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2850发布日期:2020-02-22 03:2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多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在工作过程能会发生大量热量,热量不及时热传递给外部,就会减少电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寿命,严重的甚至会烧毁蓄电池。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背景所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箱及固定在所述电池箱外壁上的冷却单元,所述电池箱包括散热体、竖直散热通道及散热底座,所述冷却单元包括增压泵与存放冷却液的储液箱;所述散热体的四周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开口的薄壁,所述散热体底面与所述散热底座的表面均设有边缘呈波浪形的凹槽,且所述散热体顶面与所述散热底座的凹槽表面分别均匀设有若干向下延伸、向上延伸的空心圆柱,所述散热体后表面设有进液口,所述散热底座前表面设有出液口;所述竖直散热通道与所述空心圆柱相对应的均匀设有若干空心圆柱通道,所述竖直散热通道的边缘与所述凹槽的轮廓相一致,所述竖直散热通道的顶面与底面分别与所述散热体内空心圆柱的底面、所述散热底座内空心圆柱的顶面固定;所述增压泵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液口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端与所述储液箱的出口端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储液箱的入口端与所述出液口通过管道相连,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底座形成散热回路。

更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散热通道与所述散热体、所述散热底座相连接处设有密封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心圆柱及空心圆柱通道曲率与电池外壁曲率相同,所述空心圆柱数量与电池数量相一致。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心圆柱、空心圆柱通道及所述散热底座的内壁上均涂覆有导热硅胶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体的薄壁上开设有上下两条交错的若干通风孔。

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冷却液从储液箱出口端出,经过增压泵增压,通过管道流动到散热体上的进液口,经过凹槽、空心圆柱通道,再从散热底座的出液口出到储液箱的入口端,形成散热回路;空心圆柱通道完全包裹住电池,即冷却液充斥在电池侧面,冷却液不停的流动带走电池散发的热量,散热体的四周薄壁上开有通风孔,空气从通风孔不断涌入形成对流,与冷却液交换热量,高效能散热。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散热座某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散热体;2-竖直散热通道;3-散热底座;4-薄壁;5-凹槽;601-空心圆柱;602-空心圆柱通道;7-增压泵;8-储液箱;901-进液口;902-出液口;10电池;11-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箱及固定在电池箱外壁上的冷却单元,电池箱包括散热体1、竖直散热通道2及散热底座3,冷却单元包括增压泵7与存放冷却液的储液箱8;散热体1的四周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开口的薄壁4,散热体1底面与散热底座3的表面均设有边缘呈波浪形的凹槽5,且散热体1顶面与散热底座3的凹槽5表面分别均匀设有若干向下延伸、向上延伸的空心圆柱601,散热体1后表面设有进液口901,散热底座3前表面设有出液口902;竖直散热通道2与空心圆柱601相对应的均匀设有若干空心圆柱通道602,竖直散热通道2的边缘与凹槽5的轮廓相一致,竖直散热通道2的顶面与底面分别与散热体1内空心圆柱601的底面、散热底座3内空心圆柱601的顶面固定;所述增压泵7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液口901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增压泵7的入口端与所述储液箱8的出口端通过管道相连,所述储液箱8的入口端与所述出液口902通过管道相连,管道连通所述散热底座3形成散热回路。

为了防止冷却液泄露污染电池10,竖直散热通道2与散热体1、散热底座3相连接处设有密封层。

为了使空心圆柱601以及空心圆柱通道602完全包裹住电池10侧面,空心圆柱601及空心圆柱通道602曲率与电池10外壁曲率相同且数量也与电池10数量相一致。散热体1的延伸出的薄壁4的高度与空心圆柱通道602的高度相等,使电池箱成为一个整体。

为了使电池10散发的热量更快速地传递到冷却液,空心圆柱601、空心圆柱通道602及散热底座3的内壁上均涂覆有导热硅胶层,且导热硅胶层具有极佳的弹性,也可大大缓解电池10受到碰撞时的损害。

为了使冷却液与空气更快地进行热交换,散热体1的薄壁4上开设有上下两条交错的若干通风孔11。

工作原理:冷却液从储液箱8出口端出,经过增压泵7增压,从散热体1上的进液口901进入到凹槽5中,冷却液受重力作用自然下降到竖直散热通道2中,将电池10侧面完全包裹并带走电池10散发的热量,通风孔11带来足量的空气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冷却液从散热底座3的出液口902流出到材质为铜或铝或铜铝混合物的管道中,再到储液箱8的入口端,形成循环散热回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