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善的接触和压接连接的压接触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014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具有改善的接触和压接连接的压接触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接至少一个导体的压接触头,所述至少一个导体特别地是多芯的,所述压接触头具有用于在压接之后封闭所述导体的至少一个可压接的压接侧翼、以及用于所述导体的接收部,所述接收部在所述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至接收端部以与所述导体的端部对齐,其中所述压接侧翼在所述接收端部上沿纵向方向延伸至前端部,并且其中在所述接收端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翼部设置在压接侧翼处,该翼部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从所述压接侧翼突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在压接触头和沿所述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导体之间的压接连接(crimpconnection),所述导体特别地是多芯的,其中至少一个压接侧翼围绕所述导体压接,其中至少一个翼部设置在所述压接侧翼处,该至少一个翼部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从所述压接侧翼突起,以及其中所述导体延伸直至至少一个压接的翼部。



背景技术:

压接触头在现有技术中是充分已知的。这些压接触头大部分具有布置在压接背部的两侧上的两个压接侧翼,当压接触头与导体端部接触时,导体端部被置于压接侧翼之间并且在所述压接背部上方,并且压接侧翼绕导体的端部弯曲,例如通过压接钳或压接装置而弯曲。在该压接过程中,大多数的多芯导体被同时机械地且电气地连接到压接触头。

在汽车的领域中的压接触头的应用,即在机动车辆的构造中的压接触头的应用例如需要减轻重量,其例如通过使用铝线而变为可能。

当铝被用作电线材料时,必须特别地注意铝的两个特性。在其表面上,就在从与环境空气的接触中,铝形成氧化铝,其形成良好的绝缘体,使得电接触铝线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在首次使用时在电接触铝线时穿透氧化铝层,并且有利地在后期使用的情况下保护铝线免受环境的影响。

由于压接触头通常由铜构成,并且所涉及的金属,即铝和铜,具有不同的标准电动势,因此有必要避免任何导电液体的进入。在微杂质、蒸馏水(例如冷凝水)的情况下,相比于纯水具有增加的电导率。通过避免导电液体的进入,可以确保铝不会由于电动势的不同而被电化学腐蚀(electrochemicallydecompose)。

此外,通过对铝线的这样的保护,来自于环境空气的密封也类似地变为可能,这避免了铝的(再次地)氧化。

在现有技术中,该保护例如通过自保护压接连接来解决。这些自保护压接连接具有绝缘压接部,导体压接部和翼部或前保护凸部(lugs),其中,在压接过程中,翼部或前保护凸部被压接使得这些部分组装接近压接套管。此外,自保护的压接具有密封剂储存部,在压接过程中,通过该些密封剂储存部,可获得密封剂,其填充在压接的前保护压接部中、在压接的导体压接部中(即,在导体压接部和铝导体之间)、在绝缘压接部(即在铝导体的绝缘部和绝缘压接部之间)的仍然存留的间隙,并且从而防止导电和/或腐蚀性液体、以及周围空气的进入。

在压接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翼部在用于导体的接收部的方向上弯曲,使得同时弯曲并且彼此相对的翼部在压接触头的对称轴线(对称轴线沿纵向方向延伸)上接触,并且更靠近压接背部,以螺旋的方式展开在彼此上。

由于使用的优选的多芯铝导体在压接之前在单根股线的所有外表面上形成氧化铝层,需要在压接过程中穿透该氧化铝层。在位于导体中的单根外部股线的情况下,这是在压接过程中通过与压接触头的机械接触实现的,即通过形成在压接触头上的所谓的锯齿(压痕)。

然而,位于导体内的单根股线在压接过程中优势不能充分地机械施压以穿透氧化铝层,使得位于内部的这些单根的股线由于围绕其形成的氧化铝层而不再能够用于电流的导通,并且所使用的铝导体的阻抗也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遮挡铝导体的暴露端部避免导电和/或腐蚀性液体和/或周围空气的进入,并且另一方面直接接触在使用的多芯铝导体的内部的单根股线。

上述类型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了该问题,翼部形成导体移位构件(conductor-displacingmember),该导体移位构件与用于导体的接收部在纵向方向上重叠(overlaps)。

上述类型的压接连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了该问题,至少一个翼部形成至少一个导体移位构件,该至少一个导体移位构件在纵向方向上与用于导体的接收部重叠,并且导体移位构件被推入导体的端部中。

