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0151发布日期:2018-09-18 22:2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导体加工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导线是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各种电子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以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系统等。导线包括漆包线、电线、电缆等,它们的导电成份一般都是金属铜。导线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将铜丝先进行拉丝,通过模具拉至所需要的直径。在拉丝工艺过程中,铜丝经过冷加工塑性变形后,会使内部晶粒碎化,晶格畸变和存在残余的内应力,此时,铜丝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将冷变形的铜丝进行高温退火,可以使其原子的动能增加,恢复其特性。

目前,电缆生产行业的铜导体退火软化主要是直接低压直流通电退火(短路法)和炉箱加热退火两种,而直接低压直流退火无干燥装置或者干燥装置复杂干燥效果差,极易导致铜导体带水和导体表面氧化等质量问题,同时导线用铜丝表面的一丁点氧化都对其材料性能影响极大,故为了克服现有的主要缺点,对已拉丝到成品的最终工艺阶段的铜丝进行防氧化干燥处理改进是必不可少的。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5350731,申请日:2013年8月3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铜丝拉丝退火的防氧化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铜丝拉丝退火的防氧化装置,包括立板,所述立板前端面位于下部位置处设有水槽,所述立板的前端面上部位置处转动连接有退火轮,所述退火轮下方位于水槽内转动连接有导轮A,所述立板前端面位于退火轮与导轮A的一侧固定有导管,所述导管的上端设有喷嘴,所述喷嘴与箱体内的液压泵连通,所述箱体固定于立板的后端面,所述铜丝通过喷嘴中部所设的通孔A从上至下穿过导管。从上述结构可知,该申请案铜丝拉丝退火的防氧化装置,在铜丝表面形成酒精蒸汽层,防止铜丝氧化,迅速汽化的同时带走了铜丝大量的热量,使得铜丝在经过导管后,温度大幅下降,与空气接触也不会氧化;其缺点在于该装置结构复杂,酒精消耗量大,同时高温铜丝与直接接触容易导致火灾等危害。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4918254 ,申请日:2012 年 9月 2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键合铜丝退火后防氧化及吹干铜丝的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键合铜丝退火后防氧化及吹干铜丝的装置,属键合材料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支架、及置于支架上的主导气管;其中:主导气管由焊接于管内的隔板分成左气室、中气室及右气室三部分;中气室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有与主导气管成30度的第一进气管嘴、第二进气管嘴、第三进气管嘴、及第四进气管嘴;第一隔板与第一进气管嘴和第二进气管嘴间焊接有第一喇叭口,第二隔板与第三进气管嘴和第四进气管嘴间焊接有第二喇叭口,第一喇叭口和第二喇叭口为同轴穿线孔,但是该装置通入气体时难免有杂质存在极易造成管道阻塞,影响铜丝表面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铜丝退火后干燥处理成本高,防氧化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本技术方案通过将气体通入拭水装置内对退火后铜丝表面的水分,采用多级进行吹干方式防止其氧化,不仅铜丝表面吹干效果好,而且其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包括拉丝机、收线机和退火装置,其还包括拭水装置,上述拉丝机拉出的铜丝在多个引导轮的牵引下依次穿过两个以上的且位于密闭腔体内的导电轮,然后所述铜丝穿过拭水装置并在导向轮的导向作用下由收线机进行收线,上述密闭腔体内填充有退火液;

其中,上述拭水装置包括拭水装置本体,所述拭水装置本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上且沿其中轴线处设有供铜丝穿过的通道,所述圆柱体结构的内部且围绕其中轴线设置有环形的干燥腔和阻垢腔,所述干燥腔内填充有干燥剂,所述阻垢腔内填充有阻垢剂,所述阻垢腔与该圆柱体结构侧面上的且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相贯通,所述干燥腔通过圆柱体结构内且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与阻垢腔相贯通,上述通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且与通道呈一定倾斜角的进气道,且该进气道与上述干燥腔相贯通;

其中,所述阻垢腔的空间大于干燥腔的空间,所述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所述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所有进气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所在的高度高于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所在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拭水装置本体由铸造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气道为从干燥腔至通道方向其向下倾斜的气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气道包括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第三进气道、第四进气道、第五进气道和第六进气道,其中,所述第一进气道与第四进气道对称设置,第二进气道与第五进气道对称设置,第三进气道与第六进气道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气道的倾斜角度为30°~60°。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气道的倾斜角度为45°。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干燥剂为木炭,所述阻垢剂为磷酸钙。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其中,拭水装置中的阻垢腔的空间大于干燥腔的空间,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所有进气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使得在通过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在刚通入气体时,由外部进入阻垢腔的气体流量大于阻垢腔进入干燥腔的气体流量,但阻垢腔进入干燥腔的气体流量大于干燥腔进入进气道的气体流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会逐渐充满阻垢腔和干燥腔内,此时拭水装置内的气体达到了平衡状态,即有多少流量的气体进入进气道就会有多少流量的气体进入阻垢腔内,通过此种平衡状态的设置,不仅可以使通入进气道的气体充分与阻垢剂以及干燥剂进行接触;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进入进气道中的气体有一定的压力,以提高对铜丝的吹干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其中,铜丝在进行收卷的过程中,通过拭水装置中部设置的三对对称设置的进气道对铜丝进行吹干,进而实现了对铜丝的三级吹干过程,不仅吹干效果好,而且结构设计合理,当气体进入通道后会沿着其内壁从拭水装置的底部溢出,当被吹的铜丝运动至拭水装置的上部时,由于通道的下部形成负压,此时大气中的空气又会迅速从上部进入拭水装置的通道内,进而又完成了对铜丝的进一步吹干过程,铜丝经过层层吹干过程,降低了其被氧化的可能性。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01、拭水装置;02、拉丝机;03、引导轮;04、导电轮;05、密闭腔体;06、导向轮;07、收线机;

