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0787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压力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压力控制器。



背景技术:

为了使空压机在压力设定的上限时能自动控制切断电源,防止空压机和其他器械由于承受压力过高而受到损坏,空压机上需要安装有压力控制器。在空压机上装设压力控制器,能够在空压机的压力达到设定值上限时自动停止工作、压力降到设定值下限时自动启动,以实现自动控制。

授权公告号为CN201486828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控制器,如该实用新型的公开文本说明书附图1所示,压力控制器包括点触装置,点触装置包括设有静点触板的壳体以及穿设于壳体中且设有动点触板的拉钩,所述静点触板中设有通孔,壳体中设有螺纹孔,采用螺钉紧固的方式将静点触板固定在壳体的外表面,上述压力控制器通过将电线紧压在螺钉下方并且与静点触板接触的方式接线。

但上述方式接线后电线在壳体外侧与静点触板连接,相邻电线容易发生干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在接线后,相邻电线不容易发生干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控制器,包括点触装置,所述点触装置包括设有空腔的壳体以及能够在壳体内发生上下位移的拉钩,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侧壁设有第一方槽以及安装于第一方槽中的静触点片,所述第一方槽底部设有螺纹孔,所述静触点片与第一方槽贴合的一端设有与螺纹孔相对的通孔,所述静触点片上设置中部开孔的压片,采用螺钉依次将压片、静触点片固定在第一方槽底面,所述壳体左右两侧可拆卸设置有可将第一方槽盖住的端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线通过压板被固定在静触电板上,因为端盖的设置,对电线的走向进行了导向作用,防止了相邻电线间发生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方槽的端面设有与第一方槽平行的T型槽,所述端盖上设有能够卡设在T型槽中的T型凸棱,所述T型凸棱能够在T型槽中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端盖安装上壳体上时,仅需要将端盖上的T型凸 棱和壳体上的T型槽对齐,然后将端盖上的T型凸棱压入T型槽中,完成端盖的安装,通过上述结构,端盖的安装方式简便,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T型槽中设有凸块,所述T型凸棱中设有可供凸块卡设的第三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端盖时,在将端盖上的T型凸棱压入T型槽时,当凸块压入第三凹槽中时,即完成端盖的安装,凸块和第三凹槽的配合加强了端盖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端盖不易从壳体的T型槽中中脱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盖在远离壳体的端面设有垂直于T型槽的第四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端盖从壳体中拔出时,可以通过指甲插入第四凹槽中,指甲给予第四凹槽一个向外的力,便可以将端盖从壳体中拔下,方便了端盖的拆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凹槽周围设有摩擦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纹的设置加强了端盖表面的摩擦系数,也就加强了手和端盖表面的最大静摩擦力,有利于将端盖从壳体中拆卸下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槽两侧的壳体侧壁上设有凸柱,所述凸柱顶端设有端帽,所述端盖上设有可供凸柱穿设的通孔,所述端帽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内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挤压的方式,将端盖固定在壳体侧壁上,这种方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盖设有不与壳体侧壁贴合的手持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端盖从壳体上拆卸下来时,仅需要用手指捏合手持部,然后慢慢拉扯手持部便可以将端盖从壳体中拆卸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压力控制器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点触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点触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压力控制器第二种实施例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控制器本体;2、底座;3、限压装置;4、点触装置;5、壳体;51、静触点片;52、第一方槽;521、第二凹槽;53、长条状孔;54、压片;55、螺钉;56、T型 槽;561、凸块;57、凸柱;571、端帽;6、拉钩;61、动触点片;63、第一通孔;631凸块;64、弹簧;7、端盖;71、盖板;711、第四凹槽;72、T型凸棱;721、第三凹槽;73、第二通孔;74、手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压力控制器,包括控制器本体1,其中控制器本体包括底座2、安装于底座2上方的限压装置3和与限压装置3连接的点触装置4。底座2与限压装置3之间固定连接有膜片,膜片与底座2之间形成蓄压腔,限压机构3位于蓄压腔上方。

如图2和图3所示,点触装置4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长方体壳体5以及贯穿于壳体5且能在壳体5内发生上下位移的拉钩6。壳体5上安装有静触点片51,其中静触点片51为L型铁片。壳体5的左右外侧壁设有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方槽52,第一方槽52与壳体5连接处设有长条状孔53,静触点片51的一端与第一方槽52的底面贴合,另一端通过长条状孔53伸入壳体5内部。第一方槽52底部设有螺纹孔,同时静触点片51与第一方槽52贴合的一端设有与螺纹孔相对的通孔,在静触点片51上设置中部开孔的压片54,采用螺钉55依次将压片54、静触点片51固定在第一方槽52底面。其中,在第一方槽52的下端侧壁上设有供静触点片51与第一方槽52贴合的一端滑移的第二凹槽521。静触点片51与压片54接触的侧面设有条形摩擦纹,且压片54上也设有条形摩擦纹。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的侧壁设有两对第一方槽52。

拉钩6上安装有动触点片61,动触点片61为Ω型铁片。拉钩6上设有供弹簧62放置的第一通孔63以及固定弹簧64的凸块(图中未示意),动触点片61设置于第一通孔63中且被弹簧64压紧。通过拉钩6的上下位移,实现动触点片61与静触点片51的接触与断开。

壳体5的左右两侧外侧壁均设有与第一方槽52平行的T型槽56。在本实施例中,T型槽56设置在壳体5侧壁的两个第一方槽之间。同时在壳体5左右两侧可拆卸设有将第一方槽52盖住的端盖7,端盖7包括与壳体5侧壁贴合的盖板71以及设置在盖板71中部且能够卡设在T型槽56中的T型凸棱72,T型凸棱72能够在T型槽56中滑移。同时,在T型槽56中设有凸块561,T型凸棱72设有能够供凸块561卡设的第三凹槽721。同时在端盖7远离壳体5的一端设有垂直于T型槽56的第四凹槽711,同时在第四凹槽711四周设有摩擦纹。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固定方式不同外,其余均与实 施例1相同。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方槽两侧的壳体5侧壁上设有凸柱57,所述凸柱57顶端设有端帽571,所述端盖7上设有可供凸柱57穿设的第二通孔73,所述端帽571的外径大于第二通孔73的内径。同时,端盖7设有不与壳体5侧壁贴合的手持部74,方便将端盖7从壳体5侧壁拆卸下来。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