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8815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的,本发明涉及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低温多晶硅半导体技术广泛应用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例如手机终端显示中,其触控面板大多情况下还是集成在显示屏外部,这样会造成显示面板的厚度有所增加,从而与目前轻薄化的趋势相背离。

所以,目前的显示背板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的下列发现而完成的:

本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种可实现触控功能的含有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背板结构,利用其低温多晶硅层的遮光层连接触控电极,从而可实现内置触控的功能,还可减少集成触控的掩膜(mask)个数,并能节约显示背板的制作生产成本,且本发明的显示背板还可应用在内嵌式lcd显示领域,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厚度轻薄化、生产成本降低或者内嵌式集成触控的显示背板。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背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显示背板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像素区,所述像素区设置有tft单元,且所述tft单元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衬底的一侧;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形成在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并用于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电连接。

发明人意外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背板,其触控电极集成在显示背板中,并利用遮光层实现触控电极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可将触控面板集成在显示背板上,进而使显示面板的厚度有效地降低,还可有效地降低其生产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背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衬底为阵列基板,且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基底;膜层结构,所述膜层结构形成在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tft单元形成在所述膜层结构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接收电极,每个所述触控接收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触控接收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触控反馈电极,所述多个触控反馈电极以所述多个触控接收电极为间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遮光层包括多个第一子遮光层,每个所述第一子遮光层用于将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反馈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tft单元进一步包括:多个过孔,所述过孔形成在所述触控反馈电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并贯穿所述缓冲层,用于使所述第一子遮光层与相邻两个所述触控反馈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层的材料为选自铝、钼、钕化铝、铜、钼铌的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显示区进一步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缓冲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第一低温多晶硅层,所述第一低温多晶硅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还具有第一n掺杂区;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低温多晶硅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第一栅极和第二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层间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栅极、所述第二栅极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第一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一源漏电极层形成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显示区进一步包括第一tft区和第二tft区,且所述第二tft区设置在所述第一tft区与所述像素区之间,所述缓冲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层间绝缘层延伸至所述第一tft区和第二tft区,且所述第一tft区和第二tft区设置有: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三遮光层形成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第二低温多晶硅层,所述第二低温多晶硅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还具有p掺杂区;第三低温多晶硅层,所述第三低温多晶硅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所述第一tft区,还具有第二n掺杂区;第三栅极,所述第三栅极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第四栅极,所述第四栅极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第二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二源漏电极层形成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第三源漏电极层,所述第三源漏电极层形成在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设置在所述第一tft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源漏电极层与所述第三源漏电极层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作上述的显示背板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在衬底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在所述多个触控电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缓冲层;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用于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电相连。

发明人意外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制作显示背板的方法,可用遮光层直接连接触控电极而实现内置触控的功能,从而减少集成触控的一个mask,还能有效地降低其生产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显示背板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显示背板的制作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层之前,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多个触控电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过孔,且所述多个过孔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第一遮光层是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触控电极电相连的。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背板。

发明人意外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其厚度更低、生产成本降低,从而更具有品牌竞争力。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显示背板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显示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背板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电极和第一子遮光层的排布关系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背板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背板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背板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背板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步骤s100获得的显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步骤s200获得的显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步骤s400获得的显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衬底

a像素区

b第一tft区

c第二tft区

210触控电极

2110触控接收电极

2120触控反馈电极

300缓冲层

310过孔

410第一遮光层

4110第一子遮光层

420第二遮光层

430第三遮光层

500第一绝缘层

610第一低温多晶硅层

6110第一n掺杂区

620第二低温多晶硅层

6210p掺杂区

630第三低温多晶硅层

6310第二n掺杂区

700第二绝缘层

810第一栅极

820第二栅极

830第三栅极

840第四栅极

900层间绝缘层

1010第一源漏电极层

1020第二源漏电极层

1030第三源漏电极层

1100像素定义层

1200公共电极层

1300钝化层

1400像素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人员会理解,下面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实施例中没有明确描述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本领域内的常用的技术或条件或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市购到的常规产品。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背板。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显示背板进行详细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1,该显示背板包括衬底100,该衬底100具有显示区,该显示区包括像素区a(图中未标出),并且像素区a设置有薄膜晶体管(tft)单元。具体的,该tft单元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10,缓冲层300和第一遮光层410。其中,多个触控电极210形成在衬底100的一侧;缓冲层300形成在衬底100的一侧且覆盖多个触控电极210;而第一遮光层410形成在缓冲层3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并用于使多个触控电极210电连接。