“导体移位构件的推入”应当被理解为是指,导体移位构件被推入所使用的导体的单根股线之间、并且将它们移位。

这些措施使得能够直接电接触所使用的铝导体的位于内侧的这些单根的股线,其中,当生成压接连接时,导体移位构件进入与所使用的铝导体的内部的单根的股线的机械接触,使得围绕单根的股线形成的氧化铝的层被穿透。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通过下列相应的单独的有利实施例而被改进,下列的这些实施例是彼此独立的。这些配置和相关联的优势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探索。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一有利配置中,导体移位构件形成为翼部的基部,所述基部朝向接收部在纵向方向上加宽。该特征具有这样的优势,使得加宽的基部在压接过程中在铝导体的单根股线之间弯曲,其中翼部闭合压接触头的前端部,并且仅加宽的基部可延伸到用于导体的接收部中且同时电气地和机械地接触位于铝导体的内部的单根的股线。

基部的宽度可以达到翼部的宽度,该翼部的宽度是沿着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测量的。翼部的加宽的基部可以,从压接侧翼开始,朝向翼部渐缩,并且在距压接侧翼一段距离处终止于翼部处。还有可能的是,加宽的基部,在面朝压接侧翼的端部和背朝压接侧翼的端部之间连结翼部。

该配置的特征在于,翼部和导体移位构件在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上的延展持续地降低,该延展是从压接侧翼开始测量到翼部相对于压接侧翼的远端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二有利配置中,在翼部处、在距压接侧翼一段距离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导体移位构件,导体移位构件形成为移位钩(barb)、并且沿纵向方向远离前端部从翼部突出。由于翼部在前端部和接收端部之间在压接期间被卷绕在一起形成为螺旋的形状,铝导体的位于内侧的实际上期望的任意单根电线可通过移位钩、借助于这样的移位钩、通过形成在翼部处距压接侧翼任意距离处的移位钩而被机械地和电气地接触。

移位钩可被形成为条,即,移位钩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延展可以在移位钩的纵向延伸上基本一致。还有可能的是,移位钩可被形成为在远离前端部的纵向方向上基本上渐缩的移位钩,即其可形成为三角形的形式。

大致三角形的移位钩可以在其自由端部和在其到翼部的连接处被倒圆。这具有这样的优势,使得:在压接期间,作用在移位钩上的力可以被均匀地传递到翼部,而同时移位钩机械地在单根股线的之间移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有利配置中,接收端部形成为在压接背部上的端部标记(endmarking)、布置在压接侧翼之间和/或压接侧翼上。这样的端部标记使得用户更容易地将铝导体插入到压接触头中并且将铝导体在其中正确地定位。从而确保了通过该压接触头形成的压接连接满足压接连接的要求,并且同时保证了铝导体和压接触头的电接触,以及阻挡导电和/或腐蚀性液体和周围空气的进入。

端部标记可以形成为大致垂直于纵向方向取向的表面结构。该表面结构可以通过压印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可选地从不变的压接触头伸出的机械变化的表面。

还可以想到的是,端部标记形成在这样的区域中,例如突出的区域中,该区域垂直于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从压接触头突出,使得该区域代表铝导体的将被电接触的端部的机械止动点。在接收端部的配置中,用户可从而将铝导体沿着压接触头沿纵向方向移位至该接收端部,直到铝导体撞击该接收端部并且从而经由触觉反馈传递信号给用户表明铝导体已经正确地被插入到压接触头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配置中,有利的情况是,至少一个导体移位构件具有形成在压接触头上的导体接收侧上的至少一个元件,以用于穿透氧化层。用于穿透氧化层的这样一种额外形成的元件具有这样的优势,不仅使用与导体移位构件的光滑表面的机械接触来穿透氧化层,并且从而还可以使得机械稳定的氧化层被安全地穿透。

用于穿透氧化层的元件可被形成为所谓的锯齿(压痕)、孔、凹部、凸起或压接触头的表面的粗糙化。通常,增加导体移位构件的表面粗糙度的每个形成的元件可以有利地确保氧化层被穿透。

压接触头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与铝导体相接触的用于穿透氧化层的所描述的元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有利配置中,至少一个移位钩被布置在翼部的距压接侧翼一段距离处的那一端部处。这具有这样的优势,在压接期间,所形成的移位钩机械地和电气地接触位于铝导体的内部的这些单根的股线。

