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医疗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6298发布日期:2019-05-24 20:3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医疗仪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心律不齐的诊断、治疗等的电极导管(electrodecatheter)等的医疗仪器,以及适用于如此的医疗仪器等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所述医疗仪器而言,已知有一种用来诊断或治疗例如心脏的心律不齐的电极导管。电极导管一般而言具备有在前端侧具有多个电极的中空的细导管(cathetertube),以及设于细导管的基端侧且供操作者握持的把手(handle)而构成。在细导管内,沿着其内腔(lumen)设有连接至各电极的多条电气导线。此电气导线是以绝缘包覆的方式包覆导电性的芯线的外周而形成。另一方面,在把手则设有连接至电源装置及心电图计等的外部仪器且用来进行电力及电气信号等的授受的中继器(连接器等),将多条电气导线电性连接至该中继器,由此使各电极电性导通(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86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过去因为要进行将各电气导线的端部的绝缘包覆去除掉以将芯线剥出的作业,然后将该芯线以焊料连接到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件(contact)),所以有在电气导线与端子的连接作业需要很多步骤数的课题。尤其,若是用来同时测量心脏内的广区域的心电位的电极导管,电位测量用的电极的数目很多,要连接至各电极的芯线也很多,所以在电气导线与端子的连接作业方面,步骤数也会大幅增加。

本发明有鉴于如所述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提供一种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电气导线的连接作业的连接器及医疗仪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器设于电性连接有多条电气导线的第一连接对象构件与要连结至该第一连接对象构件的第二连接对象构件之间,使所述多条电气导线与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构件的连接对象电性连接,而可在所述第一连接对象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对象构件之间进行电力和/或电气信号的授受,所述连接器具备有:使在中央缠绕成束状的多条电气导线的各条电气导线往外扩展成放射状而加以收容的连接器盖构件;与所述连接器盖构件结合的连接器壳构件;以及大致以环状排列在所述连接器壳构件的中央部的周围的多个接触件(contact),其中,所述连接器构成为:在使所述连接器盖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构件结合时,使所述多条电气导线分别与所述多个接触件做压接连接。

本发明的医疗仪器具备有:具有至少一个内腔的管构件;装设于所述管构件的多个电极;配置成在所述管构件的所述内腔内沿着轴向延伸,且各自的远侧端连接至所述多个电极的各个电极的多条电气导线;连结至所述管构件的基端侧的操作构件;以及使所述多条电气导线与设于所述操作构件的连接对象电性连接,而可在所述多个电极与所述连接对象之间进行电力和/或电气信号的授受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具备有:使在中央缠绕成束状的多条电气导线的各条电气导线往外扩展成放射状而加以收容的连接器盖构件;与所述连接器盖构件结合的连接器壳构件;以及大致以环状排列在所述连接器壳构件的中央部的周围的多个接触件(contact);其中,所述连接器构成为:在使所述连接器盖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构件结合时,使所述多条电气导线分别与所述多个接触件做压接连接。

另外,在所述的发明中,所述连接器盖构件优选具有多个突起,以及分别在相邻接的突起间形成为凹状而使所述多条电气导线的各条电气导线往外扩展成放射状并予以收容的多个导线收容部。

另外,在所述的发明中,所述连接器盖构件优选为使所述相邻接的突起的高度互不相同而形成。

另外,在所述的发明中,所述连接器盖构件优选为具备有与所述连接器壳构件结合的第一连接器盖构件,以及可装拆地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器盖构件的第二连接器盖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盖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相邻接的突起间的所述多个导线收容部,所述第二连接器盖构件具有抵接于所述多个导线收容部所收容的所述多条电气导线而固持该多条电气导线的导线固持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及医疗仪器,形成为在使连接器盖构件与连接器壳构件结合时将由连接器盖构件所固持的各电气导线及排列于连接器壳构件的各接触件进行压接连接而电性导通的构成,因此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电气导线的连接作业,而可实现制造成本的减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及医疗仪器,将在中央缠绕成束状的多条电气导线的各条电气导线整理成分别往外扩展成放射状,而且以可与各电气导线做压接连接的形态将多个接触件在中央部的周围排列成大致环状,因此与只将各接触件排列于一直线方向的情况相比较,可使连接器整体小型化,所以可省空间地配设连接器而不受医疗仪器的内部空间的限制,而且可提高在医疗仪器的内部的连接器的配设位置及电气导线的拉绕的自由度。

