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显示设备以及照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199发布日期:2018-11-28 00:0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发光装置、以及包括该发光装置的显示设备和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蓝色LED(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装置用于液晶显示设备或照明设备的背光。例如,专利文献1描述了所谓的直下式背光,其通过布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蓝色LED和作为整体覆盖它们的波长转换片的组合来产生白色光。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产生白色光的面光源。面光源以堆叠方式依次包括蓝色LED、反射板、漫射片和执行波长转换的荧光层。另外,专利文献3还公开了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发光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经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155999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号WO 2010/150516

专利文献3:日本未经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140822



技术实现要素:

顺便提及,通常强烈期望这种发光装置有效地发射在平面中具有减小的亮度不均匀性、减小的颜色不均匀性等的光。

因此,令人期望的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以及包括该发光装置的显示设备和照明设备,使得能够高效地发射在平面中具有较高一致性的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单元和壁构件。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波长转换单元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光源并且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波长转换构件将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在其内包含波长转换构件。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光源。在此,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应注意,“壁构件被设置成包围这些光源中的每一个光源”是以下概念,其不仅涵盖了壁构件是在没有任何间隙的情况下整体形成以包围光源的形状、而且还涵盖了为壁构件的一部分设置狭槽的形状。该概念进一步涵盖了壁构件包括多个部分、并且该多个部分作为整体包围单个光源、而各自在其间提供一个微小间隙的形状。

进一步地,根据本公开的相应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和照明设备包括以上描述的发光装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波长转换构件被包含在透明构件中,该波长转换构件被布置成面朝光源并且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够防止波长转换构件暴露于包括氧和湿气的外部大气,并且由此抑制了波长转换构件的劣化。进一步地,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此外,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因此,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基本上都被转换为第二波长光。这使得转换效率得到改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发光装置包括光源、壁构件和波长转换单元。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光源。波长转换单元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波长转换构件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光源并且将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被放置成与波长转换构件和壁构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在此,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应注意,“透明构件被放置成与波长转换构件和壁构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意指在波长转换构件与透明构件之间以及在多个壁构件与透明构件之间可以设置诸如粘合剂等另外的构件。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发光装置中,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因此,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基本上都被转换为第二波长光。因此,转换效率有所改善。进一步地,透明构件被放置成与波长转换构件和该多个壁构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因此,确保了高的热耗散,并且抑制了波长转换构件的劣化。此外,在光源与波长转换构件之间的距离较短,由此改善了发光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能够抑制波长转换构件的劣化并改善转换效率。因此,能够有效地发射在平面中具有减小的亮度不均匀性或减小的颜色不均匀性的光。因此,根据使用这种发光装置的显示设备,能够实现具有优越的颜色再现性等的显示性能。进一步地,根据使用这种发光装置的照明设备,能够更多一致性地对目标进行照明。应注意,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描述的那些,并且可以是在下文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整体构造例的斜视图。

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部的构造的放大斜视图。

图3是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的截面图。

图4是在图3中示出的发光部的构造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部的第一变形例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6是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部的第二变形例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7是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部的第三变形例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主要部分构造例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0是在图9中示出的主体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11是在图10中示出的面板模块的分解斜视图。

图12A是包括本公开的显示设备的平板终端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2B是包括本公开的显示设备的另一个平板终端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3是包括本公开的发光装置的第一照明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4是包括本公开的发光装置的第二照明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5是包括本公开的发光装置的第三照明设备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16A是示出在实验例1-1中的在波长转换单元正上方位置处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6B是示出在实验例1-2中的在波长转换单元正上方位置处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6C是示出在实验例1-3中的在波长转换单元正上方位置处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7是示出在实验例1-1和1-3中的在波长转换单元正上方位置处的作为曲线的色度变化的特性图。

图18A是示出在实验例1-1中的已经穿过光学片的光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8B是示出在实验例1-2中的已经穿过光学片的光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8C是示出在实验例1-3中的已经穿过光学片的光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

图19是示出在实验例1-1和1-3中的已经穿过光学片的光的作为曲线的色度变化的特性图。

图20是作为本公开的第四变形例的发光装置的构造例的截面图。

图21是作为本公开的第五变形例的发光部的构造例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应注意,按照以下顺序给出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

