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2279发布日期:2018-11-02 21:31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极组卷绕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



背景技术:

极组卷绕是锂离子电池生产的重要步骤之一,锂离子电池极组卷绕过程如图1所示,在工作状态时,卷针芯2合并,夹持隔膜3,卷针片1张开,开始卷绕;在卷绕完成后,卷针芯2打开,松开隔膜3,卷针片1内缩,机械夹爪夹持电池极组,卷针后退拔出。而在传统卷针装置中,卷针片和卷针芯都装在同一轴上,卷针片与隔膜接触面积大,卷针芯和卷针片收缩幅度都比较小,卷针片和卷针芯同时、同侧拔出,但是由于在缠绕构成中,使用的陶瓷胶涂层隔膜和超薄隔膜会受重力和自身粘性的影响,粘在卷针上,在卷针拔出的过程中,引起隔膜对齐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实现减少隔膜在极组卷绕过程中与卷针发生粘连的情况,从而解决极组隔膜对齐度不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包括卷针片组件、卷针芯组件,所述卷针片组件包括:卷针片座、一组卷针片,所述卷针芯组件包括:卷针芯座、一组卷针芯,所述的一组卷针片装卡在卷针片座中,所述的一组卷针芯装卡在所述的卷针芯座中。所述的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在工作状态时,所述一组卷针芯插入到所述的一组卷针片中并与其内壁配合。本结构卷针可实现分级、双侧退针过程,扩大卷针芯和隔膜接触的面积,减小卷针片和隔膜接触的面积。卷绕结束后,在退针时,先将卷针芯打开,在卷针片支撑隔膜的情况下优先退出,隔膜不受影响,然后卷针片再收缩后退出,可防止隔膜随卷针芯拔出时出现隔膜对齐度不良。

优选地,所述的卷针片座安装在主轴上,所述的卷针芯座安装在辅轴上,在装置到达工作位置后,装在主轴上的卷针片组件会带动装在辅轴上的卷针芯组件旋转。

优选地,所述卷针片座中心布有定位孔,所述的一组卷针片的前端设有尖端定位凸起,所述尖端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孔配合。本实用新型在工作位置时,定位孔起到限定卷针芯位置作用。

优选地,所述的卷针芯座内置弹簧和导轨,所述一组卷针芯组由左运动芯针和右运动芯针组成,左运动芯针和右运动芯针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卷针芯座中,所述导轨插入到所述左运动芯针和右运动芯针中,弹簧位于所述导轨上并位于所述左运动芯针和右运动芯针之间,这样布置利于卷针芯在压缩后回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结构卷针,可实现分级、双侧退针过程。通过双向分级抽芯的结构设计,在卷针片支撑隔膜的情况下优先退出卷针芯,隔膜不受影响,然后卷针片再收缩后退出,防止了隔膜随卷针芯拔出时出现隔膜对齐度不良。其次,扩大卷针芯和隔膜接触的面积,减小卷针片和隔膜接触的面积,最大化的减少卷针片于隔膜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粘连卷针片面积大幅度减少,退针时粘连面积减少。此外,本结构因为从传统的卷针片和卷针芯的半包结构改为分离结构,可消除卷针片组件的厚度限制,理论上,在零件制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结构可做到足够薄,从而更适合宽度很大,厚度很薄的极组卷绕。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卷针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传统的卷针整体结构待机状态示意图;

图2b为传统的卷针整体结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待机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待机状态卷针芯与卷针片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用新型工作状态卷针芯与卷针片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夹紧隔膜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卷绕结束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卷针芯拔出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卷针片收缩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卷针芯组件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卷针片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一种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包括卷针片组件、卷针芯组件,所述卷针片组件包括:卷针片座10、一组卷针片4,所述卷针芯组件包括:卷针芯座11、一组卷针芯5,所述的一组卷针片4装卡在卷针片座10中,所述的一组卷针芯5装卡在所述的卷针芯座11中。所述的双向分级抽芯卷针装置在工作状态时,所述一组卷针芯5插入到所述的一组卷针片4中并与其内壁配合。

所述的卷针片座10安装在主轴上,所述的卷针芯座11安装在辅轴上。

所述卷针片座10中心布有定位孔9,所述的一组卷针片的前端设有尖端定位凸起8,所述尖端定位凸起8与所述定位孔9配合。

所述的卷针芯座11内置弹簧7和导轨6,所述一组卷针芯组由左运动芯针12和右运动芯针13组成,左运动芯针12和右运动芯针13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卷针芯座11中,所述导轨6插入到所述左运动芯针12和右运动芯针13中,弹簧7位于所述导轨6上并位于所述左运动芯针12和右运动芯针13之间。

待机时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卷针芯组件和卷针片组件分别位于卷绕工作区域两侧,此时卷针芯5截面和卷针片4截面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工作时卷针芯5和卷针片4移动到工作区域,总体结构如图5,截面如图6所示。在卷绕极组时,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夹膜阶段,卷针芯5向工作区域移动,此时卷针芯5为打开状态,在到达预定位置后,在控制装置作用下,卷针芯5合并,夹紧隔膜3;卷针片4从另一侧向工作区域移动,达到预定位置后,卷针片4张开,如图7。

卷绕:卷针片4张开、卷针芯5夹紧隔膜3后,主轴旋转,开始卷绕,如图8。

极组卷绕,此时整个结构中卷针片组件为打开状态,卷针芯组件为合并状态,如图10。此过程中,整体绕轴旋转,卷针片4一侧为主动轴,卷针芯5一侧为从动轴。

退针,首先卡盘结构先进行一次后退,从图9所示位置运动到图8所示位置,使定位销14打开。然后卷针芯气缸打开,卷针芯5分开,松开隔膜3,卷针芯组件抽出。之后机械手夹住电池极组,卡盘二次后退,卷针片4内缩,最后卷针片组件抽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