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244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防止导电端子偏移或者变形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一呈纵长方向延伸的绝缘本体,一插槽设于绝缘本体中且收容电子卡,绝缘本体具有多个端子槽,且端子槽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槽壁,多个导电端子设于端子槽内,导电端子具有弹性臂及由弹性臂延伸的端部,端部侧边朝向槽壁的方向突伸凸部,当电子卡插入插槽内时,电子卡抵持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使得导电端子在端子槽内朝向远离插槽的方向上弹动一定的距离,理想状态下,其弹性变形方向垂直绝缘本体的纵长方向,弹性变形的路线为一条直线,且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侧边与凸部在弹性回弹的过程中不会碰撞到槽壁。然而,在实际生产组装过程中,导电端子在端子槽内会有一定的偏移或者倾斜,电子卡插入插槽内时,导电端子受到电子卡的挤压力,在端子槽内朝向远离插槽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一定的距离,同时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侧边与凸部也朝向槽壁的方向倾斜,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导电端子凸部先碰到槽壁,由于导电端子凸部为一容易产生凸刺的部位,且凸部与槽壁的接触为点接触或者线接触,接触的面积小,则在受力不变的情况下凸部剐蹭到槽壁,会将槽壁中的部分塑胶刮掉,此种情况是导电端子凸部剐蹭到塑胶,但导电端子仍然具有回弹力,另一种情况是电子卡插入时,导电端子开始朝向远离插槽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但是导电端子的凸部剐蹭到槽壁时,凸部卡在槽壁上不能动弹,而电子卡仍然还是呈向下插入的状态,电子卡挤压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产生的力与卡在槽壁上的凸部产生的力形成一个对抗,使得导电端子发生变形,甚至产生裂痕导致导电端子断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导电端子偏移或者变形的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电连接器,用于插接一电子卡,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供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至少一侧设有多个端子槽,所述端子槽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端子槽具有一第一壁面与一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端子槽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壁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壁面凹设形成,一挡止部,设于所述端子槽;多个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端子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凸入所述插槽与所述电子卡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弹性臂具有一第一侧缘,一凸部设于所述弹性臂末端且沿所述第一侧缘朝向所述第一壁面凸伸,所述凸部抵靠于所述挡止部,防止所述弹性臂过度朝向所述插槽弹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间距,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壁面具有一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进一步,所述第二壁面较所述第一壁面更靠近所述插槽。进一步,所述挡止部连接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所述挡止部具有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底面,并导引所述导电端子插入。进一步,所述弹性臂一侧延伸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回折延伸形成,所述端子槽内设有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挡止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插槽移动。进一步,所述端子槽具有一第三壁面,所述第三壁面位于远离所述插槽方向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壁面与所述第一壁面连接,所述弯折部向下延伸一竖直的基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动空间;所述基部还包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一朝向所述插槽方向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凹陷部,多个突出部连接所述凹陷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固定所述导电端子;一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一第二侧缘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于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处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侧缘共面;所述弹性臂末端与所述基部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插槽具有一插槽底面,所述凸部低于所述插槽底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与一电子卡相抵接的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末端具有一凸部,一挡止部与所述凸部接触配合,可以挡止所述弹性臂弹性变形,防止所述弹性臂过度朝向所述插槽弹动,进一步,所述弹性臂过度朝向所述插槽方向弹动,使得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插槽内,当所述电子卡插入时,所述导电端子在所述端子槽内发生一定的偏移或者倾斜,则所述弹性臂不能随着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形进入所述端子槽,随着所述电子卡的继续插入,所述电子卡对所述弹性臂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所述导电端子产生变形甚至发生跪pin;所述端子槽具有一第一壁面与一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端子槽的同一侧,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所述弹性臂的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当电子卡插入时,导电端子受到电子卡的挤压力,在端子槽内朝向远离插槽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一定的距离,同时导电端子的弹性臂的第一侧缘与凸部也朝向所述槽壁的方向倾斜,由于所述弹性臂的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壁面之间的距离,当发生倾斜时,所述弹性臂的第一侧缘首先接触到所述第二壁面,阻止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侧面接触,由于所述弹性臂的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壁面的接触面积大,且所述弹性臂的第一侧缘不容易产生凸刺,即使与所述第二壁面发生碰撞,所述导电端子也可以正常回弹,不会影响所述导电端子结构与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变形功能。