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5016发布日期:2018-07-27 22:2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立体卷铁心变压器是一种节能型电力变压器,它创造性地改革了传统电力变压器的叠片式磁路结构和三相布局,使产品性能更为优化,噪音大大降低、结构紧凑体积小等,然而,目前这类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的抗短路电动力的能力仍然尚待优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提高了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线圈的抗短路能力。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

立体卷铁心,所述立体卷铁心包括第一铁心芯柱,第二铁心芯柱及第三铁心芯柱;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包覆或涂设在所述第一铁心芯柱的外壁上,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或涂设在所述第二铁心芯柱的外壁上及所述第三绝缘层包覆或涂设在所述第三铁心芯柱的外壁上;

金属箔片组件,所述金属箔片组件包括第一金属箔片,第二金属箔片及第三金属箔片,所述第一金属箔片以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一线圈本体,且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所述第二金属箔片以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及所述第三金属箔片以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三线圈本体,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所述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

上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均为0-3mm,在电路发生短路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第二线圈本体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受径向电动力的作用下,变形量较少,保护了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第二线圈本体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不被破坏,增强所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的间距均较小,提升了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可以降低所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的温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贴合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贴合。将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贴合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贴合,使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第二线圈本体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在受到径向短路力径向变形量几乎为0,进一步保护了所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增强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3mm,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3mm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 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铁心芯柱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二铁心芯柱的外壁贴合及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内壁与所述第三铁心芯柱的外壁贴合。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分别与所述第一铁心芯柱,所述第二铁心芯柱及所述第三铁心芯柱结合紧固,同时,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与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所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的温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箔片包括第一金属面和与所述第一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一绝缘面,所述第一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四绝缘层,所述第一金属面面向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并以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二金属箔片包括第二金属面和与所述第二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绝缘面,所述第二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五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面面向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并以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所述第二线圈本体,所述第三金属箔片包括第三金属面和与所述第三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三绝缘面,所述第三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六绝缘层,所述第三金属面面向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并以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上形成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使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使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及使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绝缘层与所述第一绝缘面贴合,所述第五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面贴合及所述第六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面贴合。使相邻两层导电层之间的间距降低,增加所述导电层的幅向抗冲击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箔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以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一线圈本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绝缘设置,所述第二金属箔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均以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二线圈本体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绝缘设置,所述第三金属箔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侧部和第六侧部,所述第五侧部和所述第六侧部均以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三线圈本体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所述第五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绝缘设置,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绝缘设置及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第五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绝缘设置,保证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及所述第五端部及所述第六端部不被污染和破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第七绝缘层,两个第八绝缘层及两个第九绝缘层,两个所述第七绝缘层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二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绝缘,所述第四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一绝缘面及两个所述第七绝缘层,并以所述第一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壁形成所述第一线圈本体,两个所述第八绝缘层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三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四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三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四侧部的侧边绝缘,所述第五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绝缘面及两个所述第八绝缘层,并以所述第二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壁形成所述第二线圈本体,两个所述第九绝缘层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五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六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五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六侧部的侧边绝缘,所述第六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三绝缘面及两个所述第九绝缘层,并以所述第三铁心芯柱为中心轴绕制在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壁形成所述第三线圈本体。两个所述第七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金属箔片及第四绝缘层一起绕制形成第一线圈本体不仅保证了所述第一端部绝缘和所述第二端部绝缘,还使两个所述第七绝缘层与所述第一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二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两个所述第八绝缘层与所述第二金属箔片及第五绝缘层一起绕制形成第二线圈本体不仅保证了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绝缘,还使两个所述第八绝缘层与所述第三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四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两个所述第九绝缘层与所述第三金属箔片及第六绝缘层一起绕制形成第三线圈本体不仅保证了所述第五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绝缘,还使两个所述第九绝缘层与所述第五侧部的侧边和所述第六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第一接线件,第二接线件,第三接线件,第四接线件,第五接线件及第六接线件,所述第一金属箔片包括第一绕制起始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一绕制终止端部,所述第一绕制起始端部与所述第一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绕制终止端部与所述第二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引线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二金属箔片包括第二绕制起始端部和与所述第二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二绕制终止端部,所述第二绕制起始端部与所述第三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三引线部,所述第二绕制终止端部与所述第四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四引线部,所述第三引线部和所述第四引线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三金属箔片包括第三绕制起始端部和与所述第三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三绕制终止端部,所述第三绕制起始端部与所述第五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五引线部,所述第三绕制终止端部与所述第六接线件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六引线部,所述第五引线部和所述第六引线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一引线部和所述第二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且所述第一引线部与所述第二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一线圈本体的两侧,当所述第一引线部及所述第二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一接线件和所述第二引线件夹持所述第一线圈本体,所述第三引线部和所述第四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且所述第三引线部与所述第四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两侧,当所述第三引线部及所述第四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三接线件和所述第四接线件夹持所述第二线圈本体,达到固定所述第二线圈本体的作用,同理,所述第五引线部和所述第六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且所述第五引线部与所述第六引线部位于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两侧,当所述第五引线部及所述第六引线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五接线件和所述第六接线件夹持所述第三线圈本体,达到固定所述第三线圈本体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卷铁心的结构意图;

