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3242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两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相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继电器,也是一种自动开关。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所不同的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

目前的磁保持继电器其励磁推块为矩形状结构,当发生移动时,其移动平顺性较差,其次,安装定位过于繁琐。该如何解决该技术问题,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大电流常闭型磁保持继电器推杆结构[申请号:201420519967.6],包括底座、旋转组件、线圈组件、定位销、推杆及动簧组件;旋转组件可转动安装在底座上,由线圈组件控制旋转组件转动,在旋转组件上设有弧形导向面,推杆通过定位销安装在旋转组件上,与弧形导向面线接触,且推杆与定位销线接触,弧形导向面的转动转化分解为推杆的竖直运动及在定位销上的水平移动;推杆下端与设置在底座上的动簧组件相对,推杆向下运动时,推杆下端推顶动簧组件下移而触点同步分离。该方案可以使双触点同步分离,提高产品使用稳定性。

上述的方案虽然具有以上诸多的优点,但是,上述的方案并未彻底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因此,急需开发一款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继电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移动稳定性和简化安装结构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两相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外壳和与外壳敞口配合的端盖,在外壳内设有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在外壳内还设有两个动簧和与所述的动簧一一对应的静簧,在衔铁组件上连接有能够推动所述的动簧靠近静簧的推动块,在推动块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供动簧一端插入的定位孔,推动块的一侧边与外壳的内壁底部滑动连接,在推动块的另一侧设有三个间隔设置的凸起,在每个凸起远离推动块的一端分别设有弧形凸面且所述的弧形凸面与端盖内表面接触,在外壳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在端盖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并连通的第二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设有导向结构。

设置的三个凸起结合弧形凸面,其进一步提高了移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结合导向结构,其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内壁一侧的筒状导向座,在第二安装孔的内孔口设有能够插于所述的筒状导向座中的导向筒。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三个凸起中的两个凸起分别设置在推动块一侧两端,剩余的一个凸起设置在推动块一侧中部。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设置在推动块两端的凸起对称设置。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线圈组件上连接有针脚。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针脚为若干依次排列的金属针脚。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端盖上设有供所述的金属针脚一一穿过的针脚孔。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外壳一侧设有供所述的金属针脚一一穿过的针脚孔。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针脚为软线针脚。

在上述的两相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推动块中部设有方形孔,所述的衔铁组件的推动头插于方形孔中。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两相磁保持继电器的优点在于:

1、设置的三个凸起结合弧形凸面,其进一步提高了移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2、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结合导向结构,其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降低了安装难度。

3、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4、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视角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推动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1、第一安装孔11、筒状导向座12、端盖2、第二安装孔21、导向筒22、线圈组件3、针脚31、衔铁组件4、动簧5、静簧6、推动块7、定位孔71、凸起72、弧形凸面721、方形孔7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两相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外壳1和与外壳1敞口配合的端盖2,在外壳1内设有线圈组件3和衔铁组件4,在外壳1内还设有两个动簧5和与所述的动簧5一一对应的静簧6,在衔铁组件4上连接有能够推动所述的动簧5靠近静簧6的推动块7。

即,本申请通过一块推动块7则可以驱动两个回路的同步动作,效率更高且安全性更好。

在推动块7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供动簧5一端插入的定位孔71,推动块7的一侧边与外壳1的内壁底部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底部设有若干沿着外壳1宽度方向设置的条形凸起,推动块7沿着外壳1长度方向设置且放置在所述的条形凸起上。

通过设置条形凸起,其减少了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移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在推动块7的另一侧设有三个间隔设置的凸起72,在每个凸起72远离推动块7的一端分别设有弧形凸面721且所述的弧形凸面721与端盖2内表面接触,通过该方案的设计,其可以进一步提高推动块7移动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即,大幅减小了接触面积。

其次,三个凸起72中的两个凸起72分别设置在推动块7一侧两端,剩余的一个凸起72设置在推动块7一侧中部。

设置在推动块7两端的凸起72对称设置。

在外壳1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1,在端盖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的第一安装孔11一一对应并连通的第二安装孔21,在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为了便于组装,该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外壳1内壁一侧的筒状导向座12,在第二安装孔21的内孔口设有能够插于所述的筒状导向座12中的导向筒22。

设置多个安装孔,其便于安装固定。

另外,在线圈组件3上连接有针脚31。本实施例的针脚31为若干依次排列的金属针脚。

在端盖2上设有供所述的金属针脚一一穿过的针脚孔。或者在外壳1一侧设有供所述的金属针脚一一穿过的针脚孔。

还有,在推动块7中部设有方形孔73,所述的衔铁组件4的推动头插于方形孔73中。

设置的方形孔73,其减小了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驱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固在此不作赘述,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针脚31为软线针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