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1813发布日期:2018-07-11 04:2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具体涉及一种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置零序互感器加外挂漏电控制器模块;另一种是漏电模块拼接式。前者是产品宽度增加且外置零序互感器需用户自行安装,后者是产品长度增加。两种方式均改变了产品的外形尺寸,不利于标准的统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外形一致,利于标准统一的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包括壳体、静触头、灭弧室动、动触头组件和盖体,所述的静触头与动触头组件相匹配,所述的盖体盖合在壳体上,所述的灭弧室置于静触头上,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导电体、执行机构、电子式控制器、漏电控制器、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所述的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的容纳腔,所述的漏电控制器通过漏电信号传输线束与电子式控制器串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执行机构卡装在电子式控制器的左侧,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电体一端与静触头连接,另一端穿入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硬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包括传动机构、手柄和动触头,所述的手柄一端与传动机构相连,另一端从盖体的手柄孔穿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触头组件设置在壳体的中部位置,所述的容纳腔和灭弧室分别设于动触头组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该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将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集成到壳体内,与智能断路器组成一体,实现了属于电流保护功能的同时而不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具有结构紧凑,利于规格标准统一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中1、壳体;2、静触头;3、灭弧室;4、动触头组件;5、传动机构;6、手柄;7、动触头;8、导电体;9、盖体;10、执行机构; 11、电子式控制器;12、漏电控制器;13、漏电信号传输线束;14、电流互感器;15、零序互感器;16、容纳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包括壳体 1、静触头2、灭弧室动3、动触头组件4和盖体9,所述的静触头2 与动触头组件4相匹配,所述的盖体9盖合在壳体1上,所述的灭弧室3置于静触头2上,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导电体8、执行机构 10、电子式控制器11、漏电控制器12、电流互感器14和零序互感器 15,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流互感器14和零序互感器15的容纳腔16,所述的漏电控制器12通过漏电信号传输线束13与电子式控制器11串口连接。

电流互感器14和零序互感器15分别穿入导电体的对应相序中并与之硬连接,一起固定于壳体的容纳腔16中。这样零序互感器15内置于断路器壳体1内部,电子式控制器11也置于壳体1对应位置中,执行机构10先卡装到电子式控制器11中后再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1 上。漏电控制器也内置于断路器基座出线端内部,最后扣上盖,与智能断路器组成一体,让智能断路器实现了剩余电流保护功能的同时保证产品外形的统一。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执行机构10卡装在电子式控制器11的左侧,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单纯的卡装,不利于执行机构长效的工作,容易脱落,本结构将执行机构10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上,进一步的提高了执行机构10的稳定性;所述的导电体8一端与静触头2连接,另一端穿入电流互感器14和零序互感器15硬连接;所述的动触头组件4包括传动机构5、手柄6和动触头7,所述的手柄6 一端与传动机构5相连,另一端从盖体9的手柄孔穿出;所述的动触头组件4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位置,所述的容纳腔16和灭弧室3分别设于动触头组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安装在断路器基座内部的零序互感器来采集漏电信号,通过内置的漏电控制器进行信号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通过漏电信号传输线束与电子式控制器进行接口,最后让执行机构动作,从而起到剩余电流保护功能。

该带剩余电流保护智能断路器将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集成到壳体内,与智能断路器组成一体,实现了属于电流保护功能的同时而不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具有结构紧凑,利于规格标准统一的优点。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