图2为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的结构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箔片绕制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本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第三线圈本体的界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0、立体卷铁心,101、第一铁心芯柱,102、第二铁心芯柱,103、第三铁心芯柱,201、第一绝缘层,202、第二绝缘层,203、第三绝缘层,300、第一线圈本体,301、第一金属箔片,302、第四绝缘层,303、第七绝缘层,400、第二线圈本体、401第二金属箔片,402、第五绝缘层,403、第八绝缘层,500、第三线圈本体,501、第三金属箔片,502、第六绝缘层,503、第九绝缘层,601第一引线部,6011、第一接线件,602、第二引线部,6021第二接线件、603、第三引线部,6031、第三接线件、604第四引线部,6041、第四接线件,605、第五引线部,6051、第五接线件,606、第六引线部,6061、第六接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包括:立体卷铁心100,立体卷铁心100包括第一铁心芯柱101,第二铁心芯柱 102及第三铁心芯柱103;绝缘层,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层201,第二绝缘层202 及第三绝缘层203,第一绝缘层201包覆或涂设在第一铁心芯柱101的外壁上,第二绝缘层202包覆或涂设在第二铁心芯柱102的外壁上及第三绝缘层203包覆或涂设在第三铁心芯柱103的外壁上;金属箔片组件,金属箔片组件包括第一金属箔片301,第二金属箔片401及第三金属箔片501,第一金属箔片301以第一铁心芯柱101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一线圈本体300,且第一线圈本体3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第二金属箔片401以第二铁心芯柱102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二线圈本体400,第二线圈本体4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及第三金属箔片501以第三铁心芯柱103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上、形成包括至少两匝导电层的第三线圈本体500,第三线圈本体5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之间绝缘设置,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进一步,由于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0-3mm,降低了第一线圈本体300与第一绝缘层 201的外壁之间的距离,第二线圈本体400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及第三线圈本体500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相同匝数的条件下,节约第一线圈本体300的材料,第二线圈本体400的材料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材料,同时降低了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线圈本体400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负载损耗,进而节约了资源,为用户降低了使用成本。

具体地,金属箔片组件可以是铜箔组件,铝箔组件等箔式导电材料。优选地,在本次实施例中,金属箔片组件为铜箔组件,铜箔材料具备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

