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5675发布日期:2019-03-02 01:2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已经越来越普及。电动汽车(bev)是指以电动汽车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行驶时,电池会发热,若不及时进行降温散热,就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不仅能在电动汽车行驶时利用风力对电池进行有效散热,且能合理利用散热气流起到提升车身稳定性的效果。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直冷进风口及直冷出风口,还包括进风主管及排风主管,进风主管上设有位于进气格栅后方的喇叭管,喇叭管的大口径端朝向进气格栅,喇叭管的小口径端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进风主管的出口端与直冷进风口连通,直冷出风口与排风主管的进风端连通;

还包括后风路切换机构,后风路切换机构包括横滑管、设于横滑管上的横换气罐及设于横滑管内的横滑体,横滑体与横滑管滑动密封配合,横滑体上设有横切换孔,横滑管一端设有左挡板,横滑管另一端设有右挡板,左挡板上设有左气孔,左挡体与横滑体之间形成左腔,左腔内设有左弹簧及左限位座,左弹簧一端接触左挡板,左弹簧另一端接触横滑体,右挡板上设有右气孔,右挡体与横滑体之间形成右腔,右腔内设有右弹簧及右限位座,右弹簧一端接触右挡板,右弹簧另一端接触横滑体,横滑管上设有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横前中孔、横后第一孔、横后第二孔及横后中孔;

还包括后风路稳定结构,后风路稳定结构包括左压气管、中平气管、右压气管、左尾翼板及右尾翼板,左压气管轴线、中平气管轴线及右压气管轴线均平行于电动汽车车身的前后方向,左尾翼板与右尾翼板均固定在车身上,左尾翼板处在左后车轮上方,右尾翼板处在右后车轮上方,左尾翼板与水平面之间成15至45度角,左尾翼板前端低于左尾翼板后端,右尾翼板与水平面之间成15至45度角,右尾翼板前端低于右尾翼板后端,左压气管的出口端朝向左尾翼上表面,左压气管的出口端朝向右尾翼上表面;

所述排风主管的出风端、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及横前中孔均与横换气罐连通,横后第一孔连通右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第二孔连通左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中孔连通中平气管的进口端;

电动汽车静止时,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

横滑体接触左限位座时,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

横滑体接触右限位座时,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

作为优选,所述喇叭管的进口端设有防杂滤网,防杂滤网与喇叭管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防杂滤网上设有轴柱,轴柱与喇叭管同轴布置,进气格栅上设有可与轴柱卡合的卡槽,轴柱一端与防杂滤网固定,轴柱另一端与卡槽卡合。

作为优选,所述左前车轮与右前车轮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后车轮与右后车轮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压气管与右压气管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尾翼板与右尾翼板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弹簧与右弹簧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喇叭管的小口径端通过导风主管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汽车底盘下方设有若干水平布置的进风辅管,进风辅管前端朝向电动汽车前方,进风辅管后端通过导风辅管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

作为优选是,所述进风辅管前端设有辅管滤网,进风辅管通过支架固定在电动汽车底盘上。

作为优选,所述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横前中孔、横后第一孔、横后第二孔及横后中孔均等径设置,横前第一孔轴线、横前第二孔轴线、横前中孔轴线、横后第一孔轴线、横后第二孔轴线、横后中孔轴线及横切换孔轴线均平行,横切换孔孔径为横前中孔孔径的1.5至2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能在电动汽车行驶时利用风力对电池进行有效散热,且能合理利用散热气流起到提升车身稳定性的效果;电动汽车向前行驶时,气流经喇叭管、进风主管、直冷进风口、直冷出风口、排风主管、横换气罐、横前中孔、横切换孔、横后中孔及中平气管排出,其中气流经过直冷进风口、直冷出风口时,由于流经了电池内部,所以可以有效进行降温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左尾翼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右尾翼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喇叭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进风辅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电池壳体1、进风主管2、喇叭管21、导风主管22、排风主管3、横滑管41、横前第一孔41a、横前第二孔41b、横前中孔41c、横后第一孔41d、横后第二孔41e、横后中孔41f、左挡板411、右挡板412、横换气罐42、横滑体43、横切换孔43a、左弹簧441、左限位座442、右弹簧451、右限位座452、第一导气管46、第二导气管47、左压气管51、中平气管52、右压气管53、左尾翼板54、右尾翼板55、防杂滤网6、轴柱61、进风辅管7、辅管滤网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9所示,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结构,包括电池壳体1,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直冷进风口及直冷出风口,还包括进风主管2及排风主管3,进风主管上设有位于进气格栅后方的喇叭管21,喇叭管的大口径端朝向进气格栅,喇叭管的小口径端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进风主管的出口端与直冷进风口连通,直冷出风口与排风主管的进风端连通;

还包括后风路切换机构,后风路切换机构包括横滑管41、设于横滑管上的横换气罐42及设于横滑管内的横滑体43,横滑体与横滑管滑动密封配合,横滑体上设有横切换孔43a,横滑管一端设有左挡板411,横滑管另一端设有右挡板412,左挡板上设有左气孔,左挡体与横滑体之间形成左腔,左腔内设有左弹簧441及左限位座442,左弹簧一端接触左挡板,左弹簧另一端接触横滑体,右挡板上设有右气孔,右挡体与横滑体之间形成右腔,右腔内设有右弹簧451及右限位座452,右弹簧一端接触右挡板,右弹簧另一端接触横滑体,横滑管上设有横前第一孔4a、横前第二孔41b、横前中孔471c、横后第一孔41d、横后第二孔41e及横后中孔41f;

