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排固定插扣件及汽车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6943发布日期:2018-09-25 20:4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固定汽车电池包铜排的插扣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所述插扣件和汽车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上装载有电池组的主要储能装置,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

电池包在出厂销售前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振动试验,GB/T 31467.3《动力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由于电池包内部分布着长短不一的铜排,在振动、冲击等过程中,铜排会产生各个方向的变形,与邻近结构产生长时间多次数的撞击和磨损,影响电池包结构的可靠性,导致工作性能变差和使用寿命变短。

因此,如何防止电池包内的铜排发生变形,是本领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排固定插扣件。该插扣件能够对电池包内的铜排进行固定,可有效防止铜排在振动、冲击等过程中产生变形,避免铜排与邻近结构产生撞击和磨损,从而保证电池包结构稳定可靠,有助于提高电池包的工作性能,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铜排固定插扣件的汽车电池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排固定插扣件,包括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下卡板的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向下延伸的插扣,所述下卡板的一端设有竖向的第一挡板,所述上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边缘可转动连接,所述上卡板的另一端设有公扣或母扣,所述下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相对应的母扣或公扣,在卡接状态下,所述上卡板与下卡板之间形成容纳铜排并限制铜排位移的闭合空间。

优选地,所述下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竖向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下卡板的母扣或公扣的内侧,与所述第一挡板形成容纳铜排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上卡板的另一端设有公扣,所述下卡板的另一端设有相对应的母扣;所述公扣的钩部位于外侧,所述母扣包括竖扣板和横扣板,所述横扣板位于所述竖扣板的顶部,其向内超过所述竖扣板的部分形成与所述公扣的钩部相卡接的部位,其向外延伸的部分形成解锁操作部位。

优选地,所述竖扣板与第二挡板之间设有防脱凸块,所述上卡板的公扣上设有与所述防脱凸块相对应的缺口。

优选地,所述竖扣板和横扣板整体向内倾斜设定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竖扣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道横向凹槽。

优选地,所述上卡板、下卡板、第一挡板、插扣、公扣以及母扣为一体成型的塑胶件。

优选地,所述上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边缘连为一体且通过厚度变薄的柔性连接部转动连接。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包,包括电池组和铜排,进一步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铜排固定插扣件,所述铜排沿途经过的位置设有插孔,所述铜排固定插扣件通过其插扣与所述插孔卡接连接,所述铜排由所述铜排固定插扣件扣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排固定插扣件设有能够相互扣合的上卡板和下卡板,其通过底部的插扣能够沿途布置在铜排经过的位置,使用时,先将铜排固定插扣件固定,在铜排固定插扣件固定之后,就可以将铜排放置在铜排固定插扣件的下卡板内,由于上卡板与下卡板铰接连接,上卡板具有一定的可“折弯性”,因此上卡板在“折弯”后能够与下卡板通过公扣和母扣扣合在一起,从而将铜排限制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闭合空间中,实现固定铜排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铜排在振动、冲击等过程中产生变形,避免铜排与邻近结构产生撞击和磨损,从而保证电池包结构稳定可靠,有助于提高电池包的工作性能,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电池包设有所述铜排固定插扣件,由于所述铜排固定插扣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铜排固定插扣件的汽车电池包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铜排固定插扣件在扣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铜排固定插扣件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铜排固定插扣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使用时将铜排放置于铜排固定插扣件内部的示意图;

图5为铜排固定插扣件扣合后将铜排固定的示意图。

图中:

1.上卡板 2.下卡板 3.插扣 31.逆止凸缘 4.第一挡板 5.第二挡板 6.公扣 61.钩部 7.母扣 71.竖扣板 72.横扣板 73.棱形凸起 74.横向凹槽 8.防脱凸块 9.缺口 10.铜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汽车主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铜排固定插扣件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排固定插扣件用于固定汽车电池内包各种长短不一的铜排,每一个铜排固定插扣件均具有相互平行的上卡板1和下卡板2,其中,下卡板2呈比较窄长的矩形形状,具有一定厚度,下表面设有一个向下延伸的柱形插扣3,此插扣3用于将整个铜排固定插扣件固定在选定的位置,其内部为空心结构,侧壁上开设有纵向的豁槽,具有一定的径向变形量,下端具有锥形引导面,以便于插入插孔中,外表面上具有多道环伞形逆止凸缘31,这些逆止凸缘31的直径大于插孔,在插入插孔的过程中,逆止凸缘31在孔壁压力作用下可向内收缩变形,待穿过插孔后,可重新向外展开复原,支撑在插孔的孔口周边,使插扣3无法逆向退出,从而起到固定作用。

上卡板1的形状与下卡板2类似,也呈比较窄长的矩形形状,其长度略小于下卡板2,下卡板2的一端设有竖向的第一挡板4,上卡板1的一端与第一挡板4的上边缘相铰接,上卡板1的另一端设有公扣6,下卡板2的另一端设有相对应的母扣7,在卡接状态下,上卡板1与下卡板2之间形成容纳铜排并限制铜排位移的闭合空间。