从而,在压接区域不能被压接翼部到达的单根的股线可以被电接触。此外,在压接期间,这样定位的移位钩可在铝导体的单根股线之间机械地移动通过,并且不同的单根股线的表面的氧化铝能够被穿透,使得单根股线彼此之间的电接触被改善。移位钩可以直接形成在翼部的端部处,或者在压接侧翼的方向上从翼部的端部偏移。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有利配置中,至少一个移位钩布置在翼部的面向压接侧翼的那一端部处。移位钩的这样的布置具有以下优势,在压接期间,移位钩仅需在铝导体的单根股线之间移动通过有限的路径,并且从而受到较小的应力。这是有利的,例如在压接触头由薄壁材料冲压而成的情况下。

由于在压接期间的翼部的螺旋形状的向内弯曲,铝导体的位于内侧的这些单根的股线的机械和电气接触也可通过布置在翼部面向压接侧翼的端部处的移位钩而保证。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配置中,有利的是,翼部具有垂直于纵向方向分布在翼部上的多个移位钩。多个移位钩提供了这样的优势,使得个体的移位钩可以接触多个单根股线,并且所有的移位钩可从而相比于单个移位钩的情况而能够机械地和电气地接触更多的单根的股线。

此外,通过存在的多个移位钩,可以机械地接触并且穿透氧化铝层的更大的有效表面,这可带来单根股线彼此之间的改善的电接触。

形成在翼部上的移位钩可以形成为相同的或具有多种形状。因此,例如,在垂直于压接触头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设置在翼部的远离压接侧翼的端部处的移位钩可以形成为比在翼部上形成为更靠近压接侧翼的额外的移位钩更窄。还有可能的是,移位钩在翼部上设置为等距地或者具有相对于彼此的不同距离。

如果两个翼部形成在压接触头上,可以在该两个翼部上形成有不同数量的移位钩。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有利配置中,两个彼此对称的翼部设置在压接触头上,其中形成在所述翼部上的移位触头相对于彼此非对称(antisymmetrically)。

移位钩的这样的布置具有这样的优势,在压接过程中,在铝导体的单根的股线之间,移位钩相继地移动通过,并且不是并排地移位通过。移位钩通过单根的股线的移动从而相当于拉链的齿。

如果翼部的距压接侧翼一段距离的端部到达压接背部,在每种情况下,仅一个移位钩由单根股线侧向地引导,即在支承移位钩的翼部所布置的压接翼部的方向上侧向地引导。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另一有利配置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剂储存部(sealingagentrepository),在压接触头的压接期间,密封剂储存部使得密封剂可获得。如果密封剂已经通过压接触头可获得,那么压接触头被压接而没有密封剂的风险则降低。

密封剂可被设置在例如导体的接收部中和/或在压接触头的接收端部和前端部之间和/或在导体压接的区域中。有利地,密封剂可以是油脂,从而是非水溶性的并且提供免受周围空气影响的保护或密封。

密封剂储存部可对称于压接背部的对称轴线设置,使得:当压接两个相对的压接侧翼时,密封任意间隙的充足的密封剂被设置在每个压接侧翼中或每个压接侧翼处。

有利地,上述压接连接包括具有两个相对的、对称布置的翼部的压接触头。然而,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压接侧翼和一个翼部。在该情况下,压接钳或压接工具被特殊地设计以用于压接以这种形式形成的压接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连接的第一有利配置中,在压接触头的远离压接翼部的端部处设置有绝缘压接部,该绝缘压接部接收导体的导体绝缘部。这样的绝缘压接部具有这样的优势,使得,在压接之后,压接连接具有抗拉保护,并且从压接触头相反于前端部的端部到压接部内部的接取被绝缘压接部闭合。

绝缘压接部可形成为使得,其使得所使用的导体的绝缘部变形,并且将导体的绝缘部以压接连接的方式与压接触头连接,但是不穿透导体的绝缘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连接的第二有利配置中,可用的密封剂在压接期间变形、并且至少部分地被挤压出压接的压接触头,并且填充来自于压接的翼部的处于前端部处的剩余间隙和/或来自于压接的绝缘压接部的剩余间隙和/或来自于压接的压接侧翼的剩余间隙。

