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895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滑动开关,尤指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9所示,为常用的程式开关,主要包括座体91、盖体92、指拨件93以及支撑座94,座体91有第一接脚95和第二接脚96,支撑座94则有一延伸接脚97,指拨件93随盖体92而组装于座体91,支撑座94组装于座体91而让延伸接脚97和第二接脚96接触而电性连接,第一接脚95的连接段951和延伸接脚97的连接段971在同一侧平行伸设,通过指拨件93的拨动,以控制第一接脚95和延伸接脚97间导通或不导通。然而,常用的程式开关具有以下问题:

1.常用程式开关所用的接脚,除了在座体91嵌入成型的第一接脚95和第二接脚96之外,另有延伸接脚97是被凸点941结合在支撑座94,此述延伸接脚97为必要元件而无法省略,造成常用程式开关有结构复杂而无法简化的问题。此外,前述延伸接脚97是利用支撑座94组装在座体91时接触而电性连接,此类程式开关因尺寸较一般开关小,若支撑座94组装在座体91时有些微尺寸的误差,则会让延伸接脚97和第二接脚96有接触不良,此时会因延伸接脚97和第二接脚96导电性不佳,造成程式开关有瑕疵的问题。

2.常用程式开关所用的指拨件93,随盖体92组装于座体91时,因第二接脚96具弹性,而由隆起部961以单点接触的型态顶着凸部931,而以具有凸部932的一侧面933靠在盖体92的内壁面921而定位。然而,所述侧面933是和指拨件93等宽的平面,故当指拨件93滑动时,若侧面933和内壁面921间滑动接触的面积不能有效的减少,对指拨件93的移动必然会产生相当的阻力,导致指拨件93在拨动有不顺畅的问题。

3.承2,指拨件93在被拨动而移动时,因第二接脚96具有弹性,故当凸部931所在位置改变时,隆起部961因该弹性而顶着凸部931的位置随之改变,使得第二接脚96在有隆起部961的一端可以和第一接脚95靠近而接触,或者远离而分开。惟若第二接脚96有弹性疲乏的问题时,即便指拨件93有被拨动,惟第二接脚96的隆起部961和所顶的凸部931有接触不确实的情况,导致指拨件93的拨动难以有效地控制第一接脚95和第二接脚96的导通。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常用程式开关的问题,即为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通过复数接脚皆和座体嵌入成型,第二盖并无接脚而仅为盖体,可让构件的制程简化,构件的组装也相对方便。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通过指拨件的块体在有凸部的一侧为中间高于两边而有一顶面,此顶面必然小于指拨件的块体的宽度,故可相对减少块体和第一盖的内壁面滑动接触的面积,而可有效降低拨动的阻力,而使指拨件可被顺畅地拨动。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通过指拨件所设导电片的两端往所在的块体外弯出而形成两个端缘,而随指拨件被拨动而在导通状态时,得以两点接触的型态稳定地抵靠于各对接脚在滑槽中的接触段,不会有因接触不确实而导致接脚间无法导电的问题发生。

为达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座体,为一体且和复数接脚以嵌入成型,该复数接脚两两成对,各接脚有部分嵌入该座体且其他部分伸出该座体外,前述嵌入该座体的部分有一露出的接触段,前述伸出该座体外的部分有一连接段,各对接脚的两接触段露出在该座体的同一侧;

一第一盖,盖在该座体有前述接触段露出的一侧,该座体在该第一盖所盖之处形成复数滑槽,各对接脚的两接触段位在对应的一前述滑槽中,且该第一盖在各滑槽处分别有一导沟;

复数指拨件,分别有一块体对应设在该座体的各滑槽中,各块体有凸部伸出所在的滑槽对应的导沟外,各指拨件可沿着导沟来回拨动其凸部而在所在的滑槽中来回移动其块体,控制所述滑槽中各对接脚的两接触段导通或不导通;

前述成对的两接脚,一者为长接脚而另一者为短接脚,其中的长接脚伸出该座体外的部分,在该座体有该第一盖的相反侧弯折而伸向短接脚伸出该座体外的部分,一第二盖盖住所有长接脚而结合该座体,且该第二盖有复数让各该长接脚对应置入而定位的槽部,所有接脚的连接段在该座体的同一侧平行伸设;

