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722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力电缆制造业,因受到传统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产品品质不理想。如:电缆加工通常处于空气气氛中,而且通常采用冷却水槽对电缆进行冷却,容易造成电缆表面氧化,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采用气体进行冷却的电缆加工装置。

一种电缆加工装置,包括放线轮、绞线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气体冷却装置和收线轮,线缆从所述放线轮的出线端进入所述绞线机,再从所述绞线机的出线端依次经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和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冷却后,由所述收线轮收线;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电磁感应控制箱和缠绕在所述加热管的加热线圈;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内通入干燥惰性气体。

基于上述,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内通入干燥惰性气体为干燥氮气。

基于上述,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制氮空压机和控制器,所述制氮空压机通过干燥气体接口向所述冷却管内通入干燥氮气,所述干燥气体接口处设置有流量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采集的气体流量信息控制所述制氮空压机的运行。

基于上述,所述冷却管的长度为7~10 m。

基于上述,所述电磁感应控制箱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电压调节电路,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串接在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上的变阻器。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 所述电缆加工装置,包括放线轮、绞线机、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气体冷却装置和收线轮,使用该电缆加工装置进行电缆加工时,首先在所述气体冷却装置接入干燥惰性气体,通气一段时间,使所述电缆加工装置处于干燥气氛中,然后进行电缆加工作业,可以防止电缆加工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水或氧气反应,提升电缆加工的质量。

2. 线缆从所述放线轮的出线端进入所述绞线机,再从所述绞线机的出线端进入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采用电磁感应方法对电缆进行加热处理,可以消除加工硬化对电缆导电性能带来的影响,大大提高电缆的导电性能。

3.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制氮空压机和控制器,所述制氮空压机通过干燥气体接口向所述冷却管内通入干燥氮气,所述干燥气体接口处设置有流量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采集的气体流量信息控制所述制氮空压机的运行,电缆在所述冷却管中通过干燥氮气进行冷却,极大的简化冷却过程,也可以避免采用冷却水槽中电缆在温度较高时突然遇水使电缆表面老化。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缆加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放线轮;2.绞线机;3.加热线圈;4.冷却管;5. 电磁感应控制箱;6.收线轮;7. 干燥气体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加工装置,包括放线轮1、绞线机2、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气体冷却装置和收线轮6,线缆从所述放线轮1的出线端进入所述绞线机2,再从所述绞线机2的出线端依次经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和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冷却后,由所述收线轮6收线;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4、制氮空压机和控制器,所述制氮空压机通过干燥气体接口7向所述冷却管4内通入干燥氮气,所述冷却管4的长度为8m,所述干燥气体接口7处设置有流量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采集的气体流量信息控制所述制氮空压机的运行,通过改变通入的干燥氮气的流速调整所述气体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加工线缆前,打开所述制氮空压机向所述电缆加工装置中输入干燥氮气3 min,使所述电缆加工装置处于干燥氮气气氛中,然后进行电缆加工作业,可以防止电缆加工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水或氧气反应,影响电缆加工的质量;线缆加工时,线缆从所述放线轮1的出线端进入所述绞线机2,再从所述绞线机2的出线端依次经过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和所述气体冷却装置冷却后,由所述收线轮6收线;采用电磁感应方法对电缆进行加热处理,可以消除加工硬化对电缆导电性能带来的影响,大大提高电缆的导电性能,电缆在所述冷却管4中通过干燥氮气进行冷却,极大的简化冷却过程,也可以避免采用冷却水槽中电缆在温度较高时突然遇水使电缆表面老化。

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电磁感应控制箱5和缠绕在所述加热管的加热线圈3。所述电磁感应控制箱5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电压调节电路,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串接在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上的变阻器。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的长度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