密封剂可从而提供在绝缘压接部中、压接侧翼处和翼部处,使得导电或腐蚀性液体和周围空气都不能穿透由压接侧翼形成的压接部内部中。

此外,可以在绝缘压接部中设置有形成导体的绝缘部的保持环或保持凸部,例如被按压到其中,并且从而用作应力释放装置,其可用于改善压接连接的张紧强度。

下文中,本发明将使用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参照附图来进行解释。在本例中,已经在上文单个有利配置中阐述的不同的特征可以彼此独立组合。如果在单独的特征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不重要的情况下,该特征还可以在配置中被省略。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具有自保护压接套管的压接触头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压接触头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现有技术的压接触头的压接连接沿着线a-a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2的现有技术的压接触头的压接连接沿着线b-b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一配置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图5的压接触头的压接连接沿着线c-c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二配置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图7的压接触头的压接连接沿着线d-d的截面图;

图9示出了在冲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三配置的局部视图;

图10示出了在冲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四配置的局部视图;

图11示出了在冲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五配置的局部视图;

图12示出了在冲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六配置的局部视图;

图13示出了在冲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的第七配置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具有压接触头1的插接连接件2。压接触头1示出为处于预成形状态35。

插接连接件2包括如压接套管3一样在纵向方向7上延伸的触头构件5。压接套管3经由连结条9连结至承载带11。连结条9、承载带11和触头构件5都仅通过示例示出。

压接触头1包括两个翼部13和两个压接侧翼15,该压接侧翼15包括绝缘压接部17、导体压接部19和前保护压接部21。绝缘压接部17、导体压接部19和前保护压接部21的每个从压接侧翼15经由压接背部23行进到压接侧翼15的相反处,使得形成连续的套管,即压接套管3。压接套管3封闭接收部24,导体43(未示出)可被接收在接收部中。

图1还示出了位于导体压接部19中的锯齿25(也称为压痕)和密封剂储存部27。

下列的附图每个涉及压接触头1和其细节和区段。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压接触头的侧视图。前保护压接部21无定形地结合到导体压接部19,其中,在图2示出的视图中,翼部13将两个压接区域19、21彼此分隔开。在压接触头1的下侧29,可以看到台阶31,其将导体压接部19和绝缘压接部17之间的过渡区域33区分开。用于导体43的接收部24延伸过导体压接部19和绝缘压接部17。导体43(未示出)的导体绝缘部(未示出)可被接收在绝缘压接部17中。

此外,在图3和4示出了沿线a-a和b-b的两个更详细地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示出的压接触头1的压接连接4的沿着剖面线a-a截取的截面图,其中该压接触头处于压接状态37。可以看到的是,在z方向上大致垂直地从压接背部23延伸的压接侧翼15,该压接翼部朝向彼此弯曲并且在撞击区域39接触。

压接背部23和压接侧翼15封闭压接部内部41,其中导体43位于该压接部内部,该导体在仅有示例性方式示出的图3的导体43的情况下,包括二十三个单根的股线45。压接部内部41在压接期间从接收部24结合。为了清楚,在图3中并非所有的单根的股线45都被提供由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的压接连接4的缺点从图3中变得清楚。内部的单根股线45a仅仅与其他的单根股线45机械和电气接触,但是不与压接侧翼15或压接背部23接触。

如果压接触头1用于电接触铝导体43,则在暴露至外部空气的铝的表面上存在电绝缘的氧化铝层,而该氧化铝层必须被穿透以电接触位于氧化铝层下方的单根股线45。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内部的单根股线45a没有经受到任意足够大的机械接触,这意味着氧化铝层不能够被穿透。从而可能防止经由内部单根股线45a的电导体并且降低铝导体43的电导率。

图4示出了压接连接4沿着线b-b截取的截面图。该截面图也示出了处于压接状态37的压接触头1。可以看到压接背部23、压接侧翼15和翼部13。

沿着线b-b示出的截面图仅仅是示例,并且当示于图2的现有技术的具有压接触头1的压接连接4沿着该线截取时、以及当具有两个压接侧翼15和两个翼部13的所有本发明的压接触头1沿着该线通过前保护压接部21和翼部13截取时大致获得这种形式。截取线b-b在根据本发明的配置的其他视图中不再示出。

由于在接收端部47和前端部49(见图2)之间没有设置有导体43,压接侧翼15和翼部13被卷绕在一起使得它们密封压接部内部41(未示出)。

由于当前保护压接部21和翼部13被压接时,可能存留间隙51,使用密封剂53,该密封剂通过密封剂储存部27(见图1)而可获得并且填充间隙51,使得没有腐蚀性液体和/或周围空气可进入压接部内部41(未示出)中。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1的第一配置的侧视图。压接触头1形成为预成形状态35,并且具有形成为移位钩57的导体移位构件55。