发光装置的实例,包括波长转换单元,其中波长转换构件被密封在透明构件内部

2.第二实施方式

发光装置的实例,其中波长转换构件被放置在保持器上,其间设置有透明构件

3.第三实施方式(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设备)

4.显示设备的应用例

5.照明设备的应用例

6.实验例

7.其他变形例

<1.第一实施方式>

【发光装置1的构造】

图1是作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的整体构造例的斜视图。图2是作为发光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发光部11的放大斜视图。图3示出了沿图1中示出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4是单个发光部11的进一步放大的截面图。例如,使用发光装置1作为从后面照亮透射性液晶面板的背光、或者作为房间中的照明设备等。如在图1中示出的,发光装置1包括多个发光部11、以及光学片50。该多个发光部11例如以矩阵形式布置在基板10上。对于该多个发光部11共同地,光学片50被布置成面朝该多个发光部11。应注意,图1示出了该多个发光部11是沿彼此正交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布置的实例;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说明书中,基板10与光学片50的距离方向被限定为Z轴方向(前后方向或厚度方向)。在基板10和光学片50的主表面(最宽表面)中的竖直方向被限定为X方向,并且在其主表面中的水平方向被限定为Y方向。

(发光部11的构造)

参照图2至图4,对发光部11的构造给出说明。该多个发光部11各自包括发光元件12、保持器20和波长转换单元30。在此,发光元件12是对应于本公开的“光源”的具体实例。保持器20是对应于本公开的“壁构件”的具体实例。波长转换单元30是对应于本公开的“波长转换单元”的具体实例。

发光元件12以矩阵形式布置在基板10的前表面10S上。发光元件12是点光源。具体地,发光元件12包括LED(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12例如包括与Z轴方向一致的光轴CL。例如,发光元件12面朝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参见图4)。发光元件12可以包括具有被包含在树脂层中的发光层的封装结构,或者可以替代性地是具有以暴露方式提供的发光层的倒装芯片LED(发光二极管)。

保持器20被设置成在基板10的前表面10S上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XY平面中包围单个发光元件12。保持器20形成在发光元件12与波长转换单元30之间的空气层。换言之,发光元件12被设置在基板10的表面10S上在位于保持器20的中间的开口部分中。在保持器20的XY平面中的中央位置可以例如与光轴CL重合。应注意,保持器20可以具有保持器20是没有任何间隙地整体形成以包围发光元件12的形状。保持器20替代性地可以具有为保持器20的一部分设置狭槽以具有不连续部分的形状。进一步地,保持器20可以包括彼此分开的多个部分。该多个部分可以作为整体包围单个发光元件12、而各自在其间提供一个微小间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个发光元件12是以单个发光部11为基础设置的,并且保持器20包围该单个发光元件12;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为单个发光部11提供多个发光元件12,并且保持器20可以包围该多个发光元件12。

保持器20包括内壁面21和顶表面22。内壁面21面朝发光元件12。顶表面22位于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上。内壁面21是反射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的反射表面。随着内壁面21从基板10趋于波长转换单元30,内壁面21远离发光元件12倾斜。因此,由内壁面21的上端边缘21TU在XY平面中包围的区域R21U的面积大于由内壁面21的下端边缘21TB在XY平面中包围的区域R21B的面积。换言之,随着区域R21的面积从基板10趋于波长转换单元30,在由保持器20的内壁面21围绕的空间中区域R21在XY平面中的面积逐渐变大。

例如,保持器20是通过从板状构件中切出、注塑模制、热压模制等来形成的。保持器20的构成材料期望包括高导热性材料,该高导热性材料具有例如比波长转换单元30的导热性更高的导热性。具体地,其实例包括金属材料,包括铝(Al)或铜(Cu)中的至少一者。替代性地,作为保持器20的构成材料,除金属材料之外,还可应用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的实例包括聚碳酸酯树脂、诸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的丙烯酸树脂、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酯树脂、诸如MS(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共聚物)的非晶态共聚物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及聚氯乙烯树脂。进一步地,如在作为图5中示出的第一变形例的发光部11A中,可以将包括高反射率材料的薄膜21F形成在保持器20的内壁面21上。高反射率材料的实例包括蒸发银膜、蒸发铝膜、或多层的膜-反射膜。这能够改善内壁面21的反射率,并且进一步改善发光装置1的发光效率。应注意,高反射率材料指的是具有例如比波长转换单元30的透明材料32的反射率更高的反射率的材料。