其中,各块体在移动方向的旁侧有一相对凸出的第一挡部,该第一盖在各块体所在的滑槽中有一相对凸出的第二挡部,各块体在其凸部被拨动而来回移动时,其第一挡部皆会接触所在滑槽中的第二挡部而停顿,且被拨动的力量大过所接触的第二挡部所能提供的阻力时通过。

其中,各对接脚的两接触段在所在的滑槽内被一绝缘部隔开,各该指拨件的块体在相反于有该凸部的一侧设一导电片,该导电片的两端往所在的块体外弯出而形成两个端缘;前述块体在所在的滑槽内移动时,其一端缘皆接触于所在的滑槽内其中一接脚的接触段,另一端缘则交替接触于所在的滑槽内另一接脚的接触段或该绝缘部,以控制所述滑槽中各对接脚的两接触段导通或不导通。

其中,各该块体在有其凸部的一侧,为中间高于两边而有一顶面,所述凸部由该顶面凸起,各该块体在所在的滑槽中来回移动时,仅该顶面和该第一盖的导沟旁的内壁面贴住。

其中,所述长接脚,自该座体外弯折而愈往其连接段愈远离座体,且该长接脚的连接段相对该短接脚的连接段有10至70度的倾斜角,在该第二盖盖向该座体时,该长接脚分别置入对应的槽部中,且受该第二盖往该座体推移至和对应的短接脚的连接段平行伸设。

其中,各长接脚所对应置入的槽部在断面呈锥状,形成一底面和两个在该底面两侧对称的导斜面,该两个导斜面的间距从该底面往外渐宽,且最宽间距大于所置入的长接脚的宽度。

其中,所述长接脚的弯折处呈圆弧状弯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所有接脚皆嵌入成型在座体,第二盖则无嵌入成型的接脚而仅为盖体,可让制程简化且方便组装。此外,各指拨件的块体在所在的滑槽中,在凸部被拨动而来回移动时,可由挡部的接触而停顿,且被拨动的力量大过接触的阻力时通过,故可产生拨动的停顿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由图1前视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由图1后视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槽部位置的剖视构造图,图中指拨件的块体移动至导电片的两个端缘分别和两接触段接触,而为导通。

图5为图4中指拨件的块体移动至导电片的两个端缘分别和短接脚的接触段与绝缘部接触,而为不导通。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盖和座体结合的示意图,图中长接脚在第二盖未盖合时,为呈翘起而其连接段和短接脚的连接段有45度的倾斜角,而在第二盖盖合后,长接脚被推移至其连接段和短接脚的连接段平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盖的一滑槽中有指拨件的块体移动的示意图,图中块体以实线表示者为原先位置,而以虚线表示者为移动后的位置,而图中块体的第一挡部分别阻挡在第二盖的第二挡部的上下。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其一长接脚位在第二盖对应的槽部中的局部放大图,此图为由图1的底视所得,图中可见长接脚在槽部中贴紧在底面。

图9为常用程式开关的剖视暨开关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8,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程式开关的改良结构,其包括一座体1、一第一盖2、复数指拨件3以及一第二盖4,其中:

如图2至图5所示,座体1为一体且和复数接脚11、12以嵌入成型,该复数接脚11、12两两成对,各接脚11、12有部分嵌入座体1且其他部分伸出座体1外,各接脚11、12嵌入座体1的部分有一露出的接触段111、121,各接脚11、12伸出座体1外的部分有一连接段112、122,各对接脚11、12的两接触段111、121露出在座体1的同一侧。

如图2及图4至图5所示,第一盖2盖在座体1有接触段111、121露出的一侧,座体1在第一盖2所盖之处形成复数滑槽13,各对接脚11、12的两接触段111、121位在对应的一滑槽13中,且第一盖2在各滑槽13处分别有一导沟21。

前述成对的两接脚11、12,一者为长接脚而另一者为短接脚,在此以接脚11为长接脚,而接脚12为短接脚,长接脚11伸出座体1外的部分,在座体1有第一盖2的相反侧弯折而伸向短接脚12伸出座体1外的部分。

如图2至图5所示,各指拨件3分别有一块体31对应设在座体1的各滑槽13中,各块体31有凸部32伸出所在的滑槽13对应的导沟21外,各指拨件3可沿着导沟21来回拨动其凸部32而在所在的滑槽13中来回移动其块体31,控制滑槽13中各对接脚11、12的两接触段111、121导通或不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各块体31在有凸部32的一侧,为中间高于两边而有一顶面33,所述凸部32由顶面33凸起,各块体31在所在的滑槽13中来回移动时,仅顶面33和第一盖2的导沟21旁的内壁面22贴住。

