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新电源成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8627发布日期:2018-11-16 23:2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成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稀土新电源成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与节能汽车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成组量逐渐加大,其成组装配方式及其效率也受到空前的关注。

对于稀土新电源(水系动力电池、部分大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来说,现有的成组是从上到下进行装配,但稀土新电源的体积略有膨胀,在成组过程中,存在成组后的体积偏差大等问题,最后一节电池的装配身为困难,需要使用很大的压紧力压紧并进行固定,占据装配时间的70~90%,造成劳动强度较大,耗费时间较多,工作效率较低,如一种电池模块组装包装箱(专利号CN102530434 A),其专利发明的不足表现在装配只能人工操作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能采用机器人智能装配的、高效率的成组装置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稀土新电源成组装置,散热通风效果好,多列电池能够同时一起装配,效率高,能够适应流水线机器人智能装配,电池充放电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电池报废后,成组装置清理后即可再利用,维护方便,可以进行多次拆卸和组装,具有很强的可维护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稀土新电源成组装置,包括长方体形箱体,长方体形箱体由箱体本体、可拆卸的活动侧板和可拆卸的顶盖组成,在箱体本体的侧面和顶盖上设置百叶窗,在活动侧板上设置顶紧孔,在活动侧板两端与箱体本体对应的位置设置锁紧组件,在顶盖四周与箱体本体对应的位置设置固定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体形箱体,由箱体本体、活动侧板和顶盖组成,活动侧板和顶盖相对于箱体本体是可以拆卸的,箱体本体、活动侧板和顶盖是独立的。使用时,将电池按照成组要求装配于箱体本体中,再装配活动侧板,在活动侧板上设置顶紧孔,顶紧孔内有螺纹,通过螺杆顶紧固定住电池,在活动侧板两端与箱体本体对应的位置设置锁紧组件,通过锁紧组件将活动侧板与箱体本体固定组合成一个整体,锁紧组件为常规紧锁组件,如锁紧孔和螺母等;然后再装配顶盖,在顶盖四周与箱体本体对应的位置设置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将顶盖与箱体本体固定组合成一个整体,固定组件为常规固定组件,如固定孔和螺母等;多列电池能够同时一起装配,效率高,能够适应流水线机器人智能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稀土新电源电池呈方型结构,且单体自身重量较重,一列稀土新电源电池的重量往往达到几十公斤,而一个箱体内往往有多列稀土新电源,重量达到数百公斤,机器人将电池按照成组要求装配于箱体本体中,机器人抓取活动侧板放置在箱体本体侧面,然后进入装配下一个环节,通过液压装置平推活动侧板,使得电池组紧密的压紧,然后机器人通过螺杆顶紧固定住电池组,箱体本体底部上方设置圆辊,圆辊在箱体内,可以减少液压装置进行平推的阻力,并有效防止电池组倾斜。

在箱体本体的侧面和顶盖上设置百叶窗,是指在箱体本体的三个侧面上设置百叶窗,底面不设置,顶盖上也设置百叶窗,共四个面上设置百叶窗,目的是为了加快扩散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强制风冷加速空气流动,并带出电池组产生的热量,百叶窗构成空气和热量流动的通道。百叶窗如果太多会影响电池箱强度,太少会影响空气流动率和热量扩散速度。百叶窗的孔径如果太大,会存在外界较长的异物进入电池箱,如果太小,不利于空气流动和热量扩散,还增加金属加工难度。优选地,百叶窗设置多排,多排之间均平行布置,相邻两排之间的间距为25~35mm,百叶窗的长度为5~10mm,宽度为3~5mm。

箱体本体、活动侧板和顶盖上均设置加强筋,每个面的加强筋数量为2~5条。稀土新电源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膨胀,这个膨胀的力量比较大,且电池箱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受到三维振动,电池箱的机械强度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提供安全的机械强度。电池箱六个面都有加强筋,可以起到提升机械强度的作用。

