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电池包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10413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轻量化电池包箱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轻量化电池包箱体。



背景技术:

电池包箱体作为电池系统的防护部件,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满足国标振动试验要求,目前行业内常用的电池包箱体有钣金箱体,采用拉深或者折弯工艺成型,材料为高强度钢,以及铸铝箱体等,其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部件组成复杂、制造成本高、成型工艺难度大、重量重、成组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低。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家补贴政策与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发生关联,客户对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首先要将电池包箱体的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来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其次,降低箱体的重量也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轻量化电池包箱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轻量化电池包箱体,包括底板、侧壁和上盖,其中,底板与侧壁的底部焊接连接,上盖与侧壁的顶部螺栓连接;底板上位于侧壁内的部位安装有模组固定螺栓以及冲压有底板加强筋,底板上位于侧壁外的部位围绕侧壁一圈冲压有边缘加强筋,且在底板相对两侧的板边处设有吊耳;侧壁上开设有插件安装孔;上盖与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垫,上盖上冲压有上盖加强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侧壁包括主壁体、连接面及密封面,连接面位于主壁体的底部且与主壁体垂直设置,密封面位于主壁体的顶部且与主壁体垂直设置,连接面和密封面分置于主壁体两侧,连接面与底板焊接连接,密封面与上盖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盖的周缘处向外设有密封沿,密封沿上开设有连接孔,侧壁的密封面上安装有拉铆螺母,上盖的密封沿与侧壁的密封面之间通过拉铆螺母连接,且密封垫设置于密封面与密封沿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侧壁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空芯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底板、侧壁和上盖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轻量化电池包箱体设计科学合理、结构新颖、成本低、重量轻、硬度高、成型工艺简单,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及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壁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底板、2-侧壁、2-1-主壁体、2-2-连接面、2-3-密封面、2-4-空芯部、3-上盖、3-1-密封沿、3-2-连接孔、4-模组固定螺栓、5-底板加强筋、6-边缘加强筋、7-吊耳、8-插件安装孔、9-密封垫、10-上盖加强筋、11-拉铆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轻量化电池包箱体,包括底板1、侧壁2和上盖3,其中,底板1与侧壁2的底部焊接连接,上盖3与侧壁2的顶部螺栓连接;

底板1采用铝合金材质,并通过拉深成型工艺制成,底板1上位于侧壁2围挡之内的部位安装有模组固定螺栓4并且冲压有底板加强筋5,底板1上位于侧壁2围挡之外的部位围绕侧壁2一圈冲压有边缘加强筋6,底板加强筋5和边缘加强筋6连通,使整体结构在X、Y、Z方向上有相互加强作用,从而能够防止电池包在振动过程中断裂或者变形,在底板1的相对两侧板边处冲压成型有吊耳7;

侧壁2采用铝合金材质,并通过挤压成型工艺制成;侧壁2包括主壁体2-1、连接面2-2及密封面2-3,连接面2-2位于主壁体2-1的底部且与主壁体2-1垂直设置,密封面2-3位于主壁体2-1的顶部且与主壁体2-1垂直设置,连接面2-2和密封面2-3分置于主壁体2-1两侧;侧壁2的主壁体2-1上开设有插件安装孔8;侧壁2与侧壁2之间是采用氩弧焊或者CMT冷焊工艺焊接连接,焊接变形小,侧壁2与底板1之间是通过连接面2-2与底板1采用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焊接连接,焊接强度高;侧壁2与上盖3之间是通过密封面2-3与上盖3采用拉铆螺母11螺栓连接;基于轻量化考虑,侧壁2整体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空芯部2-4。

上盖3采用铝合金材质,并通过拉深成型工艺制成,上盖3的周缘处向外延设有密封沿3-1,密封沿3-1上开设有连接孔3-2,侧壁2的密封面2-3上安装有拉铆螺母11,上盖3的密封沿3-1与侧壁2的密封面2-3之间通过拉铆螺母11螺栓连接,上盖3的密封沿3-1与侧壁2的密封面2-3之间还设有密封垫9,上盖3上冲压有上盖加强筋10,防止变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