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122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是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器通电后对液体进行加热,其外露的电源线一般都是散落在液体加热器的外侧,而电源线自由端设有电源插头,液体加热器在非加热状态下电源插头容易受到撞击而变形,影响电源插头正常的插接,同时,电源插头上的插脚为坚硬且锋利的金属插脚,插脚自由活动不仅容易刮擦液体加热器的外壳,刮擦形成的印痕极大的影响加热器的美观,而且容易伤害用户,同时也不利于液体加热器的包装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电源插头通过插脚固定于电源底座上,避免插脚外露受损,提高整个电源底座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壶盖和电源底座,电源底座设有连接器和电源线,电源线包括具有插脚的电源插头,液体加热器在壶体与连接器插接到位时通电,所述电源底座上设有安装口,电源插头在插脚插入安装口时固定于电源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盖和第二底座盖,第一底座盖和第二底座盖连接并形成供连接器安装的空腔,安装口设于第一底座盖上,插脚穿过安装口伸入空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底座盖的内壁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延伸孔,插脚在电源插头安装到位时伸入延伸孔。

进一步的,所述插脚设有三个且分别为地线插脚、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地线插脚穿过对应的延伸孔伸出电源底座,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伸入的延伸孔为盲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盖位于第二底座盖的上方,连接器穿过第一底座盖伸出电源底座;或者,所述第二底座盖位于第一底座盖的上方,连接器穿过第二底座盖伸出电源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插接的插接柱,安装口设于插接柱的顶面;或者,所述连接器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插接的插接柱和设于插接柱上的凹槽,安装口设有多个,至少一个安装口设于插接柱的顶面,凹槽形成剩余的安装口以供插脚伸入;或者,所述连接器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插接的凹槽,凹槽形成安装口。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盖和第二底座盖,第一底座盖和第二底座盖连接并形成供连接器安装的空腔,安装口设于第一底座盖上,固定于安装口的插脚位于第二底座盖和空腔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口包括导向段和紧固段,导向段沿插接方向逐渐收缩,紧固段连通于导向段的小端并与插脚过盈配配合;或者,所述电源底座内设有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固定孔,插脚穿过安装口伸入固定孔中并与固定孔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底座设有用于支撑壶体底部的凸面,连接器穿过凸面伸出电源底座,凸面设有供电源插头伸入的敞口槽,敞口槽的底壁为平面结构,安装口设于敞口槽的底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敞口槽设有可拆卸的槽盖,槽盖在封闭敞口槽时与凸面平滑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一方面,电源插头固定于具有电源线的电源底座上,从而收纳后的电源插头与电源线和电源底座为一体,方便整个电源底座的收纳和搬运,也减小了整个液体加热器收纳后的占用空间,同时,安装口设于电源底座上,充分利用电源底座上的闲置空间,避免电源底座另设其他外接的电源插头固定装置,简化电源底座的结构;另一方面,整个电源插头通过插脚与安装口配合固定于电源底座上,避免金属插脚在液体加热器的非使用状态下外露而受力变形,也避免坚硬的金属插脚在收纳和搬运时刮擦液体加热器的外壳,同时,安装口只供插脚伸入,大大减小了安装口的口径大小,避免安装口开口过大而降低了电源底座的强度和刚度。

2、第一底座盖与第二底座盖形成空腔不仅利于连接器的安装,而且在不增加电源底座重量的条件下保证了整个电源底座的厚度,穿过安装口的插脚伸入空腔中,避免电源底座过薄以至于金属插脚前端伸出电源底座而弯折受损。

3、延伸孔的设置避免伸入空腔的插脚与第二底座盖的内壁发生干涉,保证电源插头设有插脚的侧面贴合于第一底座盖,从而实现电源插头在电源底座厚度方向上的限位,同时,也避免收纳时插脚挤压第二底座盖内壁而损伤插脚。

4、地线插脚的长度大于电源底座的厚度,地线插脚穿过对应的延伸孔伸出电源底座,避免第二底座盖挤压地线插脚,同时,地线插脚对应的延伸孔为通孔结构,也利于空腔内积水的排出,一孔多用,避免在电源底座上开设过多的孔而影响电源底座的强度;由于火线插脚和零线插脚的长度小于电源底座的厚度,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伸入的延伸孔为盲孔结构,避免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与第二底座盖发生干涉。

