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8090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尤其涉及在汽车等车辆中连接车轮侧与车体侧的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中,使用电动式制动装置。

作为电动式制动装置,已知电子机械式制动器(Electro-Mechanical Brake,EMB)、电动驻车制动器(Electric Parking Brake,EPB)。

电子机械式制动器也仅称为电动制动器或电气制动器,其以如下方式构成:根据驾驶者对制动踏板的操作量(踩踏力或位移量),控制车辆的各车轮所具备的专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活塞而将刹车垫按压于车轮的盘形转子,从而产生符合驾驶者意向的制动力。

电动驻车制动器以如下方式构成:车辆停止后驾驶者操作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从而使车辆的各车轮所具备的专用电动机驱动,形成通过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活塞而将刹车垫按压于车轮的盘形转子的状态,产生制动力。

此外,在最近的车辆中,多在车轮上搭载检测行驶中的车轮的旋转速度的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传感器、检测轮胎的气压的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类。

因此,使用将搭载于车轮的传感器用信号线、电子机械式制动器的控制用信号线和向电子机械式制动器、电动驻车制动器用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源线收容于共用护套中而成的复合电缆,进行车轮侧与车体侧的连接。在该复合电缆的端部一体地设有连接器者被称为复合线束。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复合电缆:通过使滑石粉体等润滑剂介于多根电线和将该多根电线一并被覆的护套之间,从而减小电线与护套间的摩擦,且减小弯曲时电线所受到的应力而使耐弯曲性得以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51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复合电缆而言,在进行端末加工时,存在滑石粉体等润滑剂在作业场所中飞散而引起作业环境恶化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维持耐弯曲性且抑制端末加工的作业环境恶化的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

(1)一种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双绞线,将具有第一中心导体和被覆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第一绝缘体的一对第一电线绞合而成;第二双绞线,将具有第二中心导体和被覆于上述第二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第二绝缘体的一对第二电线绞合而成;一对第三电线,其具有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和上述第二中心导体的第三中心导体、及被覆于上述第三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第三绝缘体,外径大于上述第一电线和上述第二电线,并且在周向上配置于上述第一双绞线和上述第二双绞线之间;以及带部件,其以螺旋状缠绕于将上述第一双绞线、上述第二双绞线和上述一对第三电线绞合而成的集合体的周围。两双绞线的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上述两双绞线的绞合方向与上述集合体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上述集合体的绞合方向与上述带部件的缠绕方向不同。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双绞线的绞合间距小于上述集合体的绞合间距,上述带部件的缠绕间距小于上述集合体的绞合间距且为上述两双绞线的绞合间距以上。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带部件的与上述集合体接触的面由无纺布、纸、树脂层中的任一种构成。

(4)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电线由用于向搭载于车辆的车轮的电动驻车制动器用电动机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构成。

(5)根据上述(4)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双绞线中的至少一者由搭载于车辆的车轮的传感器用信号线构成。

(6)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合体具有配置于上述第一双绞线、上述第二双绞线、上述一对第三电线和上述带部件之间的丝状的多个介在物,

上述多个介在物与上述第一双绞线、上述第二双绞线和上述一对第三电线一同被绞合,

上述多个介在物的绞合方向与上述集合体的绞合方向相同,与上述带部件的缠绕方向不同。

(7)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合体的外径为5mm~9mm,

上述带部件的宽度为20mm~50mm,

上述带部件重合的宽度为上述带部件的宽度的1/4以上且1/2以下。

(8)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部件与上述带部件所覆盖的全部电线即上述一对第一电线、上述一对第二电线及上述一对第三电线接触。

(9)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电线和上述第三电线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一对第一电线之间。

(10)一种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以及安装于上述第一电线、上述第二电线和上述第三电线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的连接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能够维持耐弯曲性且抑制端末加工的作业环境恶化的复合电缆及复合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的车辆构成的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的横截面图,图2(b)是说明复合电缆中的两双绞线和第三电线的绞合方向以及带部件的缠绕方向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概略构成图。