在此发光装置1中,提供了包括倾斜的内壁面21的保持器20。这使得从发光元件12发出的第一波长光被在内壁面21上反射,之后第一波长光朝波长转换单元30行进。因此,保持器20的内壁面21允许从发光元件12斜对地(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发射的第一波长光提升至前向方向(+Z方向),这从而有助于改善前部亮度。

应注意,在发光装置1中,区域R21U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W21例如是3.5mm。例如,在内壁面21与基板10的前表面10S之间的角为45°。进一步地,例如,保持器20的高度H2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为0.55mm。进一步地,发光元件12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W12例如为1mm。例如,发光元件12的发光点的高度H12为0.3mm。

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与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稍后描述)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这允许保持器20起作用以保持波长转换单元30。应注意,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与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的直接接触例如指的是以下状态,其中顶表面22与后表面30S2通过熔融、焊接等在其间没有插入任何其他构件的情况下直接结合。进一步地,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与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的直接接触例如指的是以下状态,其中顶表面22与后表面30S2在其间插入有诸如粘合剂、压敏粘合剂等其他构件的情况下间接结合。

波长转换单元30在Z轴方向上被布置在发光元件12与光学片50之间。波长转换单元30包括波长转换构件31和透明构件32,该透明构件包含该波长转换构件31。波长转换单元30被布置成在Z轴方向上面朝由保持器20包围的发光元件12。换言之,波长转换单元30被布置成覆盖发光装置12正上方的位置。波长转换单元30在波长转换构件31中转换从发光元件12进入后表面30S2的光(第一波长光)的波长,并且从前表面30S1输出第二波长光(经转换的光),从而由此例如改善颜色特性。

波长转换构件31包括诸如荧光颜料、荧光染料等荧光体(荧光物质)、或者诸如量子点等具有波长转换作用的发光物质。波长转换构件31是基于将例如包括荧光材料或发光体的树脂处理成片状形状的构件。

波长转换构件31由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激发。第一波长光穿过后表面30S2进入后表面31S。在荧光发射等的原理下,波长转换构件31对第一波长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从前表面31S1输出第二波长光。第二波长光具有与第一波长光不同的波长(第二波长)。在此,第一波长和第二波长不被具体限制。然而,例如,在显示装置应用的情况下,第一波长光可以是蓝色光(例如,波长范围从约440nm至约460nm),并且第二波长光可以是红色光(例如,波长范围从约620nm至约750nm)或绿色光(例如,波长范围从约495nm至约570nm)。换言之,发光元件12是蓝色光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波长转换构件31进行从蓝色光到红色光或绿色光的波长转换。

波长转换构件31优选地包括量子点。量子点是具有范围约1nm至100nm的长径的粒子,并且具有离散能级。量子点的能态取决于其大小,并且因此大小的改变允许自由地选择发射波长。进一步地,量子点的发射光具有窄的频谱宽度。通过结合具有这种陡峭峰值的光来扩展色域。因此,使用量子点作为波长转换材料允许容易地扩展色域。此外,量子点具有高响应性,因此允许有效利用来自发光元件12的光。此外,量子点的稳定性也很高。量子点例如是第12族元素和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第13族元素和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或第14族元素和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量子点的实例包括CdSe、CdTe、ZnS、CdS、PdS、PbSe和CdHgTe。

在XY平面中,由波长转换构件31占据的区域R31宽于由保持器20的上端边缘21TU包围的区域R21U。进一步地,区域R31在Z轴方向上与由保持器20包围的区域R21U的全部相重叠(参见图4)。换言之,波长转换构件31在XY平面中的末端边缘延伸到保持器20的上端边缘21TU之外。因此,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被防止不穿过波长转换构件31而直接进入光学片50。换言之,来自发光元件12的所有第一波长光穿过透明构件32进入波长转换构件31并且经受波长转换,之后经转换的光朝光学片50行进。作为结果,充分地减小了亮度不均匀性和颜色不均匀性。