所述挡止部具有一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一侧延伸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用于导引所述导电端子插入,使得所述导电端子沿着所述倾斜面插入到所述端子槽。一第三壁面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动空间,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有一个变形回弹空间,同时所述弹动空间亦可以作为一散热空间,防止所述导电端子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起泡。【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本体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电子卡配合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A--A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1插槽10端子槽11槽壁110第一壁面1100第二壁面1101挡止部111抵接面1110倾斜面1111竖直面1112第三壁面112支撑部113开口114固持槽115台阶部116弹动空间117凹槽118第一侧壁1180底壁1181插槽底面101导电端子2弹性臂20凸部21弯折部22竖直部23固定部24第一表面240凹陷部241突出部242第二表面243第二侧缘244第一侧缘245安装部25第一间距H1第二间距H2电子卡3电连接器100基部26【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将一电子卡3连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接收所述电子卡3的一插槽10,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插槽10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端子槽11,多个导电端子2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槽11内。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端子槽11具有一开口114,所述开口114连通所述插槽10,所述端子槽11具有两槽壁110,两个所述槽壁110沿所述纵长方向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槽壁110由一第一壁面1100与一第二壁面1101组成,所述第一壁面110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位于所述端子槽11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壁面110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位于不同平面,所述第一壁面1100相对于所述第二壁面1101凹设形成,所述第二壁面1101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面1100更靠近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第二壁面1101较所述第一壁面1100更靠近所述插槽。一挡止部111连接所述第一壁面110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且将所述第一壁面110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分隔在不同平面上,所述挡止部111由一抵接面1110、一倾斜面1111与一竖直面1112组成,所述抵接面1110用于抵接所述导电端子2,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方向弹性变形,所述抵接面1110向下延伸所述倾斜面1111,所述倾斜面1111向下贯穿所述端子槽11底面,所述倾斜面1111用于导引所述导电端子2插入,沿着所述导电端子2延伸所述倾斜面1111插入到所述端子槽11,所述竖直面1112由所述抵接面1110向上延伸,并朝上贯穿所述端子槽11顶面;一支撑部113,设于所述开口114上方,所述支撑部113连接两个所述槽壁110;一第三壁面112设于两个所述槽壁110之间,且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三壁面112设于所述端子槽11一侧且远离所述插槽10处,所述第三壁面112与所述开口114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槽11设有一固持槽115,用于稳固所述导电端子2,一台阶部116设于所述固持槽115内,所述台阶部116与所述导电端子2配合,挡止所述导电端子2过度插入所述端子槽11,所述固持槽115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底面,所述插槽10具有一插槽底面101用于接收所述电子卡3。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设于所述端子槽11内,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基部26,所述基部26包括一固定部24,所述固定部24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固持槽115,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所述固定部24具有一第一表面240与一第二表面243,所述第一表面240朝向所述插槽10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表面243与所述第一表面24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243为远离所述插槽10的一面,一第二侧缘244连接所述第一表面240与所述第二表面243。所述第一表面240具有多个凹陷部241,多个突出部242连接所述凹陷部241,所述突出部242设于所述第二侧缘244与所述第一表面240的连接处,且所述凹陷部241与所述突出部242于所述第一表面240与所述第二侧缘244的连接处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突出部242与所述第二侧缘244共面,当所述导电端子2沿所述固持槽115插入所述端子槽11内时,所述突出部242与所述固持槽115干涉配合,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且所述凹陷部241与所述台阶部116扣持配合,挡止所述导电端子2的过度插入。所述固定部24一侧延伸一安装部25,所述安装部25表面贴合焊接于所述电路板,将所述电子卡3通过所述导电端子2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不限于此实施例,所述安装部25插入所述电路板的安装孔内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将所述电子卡3通过所述导电端子2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不限于此实施例,所述安装部25为一夹板式焊接脚,夹持所述电路板,将所述电子卡3通过所述导电端子2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所述基部26还包括一竖直部23,所述竖直部23与所述第三壁面11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所述电子卡3插入所述插槽10时,所述电子卡3抵压所述导电端子2朝向远离所述插槽10方向弹性变形,则所述竖直部23与所述第三壁面112具有一弹动空间117,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有一个变形回弹空间,同时所述弹动空间117亦可以作为一散热空间,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起泡;所述竖直部23回折延伸一弯折部22,所述弯折部22抵靠于所述支撑部113,挡止所述弯折部22朝向所述插槽10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如图1、图5及图6所示,所述弯折部22向下延伸一弹性臂20,所述弹性臂20部分位于所述开口114内且凸伸入所述插槽10,与所述电子卡3接触并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电子卡3抵压所述弹性臂20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端子槽11内进行弹性变形,所述弹性臂20具有两个第一侧缘245,所述弹性臂20末端具有两个凸