符号说明

1 复合电缆

2 第一电线

21 第一中心导体

22 第一绝缘体

3 第一双绞线

4 第二电线

41 第二中心导体

42 第二绝缘体

5 第二双绞线

6 第三电线

61 第三中心导体

62 第三绝缘体

7 集合体

8 带部件

9 护套

10 介在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适用复合电缆的车辆的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的车辆构成的框图。

如图1所示,车辆100中,具备电动驻车制动器(以下,称为EPB)101作为电动式制动装置。

EPB101具备EPB用电动机101a和EPB控制部101b。

EPB用电动机101a是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车轮侧装置。EPB控制部101b搭载于作为车辆100的车体侧装置的ECU(电子控制单元)103。予以说明的是,EPB控制部101b可搭载于ECU103以外的控制单元,也可搭载于专用的硬件单元。

虽未图示,但EPB用电动机101a上设有安装了刹车垫的活塞,由此构成为:通过EPB用电动机101a的旋转驱动使该活塞移动,从而使刹车垫按压于车轮102的车轮的盘形转子,产生制动力。EPB用电动机101a上连接有一对第三电线6作为用于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

EPB控制部101b构成为:在车辆100停止时,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从关闭状态被操作为打开状态时,经预定时间(例如1秒)向EPB用电动机101a输出驱动电流,从而变成将刹车垫按压于车轮102的盘形转子的状态,对车轮102产生制动力。此外,EPB控制部101b构成为:当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从打开状态被操作为关闭状态时或者当油门踏板发生了踩下操作时,向EPB用电动机101a输出驱动电流,使刹车垫离开车轮的盘形转子,解除对车轮102的制动力。即,构成为:EPB101的工作状态从打开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开始维持至关闭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或者踩下油门踏板。予以说明的是,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可以是手柄式或踏板式的开关。

此外,车辆100上搭载有ABS装置104。ABS装置104具备ABS传感器104a和ABS控制部104b。

ABS传感器104a是检测行驶中的车轮102的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检测传感器,搭载于车轮102上。ABS控制部104b基于ABS传感器104a的输出来控制制动装置,控制车轮102的制动力,以便在紧急停止时车轮102不被锁死,其搭载于ECU103上。ABS传感器104a上连接有一对第一电线2作为信号线。

此外,车辆100的车轮102上设有检测设于车辆102的轮胎(未图示)的气压的气压传感器108。气压传感器108上连接有一对第二电线4作为信号线。ECU103上搭载有基于气压传感器108的输出来检测轮胎的气压的气压检测部109。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中,将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和第三电线6一并由护套9(参照图2(a))被覆。从车轮102侧延伸出的复合电缆1在设于车体105的中继箱106内与电线组107连接,并且通过电线组107而与ECU103、电池(未图示)连接。

图1中,为了简化图仅示出了一个车轮102,但EPB用电动机101a、ABS传感器104a及气压传感器108可搭载于车辆100的各车轮102,例如,可仅搭载于车辆100的前轮或者仅搭载于车辆100的后轮。

(复合电缆1的说明)

图2(a)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的横截面图,图2(b)是说明两双绞线和第三电线的绞合方向以及带部件的缠绕方向的图。

如图2(a)、图2(b)所示,复合电缆1具备:将一对第一电线2绞合而成的第一双绞线3;将一对第二电线4绞合而成的第二双绞线5;外径大于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的一对第三电线6;以螺旋状缠绕于将第一双绞线3、第二双绞线5和一对第三电线6绞合而成的集合体7的周围的带部件8;以及被覆于带部件8的外周的护套9。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线2由搭载于车轮102上的ABS传感器104a用的信号线构成。第一电线2具有第一中心导体21和被覆于第一中心导体21的外周的第一绝缘体22。