1、拭水装置本体;11、通道;12、第一进气道;13、第二进气道;14、第三进气道;15、第四进气道;16、第五进气道;17、第六进气道;

2、第一进气孔;3、第二进气孔;4、第三进气孔;5、第四进气孔;6、干燥腔;7、阻垢腔;8、铜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铜导体退火软化干燥系统,包括拉丝机02、收线机07和退火装置,其还包括拭水装置01,拉丝机02拉出的铜丝8在多个引导轮03的牵引下依次穿过两个以上的且位于密闭腔体05内的导电轮04,然后铜丝8穿过拭水装置01并在导向轮06的导向作用下由收线机07进行收线,密闭腔体05内填充有退火液,在退火时分别利用正负极接通相邻的两个导电轮04对铜丝8进行退火处理。

其中,拭水装置01包括拭水装置本体1,拭水装置本体1为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上且沿其中轴线处设有供铜丝8穿过的通道11,圆柱体结构的内部且围绕其中轴线设置有环形的干燥腔6和阻垢腔7,干燥腔6内填充有干燥剂,阻垢腔7内填充有阻垢剂,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干燥剂为木炭,阻垢剂为磷酸钙,通过阻垢剂可以将通入至拭水装置中的气体先进入阻垢腔7,利用其中填充的磷酸钙去除其携带的管道内的铁锈等其他颗粒杂质,以避免颗粒杂质阻塞通道11以及阻碍气体流动;然后利用干燥腔6中填充的木炭的吸附作用,将通入气体中的水分进行吸附,以避免潮湿的气体影响铜丝8的吹干质量,另外本实施例的拭水装置本体1是由铸造一体成型的,通过使用铸造将拭水装置本体1一体成型,不仅提高了拭水装置的气密性,保证了铜丝8的吹干效果,而且制作简单方便。

其中,阻垢腔7与该圆柱体结构侧面上的且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一进气孔2、第二进气孔3相贯通,干燥腔6通过圆柱体结构内且沿其径向对称设置的第三进气孔4、第四进气孔5与阻垢腔7相贯通,通道1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且与通道11呈一定倾斜角的进气道,且该进气道与上述干燥腔6相贯通,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进气孔2、第二进气孔3所在的高度高于第三进气孔4、第四进气孔5所在的高度,而通过设置第一进气孔2、第二进气孔3所在的高度高于第三进气孔4、第四进气孔5所在的高度,可使得通入的气体充分与阻垢剂进行接触,充分去除气体携带的颗粒物,进而避免颗粒物对气体产生阻力,保证对铜丝8的干燥的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进气道为从干燥腔6至通道11方向其向下倾斜的气道,进气道的倾斜角度为30°~60°,进气道包括第一进气道12、第二进气道13、第三进气道14、第四进气道15、第五进气道16和第六进气道17,其中,第一进气道12与第四进气道15对称设置,第二进气道13与第五进气道16对称设置,第三进气道14与第六进气道17对称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进气道的倾斜角度为45°,本实施例的铜丝8在进行收卷的过程中,通过拭水装置中部设置的三对对称设置的进气道对铜丝8进行吹干,进而实现了对铜丝8的三级吹干过程,不仅吹干效果好,而且结构设计合理,当气体进入通道11后会沿着其内壁从拭水装置的底部溢出,当被吹的铜丝8运动至拭水装置的上部时,由于通道11的下部形成负压,此时大气中的空气又会迅速从上部进入拭水装置的通道11内,进而又完成了对铜丝8的进一步吹干过程,铜丝8经过层层吹干过程,降低了其被氧化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阻垢腔7的空间大于干燥腔6的空间,第一进气孔2、第二进气孔3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第三进气孔4、第四进气孔5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第三进气孔4、第四进气孔5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大于所有进气道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使得在通过第一进气孔2、第二进气孔3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则在刚通入气体时,由外部进入阻垢腔7的气体流量大于阻垢腔7进入干燥腔6的气体流量,但阻垢腔7进入干燥腔6的气体流量大于干燥腔6进入进气道的气体流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会逐渐充满阻垢腔7和干燥腔6内,分别与其内的阻垢剂、干燥剂充分接触,此时拭水装置内的气体达到了平衡状态,即有多少流量的气体进入进气道就会有多少流量的气体进入阻垢腔7内,通过此种平衡状态的设置,不仅可以使通入进气道的气体充分与阻垢剂以及干燥剂进行接触;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进入进气道中的气体有一定的压力,以提高对铜丝8的吹干效果。

本实施例的拭水装置通过干燥腔6、阻垢腔7以及进气道的合理配合,提高了铜丝8的吹干质量,保证了铜丝8的表面质量,继而防止了铜丝8的氧化,且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