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041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柜,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



背景技术: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即不间断电源,是将蓄电池(多为铅酸免维护蓄电池)与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市电的系统设备。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如电磁阀、压力变送器等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当市电输入正常时,UPS将市电稳压后供应给负载使用,此时的UPS就是一台交流式电稳压器,同时它还向机内电池充电;当市电中断(事故停电)时,UPS立即将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载继续供应220V交流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

UPS电池柜是储存蓄电池第柜子,UPS电池柜内的温度会随着蓄电池的放电充电而升高,随着UPS电池柜内温度的升高,蓄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加快,电解液蒸发快,极板易损坏,同时易产生过充电现象,严重影响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普通的UPS电池柜无主动散热功能,处于有空调的机房环境之中,电池柜外的温度可以保持较为合适温度,但是当蓄电池在使用时如果功率很大,电池柜内温度上升很快,处于相对较为密闭UPS电池柜内热量很难散发,并且不能很好受益于空调的作用;有些小型机房内空调并未连接UPS,导致市电中断后,空调无法继续使用,此时蓄电池处于使用状态,电池柜内热量聚集很多。

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漏酸现象,而漏酸会有热失控的风险,如蓄电池漏酸的话,会导致电池内部酸少,充放电时内阻大,产生更多热量,热量会使浮充电流增大,电池增大会使温度升高,最后导致热失控,俗称鼓肚。

以上情况对电池的使用过程以及寿命都是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UPS电池柜无主动散热功能,不能根据UPS电池柜使用状况进行自动散热的缺陷,以及无法监测到UPS电池柜蓄电池是否漏酸发生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包括底座、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版和盖板,所述前板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一内部置有报警喇叭的显示器;所述后板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一空气开关安装孔,空气开关安装孔正下方依次设有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后板下部设有相对后板垂直中线左右对称的第一电池线出口与第二电池线出口,后板背面第二电池线出口位置设有一圆环柱形的电流互感器,后板背面电流互感器与第二排气扇之间靠近后板背面左侧设有一控制器,后板背面控制器右方设有一硫酸气体探测器;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均由三块小侧板上下拼接成;所述盖板上设有一扇形开口,扇形开口上方设有一与扇形开口相适配的扇形盖片,扇形开口顶角与扇形盖片顶角旋转连接,盖板背面设有一温度探测器;所述显示器、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电流互感器、硫酸气体探测器和温度探测器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显示器上设有查询与控制按键。

当蓄电池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时,电流互感器检测到穿过第二电池线出口的电池线有电流导通,电流互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工作进行散热;当蓄电池未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时,电流互感器未能检测到穿过第二电池线出口的电池线有电流导通,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不工作。

通过显示器上的查询与控制按键设定报警温度,当温度探测器监测到电池柜内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启动声音报警并在显示器上显示高温报警信息,同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工作进行散热,当温度探测器监测到电池柜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不工作。

蓄电池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下而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的控制优先级高于电池柜内温度是否超过设定温度而控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的控制优先级。

当硫酸气体探测器监测到电池柜内部有硫酸气体时,启动声音报警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蓄电池酸液溢出报警信息。

通过显示器可查询当前温度信息、历史温度信息、高温次数、蓄电池酸液溢出信息、电池充放电时长和电池充放电次数,上述查询信息均与时间流关联。

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均由三块小侧板上下拼接成;所述盖板上设有一扇形开口,扇形开口上方设有一与扇形开口相适配的扇形盖片,扇形开口顶角与扇形盖片顶角旋转连接,通过旋转扇形盖片方便及时观察电池柜内部蓄电池状况,而无需打开盖板。

所述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并联连接,由控制器一起控制,相互间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所述第一排气扇高度与位于最上层小侧板的水平中线高度相同,第二排气扇高度与位于中层小侧板的水平中线高度相同,与透气孔的高度相同有利于内外空气的水平导通。

