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1891发布日期:2019-03-02 02:1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AC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AC电抗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端子座的AC电抗器。



背景技术:

交流(AC)电抗器用于抑制自逆变器等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或用于改善输入功率因数、以及用于减轻向逆变器的浪涌电流。AC电抗器具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芯体和形成于芯体的外周的线圈。

至今为止,公知有一种包括配置在直线上的三相的线圈(绕线)的三相 AC电抗器(例如,日本特开2009-283706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以下的方面:三个绕线的两端分别与端子对连接,并借助该端子对将电抗器与另一电路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中,由于用于连接线圈和外部设备的端子暴露,因此,存在有端子的绝缘保护不充分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涉及的AC电抗器具备:外周部铁芯;以及至少三个铁芯线圈,其配置为与外周部铁芯的内表面接触、或与该内表面相结合,至少三个铁芯线圈分别由铁芯和卷绕于该铁芯的线圈构成,该AC电抗器还具有覆盖铁芯线圈的端子座单元。

也可以是,AC电抗器包括沿与AC电抗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输入侧端子和输出侧端子,输入侧端子的终端部配置于一直线上,输出侧端子的终端部配置于一直线上。

也可以是,端子座单元包括:第1端子座单元,其具有与线圈的输入侧端子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第2端子座单元,其具有与线圈的输出侧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部,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在连结的状态下覆盖铁芯线圈。

也可以是,第1端子座单元具有第1连结部,第2端子座单元具有与第1连结部连结的第2连结部。

也可以是,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

也可以是,在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狭缝。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AC电抗器,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连接线圈和外部设备的端子的绝缘保护。

附图说明

根据与附图相关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更加明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图1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是设置端子座单元之前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3是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中、将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与线圈的端子连接之前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4是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中、将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与线圈的端子连接之后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5是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连结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连结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 2端子座单元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构成实施例3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涉及的AC电抗器。只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应留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物。

首先,说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图1中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AC 电抗器的立体图,图2中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且是设置端子座单元之前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101包括有外周部铁芯2、至少三个铁芯线圈1a、1b、1c以及端子座单元100。

外周部铁芯2与铁芯11a、11b、11c一体化,以包围铁芯线圈1a、1b、1c 的方式配置。

至少三个铁芯线圈1a、1b、1c配置为与外周部铁芯2的内表面接触或与该内表面相结合。至少三个铁芯线圈1a、1b、1c分别由铁芯11a、11b、11c 和卷绕于该铁芯的线圈12a、12b、12c构成。

端子座单元100设为覆盖铁芯线圈1a、1b、1c。图2表示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中、将端子座单元100与线圈的端子连接之前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

铁芯线圈1a、1b、1c具有:铁芯11a、11b、11c和卷绕于该铁芯并包括有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的线圈12a、12b、 12c。在此,例如,能够将线圈12a、12b、12c分别设为R相、S相、T相线圈。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优选在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的终端部设有用于与后述的端子座的连接部连接的孔。

图2中示出了铁芯线圈1a、1b、1c未在直线上排列的例子。因而,在将线圈12a、12b、12c的端子直接沿着AC电抗器101的长度方向延长时,由于端子的位置不在直线上排列,因此,难以与端子座连接。于是,优选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沿与AC电抗器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配置为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的终端部在直线上排列。而且,优选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沿与AC电抗器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且沿着与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相反的方向延伸,并配置为输出侧端子122a、 122b、122c的终端部在直线上排列。如图2所示,在以AC电抗器10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大地垂直的方式配置AC电抗器101的情况下,优选输入侧端子 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相对于大地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这样一来,由于将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122a、 122b、122c设为沿与AC电抗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相比于使端子沿着AC电抗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情况,能够使AC电抗器的长度方向上的高度较低,能够使AC电抗器小型化。

此外,由于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的终端部配置于一直线上,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的终端部配置于一直线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与端子座之间的连接。

接着,说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图3中表示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 AC电抗器中、将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与线圈的端子连接之前的 AC电抗器的立体图。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102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AC 电抗器101的不同点在于:端子座单元包括具有与线圈的输入侧端子连接的第1连接部的第1端子座单元3以及具有与线圈的输出侧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部的第2端子座单元4,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在连结的状态下覆盖铁芯线圈。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10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AC电抗器101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1端子座单元3具有第1端子座31和第1盖部32。第1端子座31和第1盖部 32优选为一体形成。第2端子座单元4具有第2端子座41和第2盖部42。第2端子座41和第2盖部42优选为一体形成。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优选由塑料等绝缘材料形成。但是,设于第1端子座31的第1连接部33a、33b、 33c和设于第2端子座41的第2连接部43a、43b、43c优选由金属等导体形成。

第1端子座单元3具有分别与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连接的第1连接部33a、33b、33c。第2端子座单元4具有分别与输出侧端子122a、122b、 122c连接的第2连接部43a、43b、43c。第1连接部33a、33b、33c优选由导体构成,从而分别与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电连接。同样地,第2连接部43a、43b、43c优选由导体构成,从而分别与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 电连接。

在第1连接部33a、33b、33c设有孔,在这些孔与设于输入侧端子121a、 121b、121c的孔进行了位置对准之后,利用螺钉等固定。同样地,在第2连接部43a、43b、43c设有孔,在这些孔与设于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 的孔进行了位置对准之后,利用螺钉等固定。

图4中表示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中、将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与线圈的端子连接之后的AC电抗器的立体图。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优选在分别与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侧端子 122a、122b、122c连接的状态下两者无间隙地连结。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能够防止线圈12a、12b、12c暴露在外部,能够进行线圈12a、12b、12c的绝缘保护。而且,相比于将外部设备与输入端子121a、121b、121c和输出端子122a、122b、122c直接连接的情况,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