还包括后风路稳定结构,后风路稳定结构包括左压气管51、中平气管52、右压气管53、左尾翼板54及右尾翼板55,左压气管轴线、中平气管轴线及右压气管轴线均平行于电动汽车车身的前后方向,左尾翼板与右尾翼板均固定在车身上,左尾翼板处在左后车轮上方,右尾翼板处在右后车轮上方,左尾翼板与水平面之间成15至45度角,左尾翼板前端低于左尾翼板后端,右尾翼板与水平面之间成15至45度角,右尾翼板前端低于右尾翼板后端,左压气管的出口端朝向左尾翼上表面,左压气管的出口端朝向右尾翼上表面;

所述排风主管的出风端、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及横前中孔均与横换气罐连通,横后第一孔连通右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第二孔连通左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中孔连通中平气管的进口端;

电动汽车静止时,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滑体接触左限位座时,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滑体接触右限位座时,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

所述横后第一孔通过后第一导气管46连通右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第二孔通过后第二导气管47连通左压气管的进口端,横后中孔通过后中导气管连通中平气管的进口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发明是设置在电动汽车上的,所以在前端、后端在常识上属于明确的概念,对于一个结构而言,相对靠近车头一端为前端、相对靠近车尾一端为后端,例如,“左尾翼板前端低于左尾翼板后端”,就是说左尾翼板相对靠近车头一端为前端,左尾翼板相对靠近车尾一端为后端,且左尾翼板前端所处高度低于左尾翼板后端所处高度。

电动汽车向前行驶时,前方的气流通过进气格栅后进入进风主管,从而提供了冷却气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是燃油车,所以原本从进气格栅进入发动机舱的空气气流不再需要对原本的一些结构进行散热,而是可以改为对电池部分进行散热了。而若不设置开放式的进气格栅(即进气格栅处为封闭结构),则不仅进气格栅处的风阻依然存在,还无法提供冷却气流。所以设置本发明中的进风主管,让一部分气流“物尽其用”,不失为一种综合效果更佳的选择。

电动汽车向前行驶时,气流经喇叭管、进风主管、直冷进风口、直冷出风口、排风主管、横换气罐、横前中孔、横切换孔、横后中孔及中平气管排出。气流经过直冷进风口、直冷出风口时,由于流经了电池内部,所以可以有效进行降温散热。

电动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身会向上侧倾、外侧车身会向下侧倾(由汽车结构决定:质心高于摆动中心,所以转弯时,在离心力作用下,就会出现上述侧倾趋势,这是汽车领域的常识),在此基础上,内侧车轮也容易因抓地力不足而导致打滑,加剧车身侧滑。

电动汽车右转弯时,右侧为内侧,左侧为外侧,在离心力作用下,横滑体左移、接触接触左限位座,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此时从排风主管排出的气流经横换气罐、横前第一孔、横切换孔、横后第一孔、第一导气管及右压气管排出,且排出时,会给予右尾翼板一个压力,该压力具有向下的分力,从而可有效改善车身内侧(右侧)向上侧倾的问题,加强内侧轮胎的抓地力,提升车身稳定性,保障安全。

电动汽车左转弯时,左侧为内侧,右侧为外侧,在离心力作用下,横滑体左移、接触接触左限位座,横前第二孔与横后第二孔之间通过横切换孔连通,横前中孔与横后中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横前第一孔与横后第一孔之间被横滑体隔断;此时从排风主管排出的气流经横换气罐、横前第二孔、横切换孔、横后第二孔、第二导气管及左压气管排出,且排出时,会给予左尾翼板一个压力,该压力具有向下的分力,从而可有效改善车身内侧(左侧)向上侧倾的问题,加强内侧轮胎的抓地力,提升车身稳定性,保障安全。

所述喇叭管的进口端设有防杂滤网6,防杂滤网与喇叭管卡接。防杂滤网可以拆卸,防杂滤网可以避免外部的垃圾进入内部气路。

所述防杂滤网上设有轴柱61,轴柱与喇叭管同轴布置,进气格栅上设有可与轴柱卡合的卡槽,轴柱一端与防杂滤网固定,轴柱另一端与卡槽卡合。轴柱能增加防杂滤网、喇叭管的稳定性。

所述左前车轮与右前车轮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后车轮与右后车轮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压气管与右压气管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尾翼板与右尾翼板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左弹簧与右弹簧沿车身左右对称面对称布置。

所述喇叭管的小口径端通过导风主管22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

所述电动汽车底盘下方设有若干水平布置的进风辅管7,进风辅管前端朝向电动汽车前方,进风辅管后端通过导风辅管与进风主管的进口端连通。进风辅管可以辅助进风,增强散热气流。

所述进风辅管前端设有辅管滤网71,进风辅管通过支架固定在电动汽车底盘上。辅管滤网可以避免外部的垃圾进入内部气路。

所述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横前中孔、横后第一孔、横后第二孔及横后中孔均等径设置,横前第一孔轴线、横前第二孔轴线、横前中孔轴线、横后第一孔轴线、横后第二孔轴线、横后中孔轴线及横切换孔轴线均平行,横切换孔孔径为横前中孔孔径的1.5至2倍。设计时,横切换孔的孔径比横前第一孔、横前第二孔、横前中孔、横后第一孔、横后第二孔及横后中孔都大一些,这样可以保障连通效果(横切换孔是经常在移动的,若其孔径相对大一些,则可以增强通气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