另外,在所述的发明中,若构成为在多个突起间凹入设置有导线收容部,就可正确且容易地整理从中央拉出的多条电气导线。

另外,在所述的发明中,若构成为使相邻接的突起的高度互不相同,就可利用突起间的段差使电气导线容易地定位至形成于该突起间的导线收容部,所以可更简单地进行电气导线的连接作业。

此外,在所述的发明中,若构成为利用导线固持部来固持由导线收容部所收容的电气导线,电气导线就不会因为压接至接触件时所生的负荷而产生偏移或松弛,可更确实地进行电气导线的连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导管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所述电极导管的前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3为所述电极导管的把手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显示所述电极导管中搭载的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从一端侧观看所述连接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从另一端侧观看所述连接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显示所述连接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8为显示所述连接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9为显示将导线在所述连接器单元的第一压接盖与第二压接盖间整理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显示将导线在所述第一压接盖整理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显示所述第一压接盖的立体图。

图12为显示所述第一压接盖所具备的整线部的俯视图。

图13为显示所述整线部的立体剖面图。

图14为显示所述第一压接盖的纵剖面图。

图15为从一端侧观看所述第二压接盖的立体图。

图16为从另一端侧观看所述第二压接盖的立体图。

图17为显示所述连接器单元的中间连接器及刚性基板的立体图。

图18为显示所述中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9为显示所述中间连接器的底面图。

图20为显示所述中间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1为显示所述中间连接器中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22为显示所述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23(a)为显示将导线压接至所述接触件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b)为显示将导线压接至所述接触件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4为显示将导线在所述第一压接盖整理好的状态的立体剖面图。

图25为显示图24中的a部分的详细构成的放大图。

图26为显示将所述第二压接盖组装到所述第一压接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剖面图。

图27为显示图26中的b部分的详细构成的放大图。

图28为显示将中间连接器组装到所述第一压接盖及所述第二压接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剖面图。

图29为显示图28中的c部分的详细构成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至3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医疗仪器的一个例子的电极导管1,首先,参照图1至3来说明电极导管1的整体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导管1是通过血管插入至患者的体内(例如心脏的内部),且使高频电流在该导管电极与装贴在患者的体表的对极板之间流通以提供对于造成心律不齐的原因的心脏组织进行烧灼的治疗的所谓的烧灼导管(ablationcatheter)。

[电极导管]

电极导管1如图1所示,其主体由具有可挠性的细线的细导管(cathetertube)10,及固持住细导管10的把手20所构成。

细导管10如图2所示,形成为具有沿着该管10的中心轴o而延伸的一个内腔的中空构造(所谓的单腔(singlelumen)构造)。细导管10以例如聚烯烃(polyolefine)、聚酰胺(polyamide)、聚醚聚酰胺(polyetherpolyamide)、聚氨酯(polyurethane)等合成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细导管10的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400至1500mm的程度,更优选为700至1200mm的程度。细导管10的外径优选为0.6至3.0mm的程度,更优选为在1.3至3.0mm的程度。细导管10的内径优选为0.5至2.5mm的程度,更优选为1.0至1.5mm的程度。

细导管10的整体虽然可用相同特性的管子来构成,但优选为前端侧发挥相对较柔软的作用(具有可挠性),基端侧发挥相对较硬的作用(具有刚性)。换句话说,细导管10优选兼具有相对于中心轴o弯曲所需的可挠性,以及能够某种程度地保持其姿势所需的刚性。另外,本实施方式虽然举例说明的是在细导管10内形成一个内腔的单腔构造,但也可采用在细导管10内形成多个内腔的多腔构造,或在一根细导管10内混合有单腔构造的区域及多腔构造的区域的复合的构造。

