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0139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缆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氨酯电缆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成缆设备。



背景技术:

聚氨酯为主链含—NHCOO—重复结构单元的一类聚合物,英文缩写PU,包括硬质聚氨酯塑料、软质聚氨酯塑料、聚氨酯弹性体等多种形态,并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其原料一般以树脂状态呈现。除了作为成分较单一的材料,聚氨酯也可以和其他材料混合生成复合材料。

聚氨酯弹性体用作滚筒、传送带、软管、汽车零件、鞋底、合成皮革、电线电缆和医用人工脏器等;软质泡沫体用于车辆、居室、服装的衬垫,硬质泡沫体用作隔热、吸音、包装、绝缘以及低发泡合成木材,涂料用于高级车辆、家具、木和金属防护,水池水坝和建筑防渗漏材料,以及织物涂层等。胶粘剂对金属、玻璃、陶瓷、皮革、纤维等都有良好的粘着力。此外聚氨酯还可制成乳液、磁性材料等。

现有成缆机是电线电缆厂生产电力电缆、塑力缆、橡套缆的主要设备。成缆机是专供制造截面积为25—240mm平方的四芯、五芯塑力,交联电缆及装铠的成套设备;其结构由传动装置、绞笼、双列线模座、绕包头、钢带头、计米器、牵引装置、收排线架、电器控制等部分组成。设备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缆设备,其能够实现对聚氨酯电缆线的自动成缆,使得多条电缆线绞合在一起,且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成缆设备,包括机身、传动装置、成缆装置和回收装置,所述的传送装置贯穿机身,所述的成缆装置位于机身右部,所述的回收装置位于成缆装置右部。

所述的机身整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机身顶部敞开,所述的机身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板,所述的机身内壁上部从左往右逐步倾斜向上设置有一对上支撑架,所述的机身内壁上部从左往右逐步倾斜向下设置有一对下支撑架;所述一对上支撑架的上部与一对下支撑架的上部都均匀设置有转动槽,所述的各转动槽底部为圆弧形;

所述的机身内布置有八个转动滚筒,所述的八个转动滚筒分别均匀安装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的各转动槽内,所述的各转动滚筒上分别包绕有不同种类电缆线;

所述一对上支撑架与一对下支撑架的上端面均通过螺钉安装有阻挡板;工作时,当需要对聚氨酯电缆进行成缆,则首先将各转动滚筒放置在各转动槽内,接着通过螺钉将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上端面均安装上阻挡板,从而防止转动滚筒在运动的过程中脱离各转动槽,本实用新型转动滚筒的位置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占空间较传统成缆机而言具有较大程度的减小。

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传动轮、左支座和传动电机,所述的传动轮位于机身左侧,且传动轮通过转轴与机身左侧支板相固连,所述的左支座位于机身左侧,且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左支座上,所述的传动电机通过皮带与传动轮相连接;工作时,传动电机工作带动传动轮旋转,进而带动机身旋转。

所述的成缆装置包括卷绕盘、右支座和成缆座,所述的卷绕盘为扁平圆盘,所述的卷绕盘竖直布置在机身右侧,且卷绕盘左侧与机身右侧支板相固连,所述的卷绕盘右侧水平固连有转轴,所述的右支座位于卷绕盘右侧,且卷绕盘右侧的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右支座上;所述的卷绕盘四周均匀设置有八个可供电缆穿过的穿线孔;工作时,八个转动滚筒上的聚氨酯电缆线分别贯穿卷绕盘上的八个穿线孔,接着八根聚氨酯电缆线汇聚于成缆座,且此时卷绕盘随机身同步的在右支座上进行旋转运动。

所述的成缆座数量为一,成缆座位于卷绕盘右方,所述的成缆座包括主体、压紧气缸和压紧块,所述的主体中部设置有“U”形下槽,所述的主体上部设置有凸形顶板,所述的压紧气缸竖直布置在顶板正下方,且压紧气缸顶部与顶板下端面相固连,所述的压紧气缸底部固连有压紧块,所述的压紧块下端设置有圆弧形的上槽,且压紧块位于主体的下槽内,工作时,八根聚氨酯电缆线汇聚于各成缆座的下槽内,且此时,压紧气缸伸出,使得压紧块向下运动,挤压八根聚氨酯电缆线的上端面,此时上槽与下槽形成完整的圆柱形孔,成缆座能够实现将八根分散的聚氨酯电缆线汇聚在一起以形成一根麻花状电缆总线。

所述的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架、回收电机、套筒和收线滚筒,所述的回收电机竖直安装在回收架上,所述的套筒固连在回收电机主轴上,所述的套筒下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收线滚筒上部与套筒通过螺纹连接;工作时,回收电机工作带动套筒旋转,进而带动收线滚筒旋转,收线滚筒旋转进而实现对聚氨酯电缆总线的卷绕,当聚氨酯电缆总线卷绕到一定程度之后,则通过转动收线滚筒,使得收线滚筒从套筒上脱离下来,进而较容易的将卷绕好的聚氨酯电缆总线取下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成缆设备,其能够实现对聚氨酯电缆线的自动成缆,使得多条电缆线绞合在一起,且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除成缆座与回收装置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A方向额机身与成缆装置的局部剖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成缆座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回收装置的侧视图的局部剖开视图;

