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995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新型高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频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开关功能的新型高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通信装置中,例如移动电话、无线局域网装置等设备,常需要带开关功能的高频信号连接器来实现射频回路的可检测性和信号转换流向。

这种高频连接器至少包括形成开关的可动的弹性端、固定端,其外部包覆金属外壳以屏蔽外部电磁干扰,并以绝缘体支撑上述两种端子和金属外壳间隔地布置。该类高频连接器的开关功能是通过弹性端弹性地与固定位置处的固定端的抵接或断开来实现,弹性端弹臂的力臂越长,其弹性效果越佳,开关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小型化和低矮化发展,所述高频连接器的外形和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因而在窄小的空间下所述的弹性端可能无法提供足够长的力臂而出现产品耐久性不佳或开关功能不稳定甚至失效问题的情形,引发预想不到的故障。

再者,在小外形结构的情形下,弹性端和固定端的外形变小、长度变短,导致在焊接过程中弹性端和固定端的焊接锡膏和助焊剂很容易爬升到弹性端和固定端接触处附近,影响开关功能的正常动作,导致产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频连接器,用以与测试探针相配合,包括:金属外壳,固定于所述金属外壳内并具有对插开口的本体、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固定端以及弹性端,所述弹性端包括弹性端焊接部、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弹性端固定部以及从该弹性端固定部向着所述固定端方向延伸的弹臂部,所述弹臂部的上端部的前端构成与固定端的下表面相互接触分离的弹性端接触部,该弹性端接触部的稍靠下侧部分且正对着所述本体的对插开口的下方构成所述测试探针的按压部,所述弹性端接触部位于所述弹性端固定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端固定部为长条状的平板壁,由该平板壁的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缘弯折延伸形成弹性端焊接部,由该平板壁的另一侧缘形成所述弹臂部;所述弹臂部为M形结构,其中间部分的主臂以一定角度向上延伸形成上端部,其两侧部分的边臂连接在主臂与所述弹性端固定部之间且对称地分布于所述主臂的两侧。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边臂的宽度相等,且所述两个边臂的宽度总和与弹性端焊接部的宽度相等。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M形弹臂部的主臂在所述固定端下表面的接触压力下具有方向向下的形变,所述边臂的前端具有方向向上的形变;在测试探针的推动力下,所述主臂发生方向向下的形变,而所述边臂的前端则发生方向向下的形变。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包括长条状的固定端固定部,由该固定端固定部的一侧缘弯折延伸形成倒U形的固定端焊接部,由该固定端固定部的另一侧缘形成固定端主体部;所述固定端主体部的中央处设有避让孔,其外周作为固定端接触部,与弹性端弹臂部的上端部的前端相互接触分离。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接触部具有比避让孔外周其它位置更向下凸出的接触凸起。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端接触部与所述固定端接触部之间具有两个相互接触分离的触点。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弹性端通过所述本体的该侧避让空间插装并固定于所述本体内。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的另一侧也设置有避让空间,所述固定端通过所述本体的该另一侧避让空间插装并固定于所述本体内。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安装有所述固定端的所述本体内,所述弹性端的主臂在所述弹性端安装到所述本体内的过程中顺着所述固定端接触部的下表面滑动到预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将弹性端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弹性端固定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使得弹性端与固定端之间相互接触分离的部位由传统的靠近固定端一侧移向靠近弹性端一侧,这样可以延长弹性端的力臂长度,当受到测试探针的推压力后弹性端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通过以上设置,增加了弹性端和固定端各自的从焊接部位到接触区域的距离,从而增加了锡膏或助焊剂等液体在焊接过程中从焊接部爬移到接触部的难度,从而有效避免对接触区的污染,进一步保证了接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频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新型高频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纵剖视图。

图4是将测试探针插入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频连接器的状态的图2的A-A线 纵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新型高频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中符号说明

00—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频连接器,01—测试探针,10—本体,11—对插开口,12—避让空间一,13—避让空间二,20—弹性端,21—弹性端固定部,22—弹性端焊接部,23—弹臂部,24—弹性端接触部,231—主臂,232—边臂,2311—上端部,2311a—上端部的前端,23a,23b—触点,2312—按压部,30—固定端,31—固定端固定部,32—固定端焊接部,33—固定端主体部,34—固定端接触部,331—避让孔,332—接触凸起,40—金属外壳,41—插接孔,42—接地焊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频连接器00,包括上部具有对插开口11的本体10、弹性端20、固定端30以及上部开设有插接孔41的金属外壳40,所述金属外壳40通过其接地焊脚42电气连接到电路中的接地通路,所述的弹性端20和固定端30组成开关,以可以相互接触分离的状态安装固定于所述本体10内,且各自在所在侧底部外露地设有弹性端焊接部22和固定端焊接部32,用以电气连接到电路中形成信号传输通路,所述金属外壳40包覆固定于所述本体10的外部。