第一中心导体21由将铜等良导电性的裸线绞合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第一绝缘体22由交联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作为用于第一中心导体21的裸线,可使用直径0.05mm以上且0.30mm以下的裸线。在使用直径小于0.05mm的裸线的情况下,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机械强度而耐弯曲性降低的担忧,在使用直径大于0.30mm的裸线的情况下,存在复合电缆1的可挠性降低的担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线4由搭载于车轮102的气压传感器108用的信号线构成。第二电线4具有第二中心导体41和被覆于第二中心导体41的外周的第二绝缘体42。第二中心导体41由使铜等良导电性的裸线绞合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第二绝缘体42由交联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作为用于第二中心导体41的裸线,与第一中心导体21同样,可使用直径0.05mm以上且0.30mm以下的裸线。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线6由用于向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构成。第三电线6具有第三中心导体61和被覆于第三中心导体61的外周的第三绝缘体62。第三中心导体61由使铜等良导电性的裸线绞合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第三绝缘体62由交联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作为用于第三中心导体61的裸线,与第一中心导体21和第二中心导体41同样,可使用直径0.05mm以上且0.30mm以下的裸线。

第三电线6的第三中心导体61的截面积(导体截面积)以及第三绝缘体62的厚度只要根据所要求的驱动电流的大小进行适宜设定即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被用作信号线,第三电线6被用作电源线,因此第三中心导体61被设定为截面积(导体截面积)大于第一中心导体21和第二中心导体41。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三电线6是用于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将第三中心导体61的外径设定为1.5mm以上且3.0mm以下,并且将第三电线6的外径设定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

第三电线6的外径大于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使一对(两根)第一电线2绞合而成的第一双绞线3、使一对(两根)第二电线4绞合而成的第二双绞线5和一对第三电线6绞合而构成集合体7,因此从使复合电缆1的外径接近于圆形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使用第三电线6的外径的一半左右的电线作为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

具体而言,作为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可使用外径1.0mm以上且1.8mm以下的电线。这里,作为第一电线2,使用第一中心导体21的导体截面积为0.13mm2以上且0.30mm2以下的电线,作为第二电线4,使用第二中心导体41的导体截面积为0.30mm2以上且0.50mm2以下的电线。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第二电线4的导体截面积大于第一电线2的导体截面积,但两电线2、4的导体截面积也可相同。从使复合电缆1的截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两电线2、4的外径大致相等(例如,两电线2、4的外径之差在电线2的外径的20%以内)。

考虑到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的外径,第一双绞线3的绞合间距P1以及第二双绞线5的绞合间距P2设定为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不承受不必要的负荷的程度为佳。这里,将两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设为约30mm,但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两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可相互不同。予以说明的是,第一双绞线3的绞合间距P1是指任意的第一电线2在第一双绞线3的周向上为相同位置时沿第一双绞线3的长度方向的间隔。此外,第二双绞线5的绞合间距P2是指任意的第二电线4在第二双绞线5的周向上为相同位置时沿第二双绞线5的长度方向的间隔。

集合体7通过使第一双绞线3、第二双绞线5和一对第三电线6绞合而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线6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双绞线3和第二双绞线5之间。图2(a)的截面上,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二双绞线5、一根第三电线6、第一双绞线3、另一根第三电线6。

予以说明的是,在将第三电线6配置成在周向上相邻的情况(将两双绞线3、5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集合体7的重心会大大偏离集合体7的中心位置,如果以该状态使两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绞合而构成集合体7,则集合体7会形成整体上扭曲的状态。因此,难以制作直线状的复合电缆1,此外,由于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中产生不易弯曲的方向等原因,从而还产生可挠性降低的问题。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为在周向上、在第一双绞线3和第二双绞线5之间配置第三电线6的构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直线状的复合电缆1,并且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中产生不易弯曲的方向这样的不良状况,抑制可挠性的降低。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双绞线3、第二双绞线5、一对第三电线6和带部件8之间配置在复合电缆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丝状(纤维状)的多个介在物10,且与两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一同绞合,从而构成集合体7。因此,多个介在物10的绞合方向以及绞合间距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以及绞合间距相同。多个介在物10以填埋两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和带部件8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以使将带部件8缠绕于集合体7的外周时的截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予以说明的是,多个介在物10的一部分也可配置于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之间的山谷、一对第一电线2之间的山谷或一对第二电线4之间的山谷。