在本实施例中,各对接脚11、12的两接触段111、121在所在的滑槽13内被一绝缘部14隔开,各指拨件3的块体31在相反于有凸部32的一侧设一导电片34,导电片34的两端往所在的块体31外弯出而形成两个端缘341、342。块体31在所在的滑槽13内移动时,端缘341皆接触于所在的滑槽13内的短接脚12的接触段121,另一端缘342则交替接触于所在的滑槽13内长接脚11的接触段111或绝缘部14,以控制滑槽13中各对接脚11、12的两接触段111、121导通或不导通,意即当端缘342接触于接触段111时(如图4所示),两接触段111、121导通;当端缘342接触于绝缘部14时,两接触段111、121不导通(如图5所示)。

如图2及图4至图6所示,第二盖4盖住所有长接脚11而结合座体1,且第二盖4有复数槽部41,可让各长接脚11对应置入而定位,所有接脚11、12的连接段112、122在座体1的同一侧平行伸设。在本实施例中,长接脚11自座体1外弯折而愈往其连接段112愈远离座体1,且长接脚11的连接段112相对短接脚12的连接段122可有10至70度的倾斜角θ,较佳为30至45度,在本实施例中以45度为例。在第二盖4盖向座体1时,长接脚11分别置入对应的槽部41中,且受第二盖4往座体1推移至和对应的短接脚12的连接段122平行伸设,此时长接脚11将会以其弹性而贴紧于对应的槽部41中。

如图7所示,各长接脚11所对应置入的槽部41在断面呈锥状,形成一底面411和两个导斜面412,两个导斜面412在底面411的两侧对称,两个导斜面412的间距从底面411往外渐宽,且最宽间距大于所置入的长接脚11的宽度,故当第二盖4结合座体1时,若槽部41未由底面411对准长接脚11,此时可在长接脚11接触任一导斜面412时,由导斜面412导引长接脚11移至底面411,且以长接脚11的弹性而在底面411贴紧,而使长接脚11被限制在槽部41中。此外,所述长接脚11的弯折处呈圆弧状弯折,令长接脚11在被第二盖4推移时具有较佳的弹性。

如图3及图8所示,各块体31在移动方向的旁侧有一相对凸出的第一挡部311,第一盖2在各块体31所在的滑槽13中有一相对凸出的第二挡部23,各块体31在其凸部32被拨动而来回移动时,其第一挡部311皆会接触所在滑槽13中的第二挡部23而停顿,且被拨动的力量大过所接触的第二挡部23所能提供的阻力时通过,此时除了可通过第一挡部311和第二挡部23的相对阻挡,而可暂时定位移动后的块体31,且能通过前述的停顿而让拨动者感受到「停顿感」,以确切得知是否已将指拨件拨动到位。

由上述的说明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程式开关在座体1成型时,复数接脚11、12即与座体1嵌入成型,且第二盖2无任何接脚的设置而仅为单纯的盖体,故相较于常用程式开关而言,同样可令接脚11、12的连接段112、122在座体1的同一侧平行伸设,但不必如常用程式开关必须有延伸接脚97被凸点941结合在支撑座94的结构,相对可让构件的制程简化。此外,第二盖2盖设于座体1时,即已完成长接脚11的定位,构件的组装也相对方便。再者,长接脚11为一体而无分段,故不会因接脚分段而接触不良,进而导致有接脚导电不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程式开关,通过指拨件3的块体31在有凸部32的一侧为中间高于两边,以形成顶面33,此顶面33的宽度小于指拨件3的块体31的宽度,相对于常用程式开关的侧面933和指拨件93等宽者,可减少块体31和第一盖2的内壁面22滑动接触的面积,便可有效降低指拨件3拨动的阻力,指拨件3因此可较顺畅地被拨动。

3.本实用新型的程式开关,其指拨件3所设导电片34,因两端形成有两个端缘341、342,故导电片34随指拨件3被拨动而移动,且两个端缘342、341分别接触各对接脚11、12的接触段111、121时,是为导通状态,此时的两个端缘342、341,得以两点接触的型态稳定地抵靠接触段111、121,不会有因接触不确实而导致接脚11、12间无法导电的问题发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揭示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元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爰提出专利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