部21,所述凸部21沿相应的所述第一侧缘245朝向所述第一壁面1100凸伸,且所述第二壁面1101较所述第一壁面1100更靠近所述第一侧缘245,所述凸部21与所述挡止部111接触配合,可以挡止所述弹性臂20弹性变形,防止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弹动,进一步,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方向弹动,使得所述弹性臂20位于所述插槽10内,当所述电子卡3插入时,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端子槽11内发生一定的偏移或者倾斜,则所述弹性臂20不能随着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进入所述端子槽11,随着所述电子卡3的继续插入,所述电子卡3对所述弹性臂20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所述导电端子2产生变形甚至发生跪pin,所述导电端子2插入所述端子槽11时,所述凸部21沿着所述倾斜面1111插入所述端子槽11内,所述倾斜面1111用于导引所述凸部21的插入,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沿着所述倾斜面1111插入到所述端子槽11。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H1,所述弹性臂2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H2,所述第一间距H1大于所述第二间距H2,当所述电子卡3插入时,所述导电端子2受到所述电子卡3的挤压力,在所述端子槽11内朝向远离所述插槽10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一定的距离,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与所述凸部21也朝向所述槽壁110的方向倾斜,由于所述弹性臂2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之间的距离,当发生倾斜时,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首先接触到所述第二壁面1101,阻止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接触,由于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的接触面积大,且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不容易产生凸刺,即使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发生碰撞,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正常回弹,不会影响所述导电端子2结构与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功能。所述凸部21高于所述插槽底面101,所述凸部21位于所述弹性臂20与所述插槽底面10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部21高于所述弹性臂21(未图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部21低于所述插槽底面101。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插槽10具有所述插槽底面101,所述绝缘本体1底面向上形成一凹槽118,所述凹槽由两个第一侧壁1180与一底壁1181组成。所述凸部21低于所述插槽底面101,所述凸部21扣合于所述底壁1181,且所述凸部21侧面抵靠在所述第一侧壁1180上,防止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弹动,可以防止所述弹性臂20弹性变形,进一步,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方向弹动,使得所述弹性臂20位于所述插槽10内,当所述电子卡3插入时,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端子槽11内发生一定的偏移或者倾斜,则所述弹性臂20发生变形,不能随着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进入所述端子槽11或者抵靠在所述端子槽11的所述开口114两侧,随着所述电子卡3的继续插入,所述电子卡3对所述弹性臂20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所述导电端子2产生变形甚至发生跪pin;所述弹性臂20末端与所述竖直部23平行设置,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弹性臂20末端与所述竖直部23之间距离增大,所述电子卡3在插入过程中,所述导电端子2发生弹性变形,防止所述弹性臂20末端碰撞到所述竖直部23,造成所述导电端子2变形甚至断裂。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与一电子卡3相配合的一弹性臂20,所述弹性臂20末端具有一凸部21,一挡止部111与所述凸部21接触配合,可以挡止所述弹性臂20弹性变形,防止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弹动,进一步,所述弹性臂20过度朝向所述插槽10方向弹动,使得所述弹性臂20位于所述插槽10内,当所述电子卡3插入时,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端子槽11内发生一定的偏移或者倾斜,则所述弹性臂20不能随着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进入所述端子槽11,随着所述电子卡3的继续插入,所述电子卡3对所述弹性臂20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所述导电端子2产生变形甚至发生跪pin。(2)所述端子槽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槽壁110,每一所述槽壁110由一第一壁面1100与一第二壁面1101组成,所述第一壁面110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位于所述端子槽11的同一侧且处于不同平面;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H1,所述弹性臂20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H2,所述第一间距H1大于所述第二间距H2,当电子卡3插入时,导电端子2受到电子卡3的挤压力,在端子槽11内朝向远离插槽10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一定的距离,同时导电端子2的弹性臂20的第一侧缘245与凸部21也朝向所述槽壁110的方向倾斜,由于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之间的距离,当发生倾斜时,所述弹性臂20的第一侧缘245首先接触到所述第二壁面1101,阻止所述凸部21与所述第一壁面1100接触,由于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的接触面积大,且所述弹性臂20的所述第一侧缘245不容易产生凸刺,即使与所述第二壁面1101发生碰撞,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正常回弹,不会影响所述导电端子2结构与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功能。(3)一第三壁面112设于两个所述槽壁110之间,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竖直部23,所述竖直部23与所述第三壁面11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弹动空间117,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有一个变形回弹空间,同时所述弹动空间117亦可以作为一散热空间,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而起泡。(4)所述挡止部111具有一抵接面1110,所述抵接面1110一侧延伸一倾斜面1111,所述倾斜面1111用于导引所述凸部21插入,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沿着所述倾斜面1111插入到所述端子槽11。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