测试探针01(参见图3所示,为简化表述起见,本文提到的测试探针只表示 其中心导体部分)通过金属外壳的插接孔41和本体的对插开口11插接到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频连接器00内与新型高频连接器00配合在一起。

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端20由金属钣材(通常为铜合金)通过冲压工艺一体地制成,包括形成为长条状平板壁的弹性端固定部21,由该由该平板壁的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缘弯折延伸形成弹性端焊接部22,由该平板壁的另一侧缘形成所述弹臂部23。

进一步参阅图5所示,所述弹臂部23为M形结构,其形状近似于M形,包括中间部分的主臂231和对称地分布于该主臂231两侧的边臂232,所述弹臂部23通过边臂231的侧缘一体地连接到弹性端固定部21,所述主臂231以一定角度向上延伸形成上端部2311,其前端2311a作为弹性端接触部24,与固定端30的下表面以可以相互接触分离的状态电气接触在一起,所述弹性端接触部24的稍靠下侧部分设有提供给所述测试探针01推压的按压部2312,其位置正对着所述本体10的对插开口11的下方,很显然地,所述弹性端接触部24位于所述弹性端固定部21与所述按压部2312之间。

该弹性端20通过其M形弹臂部23与固定端30相互接触分离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可电气断开和电气连通的开关,通过其弹性端焊接部22焊接连接到目标电路中组成信号传输回路。

由上可知,所述弹臂部23采用了迂回路径的M形结构,有效增加了力学形变的力臂,提高了弹性端20的耐久性。另外,所述主臂231在所述固定端下表面的接触压力下具有方向向下的形变,所述边臂232的前端则具有方向向上的形变,当测试探针01插合到此新型高频连接器00后,在测试探针的推动力下,所述主臂发231会发生方向向下的形变,而所述边臂232的前端则发生方向向下的形变,这样,通过所述边臂232的形变方向的转换影响,避免了同方向持续形变导致弹臂部23发生塑性变形的危险,进一步增加了接触的可靠性。

显而易见地,由于所述弹臂部23采用了迂回路径的M形结构,必然会加长了锡膏等流体从弹性端焊接部22流动到弹性端接触部24的距离,有效地避免 了弹性端接触区的污染,保证了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端30由金属钣材(通常为铜合金)通过冲压工艺一体地制成,包括长条状的固定端固定部31,由该固定端固定部31的一侧缘弯折延伸形成倒U形的固定端焊接部32,由该固定端固定部31的另一侧缘形成固定端主体部33,该固定端主体部的中央处设有避开所述测试探针01插装时触碰的避让孔331,其外周作为固定端接触部34,该固定端接触部34具有比避让孔外周其它位置更向下凸出的接触凸起332。

参照图2、图3,并结合图4所示,所述弹性端接触部24的前端2311a抵接接触到所述固定端接触部34的接触凸起332的下表面,形成两个相互接触分离的触点23a,23b。

由上所述,由于所述固定端的固定端主体部33中央设置有中孔的环路外周,必然会加长了锡膏等流体从固定端焊接部32流动到接触凸起332的距离,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固定端接触区的污染,进一步保证了接触的可靠性。

下面说明下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频连接器00的组装过程:

如图1至图5所示,首先,将所述金属外壳40安装固定到所述本体10的外部后,所述的插接孔41沿上下方向正对着所述对插开口11;然后,将固定端30从所述本体10一侧设有的避让空间一12组装到所述本体10内的预定位置,所述的固定端固定部31的两侧卡扣于所述本体10的避让空间一12内将固定端30牢固地固定于所述本体10内,此时,所述的固定端主体部33的避让孔331安装于正对着对插开口11的位置;再者,将弹性端20通过所述本体的另一侧的避让空间二13插装于所述本体10内的预定位置,通过其弹性端固定部21的两侧卡扣并固定于所述本体10内,此时,所述弹性端的主臂231顺着所述固定端接触部34的下表面滑动到所述接触凸起332的下表面的预定位置,形成接触连接。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工艺简单,由于弹性端20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其弹性端接触部24不是靠近固定端一侧,而是位于所述弹性端固定部21 与所述按压部2312之间,且弹臂部23呈M形结构,无须再按照传统的在组装时优先将弹臂部向下按压一定距离后才能安装到本体的形式,直接借助弹臂部23的主臂231的斜面特征顺着所述固定端接触部34的下表面滑动到所述接触凸起332的下表面位置即可,从而大大提高了组装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常规结构的耐久性不足问题,也解决了爬锡问题,同时,组装过程简单,具有组装效率高和成本节约的优点。

以上所述,列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