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接口及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7312发布日期:2019-10-23 01:4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复合接口及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接口,以及包含此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通信领域的发展,需要在同一通信设备上设置的数据传输接口规格越来越多,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较多的数据传输接口集成在通信设备上,破坏了设备的外观一致性。此外,多接口设置也不利于设备的防尘、防水等性能控制,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兼容性的复合接口、包含此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接口,包括座体、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挡片、驱动件和从动件,所述座体内设相连通的通道和收容空间,所述通道与外界相通形成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至所述通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座体;所述挡片转动连接至所述座体,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之间,所述驱动件固连至所述挡片;所述从动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且与所述驱动件配合;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插接部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通道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内。

在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及所述通信设备中,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伸入所述通道且位于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接口正对所述开口,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当所述挡片受到外力,相对所述座体转动并打开所述通道时,与所述挡片固连的所述驱动件随所述挡片一同相对于所述座体转动,所述驱动件带动与其配合的所述从动件运动,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得以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连接器移动以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当所述复合接口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配合的所述第二接头可以伸入所述通道而实现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接触并导通;当所述第一弹性件被所述第二连接器带动产生弹性变形后,所述挡片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均打开所述通道,使得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一接头能够伸入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产生接触并导通。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采用同一个所述开口实现了对两种规格数据接头的兼容功能,使得包含此复合接口的所述通信设备上的开口数量减少,因此所述通信设备的外观一致性得以提升。

其中,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退出所述通道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移动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当所述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退出所述通道时,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移距离最小,过程最短。

其中,所述通道内设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尾端,所述通道包括依次形成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尾端之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一段相通,所述收容空间内形成第一底壁和限位面,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二段内形成第二底壁,所述限位面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所述限位面得以为所述第二连接器提供位移过程中的抵持定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位移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呈一定的夹角设置,所述限位面在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也为倾角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以内,也可以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之背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凹槽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凹槽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定位,同时可以缩小所述复合接口的整体体积。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可以为压缩簧,也可以设置为拉簧或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还可以设置于所述通道的内表面。

其中,所述挡片包括与所述座体转动连接的枢接端、与所述枢接端相对设置的自由端及连接在所述枢接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的一对侧边,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通道内时,所述第二插接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正对所述自由端的中心区域,所述驱动件连接至所述侧边。由此,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从动件得以始终位于所述通道之外,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从动件的配合动作不会对所述通道产生阻碍。

其中,所述驱动件包括互连为一体的连接部和凸轮部,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挡片的所述侧边,所述凸轮部用于抵持所述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基座的中心区域。

其中,所述通道内设顶壁、底壁和连接在所述顶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收容空间形成在所述通道的第二底壁,所述挡片的所述枢接端靠近所述顶壁,所述从动件包括顶面和侧面,所述顶面朝向所述通道的顶壁,所述侧面抵靠所述通道的侧壁,所述顶面形成与述凸轮部接触的滑轨。其中,所述驱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驱动件至少包括与所述挡片固连的第一连杆和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从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基座的中心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基座包括顶面和底面及连接在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一对侧面,所述第二插接部设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连接的位置设置在与所述侧面。

其中,所述驱动件为齿轮,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其中,为了进一步减小体积,所述齿轮还可以被设计为扇形齿弧的形状。

其中,所述驱动件为蜗轮蜗杆机构,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接触的抵持面。

其中,所述驱动件为滚珠丝杠机构,所述从动件为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接触的抵持面。

其中,所述驱动件为滚轮,所述滚轮外表面设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曲线槽,所述从动件为支杆,所述支杆包含一圆柱段,所述圆柱段伸入所述曲线槽,且所述圆柱段的外形与所述曲线槽相配合。

其中,所述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件分别连接至所述挡片的所述一对侧边,所述两个驱动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纳空间,其中一所述驱动件设有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一定位面,另一所述驱动件设有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用于限位。

其中,所述挡片与所述座体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辅助驱动所述挡片关闭所述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可以采用扭簧、拉簧、压簧或者弹片等多种弹性结构。

其中,所述挡片还包括挡片基座,所述挡片与所述挡片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挡片基座与所述座体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挡片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通道内壁设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用于收容并定位所述挡片基座。

