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场效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072发布日期:2019-06-21 23:5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场效应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场效应管。

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电力运输等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发展新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关注。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VDMOS)因具有开关损耗小、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频率特性好、跨导高度线性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模拟电路和驱动电路中,尤其是高压功率部分。

现有的VDMOS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上的栅绝缘层和多晶硅栅极;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的体区和位于体区内的源区,体区和源区位于多晶硅栅极的两侧;形成在源区表面的源极金属层;形成在半导体衬底背面的漏极金属层。由于栅绝缘层两侧分别为导电的多晶硅栅极和漂移区,因此会形成栅漏寄生电容,影响场效应管开关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场效应管,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提高开关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通过调整多晶硅栅极和漂移区间距,减小栅漏寄生电容的技术方案:

一种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上的栅绝缘层和多晶硅栅极;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内的体区和位于体区内的源区,体区和源区位于多晶硅栅极的两侧;形成在源区表面的源极金属层;形成在半导体衬底背面的漏极金属层,所述体区包括第一体区与第二体区两部分,第一体区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第二体区多数载流子浓度,所述栅绝缘层与所述第二体区接触,所述栅绝缘层与漂移区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所述绝缘介质区两侧与所述第二体区接触,所述绝缘介质区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二体区厚度。

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的介电常数小于栅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厚度等于所述第二体区厚度。

可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

可选的,所述半导体衬底和漂移区为n型半导体,体区为p型半导体,源区为n型半导体。

可选的,所述半导体衬底为硅衬底。

可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通过在漂移区上表面氧离子注入形成。

可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通过刻蚀漂移区上表面后化学气相沉积形成。

另一种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上的栅绝缘层和多晶硅栅极;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内的体区和位于体区内的源区,体区和源区位于多晶硅栅极的两侧;形成在源区表面的源极金属层;形成在半导体衬底背面的漏极金属层,所述栅绝缘层与多晶硅栅极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所述绝缘介质区形成在栅绝缘层中部上,与栅绝缘层下的漂移区相对,所述多晶硅栅极形状呈向下的凹型。

另一种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上的栅绝缘层和多晶硅栅极;依次形成在漂移区表面内的体区和位于体区内的源区,体区和源区位于多晶硅栅极的两侧;形成在源区表面的源极金属层;形成在半导体衬底背面的漏极金属层,所述栅绝缘层与漂移区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所述绝缘介质区与体区不接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一种场效应管,栅绝缘层与漂移区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增加了多晶硅栅极和漂移区之间的距离,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体区包括第一体区与第二体区两部分,第一体区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第二体区多数载流子浓度,所述栅绝缘层与所述第二体区接触,所述绝缘介质区两侧与所述第二体区接触,场效应管导通时,第二体区多数载流子浓度小于第一体区,可快速感应出反型层,引导第一体区感应出导电沟道,场效应管截止时由于第二体区与绝缘介质区接触,可减小漏电流,增加击穿电压。

另一种场效应管,所述栅绝缘层与多晶硅栅极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所述绝缘介质区形成在栅绝缘层中部上,与栅绝缘层下的漂移区相对,所述多晶硅栅极形状呈向下的凹型,增加了多晶硅栅极和漂移区之间的距离,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

另一种场效应管,所述栅绝缘层与漂移区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所述绝缘介质区与体区不接触,增加了多晶硅栅极和部分漂移区之间的距离,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场效应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场效应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场效应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介绍,实施例仅限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定。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1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2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上的栅绝缘层30和多晶硅栅极4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内的体区50和位于体区50内的源区60,体区50和源区60位于多晶硅栅极40的两侧;形成在源区60表面的源极金属层7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背面的漏极金属层80,所述体区50包括第一体区51与第二体区52两部分,第一体区51多数载流子浓度大于第二体区52多数载流子浓度,所述栅绝缘层30与所述第二体区52接触,所述栅绝缘层30与漂移区20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90,所述绝缘介质区90两侧与所述第二体区52接触,所述绝缘介质区90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二体区52厚度。

本实施例所述衬底10为高掺杂浓度的n型硅衬底,漂移区20为低掺杂浓度的n型硅外延层。

本实施例绝缘介质区90形成在栅绝缘层30与漂移区20之间,增加了多晶硅栅极40与漂移区20之间的距离,可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提高开关速度,绝缘介质区90材料可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90的介电常数小于栅绝缘层30,进一步减小寄生电容值。绝缘介质区90可有多种不同的形成方式,可通过在漂移区20上表面氧离子注入形成或通过刻蚀漂移区20上表面后化学气相沉积形成。本实施例所述绝缘介质区厚度等于所述第二体区厚度。

本实施例漂移区20表面掺杂p型杂质元素,如硼,形成第一体区51,在第一体区51内重掺杂n型杂质元素,如磷或砷,形成源区60,在第一体区51靠近栅绝缘层90一侧轻掺杂n型杂质元素,如磷或砷,形成第二体区52,第二体区52空穴浓度低于第一体区51空穴浓度,场效应管导通时,第二体区52多数载流子浓度小于第一体区,可快速感应出反型层,引导第一体区51感应出导电沟道,场效应管截止时由于第二体区52与绝缘介质区接触,可减小漏电流,增加击穿电压。

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1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2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上的栅绝缘层30和多晶硅栅极4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内的体区50和位于体区50内的源区60,体区50和源区60位于多晶硅栅极40的两侧;形成在源区60表面的源极金属层7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背面的漏极金属层80,所述栅绝缘层30与多晶硅栅极40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90,所述绝缘介质区90形成在栅绝缘层30中部上,与栅绝缘层30下的漂移区20相对,所述多晶硅栅极40形状呈向下的凹型,多晶硅栅极和漂移区之间的距离增加,有效减小栅漏寄生电容,绝缘介质区90以及栅绝缘层30材料可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90的介电常数小于栅绝缘层30,进一步减小寄生电容值。

第三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场效应管,包括半导体衬底1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正面的漂移区2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上的栅绝缘层30和多晶硅栅极40;依次形成在漂移区20表面内的体区50和位于体区50内的源区60,体区50和源区60位于多晶硅栅极40的两侧;形成在源区60表面的源极金属层7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0背面的漏极金属层80,所述栅绝缘层70与漂移区20之间形成绝缘介质区90,所述绝缘介质区90与体区50不接触,增加了多晶硅栅极40和部分漂移区20之间的距离,有效减小栅漏,绝缘介质区90以及栅绝缘层30材料可为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优选的,所述绝缘介质区90的介电常数小于栅绝缘层30,进一步减小寄生电容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