在细导管10的远侧端固定有前端电极31。在此前端电极31的附近,沿着轴方向等间隔固定有多个环状电极32。前端电极31及环状电极32以露出的状态固定在细导管10的表面侧。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导管1利用环状电极32来测量心电位,利用前端电极31对体内组织施加高频能量以烧灼心脏组织。前端电极31及环状电极32以例如铝、铜、不锈钢、金、白金等电气传导性良好的金属材料而形成。而且,前端电极31及环状电极32的外径优选与细导管10的外径相同程度,一般而言为0.5至3.0mm的程度。

在细导管10的内腔,以相互电性绝缘的状态插穿有多条电气导线(以下简称为「导线」)40与操作用钢丝(wire)50与板簧55。此处,在前端电极31的内侧充填有使导线40、操作用钢丝50及板簧55相对于该前端电极31而固定的焊料60。焊料60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一般采用例如锡、铅,但采用锡-铅-银或锡-铅-铜也可,还可采用无铅的锡-银-铜、锡-铜、锡-银、锡-银-铜-铋等。另外,细导管10的管壁在与环状电极32的配设位置对应之处形成有在径向(内外方向)贯通该管壁的侧孔18。导线40的前端侧插穿过此侧孔18并以点焊等方式与环状电极32连接。

各导线40与固定在细导管10上的各电极31、32连接。本实施方式为相对于20个电极31、32而设置20条导线40,且各电极31、32与各导线40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相连接。导线40的前端侧以焊接或点焊等方式与电极31、32连接,导线40的基端侧以压接的方式连接至配设在把手20内的连接器单元100(详细后述)。各导线40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说明,简单而言是使电气绝缘性的树脂包覆于例如铜线等金属芯线的周围而构成。

另一方面,操作用钢丝50横跨延伸于细导管10与把手20之间。操作用钢丝50的前端侧利用焊接等固定在设于细导管10的远侧端的前端电极31的内部,操作用钢丝50的基端侧固定在把手20的握柄(grip)21的内部。操作用钢丝50采用例如sus(不锈钢)、niti(镍钛合金)等超弹性金属材料而形成。操作用钢丝50的直径优选100至200μm的程度(例如200μm)。

于细导管10的内腔设置有板簧55,该板簧55形成为可相对于中心轴o在挠曲方向变形的摆头构件。此板簧55沿着细导管10的中心轴o配设,板簧55的前端侧利用焊接固定在前端电极31的内侧,板簧55的基端侧固定在细导管10的内部。板簧55的轴方向的长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为例如40至300mm的程度。板簧55的宽度只要可收纳在细导管10的内腔内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板簧55的材质以例如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镍合金等金属材料或氟树脂、聚酰胺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等为优选。

把手20如图3所示,具备有:形成为操作者可握持的形状的握柄21,以及相对于握柄21而安装成可朝轴方向滑动自如的操作头(nob)22而构成。当操作者握住如此构成的把手20而使操作头22朝图1的y方向进行滑动操作,就将操作用钢丝50往基端侧拉伸,使细导管10的前端部(可挠部)朝图1的x方向弯曲(偏向)。也就是,操作者可通过使操作头22进行滑动操作而使细导管10进行摆头偏向动作。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细导管10弯曲,是指细导管10的中心轴o进行一段或两段以上的折线状的变形,或连续曲线状的变形。

握柄21及操作头22以例如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合成树脂所形成。

操作头22具有:供细导管10插穿的第一头构件23,以及与该第一头构件23结合的第二头构件24。操作头22以无法拔脱的状态将第二头构件24的基端侧插入握柄21内,且可相对于该握柄21而朝轴方向滑动。

此外,在操作头22的内部(第一头构件23与第二头构件24之间),收容固持有连接器单元100。连接器单元100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说明,但简单而言是使插穿至第一头构件23的细导管10内的多条导线40与插穿至第二头构件24的fpc基板80电性连接。

握柄21的外形为形成与操作者的手匹配的根据人体工学的形状。此握柄21形成为轴方向的各端部开口的中空构造,在其中空内部收容有朝轴方向延伸的fpc基板80。在握柄21的基端侧,配设有通过电线而与电源装置(高频产生及电位测量用装置)等外部机器连接的基端侧连接器70。

fpc基板80是将多个导线层(金属箔)形成在绝缘性膜上而构成。此fpc基板80通过握柄21的内部而延伸到操作头22的配设位置。fpc基板80的基端侧为将该基端侧的导线层部分连接至基端侧连接器70的圆形多芯的端子。另一方面,fpc基板80的前端侧形成为将绝缘膜剥离而成的连接区域(连接器部),且可相对于设在细导管10的未图示的插口(fpc用连接器)而插拔。因此,多条导线40与fpc基板80(基端侧连接器70)通过连接器单元100而电性连接。

