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撞击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9592发布日期:2018-10-23 17:0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兼具理想安全性能和散热的电池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量急剧增长,汽车排气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传统汽车排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微粒、臭气等污染物。易导致酸雨酸雾及光化学烟雾,许多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由燃煤型污染转向燃煤和汽车混合型污染,汽车排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相当严重。故能量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的纯电动汽车日益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将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与行驶安全。为确保电池包良好,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须保证电池包内部正常工作状态,对电池包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电池是通过其内部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的,其充放电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而电池的温度过高会使其性能和使用寿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做好电池的安全防护和散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最常用的耐撞击方式是在电池包底部涂上一层耐撞击涂层。现有技术中通过给电池箱增加防护涂层的方式来增强电池箱的防撞击能力,其防护涂层为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脲杂合物弹性体、聚脲弹性体、聚碳酸酯、乙丙橡胶、硅树脂或聚醚酮制成,防护涂层吸收并分散撞击力,保护箱体不受破坏,从而保护电池箱内的电池。此种方式需要非常复杂的工艺,且涂层容易脱落,虽然提高了电池系统的耐冲击性但该涂层会影响电池的散热能力,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电性能,影响电池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耐撞击电池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箱不耐撞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撞击电池箱,包括:

下箱体和连接于下箱体上的箱体上盖,其特征在于,下箱体的裸露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耐冲击结构。

优选地,下箱体包括底面和多个侧面。

优选地,下箱体的底面和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部分上具有耐冲击结构。

优选地,电池箱的除了裸露表面之外的其他外表面为平面结构和凹面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耐冲击结构为凸包。

优选地,凸包为半球状或类半球状。

优选地,凸包数量为多个,布满下箱体的裸露表面。

优选地,凸包均匀排布在下箱体的裸露表面上。

优选地,凸包彼此紧邻或具有预设的间隙。

优选地,下箱体与箱体上盖具有法兰式外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撞击电池箱,通过在下箱体的裸露表面设置耐冲击结构,改善了现有的电池箱本身的耐撞击性能,通过将耐冲击结构设置成多个凸包的形式,在提高耐撞击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散热能力,本电池箱兼具理想的安全性能和散热功能,结构简单,通用性好,散热性好,抵抗变形能力强,生产效率高,在增强了电池系统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其稳定性和电性能,保证电池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各组成部分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下箱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为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例。下面描述了部件或者布置的具体实施例以简化本实用新型。当然,这些仅仅是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此外,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在类似元素之间进行区分,而未必描述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级顺序或者任何其他方式的顺序、应当理解,如果使用的这些术语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互换,并且此处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本文描述或示出以外的其他顺序来操作。

应当注意,在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不应被解释为限于下文所列出的手段,它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由此,它应当被解释为指定如涉及的所述特征、数字、步骤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或部件、或者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因此,措词“包括装置A和B的设备”的范围不应当仅限于仅由组件A和B构成的装置。这意味着相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设备的相关组件是A和B。

在本说明书通篇中对“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的引用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在说明书的各处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者“在实施例中”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但是可能如此。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类似地,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处于使本实用新型公开流畅且有助于理解各发明性方面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编组在单个实施例、附图、或者对实施例和附图的描述中。然而,该公开方法不应被解释为反映所要求保护的发明需要比每项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更多特征的意图。相反,如以下权利要求反映的,发明性方面在于,比单个以上公开的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少。由此,具体实施方式之后的权利要求被明确地结合到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项权利要求独立地代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单独的实施例。

此外,尽管此次描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他实施例中所包括的一些特征但没有其他实施例中包括的其他特征,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图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并且形成将按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不同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的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可以任何组合使用。

应当注意的是,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特征或方面时所使用的特定术语不应该被认为是暗示了该术语是此次被重新定义来限制为包括与本术语相关联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或方面的任何特定特性。

在此次提供的描述中,阐述了多个具体细节。然而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不妨碍对本说明书的理解,未详细地示出公知方法、结构和技术。

本实用新型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各组成部分的示意图,电池箱100包括上盖110和下箱体120。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10可以设置成矩形结构,包括顶面和四个侧面,这些表面可以设置成平面结构或凹面结构。下箱体120相应地也设置成矩形结构,包括底面和四个侧面,上面设有耐冲击结构122,耐冲击结构122均匀的布满整个所在平面。

上盖110的边缘设有凸沿111,下箱体120的边缘设有凸沿121。凸沿121与凸沿111尺寸一致,并且彼此对应的位置设有螺栓孔T1,用以将上盖110与下箱体120彼此通过螺栓来固定连接。上盖110与下箱体120中的空腔用于容纳电池。

电池箱100作为电池的保护壳,与外界复杂环境直接接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池箱100可能会受到碎石击打,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箱通过在下箱体的裸露表面上设置耐冲击结构,能够提高电池箱的耐撞击性,减少电池受撞击而损坏的可能。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组合后的示意图(连接螺栓未示出),各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上盖凸沿111与下箱体凸沿121构成类似法兰盘的结构,其具有多个螺栓孔T1,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与固定,上盖凸沿111与下箱体凸沿121之间还可加装密封垫,以增强电池箱密封性,保证电池箱内部环境的稳定,防止外界复杂环境与电池的直接接触,保护其内的电池的安全。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下箱体的局部放大图,其中,耐撞击结构122为凸包状,凸包为半球形,凸包数量为多个,相互之间紧紧相邻,在下箱体表面均匀排布。其凸包结构稳定,不易变形,耐撞击性能强,同时也使得电池箱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散热变快。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耐撞击结构122为直线条状凸起,数量为多个,凸起间紧紧相邻,在下箱体底面均匀排布。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耐撞击结构122为波浪形条状凸起,其数量为多条,波浪形条状凸起间具有预设的间隔,在下箱体底面均匀排布。

图4和图5仅在下箱体120底面中示出了其耐撞击结构122的形态,类似的,在其余裸露表面上部分或者全部设置相应结构也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示中的矩形电池箱以及半球形凸包等仅为示例,其凸包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例如条带形、椭球形等。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池下箱体的裸露表面上设置耐冲击结构,提高了电池箱的耐冲击性能,提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耐冲击结构设置成凸包的形式,能够增大电池箱与空气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撞击电池箱改善了安全性能和散热功能,凸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兼具通用性、散热性、抵抗变形能力,生产效率高,在增强了电池系统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其散热功能,间接增强了电池的稳定性和电性能,保证了电池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举例,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应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