锁紧组件在活动侧板的两端对称分布,数量分别为3-4个,如果锁紧孔数量太多,会降低箱体支撑面的机械强度,也增加安装次数;如果数量太少,电池箱在车辆振动中,存在松动的概率,会增加安全隐患,锁紧组件优选为4个。

箱体本体的底板上方设置圆辊,每列圆辊数量有4~8个,每列圆辊对应一列电池。

每两个顶紧孔为一组,两个顶紧孔之间的距离为50~60mm。顶紧孔用来顶紧每一列电池,考虑到单孔不能保持一条线,故采用两个一组进行顶紧。设置多列圆辊和多组顶紧孔,每列圆辊对应一组顶紧孔,每组顶紧孔对应一列电池。

箱体本体和活动侧板能承受的锁紧力为5~10MPa。

箱体本体和活动侧板材质均采用碳钢材料,此类材料机械强度高,成本低,来源广泛,可以保证原材料供应。顶盖材质采用不锈钢、镁合金或铝合金中的一种,此类材料机械强度高或重量轻,在顶盖不需要承受力的前提下,可以在厚度上薄化或重量上轻量化设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箱体本体、活动侧板和顶盖都是独立的,将电池按照成组要求装配于箱体中,多列电池能够同时一起装配,效率高,再装配活动侧板和顶盖,构成一个完整的成组装置,使电池成组依次进行装配,适应流水线机器人智能装配,提高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加工成本低,电池报废后,成组装置清理后即可再利用,成本可进一步降低。

(3)本实用新型维护方便,可以进行多次拆卸和组装,具有很强的可维护性。

(4)本实用新型散热通风效果好,气体流通通畅,又可增强散热,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箱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动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本体,2-活动侧板,3-顶盖,4-百叶窗,5-锁紧组件,6-顶紧孔,7-固定组件,8-圆辊,9-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一种稀土新电源成组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长方体形箱体,长方体形箱体由箱体本体1、可拆卸的活动侧板2和可拆卸的顶盖3组成,在箱体本体1的侧面和顶盖3上设置百叶窗4,在活动侧板2上设置顶紧孔6,在活动侧板2两端与箱体本体1对应的位置设置锁紧组件5,在顶盖3四周与箱体本体1对应的位置设置固定组件7。

箱体本体1、活动侧板2和顶盖3上均设置加强筋9,每个面的加强筋9数量为2~5条。

百叶窗4设置多排,多排之间均平行布置,相邻两排之间的间距为25~35mm,百叶窗4的长度为5~10mm,宽度为3~5mm。

锁紧组件5在活动侧板的两端对称分布,数量分别为3个。

箱体本体1的底板上方设置圆辊8,每列圆辊8数量有4~8个,每列圆辊8对应一列电池。

每两个顶紧孔6为一组,两个顶紧孔6之间的距离为50~60mm。

每列圆辊8对应一组顶紧孔6,每组顶紧孔6对应一列电池。

箱体本体1和活动侧板2材质均采用碳钢材料,顶盖3材质采用不锈钢、镁合金或铝合金中的一种。

使用时,将电池按照成组要求装配于箱体本体1中,再装配活动侧板2,在活动侧板2上设置顶紧孔6,顶紧孔6内有螺纹,通过螺杆顶紧固定住电池,在活动侧板2两端与箱体本体1对应的位置设置锁紧组件5,通过锁紧组件5将活动侧板2与箱体本体1固定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再装配顶盖3,在顶盖3四周与箱体本体1对应的位置设置固定组件7,通过固定组件7将顶盖3与箱体本体1固定组合成一个整体;使电池成组依次进行装配,适应流水线机器人智能装配,提高生产效率。箱体本体1底部上方设置圆辊8,可以减少液压装置进行平推的阻力,并有效防止电池组倾斜。在箱体本体1的侧面和顶盖3上设置百叶窗4,目的是为了加快扩散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强制风冷加速空气流动,并带出电池组产生的热量,百叶窗4构成空气和热量流动的通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