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6485发布日期:2019-04-17 02:5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告号为cn1060995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它包括上连接器、与上连接器配合的下连接器,上连接器位于壶体底部,下连接器位于电源座上。下连接器上一般具有两个用于与上连接器电连接的连接端,两个连接端分别与零、火线相连。当壶体从电源座上提起后,上连接器与下连接器分离。当壶体与电源座分离后,下连接器仍然通有高压电,此时两个连接端裸露,若下连接器淋水,两个电连接端可能沾水导通,导致下连接器短路,引发火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其能够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稳定断开电源与连接元件,避免引起火灾。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所述接线元件与零线或火线连通,所述连接元件用于与第二部件电连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两者距离大于1.5mm。

优选的,所述第二部件设有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相分离的驱动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直接驱动驱动件,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作用力和驱动件的驱动力,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所述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为弹性件,当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弹性件弹性恢复,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上用于推动连接元件或接线元件的滑移件、设置在壳体上驱动滑移件滑动的弹簧。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与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压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或者是,所述第二部件具磁性,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自发形变,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分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的感应件、与感应件电连接用于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的电动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接线元件与连接元件分离,连接元件与高压电源断开,即使连接元件沾水,也不会引起高压电源短路,避免引起火灾;

2、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时,两者间距大于1.5mm,当第一部件淋水时,能够有效减少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粘水电连接的可能,以免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被高压电击穿并导通,连接元件能够稳定与高压电源保持断开;

3、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直接抵接驱动件,带动驱动件与连接元件分离。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不受驱动件的驱动力作用,不会与相互分离的趋势,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电接触;

4、过第二部件施加压力使得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无需加设其他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的第一剖视图;

图2为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的第二剖视图;

图3为第一部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部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部件的第一爆炸图;

图6为第一部件的第二爆炸图;

图7为第一部件的俯视图;

图8为第一部件的第一剖视图;

图9为第一部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部件的第二剖视图;

图11为第一部件的第三剖视图;

图12为第一部件的第四剖视图;

图13为机体和机座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1、机体;2、机座;3、第一部件;4、第二部件;5、连接元件;6、接线元件;7、驱动件;71、滑移件;72、弹簧;8、固定点;9、接触点;10、施力点;11、壳体;111、壳身;112、中空柱;12、恢复件;13、感应件;14、电动件;15、接地元件;16、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一种防短路的防短路的连接器,包括相互电耦合的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

参见图2、图3和图4,第一部件3包括壳体11,壳体11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连接元件5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具体地,壳体11上设有两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两个接线元件6分别与火线、零线连通,并且两个接线元件6用于与不同连接元件5电接触。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两组中的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相互分离。

或者,参见图2和9,壳体11上设有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一个导电片16,当接线元件6与火线连通时,导电片16与零线相连通;当接线元件6与零线相连通时,导电片16与火线相连通。导电片16贯穿壳体11,并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用于第二部件4电连接。

壳体11上还设置有与地线相连的接地元件15,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地元件15与第二部件4相连,用于保护第二部件4,以将第二部件4的漏电排入大地。

由于连接元件5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所以连接元件5一般裸露在第一部件3外,当第一部件3淋水时,连接元件5易粘水,两个连接元件5或者连接元件5与导电片16可能导通。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分离,连接元件5与高压电源断开,即使连接元件5沾水,也不会引起高压电源短路,避免引起火灾。

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时,两者间距大于1.5mm,当第一部件3淋水时,能够有效减少连接元件6与接线元件5粘水电连接的可能,以免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被高压电击穿并导通,连接元件6能够稳定与高压电源保持断开。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的其中一个沿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的分离方向与另一个分离,以便于后续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受力配合。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有两种自动分离方式。

参见图2和图4,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一种自动分离方式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在不受外力时,正常处于电接触状态。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设置有驱动件7,即驱动件7位于第一部件3或者第二部件4上。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驱动件7驱动连接元件5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驱动件7位于第二部件4上时,驱动件7为一体成型在第二部件4上的卡勾,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卡勾拉动连接元件5位移或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参见图5和图6,驱动件7位于第一部件3上时,驱动件7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11上的滑移件71、设置在壳体11上驱动滑移件71滑动的弹簧72。滑移件71为滑移杆或者滑移块,弹簧72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弹簧72依靠弹力恢复驱动滑移件71与连接元件5抵接,使得连接元件5发生形变或者位移,进而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或者,滑移件71与连接元件5一体成型,连接元件71随滑移件71滑移发生形变或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分离。