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通道还包括相对的顶壁和第二底壁,所述挡片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顶壁靠近所述第二底壁的位置,所述驱动件和所述挡片分列所述旋转轴线的两端。所述挡片打开时能够具备更长的力臂,避免因为外力不够难以打开所述通道的情况出现。

其中,所述挡片的外形与所述通道被所述挡片关闭处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实现所述挡片对所述通道的密封,保护所述第一连接器。

其中,所述挡片与所述通道内壁相配合的外沿处设有柔性密封条,用于加强所述挡片对所述通道的密封效果。

其中,在相对两个所述驱动件的所述旋转轴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实施例中,所述挡片分为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和所述第二挡片的外形配合以实现所述挡片对所述通道的密封。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之背离所述第二插接部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伸入所述凹槽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数据线从所述凹槽内引出,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簧,所述压缩簧套设于所述数据线外。

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收容所述数据线,压缩簧套设与所述突出部外侧。所述突出部外壁与所述压缩簧的内腔配合以定位所述压缩簧的伸缩轨迹。

其中,所述凹槽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分列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两侧,每个所述凹槽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器提供更平衡的弹力。

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通道包括相对的顶壁和第二底壁,以及连接于所述顶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且相对的两个侧壁,其中一所述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另一所述侧壁上设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提供远离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一承载面。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单元、数据线和至少一个上述复合接口,所述复合接口设置于所述通信设备中,且所述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数据线分别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于所述处理单元。其中,与本申请相关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可以分别为小型热插拔(smallform-factorpluggable,spf)光模块接头和rj45模块(也称为rj45插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复合接口的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头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头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状态插入所述第一接头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驱动件为凸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驱动件为连杆机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驱动件为齿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驱动件为蜗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驱动件为滚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挡片安装位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所述通道设置凸台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接口,实现了同一个接口对两种规格数据接头的兼容功能,使得包含此复合接口的通信设备上的接口数量减少,提升通信设备的外观一致性。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复合接口100包括座体60、第一连接器10、第二连接器20、挡片30、驱动件40和从动件50。所述座体60内设有通道70和收容空间80。所述通道70与所述收容空间80相互连通。所述通道80与所述座体60的外界相通并形成开口71,开口71为用于插入数据接头的插口,收容空间80为设置在通道80内壁的凹入区,收容空间80用于容纳第二连接器20。换言之,开口71朝向所述座体60的内部延伸以形成所述通道70。在所述通道70内固定有所述第一连接器10。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连接器10正对所述开口71,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插接部11正对所述开口71。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与所述座体60为弹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与所述座体60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90,所述第一弹性件90一端连接至所述座体60,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器20。所述挡片30与所述座体60为转动连接,所述挡片30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插接部21之间。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中心位置。所述挡片30可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道70,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与所述开口71之间为完全畅通状态,或者在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21之间形成遮挡关闭通道70。所述驱动件40与所述挡片30固连。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件40也随所述挡片30相对于所述座体60转动。所述从动件50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上,所述从动件50与所述驱动件40相互配合,所述从动件50可以将所述驱动件40的转动动作转化为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运动。

当所述第一弹性件90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0位于所述通道70内,且所述第二连接器20位于所述开口71和所述第一连接器10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正对所述开口71。此时所述挡片30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之间,所述挡片30关闭所述第二插接部21和所述第一插接部11之间的所述通道70,在此种状态下,只有所述第二连接器20可以使用,第一连接器10因被所述挡片3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遮挡而不能使用。

当所述挡片30受到外力后,所述挡片30相对所述座体60转动,直至所述挡片30转出所述通道70以实现所述通道70的打开。由于所述驱动件40与所述挡片3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40也随所述挡片30转动。此时与所述驱动件40配合的所述从动件50随所述驱动件40的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位移。所述第二连接器20位移的方向为从所述通道70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内部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位移的过程中不断驱使所述第一弹性件90产生弹性变形。当所述挡片30完全从所述通道70中退出并打开所述通道70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0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80内。此时,第一连接器10和开口71之间的通道70畅通,第一连接器10处于可以被使用的状态,第二连接器20隐藏在收容空间80内,无法使用。