[连接器单元]

接着,追加参照图4至2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

连接器单元100的主体由:供用来整理多条导线40的第一压接盖110,可装拆地安装至第一压接盖110且将多条导线40压入的第二压接盖140,连接有由两压接盖110、140所固持的各导线40的中间连接器150,以及以焊料连接有中间连接器150的刚性基板180所构成。以下,为便于说明,以图4至6所示的连接器单元100的配设姿势为基准,将图4至6的上侧(电极导管1的基端侧)也称为「一端侧」,将图4至6的下侧(电极导管1的前端侧)也称为「另一端侧」。

第一压接盖110如图8至11等所示,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盖本体111,以及设于盖本体111的另一端侧的中心的中空的圆筒部112。此第一压接盖110采用合成树脂等电气绝缘性材料而成形。在盖本体111的一端侧,凹入设置有供第二压接盖140卡合的四个卡合凹槽118。另外,在盖本体111的一端侧设有朝轴方向延伸的用来卡合至中间连接器150的侧壁的四个第一卡合突起119。

在第一压接盖110的轴心位置,沿着轴方向贯通形成有供细导管10(多条导线40及操作用钢丝50)插入的第一插穿孔113。另外,细导管10的基端部固定在第一插穿孔113的中间,多条导线40及操作用钢丝50通过第一插穿孔113而从该基端部拉出。在盖本体111的一端侧的端面,于第一插穿孔113的周围(四方)设有用来将从该第一插穿孔113拉出的多条导线40整理成朝径向外侧大致放射状的四个部位的整线部120,各个部位的整线部120分别用来整理五条导线40。

整线部120具有立设于盖本体111的一端侧的多个突起(突起群)而构成。以下,如图12所示,将一个整线部120中的多个突起的排列方向中横向的排列方向称为「列方向」,将纵向的排列方向称为「行方向」。因此,各整线部120具有在列方向及行方向隔着预定间隔而配设的18个(3列×6行)突起而构成。

在整线部120中,如图12所示,按照从径方向的内侧往外侧的顺序,在第一列设有六个第一突起121,在第二列设有六个第二突起122,在第三列设有六个第三突起123。另外,以下,将六个第一突起121也统称为「第一突起群121g」,将六个第二突起122也统称为「第二突起群122g」,将六个第三突起123也统称为「第三突起群123g」。

在各整线部120,形成有用来收容从第一插穿孔113向径向外侧拉出的各导线40的五个导线收容沟130。导线收容沟130如图13所示,具有:设于相邻接的第一突起121间的第一收容沟131、设于相邻接的第二突起122间的第二收容沟132,以及设于相邻接的第三突起123间的第三收容沟133。各收容沟131至133的底面位于同一面内,可将各导线40载置于该底面上。导线收容沟130的沟的宽度(列方向的宽度)比一条导线份的直径略大,使得收容在其中的导线40不会在该沟的宽度方向晃动。

此处,在第一突起群121g与第一插穿孔113之间,形成有向盖本体111的一端侧开放的内侧凹部134。

此外,在第一突起群121g与第二突起群122g之间,形成有向盖本体111的一端侧开放的嵌合凹部135。在此嵌合凹部135凹入设置有使导线收容沟130的底面在行方向分断开的接触件插入沟136。因此,收容于导线收容沟130的导线40在行方向横跨于接触件插入沟136上。

此外,在第二突起群122g与第三突起群123g之间,形成有向盖本体111的一端侧开放的外侧凹部137。此外侧凹部137的底面形成于比导线收容沟130的底面更深的位置。因此,收容于导线收容沟130的导线40在行方向横跨于外侧凹部137上。

