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7467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汇流条引出套。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包括盖板、背板及夹设于盖板和背板之间的电池串和封装胶膜,所述盖板、电池串、封装胶膜及背板通过层压工艺形成一电池板,所述电池串包括电池片及连接电池片的焊带和汇流条,所述汇流条的末端作为引出端连接至接线盒内,从而形成完整的光伏组件。目前,汇流条的位置主要位于电池板的边缘或电池板的中间,当位于中间位置时,光伏组件引出线需要从电池板的中间位置引出,这种情况下背板上必须开孔供所述汇流条穿过,同时汇流条也必须穿过封装胶膜,而由于汇流条的材质较软,容易弯曲,无法依靠其自身强度完成穿孔,这给穿孔引出操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两名操作人员需要大约两分钟才能完成一个光伏组件的汇流条引出作业,这对于量产效率的提高非常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汇流条引出套,其可改善现有技术中汇流条引出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光伏汇流条引出套,设有基部、自基部一端向前延伸的引导部及形成于基部内部以供光伏汇流条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贯通所述基部和引导部,且所述引导部沿远离基部的方向延伸且逐渐收窄。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和引导部均呈平板状,且所述引导部的末端设有翻折边,所述通道为供汇流条插入的缝隙,所述翻折边自所述引导部的末端向上倾斜翻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部设有两个相对倾斜设置的引导边,所述两个引导边朝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呈逐渐靠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翻折边设有圆弧形侧边。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部的两个引导边之间形成30-60°的角度,所述翻折边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110-140°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的一端设有两个圆弧形边角。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由两层夹板粘结而成,所述通道为形成于所述两层夹板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呈圆柱体状,所述引导部呈圆锥体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通过套设在汇流条末端,可大大方便汇流条的引出操作,且利用引导部可将汇流条快速穿过背板及封装胶膜,大大缩短了人工操作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图1中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伏汇流条引出套100,其用于将汇流条200从光伏组件300内向外引出,设有基部10、自基部10一端向前延伸的引导部20及形成于所述引导部20末端的翻折边30,所述基部10内设有供汇流条200插入的通道(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基部10呈板状,由两层夹板11粘结在一起而形成,具体来说所述两层夹板11通过胶带粘结在一起,所述通道形成于所述两层夹板11之间呈缝隙状,且所述夹板11材质优选为PET材质,其柔软度适中,适合套设在汇流条200上来向外引出汇流条200,且基部10的宽度均匀,另外,所述基部10的一端设有两个圆弧形边角12,这样设置可防止基部10对封装胶膜造成破坏。

所述引导部20设有两个相对倾斜设置的引导边21,所述两个引导边21朝远离所述基部10的方向呈逐渐靠拢设置,因此,所述引导部20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基部10的宽度尺寸。

所述翻折边30自所述引导部20的末端向上倾斜翻折成型,其设有圆弧形侧边31,一方面可便于操作人员抓取,另一方面也使得翻折边30更容易穿过封装胶膜及背板开孔,降低了汇流条200引出的操作难度,另外,所述引导部20两侧的两个倾斜的引导边21也有助于引导基部10顺利穿过封装胶膜和背板开孔。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20的两个引导边21之间形成30-60°的角度,而所述翻折边30与所述基部10之间形成110-140°的角度,实践表明,前述角度的设置对于汇流条200引出操作的便利性有极大的帮助,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100后,汇流条200引出穿过背板和封装胶膜的时间由原来的120秒缩短至20秒,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所述汇流条引出套100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可防止汇流条200因位置偏差而不慎伤及封装胶膜,提高光伏组件的质量。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设有一体连接的基部A及引导部B,如图5所示,所述基部呈圆柱体,所述引导部呈圆锥体,基部和引导部的内部设有供汇流条穿过的通道,且所述引导部的锥面之间的夹角为60°,本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汇流条引出套特别适用于双玻光伏组件,双玻光伏组件的背板为玻璃材质,在汇流条的末端需要穿过背板玻璃上的圆孔,而利用本实施例的光伏汇流条引出套可使得引出操作更加方便,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