所述复合接口100是用于同时兼容第一接头201和第二接头202设计的。本申请文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所述第一插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的规格相互匹配,以使得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100具备了匹配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的基础。具体的,请参阅图3和图4,定义所述通道7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001,所述通道70内还包括第一止位面12和第二止位面22。所述第一止位面12与所述第二止位面22平行,所述第一止位面12与所述第二止位面22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001。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第二止位面22与所述开口71在所述通道70中合围出第一段101,所述第一段101用于完全收容所述第二接头202,所述第二接头202在所述第一段101内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接触并导通。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所述第一止位面1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第二止位面22在所述通道70中合围出第二段102,所述第二段102用于完全收容所述第一接头201,并实现所述第一接头201与所述第一插接部11的接触和导通。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所述通道内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0和所述开口71之间,所述第二止位面22也位于所述第一止位面12与所述开口71之间。即所述第二段102为所述第一段101向所述通道70内的延伸。

可以理解的,所述通道70内设与所述开口71相对的尾端73。所述通道70包括依次形成在所述开口71和所述尾端73之间的所述第一段101和所述第二段102。所述收容空间80与所述第一段101连通,所述收容空间80内形成有第一底壁81和限位面82,所述通道70的所述第二段102内形成有第二底壁74。所述限位面82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壁81和所述第二底壁74之间。所述限位面81得以为所述第二连接器20提供位移过程中的抵持定位。

对于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在图3和图4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201为spf光模块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为rj45模块。所述第一接头201的最前端设有第一伸入段2011,所述第二接头202的最前端设有第二伸入段2021。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接头201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所述第一插接部11结合时,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的最前端与所述第一止位面12共面;当所述第二接头202与所述第二连接器10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结合时,所述第二伸入段2021的最前端与所述第二止位面22重合。根据spf光模块接头的规格和所述rj45模块的规格设定差异,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伸入段2021的长度。参阅图5,当所述第一接头201进入所述第二所述收容腔102,所述第一端2011与所述挡片30接触时,所述第一接头201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之间仍留有空隙。这使得所述第一接头201可以继续沿所述第一方向001运动,向所述挡片30提供相对于所述座体60翻转的外力,驱动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所述第一接头201进而伸入所述第二段10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结合。

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头100针对rj45光模块接头和spf光模块二者的规格特性做了针对性设计,利用spf光模块接头和rj45模块在外形上的区别加以设定,实现了所述复合接头100同时兼容两种规格插座的功能。在其余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不仅限于spf和rj45两种规格的插座,只要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的第一端2011与第二端2021存在长度尺寸上的区别,都可以沿用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加以解决二者的兼容问题。

可以理解的,所述挡片30在关闭所述通道70时,所述通道70内除所述挡片30之外还可以包括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但在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之后,所述第一段101和所述第二段102内应为无阻碍状态。即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均退出所述第二段102。

对于所述收容空间80,在图1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80位于所述通道70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器20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001的第二方向002运动以移入所述收容空间80。当所述第二连接器20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001的所述第二方向002退出所述通道70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距离最小,过程最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6),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002呈一定的夹角设置。此外,所述第二连接器20可以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80以内,也可以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80内,只要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时不伸入所述第二段102内即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0之背离所述第二插接部21的表面设有凹槽211,所述第一弹性件9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81,所述第一弹性件90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凹槽211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所述凹槽211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90的定位,同时由于所述弹性件90在变形后可以收容于所述凹槽211内,所述复合接口100的整体体积得以缩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9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件沿所述第三方向003分列所述第二插接部21的两侧所述凹槽211内,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器20提供更平衡的弹力。

所述第一弹性件90在图1中为压缩簧91,所述压缩簧91一端与所述收容空间80的第一底壁81抵持,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上。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90也可以设置为拉簧或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90可以相应的设置于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相对的内表面上,或者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接触的表面上,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实现弹性配合连接。

对于所述挡片30,包括与所述座体60转动连接的枢接端34,以及与所述枢接端34相对设置的自由端35。一对侧边36连接在所述枢接端34和所述自由端35之间。所述挡片30的旋转轴线31位于所述枢接端34,所述自由端35绕所述旋转轴线3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道70。