此处,如图14等所示,在第一突起群121g中,越向列方向(横向)的外侧配置高度越低的第一突起121,越向列方向(横向)的内侧配置高度越高的第一突起121。因此,第一突起群121g形成为第一突起121从列方向的外侧(高度低的第一突起121)朝内侧(高度高的第一突起121)阶段地变高的形态。因此,如图14所示,利用在列方向相邻接的第一突起121间的段差使导线40从列方向的外侧往内侧保持大致水平而移动,因而拉着导线40使其抵靠着第一突起121的侧壁而定位到导线收容沟130内会变容易。

第二压接盖140如图15及16所示,以俯视观看形成为矩形。此第二压接盖140采用合成树脂等电气绝缘性材料而成形。第二压接盖140形成为可从一端侧覆盖住第一压接盖110的四个部位的整线部120的大小。第二压接盖140在与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插穿孔113对齐的位置(轴心位置),形成有朝轴方向贯通的圆形的第二插穿孔141。在此第二压接盖140的另一端侧的大致四个角,突设有可与第一压接盖110的卡合凹槽118卡合的第二卡合突起142。另外,第二压接盖140在与第一压接盖110的嵌合凹部135对齐的位置,形成有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沿着该第二压接盖140的各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开口部143,此嵌合开口部143发挥作为中间连接器150的连络口的功能。

在第二压接盖140的另一端侧,于第二插穿孔141的周围突设有插入至第一压接盖110的内侧凹部134(第一突起群121g的内侧)而与配置于该内侧凹部134的导线部分抵接且将该内侧凹部134推入的矩形环状的内侧凸肋144。另外,在第二压接盖140的另一端侧,沿着第二压接盖140的各边方向突设有插入至第一压接盖110的外侧凹部137(第二突起群122g与第三突起群123g之间)而与配置于该外侧凹部137内的导线部分抵接且将该外侧凹部137推入的四个外侧凸肋145。因此,以在内侧凸肋144与外侧凸肋145两处被推入的按压状态固持住被收容在导线收容沟130的导线40。此时,外侧凹部137如图13等所示形成为比导线收容沟130(第一至第三收容沟131至133)更深,所以当通过外侧凸肋145将导线40推入至外侧凹部137内时,配设于内侧凸肋144与外侧凸肋145之间的导线部分的松弛会被吸收在外侧凹部137内,而成为使导线40毫无松弛地张设于各凸肋144,145间的状态(适于后述的压接连接的状态)。

中间连接器150如图17至19所示,具备有形成为以俯视观看呈矩形的壳体160,以及被固持成沿着壳体160的各边方向排列的状态的多个接触件(contact)170而构成。

壳体160采用合成树脂等电气绝缘性材料而成形。壳体160具有用来固持多个接触件170的平板状的壳本体161,以及设于壳本体161的周围的矩形框状的侧壁部167。在壳本体161的与各压接盖110、140的各插穿孔113、141对齐的位置,形成有沿着轴方向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中心孔162。在此壳本体161的另一端侧,于中心孔162的周围(四方)立设有沿着该壳体160的该各边方向延伸的四个嵌合凸部163。嵌合凸部163形成为可相对于第一压接盖110的嵌合凹部135及第二压接盖140的嵌合开口部143而嵌插的大小。

在壳本体161,如图20所示形成有用来固持接触件170的接触件固持孔164。接触件固持孔164具有从壳本体161的表面贯通到背面而在壳本体161(嵌合凸部163)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开口的内侧固持孔165,以及只在壳本体161的一端侧开口的外侧固持孔166。

在侧壁部167中,形成有供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卡合突起119卡合的卡合段部168。另外,在侧壁部167的一端侧,设有用来使中间连接器150定位在刚性基板180上的圆筒状的凸柱169。

接触件170通过对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的薄平板施加冲压加工(冲切加工及弯曲加工等)而形成为图21及图22等所示的预定形状。接触件170具有:前端具有两股形状(分叉成两股的形状)而朝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171、与连接部171相连且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72、与连结部172相连且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屈曲部173,以及与屈曲部173相连且以焊料连接在刚性基板180上的端子181的引线(lead)部174。接触件170在其表面施加有要在其上包覆例如金(au)等薄膜所需的表面处理(镀覆处理)。在接触件170的连接部171及屈曲部173,在其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压入突起175,连接部171压入内侧固持孔165,屈曲部173压入外侧固持孔166。此压入突起175在插入各固持孔165、166时咬入该固持孔165、166的内表面而发挥防止拔脱的作用。