此外,在发光装置1中,由波长转换构件31占据的区域R3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例如为3mm。由透明构件32占据的区域R32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W32例如为3.8mm。此外,波长转换构件31的厚度H31例如为0.2mm。透明构件32的厚度H32例如为0.5mm。

透明构件32通过密封波长转换构件31以使波长转换构件31不暴露于包含氧和湿气的空气来保护波长转换构件31。透明构件32例如包括诸如玻璃或树脂的透明材料。波长转换构件31用作对来自发光元件12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有效部分,而透明构件32用作允许光穿过其透射而不对入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非有效部分。

波长转换单元30被放置在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上。换言之,如上所述,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透明构件32)与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这允许波长转换单元30被保持器20保持。在这个发光装置1中,多个波长转换构件31(波长转换单元30)被设置成对于每个发光部11被划分开。因此,例如,与在沿基板10的前表面10S的整个表面扩展的单个波长转换片相比,节省了使用的材料量,这在节省成本和降低重量方面是有利的。

进一步地,在发光装置1中,如在图6中示出的第二变形例的发光部11B中,例如,可以设置下反射层33以覆盖后表面30S2。下反射层33具有比内壁面21的反射率更低的反射率。从发光元件12直接到达后表面30S2的或在内壁面21反射并然后到达后表面30S2的第一波长光不太可能在后表面30S2反射。这引起了减少。从发光元件12发射的第一波长光基本上都经受了由波长转换构件31进行波长转换。

进一步地,在发光装置1中,如在图7中示出的第三变形例的发光部11C中,例如,可以设置下波长选择反射层34以覆盖后表面30S2。这是因为能够移除不需要的波长区域的光分量并且选择期望的波长区域的光分量,由此允许所选择的光分量进入波长转换构件31。

光学片50被布置成面朝波长转换单元30的前表面30S1。光学片50例如包括漫射板、漫射片、透镜膜、偏光分离片等。提供这样的光学片50能够允许从发光元件12或波长转换单元30斜对地发射的光提升至前向方向,这引起了前部亮度的进一步改善。

【发光装置1的作用和效果】

在发光装置1中,发光部11的发光元件12是点光源。因此,从发光元件12发射的第一波长光从发光元件12的光发射中心沿全360度方向传播。从发光元件12发射的第一波长光就这样直接进入波长转换单元30的后表面30S2,或者在保持器20的内壁面21上反射、随后进入后表面30S2。已经进入波长转换单元30的第一波长光被波长转换构件31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随后经转换的光从前表面30S1输出。最终,经转换的光穿过光学片50、并且被观察为发光。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中,波长转换构件31被包含在透明构件32中,该波长转换构件被布置成面朝发光元件12并且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够防止波长转换构件31暴露于包括氧和湿气的空气,并且由此抑制了波长转换构件31的劣化。进一步地,由波长转换构件31占据的区域R31宽于由保持器20包围的区域R21U。此外,区域R31在厚度方向上与区域R21U的全部相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基本上都被转换为第二波长光而没有泄漏。因此,抑制了颜色不均匀性的出现,并且改善了在每个发光部11处的转换效率。因此,还改善了整个发光装置1的颜色不均匀性和发光效率。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中,波长转换单元30被放置在顶表面22上,其方式为与保持器20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因此,发光转换构件31的热量由保持器20通过透明构件32吸收并因此容易地消散到外部。因此,确保了高的热量耗散,并且抑制了由于过热引起的波长转换构件31的劣化。此外,与波长转换单元30与保持器20间隔开的情况相比,在发光元件12与波长转换构件31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因此,预期改善了发光效率。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中,保持器20具有将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朝波长转换单元30反射的反射功能。此外,保持器20还具有保持波长转换单元30的保持功能。这允许了更加紧凑的构造,在尺寸减小、更高度的整合、和更低的成本减少方面是有利的。

