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连接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40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电线连接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连接盒,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将复数条电线之间彼此电性连接的电线连接盒。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电线连接器主要是使用于将可挠性印刷电路(FPC)或其类似物、或者是使用于用电物品或配件与电源间之电线连接之用,遂电线连接盒之构造组成设计上,是以方便使用者操作电线连接以及操作连接时不致发生损坏,以及完成连接后不易松脱,而能够达到确实稳固地连接为目的。

通过电线连接器进行传输电子信息,而相关的电子传输工具尚有同样具有电连接端子作为讯号接头的网络卡、集线器(Hub)或IP分享器。其中,能够分为能够直接地与其他电器组接、以及通过电线始能够与其他电器组接两大类,而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为通过将不同的电线之间彼此电性连接,达到将不同电线及电器之间传递讯号之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与壳体组接的局部导接件结构设计为一体成型的样态,藉此增加导接件将电线夹持定位的稳定性,以及确保导接件与电线连接盒之间组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于拨杆被抬升或下压的摆动行程轨迹上提供一供拨杆抵靠接触的定位结构,避免拨杆因碰撞或因意外碰触,而致快速地作抬升或下压的动作,而致原先被夹持的电线发生脱落情事的同时亦能够提供一人手操作拨杆动作的依靠性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当局部的导接件结构受到拨杆压抵产生形变进而进入电线插入的动作路径中,由形变后局部的导接件结构配合局部的电线插入动作路径对应形成一非直角相交或近似于直角相交的样态,藉此增加将电线夹持定位的稳定性。

为达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为一种用于将一电线的末端与其它电线的末端彼此电性连接的装置,由一壳体以及一封盖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并将一导接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封盖上具有多个能够分别产生摆动行程的拨杆,并由所述拨杆造成所述导接件产生弹力形变,使所述导接件能将插入所述容置空间中的复数条电线相互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件包含有一弹片以及一导电片,所述弹片设有一与所述导电片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多个一体成型于所述连接部的弹性部,并由复数弹性部配合所述连接部于每一电线插入位置分别形成一夹线结构,而所述导电片安装于所述连接部以及弹性部之间,用以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复数条电线。

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包含多个导引通道以及一同时导通于所述导引通道的裕度空间,所述导引通道分别供所述电线由所述电线连接盒外部插入并进入所述裕度空间内。

其中,所述导引通道设有一对应所述电线外部的包材尺寸的第一孔径以及一对应所述电线内部的导线尺寸的第二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分别朝外与所述电线连接盒外部导通并朝内与所述第二孔径连接,而所述第一孔径与第二孔径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一朝向所述容置空间渐缩的第一渐缩通道,所述第二孔径朝向所述裕度空间形成一朝向所述容置空间渐缩的第二渐缩通道,所述第二渐缩通道使所述电线插入方向及所述弹片的动作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一非直角相交的样态。

而且,所述裕度空间由一第一裕度空间及一导通于所述第一裕度空间的第二裕度空间共同组成,所述第一裕度空间供所述导电片压抵卡合,所述弹片能够于所述第二裕度空间内形变动作,所述第二裕度空间于所述弹片的动作方向上形成一裕度槽位。

于再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进一步包含一分别导通于所述裕度空间及电线连接盒外部的余裕空间,所述拨杆于所述余裕空间中并不会与所述导接件接触。

于另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进一步包含一位于所述导引通道延伸位置的抵顶通道,所述抵顶通道的一端导通于所述裕度槽位,另一端设为一封闭端,所述封闭端能够供所述电线的内部的导线末端部位进入压抵,所述抵顶通道与容置空间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一朝向所述封闭端渐缩的第三渐缩通道,由具有渐缩通道样态的导引通道及抵顶通道共同地确保达到将电线外部的包材及电线内部的导线皆能够分别被稳定地的定位效果。

