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保护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0113发布日期:2018-11-14 03:0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静电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保护器件。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产生电荷的累积。在一定的条件下,电荷会发生转移,瞬间通过的大电流有可能超过器件的临界值而导致芯片烧毁。统计数据表明: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是集成电路失效的最主要原因,特别在功率集成电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静电放电问题成为设计者最需关注的问题。

为了削减集成电路中因静电释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集成电路的各个输入、输出端口设计相应的高效能比的esd保护器件。目前针对常规低压工艺的esd保护措施相对已经较为成熟,常用的esd保护器件结构包括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栅极接地nmos管以及scr器件。scr器件因具有较高的品质,被认为是esd保护效率最高的器件。esd保护器件在应用中,需要在满足鲁棒性标准的同时,保证维持电压高于被保护电路的工作电压。

然而,现有的静电保护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保证较高的维持电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静电保护器件难以保证较高的维持电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应用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静电保护器件,其中,包括衬底、在所述衬底内设有深n阱,在所述深n阱内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n阱、第一p阱以及第二n阱,所述第一n阱内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n+注入区以及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一p阱内依次设有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以及第三n+注入区,所述第二n阱内依次设有第三p+注入区以及第四n+注入区,所述第一n+注入区以及所述第一p+注入区均与阳极相连,所述第三p+注入区以及所述第四n+注入区均与阴极相连,所述第一n阱、所述第一p阱以及所述第二n阱组成第一npn晶体管,所述第二n阱、所述第一p阱以及所述第一n阱组成第二npn晶体管,所述第一n阱、所述第一p阱以及所述第一n+注入区组成第三npn晶体管,所述静电保护器件的形状为轴对称的八边形。

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由于第三npn晶体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与第一npn晶体管的基极短接,第一npn晶体管与第三npn晶体管的集电极短接,因此对主通路的scr结构产生钳位作用,可提高维持电压;此外,由于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的形状为轴对称的八边形,且为紧密排布结构,将阴极与阳极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八边形结构中,保证了正向与反向的静电泄放能力相同,充分利用了面积,在多个方向均可泄放电流,具有较强的esd鲁棒性。

另外,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第二n+注入区、所述第二p+注入区以及所述第三n+注入区之间相互连接。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第一p+注入区与所述第二n+注入区之间,以及所述第三n+注入区与所述第三p+注入区之间均嵌入ldmos结构。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一n阱以及所述第一p阱组成第一pnp晶体管。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二n阱以及所述第一p阱组成第二pnp晶体管。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第二n阱、所述第一p阱以及所述第三n+注入区组成第四npn晶体管。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高压静电防护器件从阳极到阴极包括两条静电泄放路径,第一条路径为所述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一n阱、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二n阱以及所述第四n+注入区,第二条路径为所述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一n阱、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二p+注入区、所述第三n+注入区、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二n阱以及所述第四n+注入区。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高压静电防护器件从阴极到阳极包括两条静电泄放路径,第一条路径为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二n阱、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一n阱以及所述第一n+注入区,第二条路径为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二n阱、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二p+注入区、所述第二n+注入区、所述第一p阱、所述第一n阱以及所述第一n+注入区。

所述静电保护器件,其中,所述衬底为p型衬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高压双向静电防护器件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压双向静电防护器件的半边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静电防护器件的剖面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静电防护器件的半边等效电路图;

图5为图3所示的静电防护器件的共质心版图;

图6为图3所示的静电防护器件的阴极阳极完全对称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的静电保护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保证较高的维持电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应用。请参阅图1与图2,现有的八边形版图的静电保护器件,将阳极放在最内层,阴极放在外层,此类原子壳2p结构不具备对称性,使得正向与反向静电泄放能力不一致,且无法提供较高的维持电压。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静电保护器件,请参阅图3至图6,对于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其中,包括衬底10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衬底为p型衬底。其中,在上述的衬底100内设有深n阱200。在上述的深n阱200内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n阱300、第一p阱301以及第二n阱302。

其中,在上述的第一n阱300内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n+注入区400以及第一p+注入区401。在上述的第一p阱301内依次设有第二n+注入区402、第二p+注入区403以及第三n+注入区404。在上述的第二n阱302内依次设有第三p+注入区405以及第四n+注入区406。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上述的第一n+注入区400以及第一p+注入区401均与阳极相连,上述的第三p+注入区405以及第四n+注入区406均与阴极相连。与此同时,第二n+注入区402、第二p+注入区403以及第三n+注入区404之间相互连接。在第一p+注入区401与第二n+注入区402之间嵌有第一ldmos器件500,在第三n+注入区404与第三p+注入区405之间均嵌有第二ldmos器件501。

对于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内包含有多个npn型晶体管,具体为:第一n阱300、第一p阱301与第二n阱302组成第一npn晶体管qn1;第二n阱302、第一p阱301与第一n阱300组成第二npn晶体管qn2;第一n阱300、第一p阱301与第一n+注入区400组成第三npn晶体管qn3;第二n阱302、第一p阱301与第三n+注入区404组成第四npn晶体管qn4。此外,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还包括多个pnp型晶体管,具体为:第一p+注入区401、第一n阱300与第一p阱301组成第一pnp晶体管qp1。第三p+注入区405、第二n阱302与第一p阱301组成第二pnp晶体管qp2。

在实际作业时,本发明提出的高压静电防护器件,从阳极到阴极存在两条静电泄放路径:(1)第一条路径为:第一p+注入区401、第一n阱300、第一p阱301、第二n阱302以及第四n+注入区406;(2)第二条路径为:第一p+注入区401、第一n阱300、第一p阱301、第二p+注入区403、第三n+注入区404、第一p阱301、第二n阱302以及第四n+注入区406。

从阴极到阳极,同样存在两条静电泄放路径:(1)第一条路径为:第三p+注入区405、第二n阱302、第一p阱301、第一n阱300以及第一n+注入区400;(2)第二条路径为:第三p+注入区405、第二n阱302、第一p阱300、第二p+注入区403、第二n+注入区402、第一p阱301、第一n阱300以及第一n+注入区400。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本所述静电保护器件的形状为轴对称的八边形。

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由于第三npn晶体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与第一npn晶体管的基极短接,第一npn晶体管与第三npn晶体管的集电极短接,因此对主通路的scr结构产生钳位作用,可提高维持电压;此外,由于本发明提出的静电保护器件的形状为轴对称的八边形,且为紧密排布结构,将阴极与阳极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八边形结构中,保证了正向与反向的静电泄放能力相同,充分利用了面积,在多个方向均可泄放电流,具有较强的esd鲁棒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