此外,使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连结起来时的外周部的形状优选成为与外周部铁芯2相同的形状,并无间隙地载置于外周部铁芯2上。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稳定地设置在外周部铁芯2上。其结果,即使在AC电抗器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振动等导致端子座的连接部与线圈的输入输出端子之间的连接变得不充分。

而且,还能够将暂时连结起来的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分离。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相比于安装有通用的端子座的情况,能够容易地进行AC电抗器的分解、端子座的更换。

第1端子座单元3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1端子34a、34b、34c,第 2端子座单元4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第2端子44a、44b、44c。第1端子 34a、34b、34c电连接于第1连接部33a、33b、33c,第2端子44a、44b、44c 电连接于第2连接部43a、43b、43c。其结果,外部设备能够借助第1端子34a、 34b、34c和第2端子44a、44b、44c与线圈12a、12b、12c电连接。

在此,优选的是,第1端子34a、34b、34c的端子配置于一直线上,第2 端子44a、44b、44c的端子配置于一直线上。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AC电抗器102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图5中表示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在第1端子座单元3设有开口部35a、35b、35c。通过使线圈12a、12b、12c的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参照图3)分别经由开口部35a、35b、35c自第1端子座单元3的内侧通往外侧,能够将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与第1连接部33a、33b、33c电连接。

如图3所示,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沿与电抗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而,存在有容易将沿着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所延伸的方向使输入侧端子穿过第1端子座单元3的开口部35a、35b、35c的工序自动化的优点。

在位于第1连接部33a、33b、33c的背面侧的第1端子座单元3上设有贯通孔36a、36b、36c,这些贯通孔36a、36b、36c优选配置于与设于第1连接部33a、 33b、33c的贯通孔(未图示)相同的位置。因而,在以贯穿第1连接部33a、 33b、33c的孔和输入侧端子121a、121b、121c的孔的方式利用螺钉等固定时,螺钉还能够穿过贯通孔36a、36b、36c,能够将第1连接部和输入侧端子固定于第1端子座单元3。

为了将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与第2连接部43a、43b、43c连接,在第2端子座单元4上设有与第1端子座单元3的开口部35a、35b、35c相同的开口部(未图示)。在位于第2连接部43a、43b、43c的背面侧的第2端子座单元4,在与设于第2连接部43a、43b、43c的贯通孔相同的位置设有与第1端子座单元3的贯通孔36a、36b、36c相同的贯通孔(未图示)。

如图3所示,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沿与电抗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而,具有容易将沿着输出侧端子122a、122b、122c所延伸的方向使输出侧端子穿过第2端子座单元4的开口部的工序自动化的优点。

图6A中表示连结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 2端子座单元之前的状态。而且,图6B中表示连结构成实施例2所涉及的AC 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之后的状态。第1端子座单元3具有第1连结部37、38,第2端子座单元4具有与第1连结部37、38连结的第2连结部47、48。

例如,第1连结部37、38具有第1上侧连结部37和第1下侧连结部38。第2 连结部47、48具有第2上侧连结部48和第2下侧连结部47。

第1上侧连结部37与第2下侧连结部47连结。在此,在进行了连结时,设于第1上侧连结部37的贯通孔371与设于第2下侧连结部47的贯通孔471优选在水平面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并形成一个连续的贯通孔。能够利用该一个连续的贯通孔来固定第1上侧连结部37和第2下侧连结部47。例如,能够通过向贯通孔371和贯通孔471内拧入螺钉、插入贯通杆等将两者固定。

第1下侧连结部38与第2上侧连结部48连结。在此,在进行了连结时,设于第1下侧连结部38的贯通孔381和设于第2上侧连结部48的贯通孔481优选在水平面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并形成一个连续的贯通孔。能够利用该一个连续的贯通孔固定第1下侧连结部38和第2上侧连结部48。例如,能够通过向贯通孔381和贯通孔481内拧入螺钉、插入贯通杆等将两者固定。

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优选具有相同的构造。通过这样,能够在第1端子座单元3和第2端子座单元4中共通利用一种端子座单元,能够谋求组装作业的效率化、降低端子座单元的制造成本。

接着,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AC电抗器。图7中表示构成实施例3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第1端子座单元和第2端子座单元的立体图。实施例 3所涉及的AC电抗器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不同点在于:在第1端子座单元30和第2端子座单元40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狭缝。实施例3所涉及的AC 电抗器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AC电抗器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端子座单元30的第1盖部302的上表面部,在第1端子座301的周边设有第1上表面狭缝391。此外,在第1端子座单元30的第1盖部302的底面部设有第1底面狭缝392。

在第2端子座单元40的第2盖部402的上表面部,在第2端子座401的周边设有第2上表面狭缝491。此外,在第2端子座单元40的第2盖部402的底面部设有第2底面狭缝492。

在连结第1端子座单元30和第2端子座单元40并将其载置于外周部铁芯2 的情况下,通过使外部空气自第1底面狭缝392和第2底面狭缝492进入并自第 1上表面狭缝391和第2上表面狭缝491排出,能够使由线圈12a、12b、12c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第1端子座单元30和第2端子座单元40上设置长方形的形状的狭缝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也可以是圆形等其他的形状。此外,示出了在第1端子座单元30和第2端子座单元40的上表面部和底面部设置狭缝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也可以是在侧面部设置狭缝。

根据实施例3所涉及的AC电抗器,能够在利用第1端子座单元30和第2端子座单元40进行线圈的绝缘保护的同时,提高由线圈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效率。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将端子121a、121b、121c设为输入侧端子、将端子 122a、122b、122c设为输出侧端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即,也可以将端子121a、121b、121c设为输出侧端子、将端子122a、 122b、122c设为输入侧端子。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涉及的AC电抗器,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连接线圈和外部设备的端子的绝缘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