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型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341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型按键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键开关,具体为一种薄型按键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的手提电脑键盘都是带剪刀脚结构的薄膜键盘,驱动按键可以使开关上下运动,以实现开关的导通和闭合,该键盘按键开关包括按制、面壳和底座,所述面壳扣合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内还设有响声片和接触片,所述响声片位于底座的一侧,所述接触片位于底座的中间,所述接触片上的触点位于接触片的下部。该种结构的按键开关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不足:1、接触片位于底座中间,响声片位于底座的一侧部,在按制下压过程中受力不均匀;2、受力不均匀会影响接触片的寿命;3、触点位于接触片下部,在按制下压过程中反应慢,缺少手感;4、按键开关高度较高,难以满足薄型化的发展趋势;5、接触片位于底座中间,影响底座透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低、受力均匀、寿命长、底部透光及用户体验好的薄型按键开关。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薄型按键开关,包括面壳和底座,所述面壳扣合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内设有用于放置接触片的第一槽位和用于放置响声片的第二槽位,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均位于底座的侧部。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将现有技术中接触片从底座中间位置移至底座的侧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按制下压过程接触片与响声片的受力均匀度,提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底座中间部分空出来,便于透光,使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底部透光,满足用户的炫酷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的外轮廓凸出底座本体外轮廓一定距离。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凸出底座一定距离,有效提升底座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对称分布在底座的相对两侧,有效确保按制下压过程接触片与响声片的受力均匀度,受力均匀度的提高,有效确保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称分布在底座的另外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称分布,确保受力均匀,有效提升端子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呈90度分布在底座的相邻两侧。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呈90度分布在底座的另外相邻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片包括舌片,所述舌片的中部设有触片,所述触片上部设有触点,所述舌片上部两侧分别设有波浪形弹片,所述波浪形弹片位于触片的两侧。所述接触片的触点设置在触片上部,波浪形弹片设置在舌片上部的结构设置,使接触片形成倒立状置于第一槽位内,颠覆了传统的接触片正立放置的结构关系,倒立后的接触片由现有技术中触点位于接触片的下部更改为触点位于接触片的上部,使按制在下压过程中较早接触触点,形成有效力臂,减少按压时间,同时,经改进后的接触片,其舌片折弯幅度小,精度更易于控制,更易于批量化生产,寿命更长;所述触点两侧用于形成波浪手感的波浪形弹片的设置,使按压过程中波浪手感形成早,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所述接触片倒立放置,有效减少了接触片的高度,进而减少了开关的高度,开关整体高度低。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上设有供按制穿过的按制孔,所述底座中部设有向上的凸柱,所述凸柱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顶部与按制接触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中部设有透光孔。所述凸柱为中空设置,所述凸柱中空部分形成透光孔。所述底座中部透光孔的设置,可以让光线透过底座,使健盘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亮光,增强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受力均匀度好、寿命长,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将现有技术中接触片从底座中间位置移至底座的侧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按制下压过程接触片与响声片的受力均匀度,提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第二、稳定性好,接触片从中间移至边上,有效增加了响声片与接触片的间距,进而提升了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第三、底部透光,另一方面将底座中间部分空出来,便于透光,使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底部透光,满足用户的炫酷需求;

第四、按压时间短,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中接触片上的触点及波浪形弹片从传统接触片中的设置在接触片上部更改为设置在接触片上部,使接触片形成倒立状置于第一槽位内,颠覆了传统的接触片正立放置的结构关系,使按制在下压过程中较早接触触点,形成有效力臂,减少按压时间;

第五、高底低,接触片的结构设计,有效减少了接触片的高度,进而减少了开关的高度,开关整体高度低。

第六、用户体验好,一方面所述触点两侧用于形成波浪手感的波浪形弹片的设置,使按压过程中波浪手感形成早,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所述底座中部透光孔的设置,可以让光线透过底座,使健盘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亮光,增强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的装配图;

附图3为附图1中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产品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薄型按键开关,包括面壳2和底座9,所述面壳2扣合于所述底座9上。所述面壳2上设有供按制1穿过的按制1孔,所述底座9中部设有向上的凸柱8,所述凸柱8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顶部与按制1接触连接。所述底座9中部设有透光孔7,所述凸柱8为中空设置,所述凸柱8中空部分形成透光孔7。所述底座9中部透光孔7的设置,可以让光线透过底座9,使健盘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亮光,增强用户体验。所述底座9内设有用于放置接触片11的第一槽位10和用于放置响声片4的第二槽位5,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均位于底座9的侧部。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的外轮廓凸出底座9本体外轮廓一定距离,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凸出底座9一定距离,有效提升底座9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薄型按键开关将现有技术中接触片11从底座9中间位置移至底座9的侧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按制1下压过程接触片11与响声片4的受力均匀度,提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底座9中间部分空出来,便于透光,使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底部透光,满足用户的炫酷需求。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对称分布在底座9的相对两侧,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的对称分布结构布置,有效确保按制1下压过程接触片11与响声片4的受力均匀度,受力均匀度的提高,有效确保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按键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底座9上还设有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对称分布在底座9的另外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对称分布,确保受力均匀,有效提升端子寿命。

结合图1和图2,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除了如图1和图2中所示对称分布外,所述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也可以呈90度分布在底座9的相邻两侧,当第一槽位10和第二槽位5呈90度分布在底座9的相邻两侧时,所述底座9上设有的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一端子6和第二端子呈90度分布在底座9的另外相邻两侧。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接触片11包括舌片16,所述舌片16的中部设有触片15,所述触片15上部设有触点13,所述舌片16上部两侧分别设有波浪形弹片14,所述波浪形弹片14位于触片15的两侧。所述接触片11的触点13设置在触片15上部,波浪形弹片14设置在舌片16上部的结构设置,使接触片11形成倒立状置于第一槽位10内,颠覆了传统的接触片11正立放置的结构关系,倒立后的接触片11由现有技术中触点13位于接触片11的下部更改为触点13位于接触片11的上部,使按制1在下压过程中较早接触触点13,形成有效力臂,减少按压时间,同时,经改进后的接触片11,其舌片16折弯幅度小,精度更易于控制,更易于批量化生产,寿命更长;所述触点13两侧用于形成波浪手感的波浪形弹片14的设置,使按压过程中波浪手感形成早,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所述接触片11倒立放置,有效减少了接触片11的高度,进而减少了开关的高度,开关整体高度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