在连接部171的前端部,设有形成为两股形状的一对前端突起176。在一对前端突起176之间,设有朝向另一端侧(图21中为上方)开口的压接沟177。各接触件170的压接沟177供两压接盖110、140所固持的导线40进行压接连接。

导线40如图23所示,以电气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所构成的绝缘包覆42包覆由例如铜等导电性材料所构成的芯线41而构成。导线40的直径优选50至200μm的程度。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导线40的直径为100μm的程度的情况时,芯线41的直径为80μm的程度。

此处,各接触件170的前端突起176如图17等所示,以比壳本体161(嵌合凸部163)的一端侧还向外侧突出的状态配设。因此,将中间连接器150安装至两压接盖110、140,且使中间连接器150的嵌合凸部163嵌插至第一压接盖110的嵌合凹部135时,其突出部分(前端突起176)会插入至接触件插入沟136内,且横跨在接触件插入沟136上的导线部分会插入至接触件170的压接沟177内。此时,各接触件170的压接沟177的宽度形成为比芯线41的直径略小,当导线40插入至压接沟177内,该导线40的绝缘包覆42会被压接沟177的内缘切裂开来,因此成为剥出状态的芯线部分会与压接沟177的内缘接触(压接连接),使导线40与接触件170电性连接。

刚性基板180为形成有预定的配线图案的硬质的印刷配线板。此刚性基板180形成为与第一压接盖110的盖本体111大致相同大小的大致圆盘状。在刚性基板180的另一端侧,排列配置有通过焊接而连接中间连接器150的多个接触件170(引线部174)的多个端子181。另外,在此刚性基板180,形成有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供中间连接器150的定位用凸柱169插入的凸柱孔183。另一方面,在刚性基板180的另一端侧,安装有通过未图示的配线图案而连接至多个端子181的未图示的插口(jack)(fpc用连接器)。通过将fpc基板80的连接器部安装至此插口,fpc基板80便与刚性基板180电性连接。在此刚性基板180的中央,形成有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以俯视观看呈矩形的基板孔182。而且,使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插穿孔113、第二压接盖140的第二插穿孔141、中间连接器150的中心孔162,及刚性基板180的基板孔182在轴方向相对齐而相连通,且使偏向机构(操作用钢丝50)通过此等孔而拉绕至把手20的内外。

<作用>

接着,追加参照图24至29来说明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的作用。以下,针对组装连接器单元100的步骤进行说明。另外,为了让人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而将图24、26及28的一部分作成为剖面图,图第25、27及29显示其剖面部分的详细构成。

首先,将各电极31、32安装至细导管10,且作成有导线40(本实施方式中为20条)及操作用钢丝50从细导管10的基端部拉出的状态的细导管组件(cathetertubeassembly),然后将此细导管组件的基端部黏接固定至第一压接盖110。此时,使导线40及操作用钢丝50插穿过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插穿孔113。因而,成为通过细导管10的内腔的导线40从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插穿孔113被拉出至外部的状态。然后,如图24及25所示,使原先缠绕成束状的20条导线40从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插穿孔113往径向外侧扩展成放射状并收容于各导线收容沟130。由此,就成为将导线40以每五条为单位分配给各整线部120,总共20条的导线40从第一插穿孔113往四方呈放射状延伸出去的状态。另外,如图25所示,收容于各导线收容沟130的导线40成为沿着该放射方向横跨在接触件插入沟136及外侧凹部137上的状态。