优选地,壳体11包括壳身111、设置在壳身111的中空柱112,滑移杆和弹簧72均安装在中空柱112内,弹簧72驱动滑移杆沿中空柱112滑动,并抵接到连接元件5上,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中空柱112可以增大滑移杆的滑动行程,使得滑移杆的滑动行程不受壳身111尺寸的限制,滑动行程越大,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断开的距离越大,断电效果越好。

连接元件5固定在壳体11上,通过驱动件7施力带动连接元件5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连接元件5的结构较为稳定,不易从壳体11上脱落。

连接元件5上具有与壳体11固定连接的固定点8、用于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的接触点9、用于供驱动件7施力的施力点10,施力点10位于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驱动件7对施力点10施力时,施力点10离固定点8越远,连接元件5越容易产生形变。施力点10位于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时,连接元件5能够产生一定形变,又不与接触点9直接接触,以避免影响后续接触点9与接线元件6的电接触。

具体地,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的距离为l1,施力点10与接触点9之间的距离为l2,l2/l1=0.25~0.75,使得施力点10到固定点8和施力点10带接触点9均保留一段距离。连接元件5不仅能够产生较多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稳定分离,而且驱动件7对施力点10施力也不会干扰固定点8的固定和后续接触点9与接线元件6的电接触。

或者,连接元件5可以滑动连接在壳体11上,连接元件5为块状,通过驱动件7抵接带动连接元件5滑动,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另外,驱动件7可以驱动接线元件6形变或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或者,驱动件7有两个,分别驱动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相互分离。

具体地,壳体11一侧凹陷设置有安装槽,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均安装在安装槽内,连接元件5从壳体11安装槽这一侧贯穿壳体11,在壳体11另一侧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只能与连接元件5电接触,并通过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导通。当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后,其他导电元件与连接元件5接触时,也不会通电,以减少非工作状态时的安全隐患。

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二种自动分离方式中,参见图2和图10,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不受外力时,正常处于分离状态。至少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其中一个为恢复件12,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恢复件12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而不是依靠驱动件7驱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连接元件5为恢复件12;或者,接线元件6为恢复件12;或者,连接元件5和恢复元件均为恢复件12。由于依靠恢复件12自发形变实现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的分离,所以这种分离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

恢复件12依靠自身弹性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恢复到电接触的状态;

或者,恢复件12为依据温度自发形变的双金属片,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电耦合产生热能,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不产生热能,双金属片温度降低,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恢复到分离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参见图2,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有三种电接触方式,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三种电接触可以与实施例一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两种分离方式任意组合。

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一种电接触方式中,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依靠第二部件4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3和图4,连接元件5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与接线元件6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闭合时,第二部件4直接抵接驱动件7,带动驱动件7与连接元件5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不受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不会与相互分离的趋势,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电接触。

连接元件5为弹性件;或者,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均为弹性件。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弹性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弹性件弹性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相互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驱动件7的驱动力被第二部件4克服,连接元件5弹性恢复实现形变,并与接线元件6电连接。

具体地,参见图2、图5和图6,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施力于滑移件71,并推动滑移件71远离连接元件5,施加在连接元件5上的力消失,连接元件5弹性恢复,并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驱动件7能够自动将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断开,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后,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自动电接触,使用较为方便,无需手动接触连接元件5或接线元件6,以避免用户触电。

或者,接线元件6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与连接元件5分离,接线元件6为弹性件,能够弹性恢复。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同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与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不仅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并带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同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与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不仅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并带动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10,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二种电接触方式中,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受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产生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产生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通过第二部件4施加压力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无需加设其他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参见图2和图11,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也可以依靠磁力电接触。连接元件上具有有磁铁,第二部件上带有磁性,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吸引带有磁铁的连接元件6靠近,使得连接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者位移,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电接触;

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12,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三种电接触方式中,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设置有感应件13、与感觉件电连接的电动件14。感应件13为位于第一部件3的接触传感器,电动件14为微型气缸。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触传感器感应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向微型气缸发送电信号,微型气缸的动力输出轴伸出驱动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中的一个位移或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

实施例三:

一种家用电器,为开水煲、养生壶或者豆浆机。

参见图13,上述家用电器,包括机体1、机座2,机体1为加热容器,用于盛装和加热液体。机座2顶部设有第一部件3,机体1底部设有第二部件4,当机体1放置到机座2上时,第二部件4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一部件3耦合。此时,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的配合可以完全依靠机体1本身的重力作用,使得机体1与机座2不发生分离,无需人为施力使得两者配合,较为省力。

本实施例包含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构,参见图2,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按照实施例一给出的方式进行分离;

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按照实施例二给出的方式进行电接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