如所描述的,根据发光装置1,能够改善转换效率,同时抑制波长转换构件31的劣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发射在平面中具有减小的亮度不均匀性或减小的颜色不均匀性的光。因此,根据使用发光装置1的显示设备,能够实现具有优越的颜色再现性等的显示性能。进一步地,根据使用这种发光装置1的照明设备,能够对目标进行更加一致的照明。

<2.第二实施方式>

【发光装置2的构造】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发光装置2包括波长转换单元30A来代替波长转换单元30。在波长转换单元30A中,波长转换构件31没有被透明构件32密封,而是被放置在片状或板状的透明构件35上。透明构件35包括前表面35S1和后表面35S2。波长转换构件31被放置在前表面35S1上。后表面35S2与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除了这些点,发光装置2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类似的构造。

【发光装置2的作用和效果】

同样在这样的发光装置2中,由波长转换构件31占据的区域R31宽于由保持器20包围的区域R21U。进一步地,区域R31在厚度方向上与区域R21U的全部相重叠。因此,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基本上都被转换为第二波长光而没有泄漏。因此,抑制了颜色不均匀性的出现,并且改善了在每个发光部11处的转换效率。因此,还改善了整个发光装置2的颜色不均匀性和发光效率。

在发光装置2中,波长转换单元30A被放置在顶表面22上,其方式为与保持器20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因此,发光转换构件31的热量由保持器20通过透明构件35吸收并因此容易地消散到外部。因此,确保了高的热量耗散,并且抑制了由于过热引起的波长转换构件31的劣化。此外,与波长转换单元30与保持器20间隔开的情况相比,在发光元件12与波长转换构件31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因此,预期改善了发光效率。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2中,保持器20具有将来自发光元件12的第一波长光朝波长转换单元30反射的反射功能。此外,保持器20还具有保持波长转换单元30的保持功能。这允许了更加紧凑的构造,在尺寸减小、更高度的整合、和更低的成本减少方面是有利的。

因此,预期的是,发光装置2实现与发光装置1类似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1的外观。显示设备101包括发光装置1并且例如用于薄型电视设备。显示设备101具有以下构造,其中用于图像显示的扁平板形状的主体部102被支架103支撑。应注意,显示设备101作为其支架103附接至主体部102的、放置在诸如地板、搁架、或桌子上的固定类型来使用;然而显示设备101可以作为支架103与主体部分102分开的壁挂类型来使用。

图10以分解方式示出了图9中示出的主体部102。主体部102例如从前侧(观察者侧)起依次包括:前外部构件(边框)111、面板模块112、和后外部构件(后盖)113。前外部构件111是边框形的构件,其覆盖面板模块112的前周部分,并且一对扬声器114被布置在前外部构件111的下侧上。面板模块112固定至前外部构件111,并且电源板115和信号板116安装在面板模块112的后侧上,并且安装固定件117固定在面板模块112的后侧上。安装固定件117适于安装壁挂架、适于安装板等、并且适于安装支架103。后外部构件113覆盖面板模块112的后表面和侧表面。

图11以分解方式示出了图10中示出的面板模块112。面板模块112从前侧(观察者侧)例如依次包括前机壳(顶部机壳)121、液晶面板122、边框形构件(中间机壳)123、光学片50、光源单元1、后部机壳(后机壳)124、以及定时控制器板127。光源单元1包括被安排在基板10上的多个发光部11。

前机壳121是覆盖液晶面板122的前周部的边框形金属部件。液晶面板122例如具有液晶元件122A、源基板122B、以及诸如COF(膜上芯片)等的柔性基板122C。柔性基板122C将液晶元件122A和源基板122B耦接在一起。边框形构件123是保持液晶面板122和光学片50的边框形树脂部件。后部机壳124是诸如铁(Fe)等金属的金属部件,并且包含液晶面板122、边框形构件123和发光装置1。定时控制器板127也安装在后部底壳124的后侧上。

在显示设备101中,来自发光装置1的光被使得由液晶面板122选择性地透射,以进行图像显示。在此,显示设备101包括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有优越的光发射效率和改善的平面颜色均匀性的发光装置1,使得显示设备101的显示品质得到增强。

应注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显示设备101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的情况。然而,显示设备101可以包括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2来代替发光装置1。

