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滑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6088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导电滑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环,尤指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导电滑环。
背景技术
:滑环属于电接触滑动连接应用范畴,它又称集电环、或称旋转关节、旋转电气接口、滑环、集流环、回流环、线圈、换向器、转接器,是实现两个相对转动机构的图像、数据信号及动力传递的精密输电装置。特别适合应用于无限制的连续旋转,同时又需要从固定位置到旋转位置传送功率或数据的场所。是各种精密转台、离心机和惯导设备的关键器件。滑环的结构一般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以及外壳;组装后,该定子组件包覆于转子组件外,外壳套于定子组件外,通过使转子组件相对定子组件转动,实现信号传递,解决传统直通型线缆传输不能旋转扭动的问题。在定子组件中有套管壳、外导线和端子。传统结构定子组件的端子一般是将预镀铜线两端折弯而成一U形的端子,套管壳用塑胶一体成型出,再设置多个孔,使U形端子的两端插入孔内固定,伸出孔外的部分用于与转子组件的导电环滑接。然而由于铜线比较细小,容易造成弯曲。定子组件的端子和外导线的排布也较疏松,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导电滑环,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的到导电滑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导电滑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一轴芯,若干导电环均匀的套设于轴芯外;一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一第一套管壳、一第二套管壳和复数端子,所述第一和第二套管壳彼此扣合组装包裹在所述转子组件外,所述端子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所述端子包括一板状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两端向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延伸的两弹性接触部,所述固定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垂直,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所述导电环滑接;一外壳,套设于所述定子组件外。进一步,所述弹性接触部是由所述固定部两末端先侧向弯折再向靠近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弹性接触部的末端向远离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弯折出一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导电环滑接。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向远离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焊线部,所述焊线部焊接一外导线。进一步,所述焊线部为板状,所述焊线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平行。进一步,所述相邻焊线部的连线与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在所述焊线部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线相交。进一步,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夹线槽,所述夹线槽夹持所述外导线。进一步,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的外表面凹设有复数互相平行的第一凹槽,所述固定部固持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沿着与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凹设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贯通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所述第二凹槽容设所述弹性接触部。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向靠近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设有一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卡持于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的一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自所述第一凹槽向靠近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进一步,所述卡持部上突设有一突刺,所述突刺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干涉固定。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壳的一第一端子和固持于所述第二套管壳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所述导电环交替滑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套管壳和第二套管壳的内表面向靠近所述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设有多个弧形的凸条,所述凸条位于两相邻的所述导电环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定子组件的板状端子的固定部的板面与转子组件的导电环的旋转中心线垂直,有利于更紧密的排布定子组件的端子和外导线。而且板状的端子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不易弯曲变形,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立体局部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立体另一局部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立体部分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部分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导电滑环100定子组件10端子11第一端子11A第二端子11B固定部111弹性接触部112弧面1121焊线部113卡持部114突刺1141第一套管壳12第一平板部121,131,夹线槽122,132第一凹槽123,133第二凹槽124,134第三凹槽125,135第二平板部126卡扣127突条128,138第二套管壳13第三平板部136卡槽137外导线14转子组件20导电环21内导线22轴芯23第一环槽231第二环槽232外壳30【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导电滑环100包括一转子组件20、一定子组件10、和一外壳30,所述定子组件10包覆于所述转子组件20外,所述外壳30套设于所述定子组件10外。通过使所述转子组件20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10旋转,就可以实现两个相对转动的机构的信号传递。所述转子组件20包括一轴芯23、多个导电环21和复数内导线22。所述轴芯23是圆柱状的塑胶体。所述轴芯23的圆柱状外表面均匀的凹设有复数第一环槽231和复数第二环槽232,所述第一环槽23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环槽232的深度。所述第一环槽231和第二环槽232交替设置。所述导电环21套设于所述第一环槽231内。每一所述导电环21与一所述内导线22焊接。然后,所述轴芯23与所述内导线22和导电环21一体成型。所述定子组件10包括一第一套管壳12、一第二套管壳13、复数端子11和复数外导线14。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对称设置,结构相同,二者都是弧形半壳体状。所述第一套管壳12与第二套管壳13彼此扣合组装包裹在所述转子组件20外。扣合后,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组合成一圆柱体,套设于所述转子组件20外周。如图3和4,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均具是一弧形的半壳体,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自其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有一第一平板部121,131,,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自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形成。