所述电流互感器内径与第二电池线出口内径相同。

所述控制器的电源取自电池柜内的蓄电池,无需外接电源所以不受外接电源影响,整体性较好。

所述小侧板中部等间距分布透气孔,增加自然散热性的同时第一排气扇和第二排气扇启动时增强内外空气的导通。

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设置在高处的排气扇对电池柜内抽风散热。

2.通过设置电流互感器来驱动排气扇的启动与停止,在蓄电池使用时才工作,节约电能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3.通过开设的扇形开口与扇形盖片方便及时查看电池柜内状况而无需打开盖板。

4.通过设置的温度探测器可方便监测电池柜内温度信息,并进行散热与报警。

5.通过设置的硫酸气体探测器可方便监测电池柜内酸液是否溢出,及时了解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板背面示意图。

图1至图6中:1.底座 2.前板 3.后板 4.小侧板 5.盖板 6.空气开关安装孔 7.第一排气扇 8.第二排气扇 9.第一电池线出口 10.第二电池线出口 11.电流互感器 12.控制器 13.扇形开口 14.扇形盖片 15.透气孔 16.显示器 17.报警喇叭 18.查询与控制按键 19.温度探测器 20.硫酸气体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附图1至图6。一种自动散热带监测报警UPS电池柜,包括底座1、前板2、后板3、左侧板、右侧版和盖板5,所述前板2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一内部置有报警喇叭17的显示器16;所述后板3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一空气开关安装孔6,空气开关安装孔6正下方依次设有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后板3下部设有相对后板3垂直中线左右对称的第一电池线出口9与第二电池线出10,后板3背面第二电池线出10位置设有一圆环柱形的电流互感器11,后板3背面电流互感器11与第二排气扇8之间靠近后板3背面左侧设有一控制器12,后板3背面控制器12右方设有一硫酸气体探测器20;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均由三块小侧板4上下拼接成;所述盖板5上设有一扇形开13,扇形开口13上方设有一与扇形开13相适配的扇形盖片14,扇形开13顶角与扇形盖片14顶角旋转连接,盖板5背面设有一温度探测器19;所述显示器16、第一排气扇7、第二排气扇8、电流互感器11、硫酸气体探测器20和温度探测器19与控制器12连接。

显示器16上设有查询与控制按键18。

当蓄电池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时,电流互感器11检测到穿过第二电池线出口10的电池线有电流导通,电流互感器11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工作进行散热;当蓄电池未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时,电流互感器11未检测到穿过第二电池线出口10的电池线有电流导通,控制器12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不工作。

通过显示器16上的查询与控制按键18设定报警温度为摄氏50度,当温度探测器19监测到电池柜内温度超过摄氏50度时,报警喇叭17报警并在显示器16上显示高温报警信息,同时控制器12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工作进行散热,当温度探测器19监测到电池柜内温度低于摄氏50度时,控制器12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不工作。

蓄电池处于充电或者放电状态下而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的控制优先级高于电池柜内温度是否超过设定温度而控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的控制优先级。

当硫酸气体探测器20监测到电池柜内部有硫酸气体时,报警喇叭17报警并在显示器16上显示蓄电池酸液溢出报警信息。

通过显示器16可查询当前温度信息、历史温度信息、高温次数、蓄电池酸液溢出信息、电池充放电时长和电池充放电次数,上述查询信息均与时间流关联。

左侧板与右侧板均由三块小侧板4上下拼接成;所述盖板5上设有一扇形开口13,扇形开口13上方设有一与扇形开口13相适配的扇形盖片14,扇形开口13顶角与扇形盖片14顶角旋转连接,通过旋转扇形盖片14方便及时观察电池柜内部蓄电池状况,而无需打开盖板5。

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并联连接,由控制器12一起控制,相互间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第一排气扇7高度与位于最上层小侧板4的水平中线高度相同,第二排气扇8高度与位于中层小侧板4的水平中线高度相同,与透气孔15的高度相同有利于内外空气的水平导通。

电流互感器11内径与第二电池线出口10内径相同。

控制器12的电源取自电池柜内的蓄电池,无需外接电源所以不受外接电源影响,整体性较好。

小侧板4中部等间距分布透气孔15,增加自然散热性的同时第一排气扇7和第二排气扇8启动时增强内外空气的导通。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