<4.显示设备的应用例>

在下文中,给出了如上所述的显示设备101对电子设备的应用例的说明。电子设备的实例包括电视设备、数码相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诸如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摄像机。换言之,上述显示设备可应用于在将从外面输入的图像信号或在内部生成的图像信号显示为图像或视频的每个领域中的电子设备。

图12A示出了应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1的平板终端设备的外观。图12B示出了应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1的另一个平板终端设备的外观。这些平板终端设备各自例如包括显示部210和非显示部220,并且显示部210包括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1。

<5.照明设备的应用例>

图13和图14各自示出了例如应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的台式照明设备的外观。例如,这个照明设备包括附接至支撑柱842的照明部843,该支撑柱被设置在基部安装件841上,并且照明部843例如包括发光装置1。将例如基板10和光学片50形成为弯曲形状允许了照明部843采取任何形式,诸如图13中示出的圆柱形状或图14中示出的弯曲形状。

图15示出了例如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等的室内照明设备的外观。这个照明设备例如具有照明部844,该照明部例如包括发光装置1。适当数量的照明部844以适当地间隔布置在建筑的天花板850A上。应注意,照明部844的安装位置不限于天花板850A,而是照明部844可以取决于期望用途来安装在诸如墙壁850B或地板(未示出)等任何位置处。

在这些照明设备中,使用例如来自发光装置1的光进行照明。在此,照明设备各自例如包括具有优越的发光效率和改善的平面亮度分布的发光装置1,使得照明品质增强。

<6.实验例>

(实验例1-1至1-3)

制造了包括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发光部11的发光装置1的样品来对比颜色不均匀性的状态。具体地,在发光装置1的单个发光部11中的发光元件12被点亮,并且测量了在波长转换单元30正上方位置处的色度分布。在图16A至图16C和图17中示出了结果。图16A至图16C是示出XY平面中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图16A至图16C分别对应于实验例1-1至1-3。在图16A至图16C中,水平轴表示X轴方向上的位置,并且竖直轴表示Y轴方向上的位置。图17是作为曲线示出X轴方向上的色度变化的特性图。在图17中,水平轴表示在X轴方向上距光轴CL的距离(以mm为单位),并且竖直轴表示色度。

进一步地,在上述发光装置1的每个样品中,安排了25件发光部11,其各自具有11mm的间隔(5行×5列),并且点亮了所有的发光部11来测量透射过光学片50的光的色度分布。在图18A至图18C和图19中示出了结果。图18A至图18C是示出XY平面中的色度分布的特性图。图18A至图18C分别对应于实验例1-1至1-3。在图18A至图18C中,水平轴表示X轴方向上的位置,并且竖直轴表示Y轴方向上的位置。图19是作为曲线示出X轴方向上的色度变化的特性图。在图19中,水平轴表示在X轴方向上距光轴CL的距离(以mm为单位),并且竖直轴表示色度。

在此,波长转换构件31的尺寸W31在实验例1-1中被设定为3.8mm、在实验例1-2中为4.0mm、并且在实验例1-3中为3.5mm(参见图4)。除了其尺寸之外的条件在实验例1-1至1-3中是相同的。具体地,波长转换单元30被设定为具有0.2mm的厚度H31和0.5mm的厚度H32。使用量子点来用于波长转换构件31。使用玻璃来用于透明构件32。进一步地,保持器20被设定为具有3.5mm的尺寸W21、0.55mm的高度H20、以及内壁面21相对于前表面10S的角度为30°。进一步地,对于发光元件12,使用了蓝光LED封装,其具有1mm的尺寸W12和0.3mm的发光点高度H12。进一步地,从基板10的前表面10S到光学片50的后表面(面朝发光部11的表面)的距离OD被设定为10mm。

如在图16C和图17(曲线17C3)中示出的,在实验例1-3中,确认了蓝色光从波长转换构件31的末端边缘附近泄漏的状态。这推测是由于区域R31的尺寸W31与区域R21U的尺寸W21相同。换言之,原因在于来自发光元件12的蓝色光的一部分透射穿过覆盖波长转换构件31的端部边缘的透明构件32,并且在没有经受波长转换的情况下从前表面30S1输出。