5、第一底座盖位于第二底座盖的上方,连接器穿过第一底座盖伸出电源底座,电源插头固定于第一底座盖上时充分利用了露出的连接器的外围空间,减小了电源底座收纳后在厚度方向和径向上的占用空间;第二底座盖位于第一底座盖的上方,连接器穿过第二底座盖伸出电源底座,第一底座盖的底面为平面结构以便支撑整个电源底座,从而开设安装口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液体加热器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电源插头固定于电源底座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电源底座的爆炸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电源底座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安装口处的局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电源插头固定于电源底座的正视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电源底座的爆炸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电源插头固定于电源底座的正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三中电源底座的爆炸图;

图11为实施例三中连接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壶体1、壶盖2和电源底座3,电源底座3设有连接器4和电源线5,电源线5包括具有插脚52的电源插头51,液体加热器在壶体1与连接器4插接到位时通电,所述电源底座3上设有安装口6,电源插头51在插脚52插入安装口6时固定于电源底座3上。

一方面,电源插头51固定于具有电源线5的电源底座3上,从而收纳后的电源插头51、电源线5和电源底座3为一体,方便整个电源底座3的收纳和搬运,也减小了整个液体加热器收纳后的占用空间,同时,安装口6设于电源底座3上,充分利用电源底座3上的闲置空间,避免电源底座3另设其他外接的电源插头51固定装置,简化电源底座3的结构;另一方面,整个电源插头51通过插脚52与安装口6配合固定于电源底座3上,避免金属插脚52在液体加热器的非使用状态下外露而受力变形,也避免坚硬的金属插脚52在收纳和搬运时刮擦液体加热器的外壳,同时,安装口6只供插脚52伸入,大大减小了安装口6的口径大小,避免安装口6开口过大而降低了电源底座3的强度和刚度。

结合图4和图5,电源底座3包括第一底座盖31和第二底座盖32,第一底座盖31和第二底座盖32连接并形成供连接器4安装的空腔33,安装口6设于第一底座盖31上,插脚52穿过安装口6伸入空腔33中。第一底座盖31与第二底座盖32形成空腔33不仅利于连接器4的安装,而且在不增加电源底座3重量的条件下保证了整个电源底座3的厚度,穿过安装口6的插脚52伸入空腔33中,避免电源底座3过薄以至于金属插脚52前端伸出电源底座3而弯折受损。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盖31位于第二底座盖32的上方,连接器4穿过第一底座盖31伸出电源底座3,电源插头51固定于第一底座盖31上时充分利用了露出的连接器4的外围空间,减小了电源底座3收纳后在厚度方向和径向上的占用空间。

第二底座盖32的内壁设有与空腔33连通的延伸孔321,插脚52在电源插头51安装到位时伸入延伸孔321。延伸孔321的设置避免伸入空腔33的插脚52与第二底座盖32的内壁发生干涉,保证电源插头51设有插脚52的侧面贴合于第一底座盖31,从而实现电源插头51在电源底座3厚度方向上的限位,同时,也避免收纳时插脚52挤压第二底座盖32内壁而损伤插脚52。

插脚52设有三个且分别为地线插脚521、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地线插脚521的长度一般为20-22mm,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的长度均为17-19mm,本实施例中,地线插脚521的长度为21.4mm,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的长度均为18.8mm,当地线插脚521的长度大于电源底座3的厚度时,地线插脚521穿过对应的延伸孔321伸出电源底座3,避免第二底座盖32挤压地线插脚521,同时,地线插脚521对应的延伸孔321为通孔结构,也利于空腔33内积水的排出,一孔多用,避免在电源底座3上开设过多的孔而影响电源底座3的强度;由于火线插脚523和零线插脚522的长度小于电源底座3的厚度,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伸入的延伸孔321为盲孔结构,避免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与第二底座盖32发生干涉。

结合图6,安装口6包括导向段61和紧固段62,导向段61沿插接方向逐渐收缩,紧固段62连通于导向段61的小端并与插脚52过盈配配合;导向段61方便安装时插脚52与安装口6的对准,实现插脚52的快速定位安装,同时导向段61的侧壁促使插脚52向紧固段62伸入,紧固段62与插脚52过盈配合,避免插脚52在安装口6内晃动甚至脱落,提高电源插头51固定的可靠性。