此外,所述封盖形成有作为所述拨杆摆动轴心的轴孔以及能与所述拨杆作用的定位块,所述拨杆安装于所述轴孔并具有一配合所述定位块压抵的卡接槽,致使所述拨杆在摆动行程中能够与所述定位块持续保持在一接触状态,当所述拨杆摆动至摆动角度终点,并将所述导接件完全压抵形成一压抵位置时,所述拨杆便不再与所述定位块有所接触。

所述定位块由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接槽内的直杆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直杆部另一端的曲面部构成,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每一拨杆的两侧分别对应有一定位块。

另外,所述卡接槽具有一第一卡接区域及第二卡接区域,所述第一卡接区域对应于所述定位块的形状,而所述第二卡接区域由所述第一卡接区域延伸形成,并位于所述封盖的轴孔及第一卡接区域之间,致使所述拨杆在摆动行程中能够由所述第二卡接区域顺利地将所述定位块导引进入所述第一卡接区域。

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所述导接件的连接部结构设计为单一结构,而所述导接件的弹性部相对设计为由连接部一体延伸形成多个数量的弹性结构,由单一导接件的连接部与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内部连接,于本实用新型导接件的弹性部于形变动作时,由导接件的连接部确保与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导接件夹持电线的稳定性。

另外,在所述拨杆的摆动行程内设计一连接于封盖外部表面的定位结构,所述拨杆于摆动位移时持续地与定位结构的表面接触,由所述定位结构与拨杆相邻的表面提供一表面摩擦力,操作者能够任意地将所述拨杆摆动并停留在摆动行程内的任一位置,藉此确保本实用新型拨杆不会因为外力碰撞或意外碰触而致拨杆移动,造成原先受到夹持的电线由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中掉落之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线连接盒的立体图;

图2为电线连接盒的分解图;

图3及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导电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为图5的动作样态示意;

图7为导电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为拨杆受到外力扳动进而摆动抬升至一压抵位置并配合插入电线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及图10为图8拨杆受到外力施压进而位移摆动至一受到定位块支持的角度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拨杆再受到外力施压进而摆动下降至一定位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线连接盒;10-容置空间;11-导引通道;110-第一孔径;111-第一渐缩通道;112-第二孔径;113--第二渐缩通道;12-抵顶通道;120-第三孔径;121-第三渐缩通道;122-第四孔径;123-封闭端;13-裕度空间;130-第一裕度空间;131-第二裕度空间;132-裕度槽位;14-余裕空间;2-壳体;3-封盖;30-限位槽;31-对位块;32-轴孔;33-定位块;330-直杆部;331-曲面部;4-拨杆;40-握持部;400-卡接槽;401-第一卡接区域;402-第二卡接区域;41-枢接部;42-压抵部;420-未压抵位置;421-压抵位置;43-摆动行程;430-第一摆动范围;431-第二摆动范围;44-对位槽;5-导接件;50-夹线结构;51-弹片;510-连接部;510A-延伸凸部;511-弹性部;511A-第一弯曲部;511B-延伸部;511C-第二弯曲部;511D-穿设部;511E-限位孔;52-导电片;520-止挡凸部;6-电线;60-电线插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主要包含有一壳体2、一封盖3、一拨杆4以及一导接件5四大部分。

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与封盖3均采用透明的非导电材料制成,在尚未拆解的状态下,能够供人直接地由外部视见于内部,检查内部零件是否有损坏、脱落或接触不良等问题,且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便能够供操作人员简单快速拆解或组装更换修缮的作业。

所述壳体2的周缘以一垂直于电线插入方向60形成一围绕壁面,而所述封盖3的周缘对应于所述围绕壁面形成一围绕凹槽,且所述壳体2的围绕壁面形成多个卡合件,而所述封盖3的围绕凹槽表面对应所述卡合件形成卡合孔,通过围绕壁与面围绕凹槽之间、以及卡合件与卡合孔之间共同地组接卡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的总体积,并于所述电线连接盒1的内部形成用于容设所述导接件5的容置空间10。