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不仅限于spf和rj45两种规格的插座,只要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的第一端2011与第二端2021存在长度尺寸上的区别,都可以沿用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加以解决二者的兼容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义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001和所述第二方向002的方向为第三方向003。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在所述第三方向003上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一侧。这样设置后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得以始终位于所述第二段102之外,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也位于所述第一段101之外,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的配合动作不会对所述第二段102或所述第一段101产生任何阻碍,更利于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的插入动作。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位于所述通道70内时,所述第二插接部21背离所述开口71的一侧正对所述挡片30的所述自由端35的中心区域,所述驱动件40连接至所述侧边36。由此,所述驱动件36和所述从动件50得以始终位于所述通道70之外,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的配合动作不会对所述通道70产生阻碍。

对于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二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将所述挡片30的转动动作转化为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动作。在现有的机械结构中,能够实现这一运动转换的机构很多,如凸轮机构、连杆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曲线轮滑块机构、蜗轮蜗杆机构等等均可以用来实现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之间的配合。

具体的,见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挡片30的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三方向003延伸,所述驱动件40包括凸轮401,所述凸轮401包括互连为一体的连接部4012和凸轮部4013,所述连接部4012连接至所述挡片30的所述侧边36,所述凸轮部4013用于抵持所述从动件50。为了节约空间,所述凸轮401为板状,板状的所述凸轮401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003,并与所述挡片30同轴转动。在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的过程中,板状的所述凸轮401在转动时沿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半径呈单向递增。单向递增的所述凸轮401不断抵持所述从动件50,使得所述从动件50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不断朝向远离所述凸轮401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从动件5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固定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20得以随所述从动件50共同沿所述第二方向002运动,从而从所述第二段102中移开。

可以理解的,所述从动件50与所述凸轮401配合。在所述通道70内包括相对的顶壁75和第二底壁74,以及连接于所述顶壁75和所述第二底壁74之间且相对的两个侧壁76。所述收容空间80形成在所述通道70的所述第二底壁74。所述挡片30的所述枢接端34靠近所述顶壁75。所述从动件50可以为与所述连接器20固连的滑轨,也可以如图1所示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一体成型。所述从动件50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基座23的边缘位置。在此类实现方式中,所述从动件50被设置为滑轨501,所述从动件的侧面与所述通道70的所述侧壁76抵靠。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垂直移入所述收容空间80,当所述凸轮部4013的转动中心也为所述旋转轴线31时,所述凸轮401与所述滑轨501之间的接触面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此时所述滑轨501可以为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002的平面即可满足功能要求。而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002呈一定的夹角,此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所述第一方向001上相对于所述凸轮401的回转中心会发生偏移,所述凸轮401与所述滑轨501之间的接触面也随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而产生变化,形成移动路径4011。见图6,为了辅助所述第二连接器20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的位移动作,可以将所述滑轨501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方向002呈一定倾角的斜面5011。所述移动路径4011在所述斜面5011上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002高低不同的接触位置。当所述挡片30关闭所述通道70时,所述凸轮401与所述斜面5011的第一端4014接触,所述第一端4014的位置较低;当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后,所述凸轮401与所述斜面5011的第二端4015接触,所述第二端4015的位置较高。或者说,所述第二端4015与所述第一底壁8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4014与所述第一底壁81的距离。由此,所述斜面5011可以加速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动作,与所述凸轮401实现更好的配合。

可以理解的,所述滑轨501还可以设置为曲面,所述移动路径4011在所述曲面上也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002高低不同的所述第一端4014和所述第二端4015接触位置,可以起到与所述斜面5011相同的技术效果。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见图7,所述挡片30的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三方向003延伸,所述驱动件40为连杆机构402,所述从动件50为与所述连杆机构402配合的转轴502。所述连杆机构402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021和第二连杆4022。所述第一连杆4021与所述挡片30固连,所述第二连杆4022与所述转轴502转动连接,所述转轴502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基座23的边缘位置,相应的所述第二插接部21设于所述基座23的中心区域。或者说,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所述基座23包括顶面231和底面232及连接在所述顶面231和所述底面232之间的一对侧面233。所述第二插接部21设于所述顶面231,所述转轴502设于所述侧面233。