作为介在物10,可使用聚丙烯纱线、人造丝(人造短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尼龙纤维或纤维系塑料等纤维状体、纸或棉纱。此外,图2(a)的横截面图中,介在物10的截面积大于将第一电线2的截面积、第二电线4的截面积和第三电线6的截面积合计后的电线2、4、6的合计截面积为佳。

予以说明的是,对于EPB101而言,在操作了驻车制动器工作开关101c时短时间供给驱动电流,对用作信号线的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的干扰的影响小。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设于第三电线6、双绞线3、5周围的屏蔽导体。通过省略屏蔽导体,从而与设置了屏蔽导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复合电缆1的外径变小,此外还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而抑制成本。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通过在车辆停车后向EPB101供给驱动电流的一对第三电线6将在车辆行驶时传输电信号的第一双绞线3和同样在车辆行驶时传输电信号的第二双绞线5分开。由此,即使省略了设于双绞线3、5周围的屏蔽导体,也能够减小第一双绞线3和第二双绞线5之间的串扰。

予以说明的是,这里对于第三电线6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三电线6例如也可用于向设于车轮102的电子机械式制动器(以下,称为EMB)的电动机供给驱动电流。该情况下,由于第三电线6中频繁地流过驱动电流,因此为了抑制对用作信号线的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的干扰的影响,期望在双绞线3、5的周围(或者各电线2、4的周围)设置屏蔽导体。

此外,这里对于第一电线2为ABS传感器104a用的信号线、第二电线4为气压传感器108用的信号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电线2和第二电线4也可以是设于车轮102的其他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等中所使用的信号线,也可以是在车辆100的减震装置控制中所使用的减震器线,进一步还可以是EMB控制用的信号线(CAN电缆等)。

集合体7整体的外径例如为5mm~9mm程度。考虑到集合体7的外径,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设定为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不受到不必要的负荷的程度为佳。这里,将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设为约60mm,但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并不限定于此。予以说明的是,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是指,任意的双绞线3、5或第三电线6在集合体7的周向上为相同位置时沿集合体7的长度方向的间隔。

带部件8以螺旋状缠绕于集合体7的周围,带部件8与带部件8所覆盖的全部电线(一对第一电线2、一对第二电线4及一对第三电线6)接触。带部件8介于集合体7和护套9之间,发挥在弯曲时减小集合体7(电线2、4、6)与护套9之间的摩擦的作用。即,通过设置带部件8,从而不用像以往那样使用滑石粉体等润滑剂,就能够减小电线2、4、6与护套9之间的摩擦,弯曲时减小电线2、4、6所受的应力而使耐弯曲性提高。

作为带部件8,期望使用相对于第一电线2的第一绝缘体22、第二电线4的第二绝缘体42以及第三电线6的第三绝缘体62容易滑动的部件(摩擦系数小的部件),例如,可使用由无纺布、纸或树脂(树脂膜等)构成的部件。更具体而言,作为带部件8,使用带部件8与绝缘体22、42、62间的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小于未设置带部件8时的护套9与绝缘体22、42、62间的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的部件为佳。

另外,作为带部件8,也可使用形成了两层以上的层叠结构的带部件。该情况下,只要使用带部件8的与集合体7接触的面由无纺布、纸、树脂层中的任一种构成的带部件即可。例如,也可构成为:使用在纸的一面上形成了树脂层的部件作为带部件8,将摩擦系数更小的树脂层作为集合体7侧进行缠绕。

带部件8以其宽度方向(与带部件8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以螺旋状缠绕于集合体7。带部件8重合的宽度例如为带部件8的宽度的1/4以上且1/2以下。予以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带部件8重合的部分未被粘接剂等粘接。

带部件8的宽度只要设为缠绕带部件8时不使带部件8产生褶皱的程度的宽度即可,集合体7整体的外径越小,越期望使用宽度窄的带部件8。具体而言,在集合体7的外径为5mm~9mm的情况下,带部件8的宽度只要设为20mm~50mm程度即可。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即带部件8在周向的相同位置时沿长度方向的间隔(例如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的间隔)依赖于带部件8的宽度以及重合宽度(带部件8的缠绕角度),该情况下最大设为40mm程度。这里,将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设为约30mm,但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并不限定于此。

