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雷装置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1192发布日期:2018-09-18 22:4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防雷装置的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较复杂,造成接线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防雷装置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防雷装置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内分为左腔室、中间腔室、右上腔室和右下腔室,绝缘外壳上端的左侧设有与左腔室相对应的左接线口和左助力块置入口,绝缘外壳上端的右侧设有与右腔室相对应的右接线口和右助力块置入口;所述左腔室内设有长导电板和第一弹片,长导电板呈上下走向地设置,长导电板的上端延伸至左接线口处,第一弹片与长导电板的上端部分弹性配合而将长导电板的上端压紧在左接线口处;所述中间腔室内设有保险丝,保险丝呈上下走向地设置,中间腔室处还设有保险丝帽,该保险丝帽从绝缘外壳的外侧穿入中间腔室后与保险丝连接锁紧;所述右上腔室内设有第一短导电板和第二弹片,第一短导电板的一端延伸至中间腔室内且与保险丝的上端部分相接触,第一短导电板的另一端延伸至右接线口处,第二弹片与第一短导电板的另一端部分弹性配合而将第一短导电板的另一端压紧在左接线口处;所述右下腔室内设有第二短导电板,第二短导电板的一端设置中间腔室内且与与保险丝的下端部分相接触;所述左助力块置入口和右助力块置入口内分别设有可上下行的左助力块和右助力块,左助力块和右助力块均具有斜面,左助力块和右助力块的斜面分别进入左腔室和右上腔室内,并且分别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接触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左腔室的对应长导电板的下端处、右下腔室的对应第二短导电板的另一端处均为敞开结构,左腔室和右下腔室的敞开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上均设有槽孔且槽孔内均嵌入有螺母,长导电板的下端通过一两组合螺丝和第一定位块上的螺母螺纹连接而位置固定,第二短导电板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两组合螺丝和第二定位块上的螺母螺纹连接而位置固定。更进一步地,所述长导电板的下端和第二短导电板的另一端的表面均呈瓦楞状。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外壳由盒体和盖体组合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导电板的一端和第二短导电板的一端均设有供保险丝穿过的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为一长条片体弯折而成,长条片体的一端开设有一槽孔,长条片体的另一端弯折后卡于槽孔内,长条片体的另一端凭借回弹力来压紧所接触配合的导电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导电片和弹片组件,并由具有斜面的助力块推动弹片来松开接触的导电板,助力块在弹片弹力下自动复位;长导电板的下端和第二短导电板的另一端的表面均呈瓦楞状,起到与两组合螺丝的弹垫或者平垫接触时的防滑作用。整体结构布置合理,接线操作更为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盒体上的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中部件标注如下:

1绝缘外壳

101左接线口

102左助力块置入口

103右接线口

104右助力块置入口

105第一定位块

106第二定位块

107盒体

108盖体

2长导电板

3第一弹片

4保险丝

5保险丝帽

6第一短导电板

7第二弹片

8第二短导电板

9左助力块

10右助力块

11两组合螺丝

1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实用新型。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用于防雷装置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1,所述绝缘外壳1内分为左腔室、中间腔室、右上腔室和右下腔室,绝缘外壳1上端的左侧设有与左腔室相对应的左接线口101和左助力块置入口102,绝缘外壳1上端的右侧设有与右腔室相对应的右接线口103和右助力块置入口104;所述左腔室内设有长导电板2和第一弹片3,长导电板2呈上下走向地设置,长导电板2的上端延伸至左接线口101处,第一弹片3与长导电板2的上端部分弹性配合而将长导电板2的上端压紧在左接线口101处;所述中间腔室内设有保险丝4,保险丝4呈上下走向地设置,中间腔室处还设有保险丝帽5,该保险丝帽5从绝缘外壳1的外侧穿入中间腔室后与保险丝4连接锁紧;所述右上腔室内设有第一短导电板6和第二弹片7,第一短导电板6的一端延伸至中间腔室内且与保险丝4的上端部分相接触,第一短导电板6的另一端延伸至右接线口103处,第二弹片7与第一短导电板6的另一端部分弹性配合而将第一短导电板6的另一端压紧在左接线口101处;所述右下腔室内设有第二短导电板8,第二短导电板8的一端设置中间腔室内且与与保险丝4的下端部分相接触;所述左助力块置入口102和右助力块置入口104内分别设有可上下行的左助力块9和右助力块10,左助力块9和右助力块10均具有斜面,左助力块9和右助力块10的斜面分别进入左腔室和右上腔室内,并且分别与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7接触配合。

在具体实施时,参见图3,所述左腔室的对应长导电板2的下端处、右下腔室的对应第二短导电板8的另一端处均为敞开结构,左腔室和右下腔室的敞开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块105和第二定位块106,第一定位块105和第二定位块106上均设有槽孔且槽孔内均嵌入有螺母12,长导电板2的下端通过一两组合螺丝11和第一定位块105上的螺母12螺纹连接而位置固定,第二短导电板8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两组合螺丝11和第二定位块106上的螺母12螺纹连接而位置固定。其中,两组合螺丝11就是由一个螺钉配一个弹垫或者平垫,经过搓丝组合在一起的二组合件,敞开结构的设计便于螺丝刀伸入来对两组合螺丝11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图4,所述长导电板2的下端和第二短导电板8的另一端的表面均呈瓦楞状,起到与两组合螺丝11的弹垫或者平垫接触时的防滑作用。

在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所述绝缘外壳1由盒体107和盖体108组合构成。

在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所述第一短导电板6的一端和第二短导电板8的一端均设有供保险丝4穿过的孔。

在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所述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7均为一长条片体弯折而成,长条片体的一端开设有一槽孔,另一端弯折后卡于槽孔内。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7通过各自长条片体的另一端的回弹力来实现对各自导电板的压紧。

使用过程:在左接线口101接线时,先驱动左助力块9下行,使左助力块9的斜面下压第一弹片3而使压紧长导电板2上端的第一弹片3的另一端松开,进而使长导电板2的上端从左接线口101处松开,然后往左接线口101内接入线,再松开左助力块9,由于第一弹片3的弹力作用,第一弹片3的另一端回复原位而继续将长导电板2上端压紧在左接线口101处,长导电板2上端与接入的线接触实现接线,同时左助力块9会自动上行回复原位。在右接线口103接线时,其过程及原理与左接线口101接线时相同,这边不再赘述。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