接着,如图26及27所示,使第一压接盖110与第二压接盖140的位置对合,并使第一压接盖110的卡合凹槽118与第二压接盖140的第二卡合突起142相卡合,而将第二压接盖140安装至第一压接盖110。此时,第二压接盖140的内侧凸肋144会插入第一压接盖110的内侧凹部134,第二压接盖140的外侧凸肋145会插入第一压接盖110的外侧凹部137。此时,收容于导线收容沟130的导线40之中的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导线部分被夹持并固定在内侧凸肋144的前端面与内侧凹部134的底面之间,且配置于径向外侧的导线部分通过外侧凸肋145的前端面而被压入至外侧凹部137并使其松弛被吸收。因此,在两凸肋144、145间延伸的导线部分会以毫无松弛地张设的状态且稳固地被固持的状态横跨在接触件插入沟136上。另外,在第二压接盖140安装在第一压接盖110上的状态下,第一压接盖110的嵌合凹部135与第二压接盖140的嵌合开口部143的位置相对合,嵌合凹部135会通过嵌合开口部143而朝向一端侧(图27中的上方)开放,而成为可从该一端侧收容中间连接器150的嵌合凸部163(前端突起176)的状态。

然后,如图28及29所示,使中间连接器150与连结状态的两压接盖110,140的位置相对合,且使第一压接盖110的第一卡合突起119与中间连接器150的卡合段部168相卡合,由此将中间连接器150安装至两压接盖110,140。在图28及29中,为求方便而省略刚性基板180的图示,但实际上在中间连接器150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刚性基板180。此时,中间连接器150的嵌合凸部163会通过第二压接盖140的嵌合开口部143而嵌合至第一压接盖110的嵌合凹部135。此时,因为接触件170的前端突起176(压接沟177)从嵌合凸部163向外侧突出,所以该前端突起176会插入嵌合凹部135的接触件插入沟136。如上所述,在导线40横跨在接触件插入沟136上,且前端突起176插入接触件插入沟136时,导线40会进入前端突起176间的压接沟177。此时,绝缘包覆42会被压接沟177的内缘切裂开来,因此成为剥出状态的芯线41会与压接沟177的内缘接触,使导线40与接触件170做压接连接。因此,连接有各导线40的各电极31、32,以及连接有fpc基板80的基端侧连接器70的各端子通过该中间连接器150而电性连接(电性导通),而可在各电极31、32与基端侧连接器70之间进行电力和/或电气信号的授受。如此,组装起来的连接器单元100如前所述,成为黏接固定在细导管10的基端侧的状态。然后,将此细导管10安装至把手20,且通过电线将基端侧连接器70连接至外部的电源装置(高频产生及电位测量用装置),由此可使电极导管1作动(可在电极31与装贴在患者的体表的对极板之间进行高频通电及通过环状电极32进行心电位的测量),以进行心脏的心律不齐的治疗、诊断等的医疗行为。

