,并且进行标准化的调整。
3、压紧螺钉可以方便的实现对导电滑套的定位固定。
4、连接杆采用螺纹连接易于拆卸。
5、限长套可以保证两个铁芯之间的间距的精确。
6、镶嵌环和镶嵌槽的嵌接方式可以提高稳定性。
7、插块插套呈中心对称,使得连接支撑套之间的连接位置左右交叉,受力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绕组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组装示意图。
图中:1、支撑铁芯;2、连接杆;3、导电滑套;4、支撑套;5、限位板;6、线圈;7、插块;8、插套;9、镶嵌环;10、镶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标准化变压器,包括支撑铁芯以组件以若干绕组组件,所述支撑铁芯组件包括两个支撑铁芯,在所述支撑铁芯的轴向两端各套接有一个导电滑套,在所述导电滑套上设置有一个螺钉孔,在所述螺钉孔内设置有一个压紧螺钉,所述螺钉孔一端在导电滑套的外壁开口,另一端在导电滑套的内壁开口,通过压紧螺钉对支撑铁芯表面的压紧实现对导电滑套的定位;所述两个支撑铁芯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横向两端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杆与导电滑套之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绕组组件阵列套接在支撑铁芯上,所述绕组组件包括一个用于套接到支撑铁芯上采用尼龙制成的支撑套,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两端各同轴固定有一个环形的限位板,在所述支撑套的外壁对应两个环形限位板之间的位置绕接有线圈,其中在支撑套的其中一个限位板上设置有一个插块,在支撑套的另一个限位板上设置有一个插套,插块、插套在支撑套的固定位置相对支撑套的轴线中部呈中心对称,在所述插块上设置有一个镶嵌环,在所述插套内设置有一个镶嵌槽,镶嵌环与镶嵌槽互相配合实现插块和插套的固定,其中插块与线圈的其中一端连通,插套与线圈的另一端连通,相邻绕组组件之间通过插块与插套的插接实现连接。
如图2,首先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直径的连接杆,并将连接杆旋入到导电滑套之间,将一端的导电滑套固定到支撑铁芯上,并根据需求套接相应数量的绕组组件,套接完成后加入绝缘垫块,同时将另一端的导电滑套套接到支撑铁芯上,并通过压紧螺钉固定,相邻绕组组件之间通过插块与插套的插接实现连接;随后末端的绕组组件通过位于端部的插套和插块与线路连接。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