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4043发布日期:2019-11-27 19:27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1072831y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排导电端子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若干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自基座突伸出的设置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的舌部及围设置于舌部周缘并与舌部之间形成环形插槽的环壁。然,间断的遮蔽片屏蔽效果差,而且两排导电端子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信号干扰问题。

是以,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该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效果可靠的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自所述基座向上突伸出的舌部及围设于所述舌部的周侧并与所述舌部之间形成环形插槽的环壁,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设置于所述舌部的相对两侧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遮蔽壳体设置于所述环壁,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舌部的位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固持于所述舌部内以分隔所述两排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及抵持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抵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插槽内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的纵向两侧分别与所述主体部及抵接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件为片状板体结构,所述分隔部设有高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以在纵向上抵持于所述舌部的纵向侧缘的突片。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一体成型于所述环壁,所述遮蔽壳体与所述屏蔽件中至少之一者焊接于一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连续不间断地环设于所述环壁,所述环壁包括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及连接所述一对侧壁的端壁,所述遮蔽壳体具有对应于所述一对侧壁的外侧的长边及对应所述一对端壁的外侧的短边,一对所述短边连接一对所述长边,所述短边向内翻折形成贴靠于所述端壁的内侧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设有供所述抵接部向上卡入的卡持槽。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面向上凹设有纵向设置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舌部的下表面而未贯穿所述舌部的上表面,所述主体部自下往上装入所述安装槽且主体部的上端埋设于所述舌部的上表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端壁的底部向上凹设置有与所述卡持槽对齐的供所述抵接部进入的让位槽。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与所述的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收容于所述绝缘体的对接端子及安装件,所述绝缘体包括底座及自所述底座周缘向上突伸出的周壁,所述周壁包括纵向延伸的一对长壁及连接所述一对长壁的短壁,所述一对长壁与一对短壁围设形成有供所述舌部插入的对接腔,所述对接端子呈两排设置于所述一对长壁,所述安装件为一对设置于所述短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设有一对夹持所述分隔部的夹持臂。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短壁在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自上往下凹设形成收容所述一对夹持臂于内的分隔槽。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槽向下贯穿所述底座,所述分隔槽与所述对接腔在纵向上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分隔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件抵接于遮蔽壳体,可保证电连接器屏蔽信号干扰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未对接的立体图,其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7剖面线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1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剖面线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沿c-c线的剖视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1000,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安装于一电路板20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遮蔽壳体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绝缘体4、与导电端子2对接的对接端子5及安装于所述绝缘体4纵向两端的安装件6。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自所述基座11向上突伸出的舌部12及围设于所述舌部12的周缘并与所述舌部12之间形成环形插槽131的环壁13。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置于所述舌部12的相对两侧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遮蔽壳体3设置于所述环壁13。优选地,所述遮蔽壳体3一体成型于所述环壁13,且所述遮蔽壳体13连续不间断地环设于所述环壁13,如此,不仅能够提高遮蔽壳体13与环壁13之间的固持力,还能够提升遮蔽壳体3的屏蔽干扰的性能。

为了防止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信号串扰,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舌部12的位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屏蔽件7。所述环壁13包括纵向延伸的一对侧壁132及连接所述一对侧壁132的端壁133。所述遮蔽壳体3具有对应于所述一对侧壁132的外侧的长边31及对应所述一对端壁133的短边32。所述长边31及短边32的底缘向外弯折形成有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000的焊接部33。所述长边31向内翻折有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旁侧的贴靠于所述侧壁132的内侧的扣持部311,所述扣持部311用于锁扣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安装件6,所述短边32向内翻折形成贴靠于所述端壁133的内侧的卡持部321,所述卡持部321向下开口形成卡持槽322。所述屏蔽件7为片状板体结构,所述屏蔽件7包括固持于所述舌部12内以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分隔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71、设置于所述环形槽131内的分隔部72及抵持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抵接部73,所述分隔部72的纵向两侧分别与所述主体部71及抵接部73相连。屏蔽件7通过设置抵持于遮蔽壳体3的抵接部73,可以使得屏蔽件7利用作为接地的遮蔽壳体3共同接地。具体而言,所述抵接部73向上卡入所述卡持槽322内以使得屏蔽件7与遮蔽壳体3之间稳定可靠地电性连接而共同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屏蔽件7与遮蔽壳体3抵接的目的是,即使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屏蔽件7中只有一者接地,另一者也能够通过彼此抵接来实现与电路板1000之间的接地。本发明中,所述屏蔽件7的底部亦设置有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000的焊接部74,如此而言,屏蔽件7与遮蔽壳体3之间的接地效果更佳可靠。

所述基座11的底面111向上凹设形成有纵向设置的安装槽112,所述安装槽112在纵向上延伸至端壁133处,所述安装槽112贯穿所述舌部12的下表面而未贯穿舌部12的上表面121以使得所述主体部71自下往上装入所述安装槽112后所述主体部71的上端埋设于所述舌部12的上表面121内,所述安装槽112贯穿所述环形插槽131以使得所述分隔部72突伸入所述环形插槽131内。此外,所述安装槽112进一步自所述底面111凹陷形成位于所述端壁133处的与所述卡持槽322对齐的让位槽1331,所述让位槽1331用以供所述抵接部73进入以更好地稳固所述屏蔽件7。所述分隔部72设有高于所述主体部71的上端的突片721,所述突片721位于所述舌部12的纵向旁侧以防止所述屏蔽片7相较于所述绝缘本体1移动,所述突片721的上端与舌部12的上表面121大致平齐,从而可配合所述舌部12共同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插入。

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绝缘体4包括底座41及自所述底座41的周缘向上突伸出的对接收容于所述环形插槽131内的周壁42,所述周壁42包括纵向延伸的一对长壁421及连接所述一对长壁421的短壁422,所述一对长壁421与一对短壁422围设形成有供所述舌部插入的对接腔423。所述对接端子5呈两排设置于所述一对长壁421,所述安装件6为一对设置于所述一对短壁412,所述安装件6具有贴靠于所述短壁422的外侧的端部61及与所述端部61相连的贴靠于所述长壁421的外侧的侧部62,所述端部61与所述侧部62的底部向外弯折形成有焊接于电路板2000的焊接部63。所述每一安装件6设有一对夹持所述分隔部72的夹持臂64,所述夹持臂64延伸自所述侧部62,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利用夹持臂61夹持所述通过遮蔽壳体3接地的屏蔽件7实现接地,无需额外设置外壳(未图示)。具体而言,所述一对短壁422在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自上往下凹设形成收容所述一对夹持臂64于内的分隔槽4221,所述分隔槽4221进一步向下贯穿所述底座41,并且所述分隔槽4221与所述对接腔413在纵向上连通。电连接器100的扣持部311设有凹口3110,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侧部62突设有与所述凹口3110卡扣配合的突块621。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突块621卡入所述凹口3110以防止两连接器松脱。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通过设置与遮蔽壳体3抵接且分隔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屏蔽件7,即使遮蔽壳体3与屏蔽件7仅有一者焊接接地于电路板1000,其另一者也可以通过抵接彼此实现接地;此外,板状屏蔽件7自下往上插接夹持于所述卡持槽321的配合方式,可有效保证两者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再者,对接连接器200仅通过安装件6的夹持臂61夹持屏蔽件7既可实现对接连接器的屏蔽接地,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