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防火环保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647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尤其是涉及一种柔性防火环保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医院、矿山、冶金、船舶、电站、地铁、隧道、石油化工和设备密集场所等特殊的阻燃和无卤,低烟、低毒。防火安全条件高的场合,所使用的电缆绝缘层,护套层大都有采用含卤的绝缘材料。火灾一旦蔓延,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而且会产生具有“二次灾害”的腐蚀性很强的卤化氢气体,危及人的生命,危害设备和污染环境,对于低烟无卤材料都具有吸水性强,当绝缘吸水后绝缘性能急及剧下降,遇高温护套会开裂现象,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环境组织对环保护的要求和人们对安全的重视,急侍开发绿色环保型安全电缆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新型电缆的发展趋势。

中国专利ZL 201420596892.1公开了一种耐火、耐油、耐磨、耐高温环保电力电缆,包括,一电缆外层,由内至外依次是一高阻燃绕包层、一无卤阻燃护套、一耐高温护套保护层;以及,至少一电缆内芯,位于该电缆外层内,该电缆内芯由内至外依次是一导电线芯、一耐火层、一绝缘层、一耐高温绝缘保护层;其中,该电缆外层与该电缆内芯间形成的间隙内填充有玻纤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柔性防火环保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柔性防火环保电缆,包括电缆内芯和包裹电缆内芯的电缆外层,所述的电缆内芯包括导电线芯,以及从内向外依次包裹所述导电线芯的隔热层、耐火层和绝缘保护层,所述的电缆外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包裹所述电缆内芯的陶瓷绕包层、无卤阻燃护套层和耐火保护层,在电缆外层与电缆内芯之间还设有玻纤绳填充层,玻纤绳填充层由玻纤绳网架和填充在玻纤绳网架中的释水降温材料组成。

电缆外层内的电缆内芯设有至少一个。

所述的导电线芯由高纯度的无氧铜杆拉制而成。

所述的隔热层为陶瓷化硅橡胶层。

所述的耐火层为云母带层。

所述的绝缘保护层为低烟无卤绝缘材料层。

所述的释水降温材料为氢氧化铝粉末。

所述的耐火保护层为防火聚烯烃挤包结构层。

所述的无卤阻燃护套层由酸源、碳源和气源三部分组成,其中,酸源为脱水剂,碳源为成碳剂,气源为发泡剂。在火的环境下,由酸源(脱水剂)、碳源(成碳剂)及气源(发泡剂)三部分组成护套材料迅速膨胀,表面形成致密的多孔碳质泡沫层,牢固地附着在电缆上,起到很好的隔热、隔氧、抑烟,并能防止产生溶滴的作用。阻燃耐火作用主要是通过膨胀炭层的隔热一泡沫结构的底热传导和对热辐射的反射、隔所作用,限制了对下层聚合物供氧及抑制可然性降解气体的放出以及有效地制止聚合物燃烧产生的融溶滴落为以达到阻燃耐火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阻燃效果优异,柔性程度高:本实用新型在常规的绝缘保护层、耐火层、耐火保护层等结构外,还增设了玻纤绳填充层,玻纤绳填充层中,玻纤绳自身就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而将其作为网架时,还能够有效的缓冲电缆内芯与电缆外层之间的碰撞等,提高电缆的耐磨效果,同时,在玻纤绳中填充氢氧化铝粉末,其在200℃左右时,就会吸热分解释放出结晶水,结晶水在吸热产生水蒸气,可以有效的起到阻燃防火作用。

(2)在导电线芯的外表面还包裹有陶瓷化硅橡胶层,陶瓷化硅橡胶在受热形成陶瓷壳体之前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而当陶瓷化硅橡胶层外所有的绝缘耐火层失效时,陶瓷化硅橡胶还会在高温火焰下生成陶瓷壳体,作为最后一层防火结构来保护导电线芯免受高温火焰的直接煅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电线芯,2-隔热层,3-耐火层,4-绝缘保护层,5-玻纤绳填充层,6-陶瓷绕包层,7-无卤阻燃护套层,8-耐火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柔性防火环保电缆,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电缆内芯和包裹四个电缆内芯的电缆外层,电缆内芯包括导电线芯1,以及从内向外依次包括导电线芯1的隔热层2、耐火层3和绝缘保护层4,导电线芯1由高纯度的无氧铜杆拉制而成,隔热层2为陶瓷化硅橡胶层,耐火层3为云母带层,绝缘保护层4为低烟无卤绝缘材料层,电缆外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包裹电缆内芯的陶瓷绕包层6、无卤阻燃护套层7和耐火保护层8,无卤阻燃护套层7由酸源、碳源和气源三部分组成,其中,酸源为脱水剂,碳源为成碳剂,气源为发泡剂。耐火保护层8为防火聚烯烃挤包结构层。

在电缆外层与电缆内芯之间还设有玻纤绳填充层5,玻纤绳填充层5由玻纤绳网架和填充在玻纤绳网架中的释水降温材料组成。释水降温材料为氢氧化铝粉末。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