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路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4026发布日期:2019-11-27 19:27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电缆线路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高压输配电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线路接线板。



背景技术:

架空输配电线路通过杆塔架设时,在终端杆处通常经电力电缆接线进入用户侧高压配电室。具体的,上一级电网通过杆塔架设的方式将钢芯铝绞线接线至终端杆塔,在终端杆塔将钢芯铝绞线通过弓子线连接单芯电缆接线铜鼻子,再与杆塔横担上悬挂的避雷器固定连接。但当某一输配电线路终端杆塔去用户侧高压配电室的单芯电缆为两路(两根)时,或者两条输配电线路的终端杆塔之间需通过单芯电缆进行电气连接时,都可能造成线路连接部位松动、线路接触不良、发热,单芯电缆伞裙挤压,致使爬距减少,易产生电缆放电、发热等运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线路接线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缆线路接线板,包括:导电材质的基板;所述基板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架空输配电线路和避雷器连接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与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和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为双孔接线铜鼻子,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分别为双孔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小和间距与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孔径大小和间距与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安装孔倾斜布置,且在下孔位位于在上孔位的外侧;所述第三安装孔倾斜布置,其在下孔位位于在上孔位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双孔中心点连线与所述基板底边的夹角为75度;所述第三安装孔与的双孔中心点连线与所述基板底边的夹角为75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板为镀锡的长方体铜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准后通过螺栓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准后通过螺栓连接并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中空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准,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后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嵌入所述凹槽后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准;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的凹槽,所述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嵌入所述凹槽后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准。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

本发明的电缆线路接线板,能够适用于从高压线路终端杆塔通过两路(根)电缆接线进入用户侧高压配电室,或者两条输配电线路终端杆塔之间需通过单芯电缆进行电气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线路长期运行,因受外力、运行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的接线连接部位松动、发热,单芯电缆伞裙挤压,致使爬距减少,易产生放电、发热,危及电缆运行安全的问题,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终端杆塔高压单芯电缆线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线路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2-第一安装孔、3-第二安装孔、4-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现有技术中高压线路终端杆塔单芯电缆连接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某输电线路终端杆塔,通过螺栓将单芯电缆的铜接线鼻子与输电架空引流导线一端的引流管固定连接在避雷器一侧,避雷器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杆塔横担上(避雷器兼起拉力固定作用)。单芯电缆通过多个铝合金抱箍固定在杆塔的固定角钢板支架上,最后经桥架或其他敷设方式进入用户侧的高压配电室。输电架空引流导线另一端的引流管和复合双绝缘子串一端的连接金具相连接。复合双绝缘子串的另一端的连接金具再连接在杆塔横担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线路接线板,如附图2所示,包括:导电材质的基板1;基板1的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架空输配电线路和避雷器连接的第一安装孔2;基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第二安装孔3用于与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连接,第三安装孔4用于与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连接。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线路接线板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使用时,通过第一安装孔2将基板1固定在避雷器上,基板1与避雷器通过直角挂板和碗头连接,完成基板1的安装固定。两个单芯电缆终端分别连接有接线铜鼻子,即,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和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分别连接在基板1两侧的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上,完成两个单芯电缆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线路接线板,能够适用于从高压线路终端杆塔通过两路(根)电缆接线进入用户侧高压配电室,或者两条输配电线路终端杆塔之间需通过单芯电缆进行电气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缆线路长期运行,因受外力、运行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的接线连接部位松动、发热,单芯电缆伞裙挤压,致使爬距减少,易产生放电、发热,危及电缆运行安全的问题,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和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为双孔接线铜鼻子,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分别为双孔结构。如此设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确保接线铜鼻子和基板1之间的连接稳固,避免发生相对转动等。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和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能够连接在基板1上,第二安装孔3的孔径大小和间距与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第三安装孔4的孔径大小和间距与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

可选地,第二安装孔3倾斜布置,且在下孔位位于在上孔位的外侧;第三安装孔4倾斜布置,其在下孔位位于在上孔位的外侧。通过对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的孔位走向进行限定,进而确定接线铜鼻子连接时的位置和方向。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3的双孔中心点连线与基板1底边的夹角为75度;第三安装孔4与的双孔中心点连线与基板1底边的夹角为75度。此时,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走向可以参见附图2。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板1用于提供安装基础,且起到导电作用以使线路连通,作为一种示例,基板1可以为镀锡的长方体铜板。镀锡可以有效防止铜板受潮生铜绿、也可以阻止铜氧化/硫化变黑影响电接触性。

基板1的长、宽、厚的尺寸大小,应根据负荷载流量大小选用。举例来说,如某电缆终端杆去用户侧电缆的截面为300mm2,现假设新增加一路截面为240mm2单芯电缆线路(杆塔电源侧架空输配电线路截面的载流量等都能满足要求),则选择长、宽、厚分别为200mm×80mm×8mm的长方体铜板即能满足要求。钻孔获得第一安装孔2、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其中第一安装孔2连接原避雷器固定在钢管塔横担上(避雷器兼起绝缘子支撑拉力作用),第二安装孔3为双孔,固定连接原300mm2电缆终端头的铜接线鼻子,第三安装孔4为双孔,固定新安装240mm2电缆终端头的双孔铜接线鼻子。第二安装孔3的双孔间距可以为120mm,同样的,第三安装孔4的双孔间距可以为120mm。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与第二安装孔3对准后通过螺栓连接并固定;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与第三安装孔4对准后通过螺栓连接并固定,便于安装和拆卸。

为了提高连接效果,作为一种示例,基板1上对应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中空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插入第一容纳腔后与第二安装孔3对准,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插入第二容纳腔后与第三安装孔4对准。如此设置,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作为定位基准,降低对准难度,避免安装时接线铜鼻子的窜动,此外,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还可以限制接线铜鼻子的部分自由度,提高连接强度。

作为另一种示例,基板1上对应第二安装孔3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的凹槽,第一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嵌入凹槽后与第二安装孔3对准;基板1上对应第三安装孔4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相适配的凹槽,第二电缆终端接线铜鼻子嵌入凹槽后与第三安装孔4对准。如此设置,凹槽一方面作为定位基准,便于接线铜鼻子的安装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凹槽与接线铜鼻子接触的侧面提供作用力,避免接线铜鼻子的晃动,减小螺栓力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本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表示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