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816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循环钱箱主要通过安装在其底部的电子插头(Male housing,简称M插头)与主机通信,在加钞时,需要将钱箱放入特质的柜子中,柜门上安装有用于连接M插头的外部通信插头(Female housing,简称F插头),当合上柜门时,M插头与F插头接通,即可按程序控制循环钱箱执行加钞作业;在加钞作业完成后,打开柜门,使M插头与F插头分离,即可取出循环钱箱。

但是,由于考虑到安装及抽取循环钱箱操作的便利性,柜门需由操作面向后开启,导致循环钱箱的M插头与柜门铰链位置相对较近,因此在柜门关闭时,M插头与F插头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角度,此角度越大,M插头与F插头越无法顺利插接,从而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机械碰撞,缩短M插头和F插头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M插头或F插头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以解决在柜门关闭时M插头与F插头无法顺利插接的技术问题,从而避免M插头与F插头的机械碰撞,提高M插头与F插头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插头,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插座;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还设有插座安装结构,所述插座安装结构包括插座安装板、转轴和扭弹簧,所述插座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上,所述插座安装板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扭弹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扭弹簧包括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插座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接触;所述插座安装板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插座安装板在所述扭弹簧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以使所述插座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呈α角度时,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安装板上设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构成所述第一限位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另一端构成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插接完成时,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折弯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脚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安装结构还包括两个卡圈,所述转轴上设有位于所述扭弹簧下方的第一卡槽和位于所述扭弹簧上方的第二卡槽,一个所述卡圈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另一个所述卡圈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还设有第一缺口,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座安装结构穿过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上方的第二折弯部和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下方的第三折弯部,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弯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安装板上还设有第二缺口,所述插座的底部穿过所述第二缺口;所述插座上设有安装部,所述插座通过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安装板上还设有第四折弯部,所述第四折弯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折弯部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所述插座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为柜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柜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还包括循环钱箱,所述循环钱箱设于所述柜体内,所述插头设于所述循环钱箱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在初始状态时,插座安装板在扭弹簧作用下使第一限位部抵靠在第二连接件上,以使插座表面的垂直方向与第二连接件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第二连接件转动至与第一连接件呈α角度时,插座与插头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在插头与插座开始插接后,插头对插座的作用力使得插座克服扭弹簧的作用力,绕转轴转动,从而改变了插座表面的垂直方向与第二连接件表面的垂直方向的夹角,以确保插座与插头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从而避免了插头与插座产生机械碰撞,进而提高了插头和插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插座与插座安装结构的配合关系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插座与插座安装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配合关系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插座与插座安装结构在初始状态时的配合关系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插座与插座安装结构在插座与插头插接完成时的配合关系图。

其中,1、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21、第一缺口;22、第二折弯部;23、第三折弯部;3、插头;4、插座;41、安装部;5、插座安装结构;51、插座安装板;511、第一折弯部;5111、第一限位部;5112、第二限位部;5113、第一通孔;512、第二缺口;513、第四折弯部;52、转轴;53、扭弹簧;531、第一支角;532、第二支脚;54、卡圈;6、螺钉;7、循环钱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2,所述第一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上设有插头3,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设有插座4;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还设有插座安装结构5,所述插座安装结构5包括插座安装板51、转轴52和扭弹簧53,所述插座4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所述插座安装板51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52上,所述转轴5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所述扭弹簧53套设于所述转轴52上,所述扭弹簧53包括第一支脚531和第二支脚532,所述第一支脚531与所述插座安装板51连接,所述第二支脚53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接触;所述插座安装板51的一端上设有第一限位部5111,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插座安装板51在所述扭弹簧53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以使所述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所述第二连接件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呈α角度时,所述插座2与所述插头3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插座安装板51在所述扭弹簧53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以使所述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所述第二连接件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呈α角度时,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在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开始插接后,所述插头3对所述插座4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插座4克服所述扭弹簧53的作用力,绕所述转轴52转动,从而改变了所述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的夹角,以确保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从而避免了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产生机械碰撞,进而提高了所述插头3和所述插座4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便在初始状态时,确保所述插座安装板51在所述扭弹簧53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牢靠地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设有第一折弯部511,所述第一折弯部511的一端构成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