予以说明的是,如果使带部件8的宽度变大,使缠绕间距P4变大,则接近于纵向添加了带部件8的状态,复合电缆1丧失柔软性而难以弯曲。因此,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期望设为40mm以下。

在带部件8的周围设置护套9。护套9例如由聚氨酯树脂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线6是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线,由于第三电线6中流过驱动电流的时间较短,因此省略了设于带部件8的周围的屏蔽导体,但根据第三电线6的用途等,也可在带部件8和护套9之间或者护套9的外周设置屏蔽导体。

(双绞线3、5和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中,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上述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即,复合电缆1中,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仅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为不同方向。

予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绞合方向是指,当从前端侧(图2(b)的左侧,带部件8的重叠成为上方的一侧)观察复合电缆1时,电线2、4、6从基端侧旋转至前端侧的方向。这里,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以及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为右旋(顺时针)。予以说明的是,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是指使两根电线2、4绞合的方向,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是指使双绞线3、5和第三电线6绞合的方向。

此外,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是指,当从前端侧(图2(b)的左侧,带部件8的重叠成为上方的一侧)观察复合电缆1时,带部件8从基端侧旋转至前端侧的方向。这里,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为右旋(顺时针)。图2(a)中示出了从前端侧观察时的截面图,用虚线箭头A表示第一双绞线3的绞合方向,用虚线箭头B表示第二双绞线5的绞合方向,用虚线箭头C表示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用虚线箭头D表示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

一般而言,如果将电线绞合或将带以螺旋状缠绕,则会被赋予按照其绞合方向、缠绕方向进行弯曲的倾向,电缆整体会自然地弯曲。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使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因此双绞线3、5的弯曲倾向和集合体7的弯曲倾向为相反方向而相互抵消,并且集合体7的弯曲倾向与由缠绕带部件8引起的弯曲倾向为相反方向而相互抵消,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抑制了弯曲倾向的直线状的复合电缆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复合电缆1在长度方向上的弯曲特性的波动。

此外,在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情况下,将集合体7绞合时双绞线3、5向绞合被勒紧的方向扭转,有时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会发生变化。通过使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从而能够在抑制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的变化的同时形成集合体7。

但是,如果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大,则存在将集合体7绞合时双绞线3、5的绞合会松弛的可能。因此,期望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至少小于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即,在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使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小于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从而双绞线3、5的绞合不易解开,能够使集合体7的截面形状稳定。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缠绕带部件8所带来的弯曲倾向,矫正了集合体7的弯曲倾向,因此需要将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减小为可赋予弯曲倾向的程度。因此,期望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至少小于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本实施方式中,将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设为约30mm,将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设为约60mm,将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设为约30mm。

此外,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只要设为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以上即可。通过如此设定,从而能够减少与双绞线3、5接触的部分中的带部件8的形变,容易将复合电缆1的截面形状成型为圆形。

予以说明的是,如果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小于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则当使复合电缆1弯曲时,缠绕间距P4小的带部件8在长度方向伸缩而不易受到由弯曲产生的负荷,由弯曲产生的负荷会集中于绞合间距P1、P2大且在长度方向不易伸缩的双绞线3、5。通过将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P4设为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P1、P2以上,从而使带部件8负担由弯曲产生的负荷的一部分,能够抑制由弯曲产生的负荷集中于双绞线3、5,从而能够使弯曲耐久性提高。

此外,通过使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从而当缠绕带部件8时,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不易发生变化,能够使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3稳定。

进一步,通过使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从而能够抑制带部件8进入双绞线3、5与第三电线6之间的间隙,能够使复合电缆1的截面形状更接近圆形。其结果是,能够使复合电缆1的外观提高,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护套9去除的剥去作业。如上所述,对于复合电缆1而言,由于抑制了弯曲倾向,因此将护套9去除的剥去作业更加容易。

进一步此外,通过使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从而能够使集合体7容易压弯的方向与带部件8容易压弯的方向不同,例如即使是对复合电缆1同时施加了扭转和弯曲那样的情况,也能够实现不易压弯的复合电缆1。