发明人意外地发现,利用原本为低温多晶硅层设置的遮光层来实现触控电极之间的电连接,可直接实现该显示背板的内置触控功能,并可省去为触控电极单独设置的触控电线,从而节省了一步单独制作触控电线的掩膜工艺,进而使显示背板的厚度降低,并可降低该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衬底100可以为阵列基板,且该阵列基板进一步包括基底和膜层结构,而膜层结构形成在基底的一侧,且tft单元形成在膜层结构远离基底的一侧。如此,可以直接在制作好的阵列基板的上表面进一步形成触控面板,不仅实现集成触控的显示趋势,并且触控面板和阵列基板共用同一基底,而触控面板无需单独设置基底,从而可进一步降低显示背板的厚度,进而满足轻薄化的制作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阵列基板的膜层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内常规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即可,具体例如栅极、栅极绝缘层、漏电极、源电极、保护层、公共电极层或者顶层ito等层结构,只要该结构的膜层结构能有效地实现显示控制功能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阵列基板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缓冲层300的具体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缓冲层材料均可,只要该材料组成的缓冲层300与触控电极绝缘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触控电极的材料进行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电极210的具体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规的电极材料均可,只要该材料形成的触控电极具有导电功能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背板的使用要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遮光层410的具体材料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该材料组成的遮光层同时具有不透光和导电的功能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背板的使用要求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410的材料可为选自铝、钼、钕化铝、铜、钼铌的至少之一。如此,采用上述材料的遮光层,不仅满足遮光的要求,还进一步实现了触控电极间的电连接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2,多个触控电极210(图中未标出)可进一步包括:多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和多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而每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沿第二方向是间隔设置的;则多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是以多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为间隔,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在像素区的tft单元中,横竖排布的触控接收电极和触控反馈电极可同层地设置并形成网络结构,如此触控接收电极和触控反馈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的变化灵敏度更准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2,第一遮光层410(图中未标出)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子遮光层4110,每个第一子遮光层4110用于将相邻两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电连接。如此,可将被触控接收电极2110间隔开的多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沿第二方向实现电连接,从而使同层设置的触控接收电极和触控反馈电极均可实现各自方向的电导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tft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过孔310,并且该过孔310形成在触控反馈电极212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并贯穿缓冲层300,如此,第一子遮光层4110与相邻两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可以是通过过孔310实现电连接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接收电极2110的具体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该形状的子电极能沿第一方向延伸即可,具体例如条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触控面板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设计。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反馈电极2120的具体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只要该形状的子电极能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即可,具体例如块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触控面板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4,该显示区的像素区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可进一步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绝缘层500,第一低温多晶硅层610,第二绝缘层700,第一栅极810,第二栅极820层间绝缘层900和第一源漏电极层1010。具体的,第一绝缘层500形成在第一遮光层410和缓冲层30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一低温多晶硅层61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5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具有第一n掺杂区6110;第二绝缘层700形成在第一低温多晶硅层610和第一绝缘层50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一栅极810和第二栅极820形成在第二绝缘层7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层间绝缘层900形成在第一栅极810、第二栅极820和第二绝缘层70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以及,第一源漏电极层1010形成在层间绝缘层9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如此,进一步包括上述的结构,能形成完整的触控基板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5,该显示区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tft区b和第二tft区c,且第二tft区c设置在第一tft区b与像素区a之间,且第一tft区b和第二tft区c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缓冲层300,第二遮光层420,第三遮光层430,第一绝缘层500,第二低温多晶硅层620,第三低温多晶硅层630,第二绝缘层700,第三栅极830,第四栅极840,层间绝缘层900,第二源漏电极层1020和第三源漏电极层1030。其中,缓冲层300、第一绝缘层500、第二绝缘层700和层间绝缘层900分别从像素区a延伸至第一tft区b;第二遮光层420,形成在缓冲层3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c;第三遮光层430形成在缓冲层3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b;第二低温多晶硅层62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5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c,还具有p掺杂区6210;第三低温多晶硅层63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5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b,还具有第二n掺杂区6310;第三栅极830形成在第二绝缘层7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c;第四栅极840形成在第二绝缘层7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b;第二源漏电极层1020形成在层间绝缘层9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二tft区c;第三源漏电极层1030形成在层间绝缘层9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第一tft区b。如此,显示区的第一tft区和像素区之间设置上述的第二tft区,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完整的触控基板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三源漏电极层1030与第二源漏电极层1020电连接,如此,n-tft亚区(即第一tft区)和p-tft亚区(即第二tft区)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两个tft亚区的cmos组成了像素驱动goa区域,且n-tft和p-tft组合成的像素区的驱动电路更稳定、具有互补效应。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三低温多晶硅层630与第二低温多晶硅层620的电连接,是通过第三源漏电极层1030与第二源漏电极层1020的电连接来实现的,从而构成像素区b更稳定的驱动电路goa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6,该显示区的第一tft区b、第二tft区c和像素区a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可进一步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像素定义层1100、公共电极层1200、钝化层1300和像素电极层1400。其中,像素定义层1100形成在第一源漏电极层1010、第二源漏电极层1020、第三源漏电极层1030和层间绝缘层90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公共电极层1200形成在像素定义层11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像素区a;钝化层1300形成在像素定义层1100和公共电极层120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以及,像素电极层1400形成在钝化层1300、像素定义层1100和第一源漏电极层1010的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设置在像素区a。如此,显示区包括上述的功能层结构后,进一步形成更完整的集成触控的显示背板。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背板,其触控电极集成在显示背板中,并利用遮光层实现触控电极的电连接,从而可使显示面板的厚度有效地降低,且将触控面板集成在显示背板上还可有效地降低其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作上述的显示背板的方法。参考图1~3、7~10,对本发明的制作显示背板的方法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7,该方法包括:

s100:在衬底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

在该步骤中,在提供的衬底100的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210,该步骤获得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的多个触控电极210(图中未标出)可分为多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和多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而每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且沿第二方向是间隔设置的;而多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是以多个触控接收电极2110为间隔,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多个触控电极210的具体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内常用的形成触控电极的方法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触控电极210的具体材料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接收电极2110和触控反馈电极2120可以是沉积后并通过一次图案化处理得到的。如此,能形成厚度均匀的触控接收电极2110和触控反馈电极2120。

s200:在多个触控电极远离衬底的一侧形成缓冲层。

在该步骤中,在多个触控电极21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缓冲层300,该步骤获得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缓冲层300的具体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内常用的形成缓冲层的方法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缓冲层300的具体材料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300可以是通过沉积法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1,在形成第一遮光层之前,进一步包括:

s400:在多个触控电极远离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过孔,且多个过孔贯穿缓冲层。

在该步骤中,在多个触控电极21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贯穿缓冲层300的多个过孔310,该步骤获得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0。其中,形成的多个过孔310可用于使触控电极210和第一遮光层410实现电相连。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多个过孔310可以是形成在触控反馈电极212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且贯穿缓冲层300,如此,后续形成的第一子遮光层4110可通过过孔310实现对触控反馈电极2120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过孔310的具体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内常用的形成过孔的方法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缓冲层300和触控电极210的具体材料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过孔310可以是通过干法刻蚀获得的。如此,避免了湿法刻蚀的刻蚀液可能对触控电极产生的影响。

s300:在缓冲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遮光层,该第一遮光层用于使多个触控电极电相连。

在该步骤中,在缓冲层300远离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遮光层410,该步骤获得的显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该第一遮光层410可直接用于将多个触控电极210电相连。

本申请的发明人意外地发现,参考图3,该第一遮光层410(图中未标出)可包括多个第一子遮光层4110,利用导电金属形成的第一子遮光层4110,通过多个过孔310可直接将相邻的两个触控反馈电极2120电连接,而触控接收电极2110本身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且触控反馈电极2120通过第一子遮光层4110可实现沿第二方向的延伸。如此,实现了该显示背板的内置触控功能的同时,还可省去为触控电极单独设置的触控电线,从而节省了一步单独制作触控电线的掩膜工艺,进而使显示背板的厚度降低,并可降低该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该第一遮光层410的具体方法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内常用的形成遮光层的方法均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第一遮光层410的具体材料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遮光层410可以是通过使用pvd设备溅射再光刻形成的。如此,形成的第一遮光层410的导电效果和遮光性能均好。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作显示背板的方法,可用遮光层直接连接触控电极而实现内置触控的功能,从而减少集成触控的一个mask,还能有效地降低其生产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显示背板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显示背板的制作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背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种类不受特别的限制,具体例如电视、显示器、电脑屏膜、手机屏幕、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游戏机及具有显示面板的生活、家用电器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显示装置的实际使用用途进行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背板以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组成和结构,以lcd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彩膜基板、液晶层、电路板、控制系统和外壳,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进行设计和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厚度更低、生产成本降低,从而更具有品牌竞争力。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前面针对显示背板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仍适用于该显示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