<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形成为在使两压接盖110、140与中间连接器150结合时对于由两压接盖110、140所固持的各导线40及排列于中间连接器150的各接触件170进行压接连接而电性导通的构成,因此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导线40的连接作业,而可实现制造成本的减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将原先在中央缠绕成束状的多条导线40的各条导线整理成分别往外扩展成放射状,且以可与各导线40做压接连接的形态将多个接触件170在中心孔162的周围排列成大致环状,因此与只将所述接触件排列于一直线方向的情况相比较,可使连接器单元100整体小型化,所以可省空间地配设连接器单元100而不受把手20的内部空间的限制,而且可提高在把手20的内部的连接器单元100的配设位置及导线40的拉绕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在排列于第一插穿孔113的周围的多个突起间凹入设置有导线收容沟130,因此可正确且容易地整理从中央的插穿孔113拉出的多条导线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使相邻接的第一突起121的高度互不相同,可利用该突起121间的段差使导线40容易地定位至形成于该突起121间的导线收容沟130,所以可更简单地进行导线40的连接作业。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及电极导管1,利用内侧凸肋144及外侧凸肋145来固持导线收容沟130所收容的导线40,导线40就不会因为压接至接触件170时的负荷而产生偏移或松弛,可更确实地进行导线40的连接作业。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化、改良。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多个(20个)接触件在轴线周围排列成矩形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接触件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所例示,也可采用其它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其具体例可为将多个接触件排列成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的环状,或将多个接触件在轴线周围排列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或将多个接触件排列成具有屈曲部及直线部的奇特形状的环状。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一条导线连接(压接)至一个接触件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例如,也可采用将一条导线连接(压接)至多个接触件,或将一条导线连接至一个接触件中所形成的多个压接沟的构成。接着剂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利用绝缘包覆来包覆芯线而构成的电气导线作为导线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采用例如同轴电线等其它的电气导线。此外,芯线的材料可采用例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各种导体。而且,可对芯线的材料实施例如镀锡等的表面处理。此时,芯线的构造也可为单线也可为绞合线。另一方面,绝缘包覆的材料以例如腈橡胶(nitrilerubber)等绝缘性的合成橡胶、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为优选。另外,绝缘包覆的材料中也可含有例如阻燃剂、充填剂或着色剂等添加剂。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连接器单元的第一压接盖排列多个突起(突起群)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各突起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所例示,也可采用其它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排列配置形状互不相同的第一至第三突起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采用排列配置全部都是相同形状的突起的构成。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连接器单元配设于把手的操作头内部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将连接器单元配设于把手内部的其它位置。换言之,只要是可电性连接导线与fpc基板(基端侧连接器)的位置即可,连接器单元的配设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细导管的前端部(远侧端及远侧端附近的区域)配置电极(前端电极、环状电极)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电极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所例示,也可采用其它的配置及形状、个数等。例如,细导管的前端部也可为形成为大致为圆形的环圈形状。另外,细导管的前端部也可形成为在芯材的周围于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有多根弧状的支臂(spine),且将芯材及各支臂的轴方向的两端部相结合,而形成为篮球形(球形或蛋形)。而且,细导管的前端部也可分叉成多个分支,使各分支的前端为自由端。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使操作头相对于把手朝轴方向滑动来进行使细导管弯曲(偏向)的操作的滑动式的把手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采用例如(a)与细导管的中心轴在同轴上具有旋转轴,使配置于握柄的周围的拨环(dial)绕该旋转轴转动,由此进行使细导管弯曲的操作的拨转式的把手,(b)具有与细导管的中心轴正交的旋转轴,使配置于握柄的转盘绕着该旋转轴转动来进行使细导管弯曲的操作的转盘式的把手,或(c)使配置于握柄的推杆(lever)朝预定的方向滑动,由此进行使细导管弯曲的操作的推杆式的把手等的具备其它操作方式的把手。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具备用来使细导管的前端部按照把手的操作而朝预定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x方向)弯曲的偏向机构(操作用钢丝及板簧等)的电极导管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采用例如具备作为弹簧构件的棒簧的电极导管,或具备不使用弹簧构件的偏向机构的电极导管,或者不具备所述偏向机构的电极导管。但是,即使是不具备偏向机构的电极导管,其细导管本身优选具有可挠性,且可依照插穿路径及诊断部位、治疗部位等的形状而适当地变形(弯曲)。在此情况下,就不需要操作用钢丝及板簧等,把手的形状也会不同(也就是只有握柄)。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用于心律不齐等的治疗的电极导管(所谓的烧灼导管)作为医疗仪器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构成,也可采用用于心律不齐等的诊断的电极导管(所谓的ep导管)、用于消除心房纤维性颤动的导管(所谓的心室内除房颤导管)来作为医疗仪器。

此外,除了用于心脏的检查(诊断)、治疗的医疗仪器以外,还可应用于例如用来测量食道内部的温度的食道导管、用来烧灼肿瘤组织等病灶部位而将其去除的烧灼用导管等其它的医疗仪器。另外,所述的烧灼用导管的目的是为了肺癌等的肺的疾患的治疗而插入气管然后烧灼标的部位所用。

另外,还可将连接器单元应用于医疗仪器以外的各种电气机器。就电气机器而言,可列举例如用于生产工厂等的电气机器、用于家庭的电气机器、用于办公室的电气机器等各式各样的电气机器。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导管(医疗仪器)

10细导管(管构件)

20把手(操作构件)

31前端电极(电极)

32环状电极(电极)

40导线(电气导线)

70基端侧连接器(连接对象)

80fpc基板(连接对象)

100连接器单元(连接器)

110第一压接盖(第一连接器盖)

120整线部

121第一突起

122第二突起

123第三突起

130导线收容沟(导线收容部)

140第二压接盖(第二连接器盖)

144内侧凸肋(导线固持部)

145外侧凸肋(导线固持部)

150中间连接器

160壳体(连接器壳)

170接触件

176前端突起

177压接沟

180刚性基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