所述转轴502可以与所述基座23一体成形,也可以与所述基座23实现固连即可。在所述挡片30受外力作用打开所述通道70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4021随所述挡片30一同转动,所述第二连杆4022和所述转轴502都产生了随所述第一连杆4021一同转动的趋势。这个转动趋势被传递到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上,所述第二连接器20通过所述第一连杆4021和所述第二连杆4022的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022和所述转轴502的转动连接两组转动连接的作用,将所述第一连杆4021的转动动作转化为自身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直线位移动作。由此所述第二连接器20实现了从所述通道70退入所述收容空间80的过程。

需要提出的是,为了限定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运动轨迹,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0从所述通道70移入所述收容空间80的路径上,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0设定限位面一限位面82。所述限位面在所述第一方向001和所述第三方向003上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外形相匹配的抵持面,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位移的过程中能将所述连杆机构401的运动完全传递为自身沿所述第二方向002的位移动作,防止因为所述第二连接器20运动轨迹不受限而造成的所述第二连接器20偏离所述收容空间80的现象出现。可以理解的,所述限位面82不仅限于本实施例,在本申请文件描述的其余实施例中设定所述限位面82也有助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准确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见图8,所述挡片30的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三方向003延伸,所述驱动件40为齿轮403,所述从动件50为与所述齿轮403啮合的齿条503。可以理解的,所述齿轮403随所述挡片30的转动而发生旋转,所述齿条503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固连,且所述齿条503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连接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的方向相同。所述齿轮403推动啮合的所述齿条503直线运动,所述齿条推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20退出所述第二段102。

需要提出的是,所述齿轮403的转动角度较小,要实现所述第二连接器20退出所述第二段102,需要对所述齿轮403和所述齿条503的均取用较大模数的齿形,以达到所述齿轮403在较小转动角度的情况下实现相对较大的直线位移效果。相应的,采用大模数齿形的所述齿轮403和所述齿条503具备更好的强度,有利于延长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由于所述齿轮403的旋转角度较小,且运动轨迹为往复运动,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小体积,所述齿轮403还可以被设计为扇形齿弧的形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见图9,所述挡片30的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三方向003延伸,所述驱动件40为蜗轮蜗杆机构404,所述从动件50为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404接触的抵持面504。所述蜗轮蜗杆机构404包括相互啮合的蜗轮4041和蜗杆4042。所述蜗轮4041与所述挡片30固连,所述蜗杆4042可转动的抵持于所述抵持面504上。啮合的所述蜗轮4041和所述蜗杆4042将所述蜗轮4041随所述挡片30的转动动作转化为所述蜗杆4042的直线运动动作,所述蜗杆4042与所述抵持面504始终保持接触,以推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退出所述第二段102。

所述蜗轮蜗杆机构404的原理与所述齿轮403和所述齿条503的配合原理类似,同样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所述蜗轮4041随所述挡片30的转动角度有限,需要将所述蜗轮4041和所述蜗杆4042的导程角适当放大,以获得较小转动角度下实现较大直线位移的效果。

另一方面,所述蜗轮蜗杆机构404的结构类似于滚珠丝杠,本申请同样可以采用滚珠丝杠的结构,此处不做进一步阐述。

还有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挡片30的所述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延伸。此时所述挡片30沿所述第三方向003伸入所述通道70之内。所述挡片30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位置需要与所述第一接头201的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相匹配,以保证所述第一接头201在伸入所述通道70内时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能推动所述挡片30。在所述旋转轴线31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延伸的实施例中,见图10,所述驱动件40可以被设置为滚轮405,所述从动件50为支杆505。所述滚轮405随所述挡片30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发生转动动作,所述滚轮405的外表面上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延伸的曲线槽4051,所述曲线槽4051螺旋盘绕在所述滚轮405的圆柱形外表面上。所述支杆505包含一圆柱段5051,所述圆柱段5051的直径与所述曲线槽4051的截面宽度相当,以使得所述圆柱段5051可以在所述曲线槽4051内随所述滚轮405的转动而滑动。所述曲线槽4051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延伸,因而所述支杆505得以带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沿所述第二方向002伸入或退出所述第二段102。