下卡板2的另一端设有竖向的第二挡板5,第二挡板5位于下卡板2的母扣7内侧,与第一挡板4一起形成容纳铜排的卡槽。由于上卡板1要罩扣在第二挡板5的上方,因此第二挡板5的高度小于等于第一挡板4的高度,为了与第二挡板5相配合,上卡板1在公扣6的内侧设有对应于第二挡板5上边缘的凹槽。当然,第二挡板5也可以形成在上卡板1上。

上卡板1的公扣6由其端部向下折弯90°形成,其钩部61位于外侧,下卡板2上的母扣7主要由竖扣板71和横扣板72两部分构成,其中竖扣板71的底部与下卡板2的板体相连接,横扣板72位于竖扣板71的顶部,其向内超过竖扣板71的部分较短,形成与公扣6的钩部61相卡接的凹位,其向外延伸的部分较长,形成便于人手向下按压,以进行解锁的操作部位,出于防滑和便于施力的目的,在横扣板72上表面的外边缘处设有一道棱形凸起73。

为了防止上卡板1相对于下卡板2左右移动,导致公扣6和母扣7相互脱离而失效,在竖扣板71与第二挡板5之间设有一防脱凸块8,上卡板1在公扣6的头部设有与防脱凸块8相对应的缺口9。这样,当公扣6与母扣7相互扣合后,由于防脱凸块8嵌入公扣6的缺口9中,可限制上卡板1相对于下卡板2左右移动,图中所示的防脱凸块8处于偏向中心线一侧的位置,而且形成在第二挡板5的外侧面上,与竖扣板71留有一定距离,不会影响竖扣板71的弹性变形。

此外,竖扣板71和横扣板72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内倾斜一定角度,倾斜的幅度大约在10°-30°。这样的倾斜设置,一方面可以利用横扣板72的上表面形成导向斜面,便于公扣6向下卡入母扣7,另一方面可以使母扣7在产生弹性变形并复位后与公扣6结合的更加紧密,从而提高连接强度的可靠性。

竖扣板71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道横向凹槽74,此凹槽74不仅可以使竖扣板71在扣合过程中更加易于产生向外的弹性变形,而且,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现象,防止竖扣板71本体或根部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上文所述的上卡板1、下卡板2、插扣3、公扣6以及母扣7为一体成型的塑胶件,上卡板1与下卡板2的第一挡板4通过塑胶铰链相铰接,此塑胶铰链由上卡板1与第一挡板4一体成形后,从内侧(或外侧)开设一道较深的弧形凹槽形成,上卡板1与第一挡板4仅通过变薄的连接部相连接,由于塑胶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因此上卡板1可以相对于第一挡板4以此连接部为支点上下摆动、折弯,进行转动,其在功能上类似于铰接。

请参考图3、图4、图5,图3为图1所示铜排固定插扣件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使用时将铜排放置于铜排固定插扣件内部的示意图;图5为铜排固定插扣件扣合后将铜排固定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以电池包的某一根铜排为例,在其沿途经过的其他零部件的平面上,加工有多个插孔,各铜排固定插扣件分别通过底部的插扣固定在对应的插孔处,使用时,先将铜排固定插扣件固定,然后将铜排10放置在铜排固定插扣件的下卡板2内,最后将公扣6和母扣7扣合在一起,便可以将铜排10限制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闭合空间中,实现固定铜排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铜排10在振动、冲击等过程中产生变形,避免铜排10与邻近结构产生撞击和磨损,通过拉力试验数据显示,卡扣的保持力与理论计算基本相同,跟随PACK做整体的振动、冲击、挤压等GB/T实验,试验后卡扣无断裂、开扣等问题,铜排10对贴合面的碰撞、磨损等也控制在了可接收的范围内。

铜排固定插扣件的卡槽宽度和深度可以恰好与铜排10的宽度相当,以便将铜排10完全固定,也可以预留一定的余量,若留有一定余量,则铜排10虽然能够上、下、左、右移动,但这种位移量显然是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的,不会导致铜排10与邻近结构产生长时间多次数的撞击和磨损。

当然,由于电池包中的铜排10长短不一,因此沿途间隔设置的铜排固定插扣件的数量也不同,对于较长的铜排10可使用数量较多的铜排固定插扣件,对于较短的铜排10所使用的铜排固定插扣件的数量也相对较少,甚至只使用一个铜排固定插扣件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为了提高连接强度,下卡板2下表面的插扣3数量可以是两个或多个;或者,将上卡板1的公扣6和下卡板2的母扣7位置互换;又或者,取消第二挡板5,由公扣6直接与第一挡板4形成卡槽,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除了上述铜排固定插扣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包,包括电池组和铜排,进一步设有上文所述的铜排固定插扣件,铜排10沿途经过的位置设有插孔,铜排固定插扣件通过其插扣与插孔卡接连接,铜排10由铜排固定插扣件扣合固定,其余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铜排固定插扣件和汽车电池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