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1578发布日期:2018-12-14 22:5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和一种包括该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轻触开关是一种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十分广泛的配件,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主要是依靠活动柱塞挤压金属弹片,再通过金属弹片的形变来实现电路的通断,使用时,配合连接活动柱的侧键即可。由于轻触开关本身的体积较小,其内部的金属弹片强度不足,一般承受能力较弱。当轻触开关安装在电子产品的侧边并且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例如因为电子产品的跌落或者外部物体的冲击,此时冲击力大于金属弹片的承受极限,金属弹片会严重变形,导致开关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其利用抗冲击组件,避免因外部冲击力过大而导致侧键压坏轻触开关,起到保护轻触开关的作用。

一种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包括:

轻触开关;轻触开关包括:基座、安装在基座内的金属弹片、以及滑动连接基座的活动柱;活动柱的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位于基座内且抵接金属弹片;活动柱上相对的另一端为行程端;行程端位于基座之外;行程端的长度为L且等于活动柱的最大行程距离;

连接轻触开关的侧键;侧键相背于轻触开关的一端与行程端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0;以及

位于侧键两侧的抗冲击组件;抗冲击组件包括:位于侧键一侧的第一支撑座和位于侧键上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相背于轻触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一凸块;第二支撑座相背于轻触开关的一面设有第二凸块;第一凸块相背于轻触开关的一端与行程端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1;第二凸块相背于轻触开关的一端与行程端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2且D2=D1;(D0-D2)≤L。

上述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利用抗冲击组件为轻触开关提供抗冲击的保护。在侧键相对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其中,第一支撑座设有第一凸块,第二支撑座设有与第一凸块等高的第二凸块,并且第一凸块和侧键之间设有高度差,并且该高度差小于或等于轻触开关的活动柱的最大行程距离。当电子设备跌落时,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存在使得侧键朝向轻触开关前进一段距离后停止,避免因为侧键的行进距离超过活动柱的最大行程而导致金属弹片被压坏。通过上述设计,利用抗冲击组件,避免因外部冲击力过大而导致侧键压坏轻触开关,起到保护轻触开关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块背离侧键的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第二凸块背离侧键的一侧设有第二斜坡面。第一斜坡面和第二斜坡面用于提高按压侧键时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为平行于行程端的圆柱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座上设有平行于行程端设置的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第一缓冲块位于行程端的一侧且朝向侧键设置;第二缓冲块位于行程端的一侧且朝向侧键设置;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均为弹性胶体且长度均小于行程端。在侧键遭受到避开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物体的冲击时,利用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可以对减缓侧键对轻触开关内的金属弹片的冲击力和减少侧键的行进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均为柱状的硅胶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键朝向轻触开关的一面还设有第一斜楔块和第二斜楔块;第一斜楔块位于侧键的一侧,第二斜楔块位于侧键相对的另一侧;第一支撑座朝向轻触开关的一面设有垂直于行程端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收容有第一弹性件和连接第一弹性件的第三斜楔块;第三斜楔块与第一斜楔块配合;第二支撑座朝向轻触开关的一面设有垂直于行程端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收容有第二弹性件和连接第二弹性件的第四斜楔块;第四斜楔块与第二斜楔块配合。当侧键向轻触开关移动时,侧键上的第一斜楔块推动第一支撑座上的第三斜楔块向第一滑槽内滑动并且挤压第一弹性件,侧键上的第二斜楔块推动第二支撑座上的第四斜楔块向第二滑槽内滑动并且挤压第二弹性件,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形变作用下,对侧键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侧键对轻触开关的冲击力和行进距离,起到保护轻触开关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为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键朝向轻触开关的一面设有连接行程端的凸台。凸台便于侧键与活动柱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键为绝缘塑胶块。

同时,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轻触按键结构。该电子包含上述的轻触按键结构,利用抗冲击组件为轻触开关提供抗冲击的保护。在侧键相对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其中,第一支撑座设有第一凸块,第二支撑座设有与第一凸块等高的第二凸块,并且第一凸块和侧键之间设有高度差,并且该高度差小于或等于轻触开关的活动柱的最大行程距离。当电子设备跌落时,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存在使得侧键朝向轻触开关前进一段距离后停止,避免因为侧键的行进距离超过活动柱的最大行程而导致金属弹片被压坏。通过上述设计,利用抗冲击组件,避免因外部冲击力过大而导致侧键压坏轻触开关,起到保护轻触开关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0,100a,100b,100c)-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

10-轻触开关,11-基座,111-第一缓冲块,112-第二缓冲块,12-活动柱,121-连接端,122-行程端;

20-侧键,21-凸台,22-第一斜楔块,23-第二斜楔块;

31-第一支撑座,(311,311a)-第一凸块,312-第一斜坡面,313-第一滑槽,314-第一弹性件,315-第三斜楔块,32-第二支撑座,(321,321a)-第二凸块,322-第二斜坡面,323-第二滑槽,324-第二弹性件,325-第四斜楔块;

20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四种实施方式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其为一种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

该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包括:轻触开关10、连接轻触开关10的侧键20、以及位于侧键20两侧的抗冲击组件。