(使用复合电缆1的复合线束的说明)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3所示,复合线束11构成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以及安装于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4和第三电线6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的连接器。

图3中,图示左侧表示车轮102侧的端部,图示右侧表示车体105侧(中继箱106侧)的端部。以下说明中,将复合线束11的车轮102侧的端部称为“一端部”,将车体105侧(中继箱106侧)的端部称为“另一端部”。

在一对第一电线2(第一双绞线3)的一端部,以覆盖第一电线2的端部的方式安装有通过树脂铸模而形成的ABS传感器104a,在一对第一电线2(第一双绞线3)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中继箱106内的电线组107连接的车体侧ABS用连接器13。

在一对第二电线4(第二双绞线5)的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气压传感器108连接的气压传感器用连接器14a,在一对第二电线4(第二双绞线5)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中继箱106内的电线组107连接的气压传感器用车体侧连接器14b。

在一对第三电线6的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EPB用电动机101a连接的车轮侧电源连接器12a,在一对第三电线6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中继箱106内的电线组107连接的车体侧电源连接器12b。

予以说明的是,这里对在第一电线2(第一双绞线3)、第二电线4(第二双绞线5)及第三电线6上分别设置连接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备将各电线2、4、6一并连接的专用连接器。

(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电缆1具备以螺旋状缠绕于集合体7的周围的带部件8,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

通过具备带部件8,从而即使不使用滑石粉体等润滑剂,也能够减小电线2、4、6与护套9间的摩擦,减小弯曲时电线2、4、6所受的应力,使耐弯曲性提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维持弯曲耐久性且抑制端末加工的作业环境恶化。

此外,通过使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使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从而能够抑制绞合、带部件8的缠绕所带来的弯曲倾向,并且使双绞线3、5和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P1~P3稳定。其结果,能够抑制弯曲特性的波动,此外能够实现长度方向上的可挠性稳定且容易分配的复合电缆1。进一步,由于能够使复合电缆1的截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因此护套9的剥去作业容易。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下来,对于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的各符号等并不会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于实施方式中具体显示的部件等。

[1]一种复合电缆1,其具备:将具有第一中心导体21和被覆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21的外周的第一绝缘体22的一对第一电线2绞合而成的第一双绞线3;将具有第二中心导体41和被覆于上述第二中心导体41的外周的第二绝缘体42的一对第二电线4绞合而成的第二双绞线5;一对第三电线6,其具有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中心导体21和上述第二中心导体41的第三中心导体61、及被覆于上述第三中心导体61的外周的第三绝缘体62,外径大于上述第一电线2和上述第二电线4,并且在周向上配置于上述第一双绞线3与上述第二双绞线5之间;以及以螺旋状缠绕于上述第一双绞线3、上述第二双绞线5和上述一对第三电线6绞合而成的集合体7的周围的带部件8。上述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为相同方向,上述两双绞线3、5的绞合方向与上述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不同,并且上述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与上述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

[2]如[1]所述的复合电缆1,上述两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小于上述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上述带部件8的缠绕间距小于上述集合体7的绞合间距且为上述两双绞线3、5的绞合间距以上。

[3]如[1]或[2]所述的复合电缆1,上述带部件8的与上述集合体7接触的面由无纺布、纸、树脂层中的任一种构成。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上述第三电线6由用于向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电动驻车制动器101用的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构成。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上述两双绞线3、5中的至少一者由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传感器用信号线构成。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上述集合体7具有配置于上述第一双绞线3、上述第二双绞线5、上述一对第三电线6和上述带部件8之间的丝状的多个介在物10,上述多个介在物10与上述第一双绞线3、上述第二双绞线5和上述一对第三电线6一同被绞合,上述多个介在物10的绞合方向与上述集合体7的绞合方向相同,与上述带部件8的缠绕方向不同。

[7]一种复合线束11,其具备[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缆1以及安装于上述第一电线2、上述第二电线4和上述第三电线6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的连接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此外应当注意,不应将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限定为解决实用新型的课题的必要手段。

本实用新型可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