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686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动端子与定端子接触稳定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通信设备中,通常需要安装同轴连接器,以方便检查设置在设备内的高频电路的状态或性能。目前,同轴连接器的结构大致如下:在绝缘座体内安装有定端子和动端子,绝缘座体外侧包覆有金属壳体,并且,在绝缘座体上形成有供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的插接空间结构,中心端子插入插接空间后,推动动端子离开定端子,将本来导通的电子电路断开,同时,动端子与中心端子接触,中心端子成为导通状态,通过该中心端子将来自于电子电路的电信号引出至外部,从而对电路的状态和性能实现检查。现有技术中,上述定端子与动端子一般都是采用单侧搭接接触,即通过动端子向上抵接定端子的下表面实现接触或通过动端子从侧边抵接接触定端子的侧表面实现接触,然而,伴随着手机等通信设备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同轴连接器的外形尺寸也相应地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上述传统的单侧搭接接触方式由于结构空间的限制,无法确保有效可靠的长效接触,特别是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动端子与定端子之间接触不良、动端子失去弹力、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且这种单侧搭接接触的方式,动端子和定端子在进行信号传输时,抗干扰性也比较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动端子夹持接触定端子的设计,从确保动端子与定端子有效可靠的长效接触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体,开设有一插接空间,一动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推抵部和两个第一接触部,第一固定部固设于绝缘座体,推抵部显露于插接空间,一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和一第二接触部,第二固定部固设于绝缘座体,两个第一接触部夹持并接触第二接触部。进一步地,自第一固定部弯折延伸两个第一延伸臂,两个第一延伸臂分别形成有一推抵部。进一步地,两个推抵部相互平行。进一步地,抵推部延伸有导引部,导引部显露于插接空间。进一步地,第一延伸臂是自第一固定部垂直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延伸臂分别具有一第一竖直部,自第一竖直部朝第二接触部的方向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部,自第一弯折部朝第二接触部的方向弯折形成推抵部,两个推抵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一竖直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第一弯折部为弧形,两个第一弯折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延伸。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弯折部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弯折部为非对称设置,其中一个第一弯折部的长度大于另一个第一弯折部的长度。进一步地,一第二弯折部自推抵部弯折延伸,且第二弯折部连接第一接触部和推抵部,两个第二弯折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延伸。进一步地,自第二固定部的一侧延伸一第二延伸臂,第二接触部设于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具有一第二竖直部向下连接第二固定部。进一步地,自第二竖直部远离第一接触部的一端横向弯折延伸一连接部,自连接部的一端朝靠近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弯折延伸一接触臂,第二接触部设于接触臂的末端。进一步地,接触臂和第二竖直部相平行,第二竖直部、连接部均与第二固定部相互垂直设置。进一步地,一限位部自第二固定部的另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地,绝缘座体为一第一本体和一第二本体拼接成,第一固定部固设于第一本体,插接空间设于第一本体,第二固定部固设于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具有一底部位于动端子和定端子下方。进一步地,上述同轴连接器用以供一对接插头进行插接,该对接插头具有一中心端子,中心端子进入插接空间推动推抵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相分离。进一步地,一盖体覆设于绝缘座体,盖体对应插接空间设有一收容腔,插接空间位于该收容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动端子的两个第一接触部共同夹持接触定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如此,使得动端子与定端子接触更加稳定可靠,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且这种夹持接触的方式同时还可以提高动端子和定端子进行信号传输时的抗干扰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动端子和定端子相接触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6为图5的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8为图7的部分组合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座体1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插接空间13底部14动端子2第一固定部21第一延伸臂22第一竖直部221第一弯折部222推抵部223导引部224第二弯折部225第一接触部23第一焊接部24定端子3第二固定部31第二延伸臂32第二竖直部321连接部322接触臂323第二接触部33限位部34第二焊接部35盖体4收容腔41固定脚4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安装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下同)上,其与一对接插头(未图示,下同)相配合使用,该对接插头具有一中心端子,中心端子用于插接于同轴连接器内,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1,一动端子2和一定端子3固设于绝缘座体1,一盖体4覆设于绝缘座体1。请参阅图2、图3和图5,绝缘座体1为一第一本体11和一第二本体12拼接组成,一插接空间13设于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具有一底部14位于动端子2和定端子3下方,中心端子可以进入插接空间13并推动动端子2,其中,动端子2和定端子3可以分别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组装而成,这样拼接组成的绝缘座体1,在制造工艺方面,精度容易控制,而且简单好操作,特别是组装而成的方式,而插接空间13仅设于第一本体11,这样插接空间13的精确度也可以保证。