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240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电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路器可以控制和转换电路,而且当电路出现故障时,还可以自动将电路切断,现有的断路器接线端子结构强度差,电气间隙难以满足特殊工作场合下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手柄12、操作机构13、触头系统15和接线端子6,接线端子6设置在壳体1的接线腔61内,接线端子 6包括接线板62以及设置在接线腔61上的接线座63、接线螺钉64、操作孔65 和接线孔66,壳体1上设有与接线腔61连接的绝缘板21,绝缘板21与接线腔 61的外壁之间形成绝缘腔22,绝缘板21上设有与接线孔66配合的第二接线孔 23。

可选的,所述接线板62固定在壳体1内,接线螺钉64末端抵在接线板62 上与接线座63螺纹配合,接线座63套在接线板62上在接线腔61内滑动。

可选的,所述接线腔61的内壁上设有对接线螺钉64的螺帽进行限位的螺钉限位槽24。

可选的,所述壳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触头系统15连接的接线端子6和电插脚7,电插脚7固定在壳体1内与接入电源端的底座连接,接线端子6设置在接线腔61内通过导线与负载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接线孔23通过接线导向板25与接线腔61上的接线孔66 连接,接线导向板25倾斜设置。

可选的,第二接线孔23和接线孔66为矩形,接线导向板25连接在第二接线孔23和接线孔66四个侧边之间。

可选的,所述绝缘板21在第二接线孔23的下方设有第二出气孔26,第二出气孔26与连接在灭弧机构11一侧的出气通道27配合。

可选的,所述绝缘腔22在第二接线孔23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腔22a,在第二接线孔23与第二出气孔26之间形成第二绝缘腔22b,在第二出气孔26下方形成第三绝缘腔23c,在第三绝缘腔23c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底座的动插脚8。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还包括磁通变换器14、双金机构16和灭弧机构11,操作机构13包括通过连杆131与手柄12连接的摇臂132,摇臂上设有跳扣133和触头支持134,触头支持134用于固定触头系统15的动触头151,触头系统15的静触头152设置在动触头151的一侧,所述双金机构16包括设置在静触头152一侧的双金属片161,以及设置在双金属片161端部的拨杆162,拨杆162伸至操作机构13的一侧;操作机构13设置在触头系统15的上方,磁通变换器14设置在触头系统15靠近接线端子6的一侧,双金机构16设置在触头系统15的下方,灭弧机构11设置在磁通变换器14的下方,在双金机构16 的右侧设有电插脚7以及用于固定电插脚7的固定槽74,所述动插脚8设置在接线端子6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壳体1在设有电插脚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固定底座的动插脚8,动插脚8的一端枢转安装在壳体1上的旋转槽内,所述电插脚7包括两个伸出壳体1用于固定底座的电侧板71,两个电侧板71的一侧通过电连接板72连接,壳体1内设有与电侧板71配合的固定槽74。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通过绝缘板与接线腔的外壁连接,能够将旋扭接线螺钉的产生的一部分扭力传导至绝缘板上,以提高接线腔的结构强度,防止壳体产生破裂,而且通过绝缘板与接线腔之间形成的绝缘腔,还能够在增大接线端子与断路器外部的电气间隙,同时增大极与极之间的电气间隙。此外,通过螺钉限位槽能够对接线螺钉进行限位,但是会减少接线腔侧壁的厚度,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板特别适用于在接线腔侧壁上增设有槽或孔状结构的断路器,能够保证壳体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电气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动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插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包括底座(图中未示出)和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灭弧机构11、手柄12、操作机构13、磁通变换器14、触头系统15和双金机构16,在壳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触头系统15连接的接线端子6和电插脚7,电插脚7固定在壳体1内通过底座与电源端连接,接线端子6 设置在接线腔61内通过导线与负载端连接,手柄12通过操作机构13带动触头系统15进行合、分闸,磁通变换器14和双金机构16通过操作机构13脱扣带动触头系统15断开电气电路。

所述电插脚7固定在壳体1的底侧与底座连接,壳体1在设有电插脚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配合底座的动插脚8,动插脚8的一端枢转安装在壳体1上,另一端与底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通过固定在壳体底侧的电插脚7以及可转动的动插脚8 与底座固定,能够便于断路器与底座的装卸,连接强度也更高。

所述动插脚8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两个动侧板81以及连接在两个动侧板 81之间的动连接板82,壳体1上设有环形的旋转槽,连接板82在旋转槽中转动,动侧板81的端部伸出壳体1与底座配合。

所述旋转槽包括环形的滑板831和设置在滑板831内侧的固定轴832,连接板82套在固定轴832上转动,在滑板83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壳体1底端连接的第一导向板833和第二导向板834,第一导向板833和第二导向板834与动侧板81配合,对动插脚8的旋转进行限位。

