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7990发布日期:2018-09-11 22:43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指能频繁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电流及规定的过载电流的开断和关合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设备当中。接触器触头大多是采用直动式驱动或转动式驱动方式,与此相对应的触头闭合方式分别为直动式和转动式。

转动驱动方式的触头系统由于灰尘及细小杂物导致触点表面污秽,影响载流,同时转动驱动方式的触头为单断口,燃弧时间略长于同等条件下双断口的燃弧时间,从而导致触头烧蚀较严重,造成接触器的可靠性和寿命的降低。同时,适用于接触器的弧触头系统载流能力较小,难以实现大电流分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触头系统载流能力小、可靠性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包括进线排、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所述进线排包括底座、上母排和软连接接头,所述上母排和所述软连接接头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机构和弧触头机构,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触头板和动触头,所述触头板的一端与所述软连接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弧触头机构包括限位板、动弧触头座以及动弧触头,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上固定有定位销,所述动弧触头座的一端套在所述定位销上,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动弧触头,所述定位销上套设有弧触头压簧,所述弧触头压簧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动弧触头座上,所述动触头与所述弧触头座之间通过铜编织线电连接,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与所述动触头对应的静触头以及与所述动弧触头对应的静弧触头。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触头板底部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触头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板与所述触头板之间具有间隔,一销轴穿过所述触头板和所述驱动板且于所述销轴的两端设有挡止圈,所述销轴穿出所述触头板的部分套接固定有触头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包括贴合于所述动触头上的固定部以及与固定部连接的限位部,所述定位销固定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固定部、所述动触头以及所述触头板三者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的两端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挡止部。

进一步地,所述动弧触头的接触面低于所述动触头的接触面。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所述静触头的接触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动弧触头的接触面为与所述静弧触头的接触面相匹配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组件还包括下母排、引弧角以及磁吹线圈,所述磁吹线圈位于所述下母排与所述引弧角之间,并且所述磁吹线圈的两引线分别与下母排和引弧角连接,所述静触头焊接在下母排上,所述静弧触头铆接在引弧角上。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组件还包括导磁板,所述磁吹线圈与所述导磁板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动触头与静触头构成主触头组件,动弧触头与静弧触头构成弧触头组件,主触头组件和弧触头组件相配合,能够实现稳定的大电流载流;动触头机构和动弧触头机构由铜编织线电连接,可实现动触头机构和动弧触头机构软性连接,自由度高,导电性好;动弧触头通过动弧触头座套在定位销上,仅由弧触头压簧反力作用固定,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弹性动作,进而实现了吸合是弧触头先闭合主触头后闭合,断开时主触头先断开弧触头后断开的动作顺序,实现了主触头无弧分断,实现保护主触头的目的,而且完成了自动迎合补偿的功能,保证了触头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触头在释放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主触头闭合、弧触头相互滑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的进线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的静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线排,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11—上母排,12—底座,13—软连接接头,21—驱动板,22—动触头机构,23—弧触头机构,24—铜编织线,221—触头板,222—销轴,223—触头弹簧,224—动触头,231—定位销,232—弧触头压簧,233—动弧触头座,234—动弧触头,241—限位板,2411—固定部、2412—限位部、2413—挡止部、31—基座,32—下母排,33—静触头,34—导磁板,35—静弧触头,36—引弧角,37—磁吹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包括进线排1、动触头组件2和静触头组件3。如图3,所述进线排1包括底座12、上母排11和软连接接头13,所述上母排11和所述软连接接头13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2上的。如图4,所述动触头组件2包括动触头机构22和弧触头机构23,所述动触头机构22包括触头板221和动触头224,所述触头板221的一端与所述软连接接头13连接,另一端向下弯折且与所述动触头224连接,所述动触头224具有与所述触头板221的弯折段贴合的连接段以及自连接段水平延伸的接触段。所述弧触头机构23包括限位板25、动弧触头座233以及动弧触头234,所述限位板25与所述动触头224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25上固定有定位销231,所述动弧触头座233的一端套在所述定位销231上,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动弧触头234,所述定位销231上套设有弧触头压簧232,所述弧触头压簧232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动弧触头座233上,上端抵接于所述定位销231的顶部挡圈,所述动触头224与所述动弧触头座233之间通过铜编织线24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25采用导电材质,且与所述动触头224接触而导电连接,所述铜编织线24分别与所述限位板25和所述动弧触头座233焊接连接,实现动弧触头座233的软连接以及动触头224与动弧触头座233之间的良好导电性。所述静触头组件3包括与所述动触头224对应的静触头33以及与所述动弧触头234对应的静弧触头35,主触头组件和弧触头组件相配合,能够实现稳定的大电流载流。所述动弧触头座233可相对所述定位销231滑动,仅由弧触头压簧232反力作用固定,从而所述动弧触头234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弹性动作,可以实现吸合是弧触头先闭合主触头后闭合,断开时主触头先断开弧触头后断开的动作顺序,实现了主触头无弧分断,实现保护主触头的目的,而且完成了自动迎合补偿的功能,保证了触头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动触头机构22还包括位于所述触头板221下方的驱动板21,所述驱动板2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触头板221固定,所述驱动板21与所述触头板221之间具有间隔,一销轴222穿过所述触头板221和所述驱动板21且于所述销轴222的两端设有挡止圈,所述销轴222穿出所述触头板221的部分套接固定有触头弹簧223,所述触头弹簧223的一端与所述销轴222上端的挡止圈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触头板221抵接,为接触器主触头接触提供足够的触头压力,接触安全可靠。所述驱动板21可以采用衔铁,通过线圈与衔铁吸合实现驱动板21的上升和下降,进而带动所述触头板221、所述动触头224以及所述动弧触头234的上升和下降,进而实现所述动触头224与所述静触头33的连接以及所述动弧触头234与所述静弧触头35的连接。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限位板25包括贴合于所述动触头224上的固定部251以及与固定部251连接的限位部252,所述定位销231固定于所述限位部252上,所述固定部251、所述动触头224的连接段以及所述触头板221三者之间通过同一螺栓固定连接,固定方便。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252的两端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挡止部253,用于对所述动弧触头座233进行左右限位。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动弧触头座233呈弯折状,弯折的形状使得所述动弧触头234的接触面低于所述动触头224的接触面,从而实现了吸合是弧触头先闭合主触头后闭合,断开时主触头先断开弧触头后断开的动作顺序。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动触头224的接触面为圆弧面,所述静触头33的接触面为平面,实现接触器主触头可靠接触。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静弧触头35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动弧触头234的接触面为与所述静弧触头35的接触面相匹配的斜面,且在接通和分断过程中能相对滑动,能自动清除灰尘、细心杂物及表面氧化层,防止产生触电熔焊现象,能有效延长触头寿命。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组件3包括基座31、下母排32、引弧角36、导磁板34以及磁吹线圈37,所述静触头33焊接在下母排32上,所述静弧触头35铆接在引弧角36上,静触头33和静弧触头35通过紧固螺钉直接固定在基座31上,所述磁吹线圈37与所述导磁板34固定,所述磁吹线圈37位于所述下母排32与所述引弧角36之间,并且所述磁吹线圈37的两引线分别与下母排32和引弧角36连接,实现与主回路并联,使得灭弧系统反应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提高了触头的分断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寿命长、分断能力强、可靠性好、结构紧凑、体积小及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