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具有平面的外表面和弧形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套管壳12的外表面的两侧端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形成一第二平板部126,所述第二平板部126向外突设有一卡扣127。所述第二套管壳13的外表面的两侧端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形成一第三平板部136,所述第三平板部136向扣合方向延伸形成一卡槽137,所述卡扣127与所述卡槽137扣合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紧密的扣合组装在一起。所述第一套管壳12与所述第二套管壳13的两接触面上分别凹设有复数第四凹槽和复数固定柱(未标号)。所述固定柱插入所述第四凹槽中,防止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相对滑动。所述固定柱的自由端还设有倒角,引导所述固定柱进入所述第四凹槽,使得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紧密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向远离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设有复数夹线槽122,132,每一夹线槽122,132夹持一外导线14。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形成复数相互平行的一第一凹槽123,133,所述第一凹槽123,133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一凹槽123,133的两端沿着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凹设形成一第二凹槽124,134,所述第二凹槽124,134贯通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第一凹槽123,133的两端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设形成一第三凹槽125,135。所述第三凹槽125,135的顶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23,133内。如图8,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的内表面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设有互相平行的复数弧形的突条128,138,所述突条128,138插入所述轴芯23的第二环槽232。所述突条128,138位于相邻的所述导电环21之间,可以防止相邻的所述导电环21电性连接。如图1,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均固持若干端子11,所述端子11是冲压成型,易于批量组装,且不容易变形。电镀也可以选镀,成本较低。所述端子11包括一板状的固定部111、一焊线部113,两弹性接触部112和一卡持部114。所述弹性接触部112自所述固定部111的两端先侧向弯折再沿着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焊线部113自所述固定部111向远离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线部113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所述卡持部114自所述固定部111的两端向靠近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伸形成。如图5和6,所述固定部111凹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23,133内,所述固定部11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垂直。进而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可以更好的容纳排布所述端子11。所述每一焊线部113与一外导线14焊接。所述焊线部113与一相邻的夹线槽122,132的连线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所述焊线部113与一相邻的所述夹线槽122,132共同固定同一外导线14,使所述外导线14稳固的固持于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所述外导线14也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所述焊线部113为板状,所述焊线部113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平行。所述相邻焊线部113的连线与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在所述焊线部113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线相交。使所述外导线14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外表面上。所述焊线部113具有水平的较宽的平面与所述外导线14焊接,易于焊锡,在所述转子组件20旋转时,所述外导线14与所述端子11紧密的焊接在一起,不易脱落,防止信号连接不通畅。所述弹性接触部112穿设于所述第二凹槽124,134,并从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的下表面穿出。所述弹性接触部112的末端向远离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处弯折出一弧面1121,所述弧面1121与所述导电环21滑接,实现了信号在所述转子组件20和所述定子组件10之间的导通。所述卡持部114卡持于所述第三凹槽125,135,使所述端子11更好的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的第一平板部121,131,。所述卡持部114上突设有一突刺1141,所述突刺1141与所述第三凹槽125,135的内壁干涉固定。当所述端子11与所述导电环21滑接时,所述端子11不易从所述平板部向远离所述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脱离。如图6和7,所述端子11包括一第一端子11A和一第二端子11B,所述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1B分别固持于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使所述定子组件10能够更多的容纳所述端子11,且排列简单。所述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1B均匀的排布在所述第一套管壳12和第二套管壳13的所述第一平板部121,131,。每一所述端子11与一个所述导电环21滑接。所述第一端子11A与所述第二端子11B分别与所述导电环21交替滑接,使所述第一套管壳12上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子11A之间的距离更大,所述焊线部113可以更好的分布在所述平板部外表面,有利于所述外导线14牢固的焊接于所述焊线部113。如图2和8,所述外壳30,呈筒体形状,套设于所述定子组件10外,以将所述定子组件10包裹起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电滑环有下列有益效果:(1)定子组件10的板状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板面与转子组件20的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垂直,可以更紧密的排布定子组件10的端子11以及更好的排布焊接在该端子11上的外导线14。有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成本较低。(2)定子组件10的端子11的弹性接触部112是从该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两端先侧向折弯再向转子组件20的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延伸而成,端子11易于成型及批量组装。(3)定子组件10的端子11的固定部111延伸出一焊线部113,该焊线部113板面较宽,易于焊锡,使得定子组件10的端子11与外导线14的连接更牢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外导线14不易脱落。(4)定子组件10的端子11的固定部111的两端还设有两个卡持部114,该卡持部114卡持于套管壳的凹槽中,使得该端子11更好的固持于套管壳上。且卡持部114上还设有突刺1141与该凹槽干涉固定,使得在导电滑环100旋转的过程中,该端子11不易向远离导电环21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脱离。(5)两套管壳的端子11分别与转子组件20的导电环21交替滑接,使得同一套管壳上的端子11之间的距离较大,避免端子11间距离太小,没有空间焊线,同时避免了端子11之间电性连接,造成短路。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