在上述的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各种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沿所述第三方向003的一侧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动作仅由一侧驱动会产生一定的不平衡力矩,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动作造成阻碍。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10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驱动件41和第一从动件51,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二驱动件42和第二从动件52。所述第一驱动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2沿所述第三方向003上分列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两侧,相应的与所述第一驱动件41配合的所述第一从动件51同与所述第二驱动件42配合的所述第二从动件52也分列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两侧。两对相互配合的所述驱动件和所述从动件分列所述插接面的两侧。所述第一驱动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2结构相同,且相互对称设置。相应的所述第一从动件51和所述第二从动件52也为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2同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移动作,可以抵消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单边驱动时受到的不平衡力矩,达到更好的运动平稳度,避免卡滞。

进一步的,见图10,所述驱动件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件40分别连接至所述挡片30的一对所述侧边36。所述第二插接部21位于所述基座23的顶面231,两个所述从动件50分别位于与所述基座23的顶面相邻的两侧面233上。两个所述驱动件40分别提供第一定位面44和第二定位面45,所述第一定位面44和所述第二定位面45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面44和所述第二定位面45用于限制插入所述复合接口100内的接头的晃动。

可以理解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2之间形成沿所述第三方向003的一容纳空间43。所述容纳空间43的宽度尺寸可以与所述第二接头202在插入所述复合接口100时沿所述第三方向003上的最大宽度尺寸所匹配,以实现对所述第二接头202位于所述第一段101内时在所述第三方向003上的限位功能,保证所述第二接头202在所述复合接口100中的导通性能可靠。

对于所述挡片30在所述座体60中的设置,一方面,上述的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都用于所述挡片30作为动力源来实现将所述第二连接器20移开所述第二段102的动作。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0从所述收容空间80恢复到所述通道70内的动力,则由所述第一弹性件90来提供。但在一些采用诸如曲线槽、蜗轮蜗杆机构等传动方案的实施力中,由于曲线槽或蜗轮蜗杆的导程角设置较大,其运动的可逆能力受到影响。即所述第一弹性件90为推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归位而提供的弹力,和所述挡片30在驱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进入所述收容空间80所需要提供的扭力相差较大。由此容易造成所述第二连接器20在回复到所述通道70中时容易产生卡滞。为此,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可以在所述挡片30与所述座体60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92来辅助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复位动作。由于所述挡片30在所述座体60上的转动设置,因此所述第二弹性件92宜采用扭簧。当然,在匹配不同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件92也可以采用压簧、拉簧或者弹片等多种弹性结构。或者,在所述驱动件40与所述从动件50之间设置所述二弹性件92,通过所述驱动件40与所述从动件50之间的弹性力来辅助驱动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复位动作,也即辅助所述挡片30关闭所述通道70的动作。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之间的所述第二弹性件92的设置也可以采用拉簧、压簧或者弹片等多种弹性结构。由于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的实施例较多,本申请不做进一步的限定,现有技术中通用的弹性结构设置均可运用于本申请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从动件50之间的弹性结构中来。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加入了所述第二弹性件92之后,为了方便所述挡片30在所述通道70内的安装,还可以增设挡片基座32与所述挡片30配合。所述挡片基座32先与所述挡片30实现转动连接,再将所述第二弹性件92安装于所述挡片基座32与所述挡片30之间,最后将所述挡片基座32连同所述挡片30和所述第二弹性件92一并放入所述座体60内。可以理解的,所述座体60需要与所述挡片基座32固连,进而实现所述挡片30相对于所述座体60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70内还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挡片基座32的内凹槽72。所述内凹槽72将所述挡片基座32收容于所述座体60内,避免所述挡片基座32凸出于所述通道70内而阻挡所述第一接头201或所述第二接头202的伸入动作。