图中:机身 1、传动装置 2、成缆装置 3、回收装置 4、支板 11、上支撑架 12、下支撑架 13、转动槽 121、转动滚筒 14、阻挡板 15、传动轮 21、左支座 22、传动电机 23、卷绕盘 31、右支座 32、成缆座 33、主体 331、压紧气缸 332、压紧块 333、下槽 334、顶板 335、上槽 336、回收架 41、回收电机 42、套筒 43、收线滚筒 4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成缆设备,包括机身1、传动装置2、成缆装置3和回收装置4,所述的传送装置贯穿机身1,所述的成缆装置3位于机身1右部,所述的回收装置4位于成缆装置3右部。

所述的机身1整体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机身1顶部敞开,所述的机身1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板11,所述的机身1内壁上部从左往右逐步倾斜向上设置有一对上支撑架12,所述的机身1内壁上部从左往右逐步倾斜向下设置有一对下支撑架13;所述一对上支撑架12的上部与一对下支撑架13的上部都均匀设置有转动槽121,所述的各转动槽121底部为圆弧形;

所述的机身1内布置有八个转动滚筒14,所述的八个转动滚筒14分别均匀安装在上支撑架12与下支撑架13的各转动槽121内,所述的各转动滚筒14上分别包绕有不同种类电缆线;

所述一对上支撑架12与一对下支撑架13的上端面均通过螺钉安装有阻挡板15;工作时,当需要对聚氨酯电缆进行成缆,则首先将各转动滚筒14放置在各转动槽121内,接着通过螺钉将上支撑架12与下支撑架13上端面均安装上阻挡板15,从而防止转动滚筒14在运动的过程中脱离各转动槽121,本实用新型转动滚筒14的位置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占空间较传统成缆机而言具有较大程度的减小。

所述的传动装置2包括传动轮21、左支座22和传动电机23,所述的传动轮21位于机身1左侧,且传动轮21通过转轴与机身1左侧支板11相固连,所述的左支座22位于机身1左侧,且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左支座22上,所述的传动电机23通过皮带与传动轮21相连接;工作时,传动电机23工作带动传动轮21旋转,进而带动机身1旋转。

所述的成缆装置3包括卷绕盘31、右支座32和成缆座33,所述的卷绕盘31为扁平圆盘,所述的卷绕盘31竖直布置在机身1右侧,且卷绕盘31左侧与机身1右侧支板11相固连,所述的卷绕盘31右侧水平固连有转轴,所述的右支座32位于卷绕盘31右侧,且卷绕盘31右侧的转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右支座32上;所述的卷绕盘31四周均匀设置有八个可供电缆穿过的穿线孔311;工作时,八个转动滚筒14上的聚氨酯电缆线分别贯穿卷绕盘31上的八个穿线孔311,接着八根聚氨酯电缆线汇聚于成缆座33,且此时卷绕盘31随机身1同步的在右支座32上进行旋转运动。

所述的成缆座33数量为一,成缆座33位于卷绕盘31右方,所述的成缆座33包括主体331、压紧气缸332和压紧块333,所述的主体331中部设置有“U”形下槽334,所述的主体331上部设置有凸形顶板335,所述的压紧气缸332竖直布置在顶板正下方,且压紧气缸332顶部与顶板335下端面相固连,所述的压紧气缸332底部固连有压紧块333,所述的压紧块333下端设置有圆弧形的上槽336,且压紧块333位于主体331的下槽334内,工作时,八根聚氨酯电缆线汇聚于各成缆座33的下槽334内,且此时,压紧气缸332伸出,使得压紧块333向下运动,挤压八根聚氨酯电缆线的上端面,此时上槽336与下槽334形成完整的圆柱形孔,成缆座33能够实现将八根分散的聚氨酯电缆线汇聚在一起以形成一根麻花状电缆总线。

所述的回收装置4包括回收架41、回收电机42、套筒43和收线滚筒44,所述的回收电机42竖直安装在回收架41上,所述的套筒43固连在回收电机42主轴上,所述的套筒43下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收线滚筒44上部与套筒43通过螺纹连接;工作时,回收电机42工作带动套筒43旋转,进而带动收线滚筒44旋转,收线滚筒44旋转进而实现对聚氨酯电缆总线的卷绕,当聚氨酯电缆总线卷绕到一定程度之后,则通过转动收线滚筒44,使得收线滚筒44从套筒43上脱离下来,进而较容易的将卷绕好的聚氨酯电缆总线取下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