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充电连接器线缆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4317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充电连接器线缆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连接器的线缆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处在以充电模式为主的阶段,充电连接器成为电动汽车的必须部件之一。作为给电动汽车充电用的连接器,设有车辆侧连接器和电源侧连接器,其中,车辆侧连接器搭载在车体上的蓄电装置上,并固定在车体上,电源侧连接器连接在供电用电力的电源上。再把车辆侧连接器嵌合在电源侧连接器的状态下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再将车辆侧连接器从电源侧连接器上卸下来。目前已知的充电连接器线缆均连接有支撑线缆件,密封线缆件等。通常此结构充电连接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导致线缆松脱,从而影响线缆固定、密封,甚至有可能导致充电插头芯线断裂,或防水效果降低,影响汽车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更稳定牢固的充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充电连接器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卡槽、线缆、线缆密封套、线缆固定结构和线缆套,所述线缆固定结构包括内支撑件、线夹、底盖和底盖插件,内支撑件压缩固定线缆密封套,线夹固定在内支撑件上进而夹紧线缆,底盖设置底盖卡扣与主壳体卡槽扣接,底盖插件与底盖扣接,所述线缆通过线缆密封套、线缆固定结构和线缆套密封固定在主壳体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底盖内部靠近底盖插件一端设置底盖凹槽,底盖插件设置底盖插件卡扣,底盖与底盖插件卡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盖插件设置底盖插件挡柱,底盖挡柱插进底盖内部与底盖卡扣抵接。

优选地,所述内支撑件包括内支撑件极性,底盖包括底盖极性,底盖插件包括底盖插件极性,内支撑件、底盖和底盖插件极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卡槽数量为4个,与此相应的,底盖卡扣数量为4个。

优选地,所述底盖凹槽数量为4个,与此相应的,底盖插件卡扣数量为4个,底盖插件挡柱数量为4个。

优选地,所述充电连接器另一端还设置有与电源连接器适配的连接器插头。

优选地,所述线夹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内支撑件上。

优选地,所述充电连接器为汽车充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充电连接器通过内支撑件与底盖卡扣连接、底盖与底盖插件卡扣连接,并设置底盖插件挡柱阻挡底盖卡扣内收变形,进而固定线缆,使得线缆长期使用不易松动。

2、本实用新型结构充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内支撑件极性、底盖极性和底盖插件极性,以方便组装和防止旋转。

3、本实用新型结构充电连接器通过在线缆固定结构前后设置线缆密封套和线缆套,解决了线缆的密封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连接器的线缆固定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连接器的线缆固定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连接器1,其可用于与电源连接器(未示出)嵌合以供汽车充电,该汽车充电连接器1包括主壳体2、主壳体卡槽21、连接器插头3、线缆5、线缆密封套41、线缆固定结构6和线缆套46。连接器插头3设置在主壳体2一端,与电源连接器(未示出)适配。主壳体另一端设置四个主壳体卡槽21。线缆固定结构包括内支撑件42、线夹43、底盖44和底盖插件45,内支撑件42压缩固定线缆密封套41,两个线夹43呈半月形通过螺丝固定在内支撑件42上进而夹紧线缆5,底盖44设置四个底盖卡扣441,通过卡扣形式与主壳体卡槽21连接。

同时,内支撑件42包括内支撑件极性421,底盖44包括底盖极性442,底盖插件45包括底盖插件极性453,内支撑件42、底盖44和底盖插件45极性连接。

同时,底盖44内部靠近底盖插件一端设有四个底盖凹槽443,底盖插件45设有四个底盖插件挡柱451和四个底盖插件卡扣452,底盖44与底盖插件45卡扣连接,底盖挡住451插进底盖44内部抵住底盖卡扣以防止底盖卡扣441变形。

装配时,先将线缆密封套41装设在主壳体2一端内,再将线缆5一端装进内支撑件42中穿过线缆密封套41并通过线夹43加紧线缆5,再将底盖44上的底盖卡扣441扣进主壳体卡槽21内,随后将底盖插件45也通过卡扣形式插入底盖44内并对应底盖插件挡柱451抵挡底盖卡扣441防止底盖卡扣441变形,最后将线缆套46套设在底盖插件45上以形成密封固定结构固定线缆5。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