移位钩57指向纵向方向7,在导体压接部19的方向上远离翼部13。这里示出的移位钩大致平行于压接背部23,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并且在翼部bf的宽度的幅度上具有长度lv。图5中示出的翼部13具有轻微的渐缩,使得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翼部的基部59比翼部的端部61更宽。

图6示出了沿着线c-c截取的压接连接4的截面图,即来自于图5处于压接状态37的本发明的压接触头1。该截面图也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其准确的形式,例如,压接侧翼15延伸到压接部内部41中多远,对于压接触头1和导体43的每个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具有类似的特征。

在该截面图中,可以看到后部23、压接侧翼15和设置在翼部13(未示出)处的两个移位钩57。由于移位钩57在翼部13的端部61(见图5)的布置,在z方向上看到的两个移位钩57在压接后基本上布置在压接部内部41的中心处。

在接触压接背部23或压接侧翼15的单独的股线45旁边,内部的单独的股线45a也可经由移位钩57与压接触头1建立电接触。此外,在图6中,并非所有的单根股线45或所有的内部单根股线45a被提供有附图标记。示出的单根股线45的数量仅仅是示例。

图7示出了处于预形成状态35的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1的第二配置的侧视图。该配置具有三个移位钩57,该三个移位钩沿着翼部13分布在z方向上,基本上平行于压接背部23行进,并且从翼部13在纵向方向7上突出。

这里示出的移位钩57在翼部13上彼此等距地布置。移位钩57到彼此的距离和相对于压接侧翼15的距离可以充分取决于压接触头1的配置。

图8示出了处于压接状态37的图7的压接触头1的压接连接4沿着线c-c的截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移位钩57在压接部内部41的多个位置处与内部单根股线45a建立机械和电气接触。

特别有利的是,导体43的所有单根股线45通过压接背部23、压接侧翼15或移位钩57机械和电气地接触。在图6和8示出的直接比较中,可以看出,如果单根股线45基本上具有不超过压接部内部41的高度63的约25%的直径de,则布置在翼部13的端部61处的个体的移位钩57是有利的。

在具有小于压接部内部41的高度63的约25%的直径de的单根股线45的情况下,有利的是,将进入压接部内部41分布的若干移位钩57形成为导体移位构件55。

在图9-13中,在每种情况下,压接触头1示出为处于冲压状态65的不同配置中。附图示出了连结条9的一部分、前保护压接部21、导体压接部19、过渡部分33和绝缘压接部17的一部分。压接背部23由虚线指出。在附图中可见的压接触头1的侧面是导体接收侧66。该导体接收侧66在预成形状态35(未示出)指向接收部24中,并且在压接状态37(未示出)指向压接部内部41(未示出)中。

此外,翼部13和多种形式的导体移位构件55在图9-13中示出为各种情况。在每种情况下,压接侧翼15分别位于压接背部23的左侧和右侧,并且从绝缘压接部17向上延伸至前保护压接部21。

还示出了位于导体压接部19中的锯齿25和端部标记67。端部标记67在压接触头的示出的实施例中是两部分的,但是在其他配置中可以形成为一部分的并且从左压接侧翼15延伸过压接背部23直到右压接侧翼15。端部标记是基本上垂直于纵向方向7取向的表面结构,并且可例如被形成为压纹。

端部标记67向终端用户指示导体43(未示出)的剥除的端部在相反于纵向方向7的方向上已经在压接套管3中被推到何处,该压接套管是通过将两个压接侧翼15向上弯曲出突起平面而形成的。端部标记67从而位于前保护压接部21和导体压接部19之间。

图9示出的压接触头1的配置在翼部13的端部61处具有形成为移位钩57的导体移位构件55。

这些移位钩57的每个直接邻接翼部13的端部61,即与图5中示出的移位钩57不同的是,它们没有距翼部13的端部61一段距离处。

图10的压接触头1的配置具有导体移位构件55,该导体移位构件55形成为移位钩57、并且每个都形成在翼部13的基部59处。还可看出的是,翼部13在压接触头1的前端部49处具有倾斜部69。

