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417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的配件,具体为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多样化,针对这些电子产品,人们往往需要携带多种配件,如不同种类的数据线、耳机、充电装置等,这些配件一起放在包里时,其接线非常容易缠绕在一起,不易分离,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且拉扯过程中容易造成配件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问题。

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接线插孔和电源插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放置接线的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开口处设有封闭开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端与壳体本体铰接,另一端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或卡勾连接结构与壳体本体连接;收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与接线两端插头相适配的防尘插孔;收纳腔内设有约束接线的弹性拉绳,所述弹性拉绳以对角的方式设置在收纳腔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方案还包括:

所述盖板通过卡勾连接结构与壳体本体连接,所述卡勾连接结构包括卡勾插头和第一挂钩,所述卡勾插头的根部通过转轴与盖板连接,使卡勾插头通过旋转可插入第一挂钩或从第一挂钩中脱离,所述第一挂钩固定安装在壳体本体上。

所述第一挂钩设置在靠近收纳腔开口的外沿处,所述弹性拉绳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挂钩上,另一端连接在盖板的内表面上,使盖板在打开状态时,弹性拉绳对盖板施加促使其闭合的力,使盖板不容易松脱。

所述盖板的内表面上安装有第二挂钩,所述弹性拉绳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挂钩上。

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环或硬质的连接勾,方便拉绳的安装与拆卸,也便于替换。当拉绳两端设为连接环时,可采用硬质材料,也可以采用与其主体相同的弹性材料。

所述壳体呈矩形,所述收纳腔设置在壳体的一角,收纳腔的顶面和一侧面开口,所述盖板为与之适配的L型盖板。

所述壳体至少有一侧面板采用网格状的碳纤维板制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插头在闲置状态时,用户可将与插头连接的接线对折成一捆后,打开插头收纳腔盖板,将接线置入弹性拉绳与收纳腔腔壁之间的空间中,将接线两端的插头插入对应的防尘孔之后,将盖板闭合,收纳方便,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一闭合状态的示意;

图3为实施例二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内有储存接线功能的便携式插头,如图1、图2所示,包括矩形的壳体,壳体的前端面板上设有USB插孔1,后端面板上设有电源插脚,壳体的主腔内设有充电电路,壳体右上角设有单独的放置接线的收纳腔。

所述收纳腔的顶面和右侧面开口,配有L型的盖板,盖板的一端与壳体本体铰接,使盖板可翻转,另一端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或卡勾连接结构与壳体本体连接,当盖板闭合后,与壳体本体拼合为一矩形体整体。所述收纳腔的后侧腔壁上设有与接线两端插头相适配的防尘插孔3,包括USB插孔和连接手机端的安卓通用插孔,因其仅用于防尘,插孔内可不设置电路元件,仅需形状适配。所述收纳腔内还设有约束接线的弹性拉绳,如橡皮带等,所述弹性拉绳以对角的方式设置在收纳腔内,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盖板通过卡勾连接结构与壳体本体连接,所述卡勾连接结构包括卡勾插头4和第一挂钩2,所述卡勾插头4的根部通过转轴与盖板连接,使卡勾插头4可通过旋转插入第一挂钩2或从第一挂钩2中脱离,所述第一挂钩2固定安装在壳体本体上。

第一挂钩2设置在收纳腔开口的外沿处,盖板的内表面上安装有第二挂钩(未图示),所述弹性拉绳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环,弹性拉绳的一端挂在第一挂钩2上,另一端可挂在第二挂钩上。

本实用新型插头闲置收纳时,打开盖板,露出收纳腔,将弹性拉绳先挂在第一或第二挂钩上,将接线两端的插头插入对应的防尘插孔3内,并将接线卷绕成捆,置入收纳腔内,将弹性拉绳另一端挂在第二或第一挂钩上,使弹性拉绳束缚住接线捆,防止接线缠绕,之后闭合盖板,转动卡勾插头4,使其插入第一挂钩2内,使盖板不能轻易松脱。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外围的面板采用网格状的碳纤维板制成,如图3所示,提高产品散热效果的同时,确保壳体的强度,即提高产品的抗摔性,防止产品意外掉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