请参阅图2至图4,动端子2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1,第一固定部21固设于第一本体11,自第一固定部21的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延伸有第一延伸臂22,第一延伸臂22是自第一固定部21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如此有利于节省空间,增加动端子2弹性,且折弯成型的工艺也简单,两个第一延伸臂22分别具有一第一竖直部221,自第一竖直部221朝定端子3的方向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部222,自第一弯折部222朝定端子3的方向弯折形成一推抵部223,推抵部223显露于插接空间13,两个第一延伸臂22的两个推抵部223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一竖直部221之间的距离,且两个推抵部223相互平行,方便中心端子插接推抵。两个推抵部223分别延伸有一导引部224,且导引部224显露于插接空间13,通过设置导引部224使得中心端子插入于插接空间13时能够顺利抵推动端子2的第一延伸臂22使其与定端子3相分离。一第二弯折部225自推抵部223弯折延伸,且第二弯折部225连接有一第一接触部23,两个第一延伸臂22的第二弯折部225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延伸,上述两个第一延伸臂22相互对称设置,自第一固定部21的一侧还设有一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一焊接部24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上。请参阅图2至图4,定端子3具有一第二固定部31,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第二本体12,自第二固定部31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延伸臂32,如此设计,有利于节省空间,增加定端子3弹性,且折弯成型的工艺也简单,一第二接触部33设于第二延伸臂32,且第二延伸臂32具有一第二竖直部321向下连接第二固定部31,自第二竖直部321远离第一接触部23的一端横向弯折延伸一连接部322,自连接部322的一端朝靠近第一接触部23的方向弯折延伸一接触臂323,第二接触部33设于接触臂323的末端;动端子2的两个第一接触部23夹持并接触第二接触部33,第一弯折部222和第二弯折部225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加两个第一接触部23对第二接触部33的夹持接触力,而且可以循序缩小,保证第一延伸臂22不容易断折,第一接触部23和第二接触部33为板面相接触,接触面积大。进一步地,接触臂323和第二竖直部321相平行,第二竖直部321、连接部322均与第二固定部31相互垂直设置,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增加接触臂323的弹性,而且可保证第二延伸臂32不容易断折。一限位部34自第二固定部31的另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连接部322是自第二竖直部321朝限位部34的方向延伸,接触臂323位于第二竖直部321和限位部34之间,不会占用多余的空间,充分利用了定端子3本身的空间资源。自第二固定部31的一侧设有一第二焊接部35,所述第二焊接部35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上。请参阅图1、图2和图6,盖体4对应插接空间13设有一收容腔41,收容腔41上下贯穿盖体4,插接空间13位于该收容腔41内,盖体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脚42,两个固定脚42、第一焊接部24和第二焊接部35分别设于绝缘座体1的不同侧。请参阅图1、图2和图6,上述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藉由两个固定脚42、一个第一焊接部24和一个第二焊接部35,将同轴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焊接牢固,此时,两个第一接触部23夹持并接触第二接触部33,之后将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插接空间13中,藉由中心端子推动推抵部223,使得第一延伸臂22朝两侧位移,从而两个第一接触部23与第二接触部33相分离,同时抵推部223与中心端子接触导通。请参阅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两个第一竖直部221是自第一固定部21的一端分别向上弯折延伸性成,第一竖直部221同第一固定部21也是垂直设置,第一弯折部222为弧形的U形结构,两个第一弯折部22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第一延伸臂22弹性更佳,两个第一弯折部222为非对称设置,即其中一个第一弯折部222的长度大于另一个第一弯折部222的长度,如此使得两个第一延伸臂22对应的力臂体积也就不同,当同轴连接器产生晃动,或者是外界物体对同轴连接器产生冲击时,肯定会发生不规则的振动,在物理学上,由于两个第一延伸臂22的体积不同,因此其固有频率是不同的,在随之发生的不规则振动时,两个第一延伸臂22不会同时达到最大的谐振振幅,因此应用于振动环境,两个第一延伸臂22不会同时与定端子3断开,即两个第一接触部23不会同时与第二接触部33断开,保证动端子2与定端子3的稳定接触与接触连续性,防止瞬断的问题发生,同时,在与对接插头对接时,两个第一延伸臂22也不会同时与中心端子断开,也可以很好地解决信号瞬断的问题,保证信号传输的连续性。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两个第一竖直部221是自第一固定部21的一端分别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一竖直部221同第一固定部21也是垂直设置,第一弯折部222为弧形的U形结构,两个第一弯折部22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延伸,两个第一弯折部222对称设置且为U形结构,如此使得第一延伸臂22弹性更佳。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装完成后,动端子2的两个第一接触部23共同夹持接触定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3,如此,使得动端子2与定端子3接触更加稳定可靠,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且这种夹持接触的方式同时还可以提高动端子2和定端子3进行信号传输时的抗干扰性;本实用新型中是以动端子2设有两个第一延伸臂22为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动端子2只设有一个自第一固定部21延伸的第一延伸臂22,而第一延伸臂22的末端设有两个用以夹持定端子3第二接触部33的第一接触部23,同样该第一延伸臂22具有露出于插接空间13内的抵推部223。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