轻触开关10包括:基座11、安装在基座11内的金属弹片(图未示)、以及滑动连接基座11的活动柱12。活动柱12的一端为连接端121。连接端121位于基座11内且抵接金属弹片。活动柱12上相对的另一端为行程端122。行程端122位于基座11之外。行程端122的长度为L且等于活动柱12的最大行程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侧键20为梯形的绝缘塑胶块。侧键20相背于轻触开关10的一端与行程端12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0。在本实施例中,侧键20朝向轻触开关10的一面设有连接行程端122的凸台21。凸台21便于侧键20与活动柱12对接。

抗冲击组件(图未标)包括:位于侧键20一侧的第一支撑座31和位于侧键20上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撑座32。第一支撑座31相背于轻触开关10的一面设有第一凸块311。第二支撑座32相背于轻触开关10的一面设有第二凸块321。第一凸块311相背于轻触开关10的一端与行程端12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1。第二凸块321相背于轻触开关10的一端与行程端12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2且D2=D1。(D0-D2)≤L,为了便于标记,在图1中,D3=D0-D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块311和第二凸块321均为三角形结构。第一凸块311背离侧键20的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312。第二凸块321背离侧键20的一侧设有第二斜坡面322。第一斜坡面312和第二斜坡面322用于提高按压侧键20时的舒适度。

上述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利用抗冲击组件为轻触开关10提供抗冲击的保护。在侧键20相对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支撑座31和第二支撑座32,其中,第一支撑座31设有第一凸块311,第二支撑座32设有与第一凸块311等高的第二凸块321,并且第一凸块311和侧键20之间设有高度差,并且该高度差小于或等于轻触开关10的活动柱12的最大行程距离。当电子设备200跌落时,第一凸块311和第二凸块321的存在使得侧键20朝向轻触开关10前进一段距离后停止,避免因为侧键20的行进距离超过活动柱12的最大行程而导致金属弹片被压坏。通过上述设计,利用抗冲击组件,避免因外部冲击力过大而导致侧键20压坏轻触开关10,起到保护轻触开关10的作用。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其为一种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a。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a中,第一凸块311a和第二凸块321a均为平行于行程端122的圆柱状结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也能达到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其为一种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b。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b中,基座11上设有平行于行程端122设置的第一缓冲块111和第二缓冲块112。第一缓冲块111位于行程端122的一侧且朝向侧键20设置。第二缓冲块112位于行程端122的一侧且朝向侧键20设置。第一缓冲块111和第二缓冲块112均为弹性胶体且长度均小于行程端122。在侧键20遭受到避开第一凸块311和第二凸块321的物体的冲击时,利用第一缓冲块111和第二缓冲块112可以对减缓侧键20对轻触开关10内的金属弹片的冲击力和减少侧键20的行进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块111和第二缓冲块112均为柱状的硅胶块。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柱状的弹性橡胶块。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也能达到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其为一种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c。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c中,侧键20朝向轻触开关10的一面还设有第一斜楔块22和第二斜楔块23。第一斜楔块22位于侧键20的一侧,第二斜楔块23位于侧键20相对的另一侧。第一支撑座31朝向轻触开关10的一面设有垂直于行程端122的第一滑槽313。第一滑槽313内收容有第一弹性件314和连接第一弹性件314的第三斜楔块315。第三斜楔块315与第一斜楔块22配合。第二支撑座32朝向轻触开关10的一面设有垂直于行程端122的第二滑槽323。第二滑槽323内收容有第二弹性件324和连接第二弹性件324的第四斜楔块325。第四斜楔块325与第二斜楔块23配合。当侧键20向轻触开关10移动时,侧键20上的第一斜楔块22推动第一支撑座31上的第三斜楔块315向第一滑槽313内滑动并且挤压第一弹性件314,侧键20上的第二斜楔块23推动第二支撑座32上的第四斜楔块325向第二滑槽323内滑动并且挤压第二弹性件324,在第一弹性件314和第二弹性件324的形变作用下,对侧键20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侧键20对轻触开关10的冲击力和行进距离,起到保护轻触开关10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14和第二弹性件324均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14和第二弹性件324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块或者其他弹性的物体。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也能达到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

结合图1和图5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00。

一种电子设备200,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本实施例中结合实施例一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200为手机且包含上述的实施例一的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轻触开关10位于电子设备200的内侧,侧键20凸设在电子设备200的边框处,抗冲击组件则嵌设在电子设备200的边框上(或者是与电子设备200的边框一体设计)。

该电子设备200中使用了抗冲击的轻触按键结构100。利用抗冲击组件为轻触开关10提供抗冲击的保护。在侧键20相对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支撑座31和第二支撑座32,其中,第一支撑座31设有第一凸块311,第二支撑座32设有与第一凸块311等高的第二凸块321,并且第一凸块311和侧键20之间设有高度差,并且该高度差小于轻触开关10的活动柱12的最大行程距离。当电子设备200跌落时,第一凸块311和第二凸块321的存在使得侧键20朝向轻触开关10前进一段距离后停止,避免因为侧键20的行进距离超过活动柱12的最大行程而导致金属弹片被压坏。通过上述设计,利用抗冲击组件,避免因外部冲击力过大而导致侧键20压坏轻触开关10,起到保护轻触开关10的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200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