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容置空间10包含复数条导引通道11、复数条抵顶通道12、一裕度空间13、一余裕空间14以及一检测通道,所述每一导引通道11一端与所述裕度空间13导通,另一端与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的外部导通,并能供一电线6以一电线插入方向60由外插入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0,所述导引通道11于所述容置空间10内与所述封盖3相邻的内表面分别形成卡合件,而由所述封盖3的内表面对应所述导引通道11的卡合件形成多个卡合孔,同样能够协助稳固地将所述壳体2及封盖3之间连接的功效,于一最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通道11的数量设为三个。

所述导引通道11具有一第一孔径110及一导通于所述第一孔径110的第二孔径112,所述第一孔径110对应所述电线6外部的包材尺寸,且朝外与所述电线连接盒1的外部导通,而所述第二孔径112对应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电电线尺寸,且朝内与所述裕度空间13导通,所述第一孔径110及第二孔径112之间设有一呈现为渐缩样态的第一渐缩通道111,且所述第二孔径112由所述第一渐缩通道111朝向所述裕度空间13形成一第二渐缩通道113,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渐缩通道111设为一由通道周围内壁同时渐缩的样态,而所述第二渐缩通道113设为一由左、右或上、下相对两侧内壁渐缩的样态。

而且,所述容置空间10于所述壳体2内形成多个位于所述导引通道11延伸位置的抵顶通道12,所述抵顶通道12具有一第三孔径120及一导通于所述第三孔径120的第四孔径122,所述第三孔径120的尺寸对应于所述第二孔径112,且所述第三孔径120的一端导通于所述裕度空间13,并由所述第三孔径120朝向另一端形成一第三渐缩通道121,所述第三渐缩通道121设为一由左、右或上、下相对两侧内壁渐缩的样态,所述第四孔径122的端部形成一能够收容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线末端部位之封闭端123。

此外,所述裕度空间13用于将所述导接件5容纳安置,同时并作为所述导接件5收到外力施压而进行形变动作的空间,而且,所述余裕空间14及检测通道的一端皆导通于所述裕度空间13,另一端皆导通于所述电线连接盒1的外部,然所述余裕空间14并未受到所述导电件5的填充或连接,为一多余余裕的空间,而操作者能够利用所述检测通道,由外而内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电件5进行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的电性连接效果之检测作业。

再者,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封盖3与拨杆4通过一枢接的方式活动性地连接,使得所述拨杆4能够相对于所述封盖3进行位移摆转的动作,为了在尚未使用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的状况下让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能够具有一最小体积,且避免所述拨杆4无故地摆荡,本实用新型便于所述封盖3的表面设计多个对应所述拨杆4的限位槽30,所述限位槽30中设有多个与所述拨杆4枢接的轴孔32,以及设有多个能够将所述拨杆4卡合定位的对位块31,而由所述拨杆4进入所述限位槽30中形成一静止不摆动的定位位置。

另外,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30中还设有多个对应于所述拨杆4的定位块33,所述定位块33由所述限位槽30的内壁延伸而成,并由一连皆于所述限位槽30的直杆部330以及一具有斜曲面的曲面部331相互连接构成。

如图所示,其中,所述拨杆4包含一供人手施力接触的握持部40、一与所述封盖3活动地枢接的枢接部41以及一压抵部42,所述握持部40的表面设有多个分别对应于所述定位块33的卡接槽400,以及多个与所述对位块31相互对应卡合的对位槽44。

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拨杆4的卡接槽400具有一第一卡接区域401及一第二卡接区域402,所述第一卡接区域401对应于所述定位块33的形状大小,而所述第二卡接区域402由所述第一卡接区域401延伸形成。

所述枢接部41位于握持部40与压抵部42之间,且所述枢接部41由所述拨杆4的表面朝向相邻的限位槽30的轴孔32分别延伸形成,并具有一弧曲区域及一截角区域,所述拨杆4能够摆动的范围受到所述弧曲区域的角度限制以及限位槽30的限制,而由摆动到截角区域时以及所述限位槽30的周边时,迫使所述拨杆4停止摆转的动作。