参看图3和图4,所述第一接头201在伸入所述复合接口100时,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位于所述第二方向00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一端。对于所述挡片30的所述转动轴线31朝向所述第三方向003的实施例来说,所述挡片30要在相对于所述座体60转动后打开所述通道70,所述挡片30的所述转动轴线31只能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0才能实现。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沿所述第二方向00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0时,所述挡片30的所述转动轴线31宜设置于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位置(见图11)。或者说,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所述通道70还包括相对的顶壁75和第二底壁74,所述挡片30的所述旋转轴线31相对于所述顶壁75,更靠近所述第二底壁74的位置。同时,所述驱动件40和所述自由端35分列所述枢接端34的两端。由此,在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与所述挡片30接触时,所述第一伸入段2011距离所述转动轴线31能够具备更长的力臂,相较于所述转动轴线31同样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20一端的结构来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省力的插接体验。进一步的,也避免了因为所述挡片30受到的外力不够难以打开所述通道70的情况出现。

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100,对于所述挡片3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满足功能需求即可。一种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001的平面上,所述挡片30与所述通道70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如图1的实施例,所述通道7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挡片30也为形状大小相同的矩形。这样可以通过所述挡片30对所述通道70的关闭动作来同时实现所述挡片30对所述通道70的密封,用于保护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防尘和防水。当所述挡片30打开所述通道70时,所述第一接头201伸入所述通道70中,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始终处于密封保护或插接工作的状态,可以提高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在所述挡片30与所述通道70配合的边缘处,还可以在所述挡片30的边缘处设置柔性密封条33,用以加强所述挡片30对所述通道70的密封效果。

在相对两个所述驱动件40的所述旋转轴线31均沿所述第二方向002延伸的实施例中,见图10,所述挡片30还分为第一挡片301和第二挡片302。所述第一挡片301与所述第一驱动件41固连,所述第二挡片302与所述第二驱动件42固连,所述第一挡片301和所述第二挡片302的外形配合以实现所述挡片30对所述通道70的密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见图5,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数据线24从所述凹槽211处引出。所述压缩簧91一端抵持于收容空间80的第一底壁81,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凹槽211。从所述凹槽211引出的所述数据线24收容于所述压缩簧91的内腔911内。所述压缩簧91具备一定的刚度,可以对收容于所述内腔911内的柔性的所述数据线24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的,所述凹槽211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设有突出部231,所述突出部231为朝向所述收容空间80延伸的圆筒形状。所述突出部231的内腔2311收容所述数据线24,以对所述数据线24也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所述突出部231的外壁2312与所述压缩簧91的所述内腔911配合,用以定位所述压缩簧91的伸缩轨迹,防止所述压缩簧91发生不规则形变影响弹力。

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长度可能存在差异,为了同时兼容所述第一接头201和所述第二接头202,所述开口71及所述通道70均需要按照外形尺寸更大的接头来设置内部空间。而相应的对于尺寸较小的接头,在插入所述复合接口100后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的缺陷,造成接触不良,影响导通功能等情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见图12,所述通道70还包括在所述第三方向003上相对的第一凸台701和第二凸台702。所述第一凸台701凸设于所述通道70在所述第三方向003上的一所述侧壁76上,所述第二凸台702凸设于所述通道70在所述第三方向003上的另一所述侧壁76上。所述第一凸台701和所述第二凸台702设有相互平齐的第一承载面703。所述第一承载面703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远离所述收容空间80一侧。所述第一承载面703用于为所述第一接头201或所述第二接头202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提供支撑,并定位所述第一接头201在所述第二方向002上的位置,保证所述第一接头201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插接可靠。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200。所述通信设备200包括本体210和至少一个本申请所述复合接口100。所述复合接口100设置于所述通信设备200一外平面上。所述通信设备200还设有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1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数据线220,以及用于信号通信的处理单元230。

所述通信设备200因为设置了所述复合接口100,可以实现与所述第一接头201或所述第二接头202的插接导通功能。当所述第一接头201伸入所述复合接口100时,所述复合接口100内的所述挡片30被所述第一接头201顶开,所述第一接头201得以伸入所述第二段102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导通。当所述第二接头202伸入所述复合接口100时,直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插接导通。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所述通信设备200在保证数据交换功能的前提下,因为所述复合接口100具备较高的兼容性,所述开口71的数量更少。相应的所述通信设备200的外观一致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所述通信设备200,可以是路由器、网卡或交换机等任何需要进行数据通信或交换的通信设备。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