如图2所示,所述两个动侧板81包括设置在中部相向折弯而成的第一折弯部841,以及设置在端部相向折弯而成的第二折弯部842,第一折弯部841和第二折弯部842之间形成与底座配合的固定腔843,第一折弯部841与动连接板 82之间形成与固定轴832配合的旋转腔844。

如图1、3所示,所述电插脚7包括两个伸出壳体1用于固定底座的电侧板 71,两个电侧板71的一侧通过电连接板72连接,电侧板71在设有电连接板72 的一侧上设有限位槽73,壳体1内设有与电侧板71及其上限位槽73配合的固定槽74,固定槽74为L字形结构。

通过在电插脚7上设有限位槽73与壳体1上的固定槽74配合对电插脚7 限位,不仅便于壳体1与电插脚7的装配,而且壳体1与电插脚7的限位作用也更可靠。

所述电连接板72成U型,电连接板72的两侧向电侧板71弯折,电连接板 72的另外两个侧边上设有向外延伸的限位板75,所述固定槽74中设有分别与限位板75配合的第二限位槽76和开口79a。

优选的,所述限位槽73设置在电侧板71上与电连接板72相邻的位置,电连接板72上的限位板75延伸至限位槽73的一侧,能够形成与固定槽74和第二限位槽76配合的卡紧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电侧板71包括依次连接的弯折部71a、固定部71b、夹持部71c和导向部71d,弯折部71a与电连接板72连接,两个电侧板71上的夹持部71c倾斜设置形成用于固定底座的空间,两个电侧板71的端部设有相反折弯而成的导向部71d,两个导向部71d形成V形结构的导向空间。

如图4提供的一种断路器,所述接线端子6包括接线板62以及设置在接线腔61上的接线座63、接线螺钉64、操作孔65和接线孔66,接线座63套在接线板62上在接线腔61内滑动,接线螺钉64末端抵在接线板62上与接线座63 螺纹配合,穿过操作孔65旋转接线螺钉64带动接线座63相对接线板62运动,将从接线孔66接入的导线固定在极限版62与接线座63之间。

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接线腔61连接的绝缘板21,绝缘板21与接线腔61的外壁之间形成绝缘腔22,绝缘板21上设有与接线孔66配合的第二接线孔23。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通过绝缘板21与接线腔61的外壁连接,能够将旋扭接线螺钉64的产生的一部分扭力传导至绝缘板21上,以提高接线腔61的结构强度,防止壳体1产生破裂,而且通过绝缘板21与接线腔61之间形成的绝缘腔22,还能够在增大接线端子6与断路器外部的电气间隙,同时增大极与极之间的电气间隙。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绝缘腔22也可以理解为单独设置在接线腔 61的一侧,由绝缘腔22的侧壁构成接线腔61的侧壁。

如图1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接线腔61的内壁上设有对接线螺钉64的螺帽进行限位的螺钉限位槽24,通过螺钉限位槽24能够对接线螺钉64进行限位,但是会减少接线腔61侧壁的厚度,容易使接线腔61破裂,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板21特别适用于在接线腔61侧壁上增设有槽或孔状结构的断路器,能够保证壳体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电气间隙。

具体的,所述绝缘板21上第二接线孔23通过接线导向板25与接线腔61 上的接线孔66连接,接线导向板25倾斜设置,能够为导线提供引导的作用,所述第二接线孔23和接线孔66优选为矩形,接线导向板25连接在第二接线孔 23和接线孔66四个侧边之间。

所述绝缘板21在第二接线孔23的下方设有第二出气孔26,第二出气孔26 与连接在灭弧机构11一侧的出气通道27配合。

所述绝缘腔22在第二接线孔23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腔22a,在第二接线孔 23与第二出气孔26之间形成第二绝缘腔22b,在第二出气孔26下方形成第三绝缘腔23c,在第三绝缘腔23c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底座的动插脚8。

如图1、4所示,所述操作机构13包括通过连杆131与手柄12连接的摇臂 132,摇臂上设有跳扣133和触头支持134,触头支持134用于固定触头系统15 的动触头151,触头系统15的静触头152设置在动触头151的一侧,所述双金机构16包括设置在静触头152一侧的双金属片161,以及设置在双金属片161 端部的拨杆162,拨杆162伸至操作机构13的一侧,双金属片161弯曲时带动拨杆162带动操作机构13脱扣,在双金属片161的一侧设有调节螺钉79b。

所述操作机构13设置在触头系统15的上方,磁通变换器14设置在触头系统15靠近接线端子6的一侧,双金机构16设置在触头系统15的下方,灭弧机构11设置在磁通变换器14的下方,所述电插脚7以及用于固定电插脚7的固定槽74设置在双金机构16的右侧,所述动插脚8设置在接线端子6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汇可以是表示各机构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是对具体结构的一种单一限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