而且,当所述拨杆4静止于所述定位位置时,所述压抵部42的一部份结构位于所述限位槽30内,其他部分置于所述余裕空间14内,另当所述拨杆4于摆动行程43摆转位移时,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将从所述限位槽30中逐渐地进入所述余裕空间14中,而当所述压抵部42完全地进入所述余裕空间14内同时所述握持部40完全地离开所述限位槽30与定位块33,所述拨杆4完全地压抵于所述导接件5,而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0的压抵部42便构成一由所述拨杆4间接地通过导接件5将所述电线6固定的夹线结构50。

若从另一角度来说明,由所述静止不摆动的定位位置与定位块33之间共同地定义出一供所述拨杆4能够位移摆荡动作的第一摆动范围430,而由所述定位块33与完全地进入所述余裕空间14内的拨杆4压抵位置之间共同地定义出一所述拨杆4能够位移摆荡动作的第二摆动范围431。

于所述拨杆4的摆动行程43内,当所述拨杆4欲由所述第一摆动范围430与第二摆动范围431其中一者摆荡转换成为另一者时,由于所述拨杆4的卡接槽400与所述封盖3的限位槽30的定位块33相邻的表面之间保持对应接触的状态,由两相邻的表面提供一摩擦力,造成若在不额外施加一将拨杆4抬升或压降的外力,则所述拨杆4将被停止定位于操作者所希望保持的摆荡角度,若施予所述拨杆4的外力小于摩擦力,则所述拨杆4亦不会位移改变定位角度,据此,便能够避免于意外碰触、或经摇晃、或经碰撞掉落,而致使所述拨杆4的预定位置有所变动之功效,便能够进一步达到避免所述拨杆4所间接地夹持定位的电线6脱落或掉落的情事发生。

须进一步说明的是,使用者扳动抬升所述拨杆4的握持部40后,间接地带动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从所述限位槽30中逐渐地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0中时,由于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于所述定位位置时形成一相对于导接件5的结构设置位置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所述余裕空间14所构成的距离),因此,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于所述摆动行程43中并不会立即地压抵接触于所述导接件5,实际上所述压抵部42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0后,初步地形成一未压抵位置420,而再接触压抵于所述导接件5后,所述压抵部42便于所述容置空间10内再形成一压抵位置421。

请接续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接件5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导接件5由一弹片51及一导电片52组接而成,所述导电片52与弹片51之间相邻的表面设有多个止挡凸部520,所述裕度空间13包含一第一裕度空间130及一导通于所述第一裕度空间130的第二裕度空间131,所述第一裕度空间130供所述导电片52的两端压底卡合,而所述第二裕度空间131供所述弹片51一能够形变动作的空间,且所述第二裕度空间131于所述壳体2内形成一裕度槽位132。

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弹片51由一连接于所述导电片52的连接部510以及多个由所述连接部510一体延伸形成的弹性部511构成,所述连接部510与所述导电片52的相邻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止挡凸部520之间位于相互交错位置的延伸凸部510A,由所述连接部510的延伸凸部510A与连接部510的延伸凸部510A相互抵顶,避免于所述弹性部511相对于所述导电片52进行形变动作时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

再者,所述弹性部511依序地由一第一弯曲部511A、一延伸部511B、一第二弯曲部511C以及一穿设部511D共四部分结构一体成型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511A由所述连接部510一体延伸形成,所述延伸部511B由所述第一弯曲部511A延伸形成,并与所述连接部510上、下相互对应,所述延伸部511B的末端形成一第二弯曲部511C,由所述第二弯曲部511C朝向所述连接部510的方向再延伸形成一穿设部511D,所述第二弯曲部511C及穿设部511D共同地具有一限位孔511E,所述限位孔511E能够供所述连接部510的延伸凸部510A贯穿,如此所述穿设部511D通过所述限位孔511E便能够与所述连接部510相互组接。

