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8890阅读:4498来源:国知局
缝隙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隙天线,尤其涉及一种平面缝隙天线。



背景技术:

缝隙天线是通过导体面与导体面之间的缝隙向外辐射,其辐射可以看成是由缝隙上的等效场源——磁流元产生的,而一般的线天线的辐射是直接由导体面上的电流元产生的。在导体面上切一开口,即缝隙(也可以称为槽),馈电后形成辐射,称为缝隙天线,也可称为开槽天线。所产生的外场由导体面上所感应的电流分布来确定,而此电流分布又是由缝隙开口上的激励源和导体面的尺寸及形状所决定的,它的求解是计算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解,此解也给出了缝隙开口上精确的场分布。一旦缝隙上的电场己知,则窄缝隙的辐射便可由缝隙上的磁流分布得出,根据磁流分布,由其互补的短电振子的外场,可以方便地求得它的外场。

缝隙天线的基本构造原理是在金属板、波导管、同轴线或谐振腔上开缝隙,电磁波通过缝隙向外空间辐射,从而构成的一种口径天线。其最大的特点是低剖面,具有良好的平装结构,易于与安装物体共形,因而被称为“薄纸”天线。常见的缝隙天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在金属平板上的缝隙-平板缝隙天线,一种是开在波导壁上的缝隙-波导缝隙天线。

然而这类缝隙天线不易控制天线上的电流分布,也不容易调节天线指标,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缝隙天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隙天线,便于控制天线上的电流分布,且可通过调整条形覆铜带的宽度和长度,以及“T”形缝隙带中缝隙的宽度和长度来确定和优化天线指标,使用方便。

为了实现上有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隙天线,包括基板、设于所述基板上表面且与信号接入端电连接的条形覆铜带、设于所述基板下表面且接地的接地覆铜带以及开设于所述接地覆铜带上的“T”形缝隙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平面的缝隙天线,其包括设于基板上表面的条形覆铜带和设于基板下表面的“T”形缝隙带,不但便于控制天线上的电流分布,且可通过调整条形覆铜带的宽度和长度,以及“T”形缝隙带中缝隙的宽度和长度来确定和优化天线指标,使用方便。

较佳地,所述“T”形缝隙带为由数条缝隙围成的封闭缝隙带,且所述“T”形缝隙带将所述接地覆铜带隔离为位于所述“T”形缝隙带外部的接地部分和位于所述“T”形缝隙带中间且与所述接地部分隔离的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呈“T”形并包括横向隔离带和纵向隔离带。

具体地,所述缝隙包括第一缝隙、沿所述第一缝隙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缝隙和第三缝隙、沿所述第二缝隙和第三缝隙的末端相对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缝隙和第五缝隙、沿所述第四缝隙和第五缝隙的末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缝隙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等长的第六缝隙和第七缝隙,以及连接于所述第六缝隙和第七缝隙末端之间的第八缝隙,所述第四缝隙和第五缝隙的末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使得第一缝隙、第二缝隙、第三缝隙、第四缝隙和第五缝隙之间形成所述横向隔离带,所述第六缝隙、第七缝隙和第八缝隙之间形成所述纵向隔离带。

较佳地,所述条形覆铜带与所述隔离带的相对位置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地,所述条形覆铜带与所述纵向隔离的相对位置带至少部分重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平面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正面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背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条形覆铜带不同宽度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条形覆铜带不同长度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

图6a至图6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缝隙宽度变化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

图7a至图7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缝隙长度变化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参考图1至图3a,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隙天线100,包括基板10、设于所述基板10上表面的条形覆铜带11和设于所述基板10下表面且接地的接地覆铜带30,以及开设于所述接地覆铜带30上的“T”形缝隙带12。

参考图2和图3b,所述“T”形缝隙带12由数条缝隙围成,且所述“T”形缝隙带12将所述接地覆铜带30隔离为位于所述“T”形缝隙带12外部的接地部分14和位于所述“T”形缝隙带中间且与所述接地部分14隔离的隔离带13,所述隔离带13呈“T”形并包括横向隔离带32和纵向隔离带31。

参考图3b,所述缝隙包括第一缝隙21、沿所述第一缝隙21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缝隙22和第三缝隙23、沿所述第二缝隙22和第三支23臂的末端相对垂直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缝隙24和第五缝隙25、沿所述第四缝隙24和第五缝隙25的末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缝隙21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等长的第六缝隙26和第七缝隙27,以及连接于所述第六缝隙26和第七缝隙27末端之间的第八缝隙28,所述第四缝隙24和第五缝隙25的末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使得第一缝隙21、第二缝隙22、第三缝隙23、第四缝隙24和第五缝隙25之间形成所述横向隔离带32,所述第六缝隙26、第七缝隙27和第八缝隙28之间形成所述纵向隔离带31。

参考图2,所述条形覆铜带11与所述隔离带31的相对位置至少部分重叠。较佳者,所述条形覆铜带11与所述纵向隔离带31的相对位置至少部分重叠。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100的条形覆铜带11不同宽度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参考图4,可以看出条形覆铜带11的宽度wf为3mm、4mm、5mm和6mm时对应的回波损耗,使得本实用新型技术人员可通过调整条形覆铜带11的宽度来调节产生不同的天线指标。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的条形覆铜带11不同长度对应的回波损耗比较示意图。参考图5,可以看出条形覆铜带11的长度lf分别为28mm和26mm时对应的回波损耗,使得本实用新型技术人员可通过调节条形覆铜带11的宽度来调节产生不同的天线指标。

图6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100的“T”形缝隙带12中第一缝隙21的缝隙宽度W加大时的回波损耗,此时第一缝隙21的带宽W加大,图6b是第一缝隙21的缝隙宽度W减小时的回波损耗,缝隙天线100的带宽变窄。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100的“T”形缝隙带12中第一缝隙21的长度L加大时的回波损耗,此时缝隙天线100的频段下移。图7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缝隙天线100的“第一缝隙21的长度L变短时的回波损耗,此时缝隙天线100的频段上移。

当然,也可以通过调节“T”形缝隙带12其他缝隙的长度和宽度或者总缝隙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和优化天线指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