结合图3和图5所示,为了避免在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插接完成时,所述插座4由于所述插头3的作用力继续转动,从而导致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的接触不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折弯部511的另一端构成第二限位部5112;在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插接完成时,所述第二限位部5112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通过使所述第二限位部5112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使得所述插座4不再继续转动,从而避免了所述插座4脱开所述插头3,进而避免了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的接触不良。

如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便使所述第一支脚531牢靠地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限位点5111牢靠地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折弯部511上设有第一通孔5113,所述第一支脚531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5113上;通过将第一支脚531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5113上,使得所述扭弹簧53的扭力通过所述第一通孔5113作用在所述第一折弯部511上,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限位点5111牢靠地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

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所述扭弹簧53在所述转轴52上发生窜动,以实现所述扭弹簧53的牢靠固定,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座安装结构5还包括两个卡圈54,所述转轴52上设有位于所述扭弹簧53下方的第一卡槽和位于所述扭弹簧53上方的第二卡槽,一个所述卡圈54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另一个所述卡圈54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通过两个所述卡圈54对所述扭弹簧53的上下限位,避免了所述扭弹簧53在所述转轴52上发生窜动,从而实现了所述扭弹簧53的牢靠固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卡圈54为E型卡圈。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卡圈54也可以采用C型卡圈,只需满足防止所述扭弹簧53在所述转轴52上发生窜动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如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实现所述转轴52牢靠地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还设有第一缺口21,所述插座4和所述插座安装结构5穿过所述第一缺口21;所述第二连接件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一面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1上方的第二折弯部22和位于所述第一缺口21下方的第三折弯部23,所述转轴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2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弯部23固定连接。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折弯部22和所述第三折弯部23也可均设于所述第一缺口21的上方或所述第一缺口21的下方,只需满足所述转轴52能够牢靠地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了实现所述插座4牢靠地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还设有第二缺口512,所述插座4的底部穿过所述第二缺口512;所述插座4上设有安装部41,所述插座4通过所述安装部41固定连接在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41与所述插座安装板51的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安装部4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通过螺钉6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实现所述插座安装板51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52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插座安装板51上还设有第四折弯部513,所述第四折弯部513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折弯部511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转轴5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所述插座安装板51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52上。具体地,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三通孔上设有第二轴承,所述插座安装板51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转轴52上。

如图1所示,为了将所述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应用在柜员机的加钞作业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为柜体,所述第二连接件2为柜门。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也可以应用在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在插接过程中存在角度变化的其它领域,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如图1所述,为了实现所述柜员机的加钞作业,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还包括循环钱箱7,所述循环钱箱7设于所述柜体1内,所述插头3设于所述循环钱箱7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插头3相当于所述循环钱箱7上的M插头,所述插座4相当于所述柜门上的F插头,通过所述M插头与所述F插头的完全插接,以使所述循环钱箱7进行加钞作业。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插座安装板51在所述扭弹簧53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以使所述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所述第二连接件2转动至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呈α角度(即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刚接触)时,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在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开始接触并插接时,所述插头3对所述插座4的作用力使得所述插座4克服所述扭弹簧53的作用力,绕所述转轴52转动,从而改变了所述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的夹角,以确保所述插座4与所述插头3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以完成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的插接;在所述插头3与所述插座4插接完成时,所述第二限位部5112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所述插座4不再继续转动,所述循环钱箱7执行加钞作业;加钞作业完成后,打开所述第二连接件2,所述插座安装板51在所述扭弹簧53的作用下使所述第一限位部5111重现抵靠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上,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度自适应的插座装置,在初始状态时,插座安装板51在扭弹簧53作用下使第一限位部5111抵靠在第二连接件2上,以使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保持初始夹角α,从而使第二连接件2转动至与第一连接件1呈α角度时,插座4与插头3正对接触以实现插接;同时,在插头3与插座4开始插接后,插头3对插座4的作用力使得插座4克服扭弹簧53的作用力,绕转轴52转动,从而改变了插座4表面的垂直方向与第二连接件2表面的垂直方向的夹角,以确保插座4与插头3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从而避免了插头3与插座4产生机械碰撞,进而提高了插头2和插座4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