又,当所述拨杆4收到一外力扳动抬升,进而压抵于所述导接件5的延伸部511B,由于导接件5的弹性部511本身具有弹性释能的特性,故一旦所述延伸部511B受压后形成一所述延伸部511B带动所述第二弯曲部511C以及穿设部511D共同地朝向所述连接部510逐渐地靠近的动作样态,同时使得所述导接件5的连接部510具有一朝向所述导电片52压抵的力量以及所述所述导电片52压抵于所述第一裕度空间130的力量,而所述延伸部511B、第二弯曲部511C以及穿设部511D能够朝向所述连接部510弹力释能位移动作的距离取决于所述连接部510与延伸部511B之间的相对距离,且所述连接部510与延伸部511B之间的相对距离取决于所述第一弯曲部511A的弯曲角度,此外,当所述导接件5尚未受压时,所述连接部510的延伸凸部510A贯穿并抵接于所述限位孔511E的下侧端,而一旦所述拨杆4完全压抵于所述导接件5并使得所述延伸部511B接触于所述连接部510,所述连接部510的延伸凸部510A贯穿并抵接于所述限位孔511E的上侧端,而于所述弹性部511形变动作时,于所述导接件5的穿设部511D能够于所述裕度槽位132内上、下位移动作。

接续请参照图7琐事,为本实用新型导接件5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导接件5的第一弯曲部511A与延伸部511B两者与所述封盖3的内壁相邻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一呈现为细长条状的凸部区域,且所述导接件5的延伸部511B与第二弯曲部511C两者之间额外设计一衔接部,其他部分技术特征皆与前述导电件5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另后续说明书采用前述导电件5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续行说明。

另外,请参照图8至图11所示,当所述拨杆4受到外力扳动摆动抬升或施力摆动下压时,由所述拨杆4的卡接槽400对应于所述定位块33,并于摆荡的过程中逐渐地脱离或收容所述定位块33,一旦所述拨杆4的卡接槽400移动至与所述定位块33接触的位置,所述拨杆4便不再动作,如此一来,除非再施加外力于所述拨杆4,否则所述拨杆4将暂时地停留在与所述定位块33的接触面。

此外,所述定位块33能够于所述拨杆4于所述摆动行程43内进行位移摆荡动作时,由所述第二卡接区域402作为初步收容所述定位块33的空间,直至所述拨杆4摆荡至所述定位块33的曲面部331抵触于所述第一卡接区域401的内壁位置时,所述定位块33开始逐渐地离开所述第二卡接区域402,最终所述定位块33完全地离开所述第二卡接区域402并全部进入所述第一卡接区域401时,最终所述拨杆4完全地进入定位于所述限位槽30中并形成所述定位位置。

显而易见的是,当所述电线6插入本实用新型电线连接盒1后,经由所述导引通道11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0,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线再进入裕度槽位132,而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线贯穿所述穿设部511D的限位孔511E后,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线进入所述抵顶通道12,而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电线路末端便能够抵顶接触于所述抵顶通道12的封闭端123。据此,所述电线6内部的导线的上、下两侧将同时受到所述导接件5的导电片52及穿设部511D的连接部510上下夹持,形成一将所述电线6稳固地定位的夹线结构50,藉此确保达到所述电线6与导电片52之间的电性连接、以及将所述电线6夹持的稳定性目的。

当所述弹片51尚未受到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压抵接触时,所述裕度槽位132提供所述弹片51的穿设部511D下侧端停置,反若当所述弹片51受到所述拨杆4的压抵部42压抵接触时,所述弹片55的延伸部511B收到压抵,使得连接于所述延伸部511B的穿设部511D间接地被带动,所述弹片55的延伸部511B逐渐地靠近弹片55的连接部510同时所述穿设部511D的限位孔511E逐渐地进入所述裕度槽位132,最终由所述裕度槽位132容设所述穿设部511D的大部分结构。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