电源底座3设有用于支撑壶体1底部的凸面7,连接器4穿过凸面7伸出电源底座3,凸面7设有供电源插头51伸入的敞口槽71,敞口槽71的底壁为平面结构,安装口6设于敞口槽71的底壁。凸面7作为壶体1与连接器4的定位件,便于壶体1与连接器4对准插接,凸面7增加了电源底座3与壶体1底部的接触面积,稳定性更高,凸面7上设有供电源插头51伸入的敞口槽71,敞口槽71的槽壁限制电源插头51移动,避免电源插头51上外露的塑料头受力过大引发插脚52弯折或者安装口6破损,同时敞口槽71的底壁为平面结构相比于凸面7利于电源插头51贴合,安装口6设于敞口槽71的底壁可保证插脚52插接的稳定性。敞口槽71设有可拆卸的槽盖72,槽盖72在封闭敞口槽71时与凸面7平滑连接,从而液体加热器加热使用时,槽盖72封闭敞口槽71并与形成完整封闭的支撑面,保证电源底座3稳定地支撑壶体1,当需要收纳固定电源插座时,取下槽盖72使敞口槽71外露,以便插脚52与敞口槽71底壁上的安装口6插接实现电源插头51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电源底座3设有导线柱和出线口,导线柱形成导线通道,电源线5通过导线通道和出线口伸出电源底座3。导线柱形成的导线通道卡紧电源线5,避免电源线5在空腔33内自由晃动而发出响声,影响电源底座3的质感和使用体验,电源线5通过出线口伸出电源底座3,保证电源底座3支撑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底座盖32的内壁也可以设有向第一底座盖31延伸的固定柱,固定柱内设有固定孔,插脚52穿过安装口6伸入固定孔中并与固定孔过盈配合。插脚52先伸入安装口6中实现插脚52的定位,插脚52继续伸入固定孔中实现插脚52的固定,避免电源插头51从安装口6中脱出,提高紧固效果。

当第二底座盖32上设有固定柱时,上述安装口6无需包括导向段61和紧固段62。若导向段61和紧固段62设置在固定柱上,此时固定柱可起到导向段61和紧固段62的作用。另外,本领域的人员也可想到,导向段61和紧固段62也可分别设置在安装口6和固定柱上,此时第一底座盖31和第二底座盖32在安装口6对应处均有延伸段。其他安装口6和固定柱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就不一一列举,本领域的人员可很容易地想到其变换方式。

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器为电热水壶,也可以为电开水瓶等。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安装口6设于第一底座盖31上,固定于安装口6的插脚52可位于第二底座盖32和空腔33的外侧。第一底座盖31的面积大于第二底座盖32的面积,保证连接头安装方便的同时减小了第二底座盖32的体积和整个电源底座3的重量,同时,第一底座盖31面向第二底座盖32的侧面与第二底座盖32的外壁形成环形槽,插脚52穿过安装口6伸入环形槽中,插脚52不再受到电源底座3厚度的限制即可固定于电源底座3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底座盖32上的延伸孔321也可以位于空腔33外侧,即第二底座盖32在延伸孔321处与第一底座盖31紧密贴合,伸出安装口6的插脚52直接伸入延伸孔321,保证插脚52完全插入电源底座3中。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如图7和图8所述,第二底座盖32位于第一底座盖31的上方,连接器4穿过第二底座盖32伸出电源底座3,第一底座盖31的底面为平面结构以便支撑整个电源底座3,开设安装口6更加方便,也保证电源插头51设置插脚52的侧面紧贴第一底座盖31,稳定性高。

其它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如图9至图11所述,所述连接器4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1插接的插接柱41和设于插接柱41上的凹槽42,安装口6设有三个,其中供地线插脚521伸入的安装口6设于插接柱41的顶面,凹槽42形成剩余的安装口6以供零线插脚522和火线插脚523伸入;整个地线插脚521伸入插接柱41上的安装口6,实现电源插头51与连接器4的固定连接,零线插脚522与火线插脚523伸入凹槽42中,避免两个插脚52直接外露而损伤,同时充分利用连接器4内部空间,减少连接器4上开口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4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1插接的插接柱41,三个插脚52对应的安装口6也可以均设于插接柱41的顶面,从而三个插脚52均固定连接于连接器4,紧固效果好,避免电源插头51反复插拔后从安装口6松脱,也避免紧固后单个插脚52受到外力过大而变形。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4上也可以不再单独开设安装口6,具体地,连接器4外露的一端设有供壶体1插接的凹槽42,凹槽42形成安装口6,充分利用凹槽42的内部空间,有效避免在连接器4另设其他紧固结构,简化整个电源底座3的结构。

其它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一。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