相反,如在图16A和图17(曲线17C1)中示出的,在实验例1-1和1-2中,即便在波长转换构件31的末端边缘附近的蓝色光泄漏也并没有被视觉地确认。这是因为区域R31的尺寸W31大于区域R21U的尺寸W21,并且由波长转换构件31占据的区域R31与区域R21U的全部相重叠。

进一步地,如从图18A至图18C和图19中明显的,在使光透射穿过包括漫射片的光学片50之后,在XY平面中的颜色不均匀性在实验例1-1和1-2中比实验例1-3中减少得更多。应注意,在图19中,曲线19C1对应于实验例1-1,并且曲线19C3对应于实验例1-3。

如所描述的,根据本公开,确认了颜色不均匀性充分减少。

<7.其他变形例>

尽管已经通过参考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给出了说明,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每个层的材料和厚度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和厚度。

(第四变形例)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波长转换单元30与保持器20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然而,如在图20中示出的发光装置3中,例如,波长转换单元30可以被放置在透明构件36上,并且透明构件36可以与保持器20的顶表面22间隔开。

(第五变形例)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等等中,波长转换单元30的平面形状、保持器20的外边沿、开口的平面形状等是以方形形状形成的;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例如,如在图21中示出的发光部11D中,例如,波长转换单元30的平面形状、保持器20的外边沿、开口的平面形状等可以是以圆形形状形成的。替代性地,它们可以被形成为方形之外的诸如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发光装置中的所有发光部的平面形状可以呈相同的形状,或者其中一些可以呈不同的形状。

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已经通过具体参照发光装置1至3和显示设备101(电视设备)的构造给出了说明;然而,不必提供所有的部件,并且可以提供其他的部件。

应注意,本文中描述的效果仅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效果。进一步地,本技术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

波长转换单元,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光源并且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波长转换构件将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在其内包含波长转换构件;以及

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光源,

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2)

根据(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壁构件与波长转换单元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并且保持波长转换单元。

(3)

根据(1)或(2)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光漫射构件,该光漫射构件共通地覆盖多个光源,其中,

波长转换单元在厚度方向上被布置在该多个光源与光漫射构件之间。

(4)

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壁构件包括反射来源于光源的第一波长光的内壁面,并且

随着内壁面从基板趋于波长转换单元,内壁面远离光源倾斜。

(5)

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壁构件包括高导热性材料,该高导热性材料具有比波长转换单元的导热性更高的导热性。

(6)

根据(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高导热性材料包括铝或铜中的至少一者。

(7)

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壁构件包括反射来源于光源的第一波长光的内壁面,并且

内壁面是高反射率材料的表面,该高反射率材料具有比波长转换单元的反射率更高的反射率。

(8)

根据(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高反射率材料包括铝或银中的至少一者。

(9)

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光源是倒装芯片LED(发光二极管)。

(10)

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包括被设置在光源与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气层。

(11)

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波长转换材料包括量子点。

(12)

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壁构件包括反射来源于光源的第一波长光的内壁面,并且

低反射层被设置在波长转换单元的光入射面上,光入射面面朝光源,低反射层具有比内壁面的反射率更低的反射率。

(13)

根据(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波长选择反射层被设置在波长转换单元的光入射面上,光入射面面朝光源。

(14)

根据(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来自光源的所有第一波长光经由透明构件进入波长转换构件。

(15)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

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光源;以及

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的波长转换单元,波长转换构件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光源并且将来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被放置成与波长转换构件和壁构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16)

一种显示装置,配备有液晶面板和在液晶面板的后侧上的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

多个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

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相应的多个光源并且各自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波长转换构件将来自该多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在其内包含波长转换构件;以及

多个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相应的该多个光源,

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该多个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17)

一种配备有发光装置的照明设备,发光装置包括:

多个光源,被布置在基板上;

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被布置成在厚度方向上面朝相应的多个光源并且各自包括波长转换构件和透明构件,波长转换构件将来自该多个光源的第一波长光转换为第二波长光,透明构件在其内包含波长转换构件;以及

多个壁构件,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中包围相应的该多个光源,

由波长转换构件占据的区域宽于由该多个壁构件包围的区域、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与由壁构件包围的区域的全部相重叠。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6年3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60359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发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变,均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