上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的间距,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的间距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的间距,均为0-3mm, 在电路发生短路时,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线圈本体400及第三线圈本体500 受径向电动力的作用下,变形量较少,保护了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线圈本体 400及第三线圈本体500不被破坏,增强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的稳定性,进一步,由于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的间距,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的间距及第三线圈本体500 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的间距均较小,提升了第一线圈本体300与第一铁心芯柱101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第二线圈本体400与第二铁心芯柱10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及第三线圈本体500与第三铁心芯柱103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可以降低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的温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 的外壁贴合,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贴合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贴合,使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线圈本体400及第三线圈本体500在受到径向短路力径向变形量几乎为0,进一步保护了立体卷铁心100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增强立体卷铁心100变压器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 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mmmm。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3mm,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3mm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第三绝缘层的外壁之间的间距为3mm。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绝缘层201的内壁与第一铁心芯柱101 的外壁贴合,第二绝缘层202的内壁与第二铁心芯柱102的外壁贴合及第三绝缘层203的内壁与第三铁心芯柱103的外壁贴合,使第一绝缘层201,第二绝缘层202及第三绝缘层203分别对应与第一铁心芯柱101,第二铁心芯柱102及第三铁心芯柱103结合紧固,同时,提升了第一线圈本体300与第一铁心芯柱101 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第二线圈本体400与第二铁心芯柱10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及第三线圈本体500与第三铁心芯柱103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线圈结构10的温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金属箔片301包括第一金属面和与第一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一绝缘面,第一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四绝缘层302,第一金属面面向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并以第一铁心芯柱101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上形成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金属箔片401包括第二金属面和与第二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绝缘面,第二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五绝缘层 402,第二金属面面向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并以第二铁心芯柱102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上形成第二线圈本体400,第三金属箔片501包括第三金属面和与第三金属面相对设置的第三绝缘面,第三绝缘面包覆或涂设有第六绝缘层502,第三金属面面向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并以第三铁心芯柱103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上形成第三线圈本体500,使第一线圈本体 3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使第二线圈本体4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及使第三线圈本体500中的相邻两匝导电层绝缘。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金属箔片3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以第一铁心芯柱101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一线圈本体30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绝缘设置,第二金属箔片4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均以第二铁心芯柱102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二线圈本体400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绝缘设置,第三金属箔片5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侧部和第六侧部,第五侧部和第六侧部均以第三铁心芯柱103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上,对应形成第三线圈本体500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绝缘设置,第一线圈本体 30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绝缘设置,第二线圈本体400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绝缘设置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绝缘设置,保证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及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不被污染和破坏。进一步,如图4至图6所示,还包括两个第七绝缘层303,两个第八绝缘层403及两个第九绝缘层503,两个第七绝缘层303分别对应与第一侧部的侧边和第二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绝缘,第四绝缘层302包覆第一绝缘面及两个第七绝缘层303,并以第一铁心芯柱101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形成第一线圈本体300,两个第八绝缘层403分别对应与第三侧部的侧边和第四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第三侧部的侧边和第四侧部的侧边绝缘,第五绝缘层402包覆第二绝缘面及两个第八绝缘层403,并以第二铁心芯柱102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形成第二线圈本体400,两个第九绝缘层503分别对应与第五侧部的侧边和第六侧部的侧边贴合设置,用于使第五侧部的侧边和第六侧部的侧边绝缘,第六绝缘层502包覆第三绝缘面及两个第九绝缘层503,并以第三铁心芯柱103为中心轴绕制在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形成第三线圈本体500,两个第七绝缘层303与第一金属箔片301及第四绝缘层302一起绕制形成第一线圈本体300不仅保证了第一端部绝缘和第二端部绝缘,还使两个第七绝缘层303与第一侧部的侧边和第二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两个第八绝缘层403与第二金属箔片401及第五绝缘层402一起绕制形成第二线圈本体400不仅保证了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绝缘,还使两个第八绝缘层403 与第三侧部的侧边和第四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两个第九绝缘层503与第三金属箔片501及第六绝缘层502一起绕制形成第三线圈本体500不仅保证了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绝缘,还使两个第九绝缘层503与第五侧部的侧边和第六侧部的侧边贴合紧固。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涂覆绝缘层来对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及第六端部进行端部绝缘处理。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四绝缘层302与第一绝缘面贴合,第五绝缘层402与第二绝缘面贴合及第六绝缘层502与第三绝缘面贴合,使相邻两层导电层之间的间距降低,增加导电层的幅向抗冲击能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接线组件,接线组件包括:第一接线件6011,第二接线件6021,第三接线件6031,第四接线件 6041,第五接线件6051及第六接线件6061,第一金属箔片301包括第一绕制起始端部和与第一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一绕制终止端部,第一绕制起始端部与第一接线件601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一引线部601,第一绕制终止端部与第二接线件602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二引线部 602,第一引线部601和第二引线部602分别位于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侧和外侧,第二金属箔片401包括第二绕制起始端部和与第二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二绕制终止端部,第二绕制起始端部与第三接线件603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三引线部603,第二绕制终止端部与第四接线件604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四引线部604,第三引线部603和第四引线部604 分别位于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侧和外侧,第三金属箔片501包括第三绕制起始端部和与第三绕制起始端部相对的第三绕制终止端部,第三绕制起始端部与第五接线件605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五引线部605,第三绕制终止端部与第六接线件6061固定连接形成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六引线部 606,第五引线部605和第六引线部606分别位于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侧和外侧;将第一接线件6011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上,第一引线部601和第二引线部602与外部设备连接,且第一引线部601与第二引线部602位于第一线圈本体300的两侧,当第一引线部601及线圈第二引线部602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第一接线件6011和第二接线件6021夹持第一线圈本体300,达到固定第一线圈本体300的作用,同样,将第三接线件6031设置于第二绝缘层202 的外壁上,第三引线部603和第四引线部604与外部设备连接,且第三引线部 603与第四引线部604位于第二线圈本体400的两侧,当第三引线部603及线圈第四引线部604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第三接线件6031和第四接线件6041 夹持第二线圈本体400,达到固定第二线圈本体400的作用,同理,将第五接线件6051设置于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上,第五引线部605和第六引线部606与外部设备连接,且第五引线部605与第六引线部606位于第三线圈本体500的两侧,当第五引线部605及线圈第六引线部606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第五接线件6051和第六接线件6061夹持第三线圈本体500,达到固定第三线圈本体 500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箔片301,第二金属箔片302及第三金属箔片303 的层数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只要满足所述第一金属箔片301,所述第二金属箔片302及所述第三金属箔片303对应形成的第一线圈本体300,第二线圈本体400及第三线圈本体500,且第一线圈本体300的内壁与第一绝缘层201的外壁的间距,第二线圈本体400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绝缘层202的外壁的间距及第三线圈本体500的内壁与所述第三绝缘层203的外壁的间距均为0-3mm即可。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