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以及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8609发布日期:2018-06-30 06:2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以及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组件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以及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组件在封装过程中,层压是非常重要的工艺步骤,层压机在真空条件下,将玻璃基板、夹层胶膜材料和边缘密封材料组成的太阳能组件进行加热加压处理,通过分段层压工艺将玻璃和胶膜牢固粘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保障组件的使用功能。其中,层压过程中所使用的层压热板的温度均匀性对层压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层压热板使用油液加热方式,主要是在外部将导热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阀门控制使油液在层压热板内循环,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至层压热板,以实现层压工艺所需温度。

但该加热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如升温速度较慢且能耗较高,因为它需要对整个循环系统进行加热,温度动态控制响应较慢,并且层压热板内的油道的疏密及导油管道的粗细直接影响温度控制的精确度,再者油路通往热板的管路在接头等处缺少有效的保温措施,使其散热状况较为严重,导致层压热板周边散热快、中心散热慢,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以及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组件层压工序中,层压热板各区温度因升温缓慢、散热不均导致的温度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以及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从而实现分区域精确控制温度,以此保证层压工艺的温度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所述层压热板设有放置组件的层压区以及位于边缘的保温区;

所述层压区与所述保温区分别设置多个均匀排布的电加热元件及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电加热元件的数量多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

所述电加热元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层压区与所述保温区还分别包括多个温控子区域,所述温控子区域内包括多个所述电加热元件以及至少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

所述加热控制器的数量与所述温控子区域的数量相同,且一个所述温控子区域内的所述电加热元件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相应的一个所述加热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保温区内的电加热元件的排布密度大于所述层压区内的电加热元件的排布密度。

优选地,所述电加热元件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埋设于所述层压热板内。

优选地,所述电加热元件为石墨电极加热器。

优选地,所述层压热板为钢板。

优选地,所述钢板的厚度为60mm~100mm。

一种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包括:

加热控制器、超温报警单元以及上述层压热板;

所述加热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超温报警单元以及所述层压热板的电加热元件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控制器为内置PID算法的可编程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加热控制器设有用于设置控制参数以及显示报警信息的操控屏。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加热方式对层压热板进行分区加热控制,尤其在未与组件接触的热板边缘处设置保温区,从而有效确保层压热板在层压过程中整体的温度均匀性,解决了传统油液加热导致层压热板的边缘与中部放置组件区域的温度不均的问题,因而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方式具有温控精度高、升温速度快、节能等优势,可以提高层压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电池组件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层压区 2保温区 3电加热元件 4温度传感器 5温控子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加热的层压热板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层压热板根据功能划设了两个主区域(图中由短虚线表示),一个是放置组件的层压区1以及位于该层压热板边缘的保温区2,所谓保温区2也即是热板上通常不与组件接触的较易散失热量的四周区域,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在此区域同样设置了电加热功能,因而能够有效降低散热率以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命名为保温区2。

具体地,层压区1与保温区2分别设置了多个均匀排布的电加热元件3及温度传感器4,并且电加热元件3与温度传感器4分别与加热控制器(图中未示)电连接,设置时可以将电加热元件3以及温度传感器4埋设或者镶嵌在层压热板内,以使电加热元件3的表面以及温度传感器4的温感区与层压热板充分地接触;还需说明的是电加热元件3的选型可以是多样的,例如选用石墨电极加热器或者红外辐射加热器等。

再结合图1可见,电加热元件3的数量可以多于温度传感器4的数量,在实际操作中,只要确保分布的均匀性,电加热元件3和温度传感器4的具体数量和布局方式不限于图中所示,可以结合实际需求作调整;但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参考图中示出的,保温区2内的电加热元件3的排布密度可以大于层压区1内的电加热元件3的排布密度,以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保温区2的保温效果。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可以如下:

加热控制器根据所设工艺温度,控制遍布在层压区1和保温区2的电加热元件3为层压热板加热升温,并实时通过均匀分布的温度传感器4反馈的温度信号调整热板的温度,以实现温度均匀性的有效控制,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针对层压区1和保温区2设置不同的预设参数和加热策略,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层压热板其热损失较少且升温速度较快,既保证了设备的生产效率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油液加热,当电池组件在层压过程中交联度不均匀时,油液加热所能提供的温度补偿其响应较慢,而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方式则可以做到对层压热板各区域进行迅速的温度补偿,从而保证整个层压过程温度的均匀性,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良品率以及生产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区域细化、多路加热的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前述层压区1和保温区2还各自分别划设了多个温控子区域5(图中由双点虚线表示),其中,各温控子区域5内包括多个前述电加热元件3以及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4;同时,加热控制器的数量可以与温控子区域5的数量相同,以实现一个温控子区域5内的电加热元件3以及温度传感器4与相应的一个加热控制器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多个独立控制的温控区。借此,每个温控子区域5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互补功能,有效避免层压热板中间温度较高、周边因散热快导致的温度较低的问题,因而可以将层压热板的整体温度均匀性控制在一个极小的波动范围内。

进一步地,前述层压热板的选材也可以多样,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法中采用的是厚度在60mm~100mm的钢板,之所以优选钢板,而非铝板或铜板,是因为本实用新型出于对热传导和承压强度的综合考虑,虽然钢的热传导相较铝或铜较低,但层压热板需要具备良好的承载压力的能力,而钢质在此方面要优于铝或铜,并且对于热传导的欠佳,完全可以依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方式进行弥补。关于前述钢板的厚度,是综合考虑传热和承载能力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优选的参考范围,例如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80mm厚的钢板作为前述层压热板。

结合上述层压热板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针对上述层压热板的电加热系统,该系统包括加热控制器、超温报警单元以及前述实施例及其优选方案中提及的层压热板。其中,加热控制器分别与超温报警单元以及层压热板的电加热元件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加热控制器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LC)或温控仪表等设备,更为优选的是可以内置PID算法,以实现精确的闭环控制;而设置前述超温报警单元的目的,是考虑到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电加热方式,存在一定温控失调的风险,为了高温损坏设别或组件,因而当加热控制器经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超温时可以触发超温报警单元报警。这里可以说明的是,在本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前述加热控制器还设有用于设置控制参数以及显示报警信息的操控屏,这样当出现超温状况时,可以结合超温报警单元同步向操作人员发出警示信号,并可以记录相应的超温时间点和温度值,以供后期维护参考。

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如下:加热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元件对层压热板进行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对电加热元件进行PID闭环控制,当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值时,超温信息会在操控屏上显示,与此同时超温报警单元发出声光信号,加热控制器则会执行诸如加热断电或温控调节等保护措施,实现系统性对电加热的层压热板进行精确、可靠的控制。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需要言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及其优选方式所涉及的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以及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组合搭配成多种等效方案;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