如果图4的该部分也被观察的话,可以看出的是,压接触头1的压接状态37中的翼部13的基部59相比于相应的翼部13的端部61的情况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

在具有示出的倾斜部69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的是,翼部13从端部61开始被朝向基部59卷曲。

图11示出了压接触头1的一种配置,该压接触头1具有对称的翼部13和在这些翼部13上非对称布置的移位钩57。

这可参考中心轴线71特别清楚地看出。在每种情况下,翼部13的端部61相距中心轴线71的距离为翼部的长度lf的距离。

第一移位钩57a距离中心轴线71的距离为73a,并且间隙75a以相同的距离73a定位在相反的翼部13上。

位于距中心轴线71距离为73b的第二间隙75b邻接左翼部13处的第一移位钩57a。第二移位钩57b以相同的距离73b位于第二翼部13上。

第三移位钩57c以距离73c位于左翼部13上,并且第三间隙75c以距离73c位于右翼部13上。第四间隙75d以距离73d位于左翼部13上,并且第四移位钩57d以距离73d位于右翼部13上。第五移位钩57e以相对于中心轴线71的距离73e邻接左翼部13的第四间隙75d。在右翼部13处,第五间隙75e布置在相对于中心轴线71的距离73e处,且邻接第四移位钩57d。

移位钩57a-57e和间隙75a-75e从而相对于中心轴线71非对称布置,其中距离是相对于中心轴线71测量的。

图12和13示出了处于冲压状态的压接触头1的另外两个配置。在这些配置中,导体移位构件55在每种情况下存在为翼部13的加宽的基部77的形式。这些加宽的基部77在每种情况下的特征在于由虚线环绕的区域。

不同于纵向方向7,在标记67的高度处,翼部13在每种情况下直接邻接加宽的基部77。在图12和13中示出的加宽的基部77在每种情况下从压接侧翼15以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到翼部13的端部61。

图12的压接触头1的配置具有从加宽的基部77延伸到加宽的基部77的相反侧的锯齿25。

锯齿25代表用于穿透氧化层79的元件的可能配置。在该情况下,形成在图12中的导体压接部19中的锯齿25a是用于破坏氧化层79的元件,通过该些锯齿,位于单根股线45(未示出)的外部的氧化层被穿透,而加宽的基部77的锯齿25b的区域在压接过程中弯曲在单根股线45(未示出)之间,并且从而保证了内部的单根股线45a(未示出)的氧化层的穿透。

在氧化层被穿透后,在压接触头1和导体43(未示出)之间借助于位于内部单根股线45a(未示出)之间的加宽的基部77而建立电接触。

在图12中示出的锯齿25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是连续的,但是可以在其他配置中具有若干区段。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压接触头1的一种配置,其具有作为导体移位构件55的翼部13的加宽的基部77。与示于图12的压接触头1的配置不同,示于图13的配置在加宽的基部77不具有锯齿25,而是具有孔81,该孔用作穿透氧化层79的元件。

孔81可以仅部分地钻入压接触头1或者可弯曲钻通压接触头1。还可以看出的是,在对称布置的翼部13上的孔81非对称地布置。孔81a-81e以距中心轴线71增大距离的这种序列精确地布置。从而,其孔81和间隙75类似于图11的移位钩57和间隙75交替地和非对称地布置。为了清楚的目的,这些距离没有被再次地画出。

附图标记

1压接触头

2插接连接件

3压接套管

4压接连接

5触头构件

7纵向方向

9连结条

11承载带

13翼部

15压接侧翼

17绝缘压接部

19导体压接部

21前保护压接部

23压接背部

24接收部

25锯齿

27密封剂储存部

29下侧

31台阶

33过渡区域

35预成形状态

37压接状态

39撞击区域

41压接部内部

43导体

45单根股线

45a内部单根股线

47接收端部

49前端部

51间隙

53密封剂

55导体移位构件

57移位钩

57a第一移位钩

57b第二移位钩

57c第三移位钩

57d第四移位钩

57e第五移位钩

59翼部的基部

61翼部的端部

63压接部内部的高度

65冲压状态

66导体接收侧

67端部标记

69倾斜部

71中心轴线

73a-73e距离

75a第一间隙

75b第二间隙

75c第三间隙

75d第四间隙

75e第五间隙

77加宽基部

79用于穿透氧化层的元件

81孔

bf翼部的宽度

de单根股线直径

lf翼部的长度

lv移位钩的长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